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元叙事散曲与早期杂剧剧本的编写形态——以散曲的叙事主人公与杂剧的主唱人比较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大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75,共13页
"叙事主人公"的设置是金元叙事散曲的曲文叙事体制的本质性、核心性要素,它需要在故事情境中设置一个第一人称身份的叙述人,并以其视角、立场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进程。比较而言,元杂剧曲词则由"主唱人"(正末或正旦)... "叙事主人公"的设置是金元叙事散曲的曲文叙事体制的本质性、核心性要素,它需要在故事情境中设置一个第一人称身份的叙述人,并以其视角、立场来叙述故事的发展进程。比较而言,元杂剧曲词则由"主唱人"(正末或正旦)来负责表述,"主唱人"以第一人称身份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而做代言体的曲唱,他既是杂剧曲词的叙述人,也是杂剧故事的主人公,故而是杂剧曲词的"叙事主人公"。叙事散曲和杂剧曲词都需要作者在一个故事情境中、以叙事主人公的立场来拟编叙事性质的曲词,二者在叙事体制上并无本质的割裂,只是杂剧曲词被纳入到脚色扮演体制中来使用了。叙事散曲、杂剧曲词的这种文本属性和编写情况提示我们,金元杂剧的早期剧本,当是与组套体叙事散曲相类的文本形态,它承自宋代就已出现的书面编写的"杂剧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散曲 杂剧曲词 叙事主人公 主唱人 早期杂剧剧本
下载PDF
《元刊杂剧三十种》并非刻于元代说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倩倩 《文化艺术研究》 2015年第4期67-73,共7页
学界普遍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剧本并非刊于一时一地,乃是元代"书坊杂凑而成的本子"。实际上,这三十种杂剧为同一书坊汇刊,之所以总题中有"大都""古杭"等词,是因为它们所用的底本即是如此。它们并... 学界普遍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剧本并非刊于一时一地,乃是元代"书坊杂凑而成的本子"。实际上,这三十种杂剧为同一书坊汇刊,之所以总题中有"大都""古杭"等词,是因为它们所用的底本即是如此。它们并非刊刻于元代,而是明朝建立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刊杂剧三十种》 书坊汇刊 明初
下载PDF
近代丛书编纂的巨擘——张元济——以古籍丛书编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红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9-103,共5页
张元济承天降之大任,投身商务印书馆60年,在总结前人汇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收书、藏书、整理出版古籍丛书,将丛书的广博气象和校印水平推向极致,成为近代丛书编纂的巨擘。他主持编纂的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 张元济承天降之大任,投身商务印书馆60年,在总结前人汇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收书、藏书、整理出版古籍丛书,将丛书的广博气象和校印水平推向极致,成为近代丛书编纂的巨擘。他主持编纂的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孤本元杂剧等七部丛书如北斗七星,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中熠熠发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丛书编纂 张元济 商务印书馆 涵芬楼秘笈 四部丛刊 百衲本二十四史 续古逸丛书 丛书 集成初编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孤本元杂剧
下载PDF
“鹘伶声嗽”——南戏温州杂剧人声唱法考论
4
作者 戴和冰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45-58,共14页
"鹘伶声嗽"是明中期文人新创的学术范儿专用名词,应读作"鹘(gú)伶声嗽",它不是温州杂剧的别名,与猛禽苍鹘也无关,是戏曲演员用咳嗽的方式"逢入必断"唱入声。"鹘"是春鸣多声的恶声小鸟鸠类... "鹘伶声嗽"是明中期文人新创的学术范儿专用名词,应读作"鹘(gú)伶声嗽",它不是温州杂剧的别名,与猛禽苍鹘也无关,是戏曲演员用咳嗽的方式"逢入必断"唱入声。"鹘"是春鸣多声的恶声小鸟鸠类,说得直白一些,"鹘伶声嗽"就是"斑鸠打鸣",是对早期南戏声腔的鄙称。因《猥谈》作者思想的偏向,用市井俗语来解释"俗部"戏曲,意味着"鹘伶声嗽"是为早期南戏量身定制的,注定了它一诞生就该用来描述"里巷歌谣"。但是,经过提升和发展的后世昆曲唱入声及其入声效果是很美的,需另当别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杂剧 早期南戏声腔 鹘伶声嗽 嗽声口法唱入声 擞腔 逢入必断
下载PDF
廖燕杂剧创作论略
5
作者 乔宽宽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0-24,共5页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燕 杂剧 《柴舟别集》
下载PDF
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6
作者 潘超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滑稽个性,在唐代民间文艺中突破了现实形象的限定,被赋予诙谐、滑稽的艺术性格,至宋金时期确立了形象类型。单元化的短剧形态推动杂剧的诙谐片段和戏剧方式融入其他民间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一个借助口传戏剧向书面文学发展的传播路径。这一形象的生成体现了人们对喜乐生活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折射出民间文艺创作功能性与形象类型化相碰撞所产生的艺术创造力,由民间文化进入文人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形象品格,成为兼具审美意趣和文化价值的形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 诙谐书生 文人形象 滑稽 杂剧 早期戏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