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授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武文卿 申晋山 +4 位作者 马卫华 宋怀磊 宋卓琴 张旭凤 邵有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5期5-9,共5页
为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研究了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授粉、自然授粉和蜜蜂授粉3种方式,小蜂箱蜂脾1脾、2脾、3脾3种蜂群的群势对网室杂交大豆进行授粉。统计分析大豆花期采集蜂数量、采集蜂... 为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研究了授粉方式与蜂群群势对杂交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授粉、自然授粉和蜜蜂授粉3种方式,小蜂箱蜂脾1脾、2脾、3脾3种蜂群的群势对网室杂交大豆进行授粉。统计分析大豆花期采集蜂数量、采集蜂出勤规律、不同节位的结荚率、父母本大豆产量性状,比较3个处理方式的授粉效果。随着网室内蜜蜂脾数的增加,出勤采集蜜蜂数量也随之增加,蜜蜂访花最活跃的时间均集中在9:00—13:00。不论是自然授粉还是蜜蜂授粉,都表现为母本中上部节位的结荚率高于下部。与自然授粉相比,蜜蜂授粉杂交大豆母本的单株结荚率、单株粒数、十株产量显著提高(P<0.01),百粒重有所减少。蜜蜂授粉方式优于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方式,1脾蜜蜂授粉区内单株荚数为49.4个,单株粒数为96.1个,百粒重为20.8 g,十株产量为196.6 g。蜜蜂授粉提高了母本的大豆结籽产量,小蜂箱1脾(即标准脾0.5脾)蜜蜂即可满足20 m2网室杂交大豆的授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采集蜂数量 单株结荚数 单株总粒数 百粒重 产量
下载PDF
200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性状变化趋势 被引量:26
2
作者 冷博峰 李先容 +9 位作者 陈雪婷 唐晶 陈卓尔 张青 王涛 田裕 魏梦升 闫华 刘成 冯中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85,共15页
为了研判中国油菜的未来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近12年的油菜生产趋势,为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基于2008-2019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省份7916个样本的油菜成熟期田间测产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汇报和分析了我国油菜的播栽方... 为了研判中国油菜的未来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近12年的油菜生产趋势,为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基于2008-2019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省份7916个样本的油菜成熟期田间测产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汇报和分析了我国油菜的播栽方式、种植密度、株高、分枝、结实、单位面积产量和灾害情况等生产性状在12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2年间,油菜直播比例上升30.74个百分点,种植密度上升56.66%,有效分枝数下降16.05%,分枝部位高度上升50.20%,株高上升8.82%,全株有效角果数下降22.14%,每角粒数上升3.02%,千粒重下降0.62%,单株平均产量下降22.38%,理论单产上升15.00%,实际单产上升14.03%,冻害指数下降13.57个百分点,菌核病指数下降0.83个百分点,其它病虫害发病率上升2.34个百分点。建议未来在着力选育高产油菜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耐密植、有效分枝多、全株角果数多以及更适应环境的油菜品种选育,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农户油菜栽培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 种植密度 全株有效角果数 分枝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
下载PDF
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博 董莹莹 +8 位作者 付雪 刘赫禹 张翔超 刘冀 史飞飞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8-1238,共11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R/qtl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结合两年六点的大豆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利用测序获得的660316个SNP标记构建了一张分布在20个连锁群的包含6227个bin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图距和平均图距分别为2739.15 cM,0.44 cM。在12个染色体上定位到22个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性状定位到的QTL分别为5、4、5和8个。在3号和19号染色体上各有一段基因组区域在两年间重复定位,涉及6个主效QTL,分别为qNFSP-19-1(22.976%)、qNFSP-19-2(11.977%)、qNFSP 19-3(17.203%)、qHSW-3-1(11.346%)、qHSW-3-2(11.346%)和qHSW-3-3(11.175%),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在3、7、11、12和20号染色体上新定位到7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其中表型贡献率最高的为qHSW-3-3(14.276%),包含具有重复定位区间的qHSW-3-2和qHSW-3-3。与前人定位的结果相比,更多QTL极大地缩短了定位区间,表明本文报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更准确,可以为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密度遗传图谱 四粒荚数 单株荚数 单株粒重 百粒重 QTL
下载PDF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石英 张爱军 +1 位作者 王红 周大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89-2289,2312,共2页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绿豆 株高 单株荚数 主茎分枝 单荚粒数
下载PDF
大豆花荚脱落及单株荚数的QTL定位 被引量:4
5
作者 徐琰 孙晓环 +9 位作者 孙霞 王燕平 宗春美 齐玉鑫 白艳凤 任海洋 潘相文 杜维广 孔凡江 刘宝辉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2期71-76,共6页
大豆花荚脱落率和单株荚数是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两个主要性状。研究以花荚脱落率高的大豆品种吉育73为母本及花荚脱落率低的铁荚四粒黄为父本,构建了样本容量为100的F2遗传群体。所构筑的遗传图谱总长为1 351.5 c M,具34个连锁群。利用... 大豆花荚脱落率和单株荚数是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两个主要性状。研究以花荚脱落率高的大豆品种吉育73为母本及花荚脱落率低的铁荚四粒黄为父本,构建了样本容量为100的F2遗传群体。所构筑的遗传图谱总长为1 351.5 c M,具34个连锁群。利用多QTL模型(MQM)对该群体花荚脱落率和单株荚数进行QTL定位,共鉴定出2个花荚脱落率QTL,同位于GM16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0.9%和9.7%;同时鉴定出5个控制单株荚数的QTL,分别位于GM02、GM07、GM10、GM04和GM05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介于8.8%~15.9%之间。研究结果为大豆花荚脱落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育种材料。图1,表3,参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荚脱落率 单株荚数 QTL
下载PDF
大豆单株荚数QTL定位及整合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玉花 白志元 +2 位作者 张瑞军 卫一超 卫保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5,共6页
大豆单株荚数是构成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大豆种质资源中也是一个变异范围较广的性状,为了有助于大豆单株荚数分子选择育种,以大豆多荚材料C025和少荚材料JD18为亲本,以通过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亲本及遗传群体进行2a(太... 大豆单株荚数是构成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在大豆种质资源中也是一个变异范围较广的性状,为了有助于大豆单株荚数分子选择育种,以大豆多荚材料C025和少荚材料JD18为亲本,以通过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亲本及遗传群体进行2a(太原2017、太原2018)表型性状和基因型数据分析,同时结合利用已知的大豆SSR遗传图谱,结果显示,共定位大豆单株荚数QTLs33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2%~56.4%;通过元分析整合最终共定位大豆单株荚数23个QTLs,其中有5个QTLs(qPN.C2-3、qPN.I、qPN.C2-4、qPN.C1和qPN.L)与前人的研究重叠,分别位于C2、N、C1这3条染色体上;其余18个QTLs是研究发现的控制大豆单株荚数新的QTLs(qPN.D1a、qPN.N、qPN.C2-1、qPN.C2-2、qPN.M、qPN.A2-1、qPN.A2-2、qPN.K、qPN.O-1、qPN.O-2、qPN.B1、qPN.F、qPN.B2、qPN.E、qPN.J、qPN.D2-1、qPN.D2-2、qPN.G)。qPN.A2-1、qPN.C2-4和qPN.C1(贡献率分别为56.4%,29.5%,35.4%)这3个QTLs可被多环境重复检测且贡献率较高,因此,其可以作为主效QTL进行后续大豆单株荚数分子研究。由于大豆单株荚数是一个易受环境影响且由多位点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研究检测到一些新的QTLs,并且也验证了一些前人检测的大豆单株荚数QTLs,同时整合目前比较完善的大豆单株荚数QT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单株荚数 QTL QTL整合
下载PDF
大豆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7
作者 丁得亮 《天津农林科技》 1995年第4期7-8,共2页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大豆株距、行距、密度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粒重、产量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株距和行距共同影响单株荚数,对单荚粒数无显著影响,行距是影响大豆百粒重的主要因素。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显著。高产田密度的最佳搭配组...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大豆株距、行距、密度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粒重、产量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株距和行距共同影响单株荚数,对单荚粒数无显著影响,行距是影响大豆百粒重的主要因素。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显著。高产田密度的最佳搭配组合是70× 13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距 行距 单株荚数 百粒重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