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Travelling Muse Cathay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on Ezra Pound's Poetics*
1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9期547-552,共6页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m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Eastern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m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Eastern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houghts on the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Pound's early poe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athay (1915) and his translation of Cathay; then it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Pound's creation; and finally it has given an analysis of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Pound absorbed different poetic concepts from all of them and transformed his poetry from the conventional Romanticism to the innovative Modemism. What Pound innovated in the poetry composi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f the new era wishes to shake off the banality and out-of-date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Pound changed a whole generation of poets an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ose who desire to write in a new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a Pound early poetics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下载PDF
Gary Snyder's Defamiliarizati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ms
2
作者 CONG Zi-hang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1年第12期787-796,共10页
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th its focus shifting from the plain text to the world concerned. A similar process was experienced by scholars who apply the theor... 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with its focus shifting from the plain text to the world concerned. A similar process was experienced by scholars who apply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s Gary Snyder's "defamiliarization" technique of translating classic Chinese poems Dep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ritique of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text, the author applies 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itself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Snyder's art and thinking and a discussion of his literature, ideology, and creativity, thereby restoring a true image of Gary Snyder as a poet and a transl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AMILIARIZATION Gary Snyder chinese classic poems TRANSLATION
下载PDF
Poetry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A Case Study of Zhang Zhizhong’s 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 Translate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3
作者 CHENG Yanjun 《译苑新谭》 2024年第2期24-35,共12页
In the summer of 2023,Zhang Zhizhong’s 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 Translate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got published as one of th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Research Series”edited by Cao Shunqing.... In the summer of 2023,Zhang Zhizhong’s 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 Translate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got published as one of the“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Research Series”edited by Cao Shunqing.It presents Zhang’s latest theory and praxis of translating classical Chinese poems.As a kind of rewriting,Zhang’s translations are similar to modern English poems—with creative expression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the enjambments from free verses,the form of concrete poetry,an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but without the rhymes in original works.How this poetry translation as rewriting generates in the constraints of ideology,poetics,and patronage is to be analyzed in the light of AndréLefevere’s rewriting theory.By examining the non-textual factors related to Zhang’s rewriting,it aims to reveal how this rewriting,as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poetry translation,can shed light on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WRITING ideology POETICS PATRONAGE Reading English Literature to Translate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原文传递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诗词用典翻译与中华文化思想国际传播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孔喜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4年第2期16-27,共12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海内外发行以来,影响深远,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绝佳途径。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从古诗词到经史子集经典名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海内外发行以来,影响深远,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绝佳途径。用典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的一大特色,从古诗词到经史子集经典名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当代价值,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文学用典,为政治话语增添文质兼美的文学文化气息,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与接受的效果,其英译特别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重点梳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诗词类文学用典,基于英文版考察其翻译策略,探析译者如何在多维语境中捕捉所引古诗词思想要义并在翻译中兼顾政治性与文学性,采用灵活翻译策略,“自塑”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柔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诗词用典 文化思想 翻译策略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修辞可控的中国古典诗歌生成
5
作者 杨媛婷 朱泓禹 +3 位作者 马安香 刘玉豪 罗应峰 肖桐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74,共8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语义丰富的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因素有许多方面,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文致力于构建具有修辞手法创作能力的诗歌生成模型,...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语义丰富的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因素有许多方面,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通常会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文致力于构建具有修辞手法创作能力的诗歌生成模型,以此来提升生成诗歌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新颖性,从而增加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该文首先通过人工标注、词句特征提取、训练基于BERT的修辞分类器的方式构建一个修辞诗句数据库,然后将每首诗按照一定的方式序列化成一个长句子,并以此来训练语言模型得到诗歌生成模型。自动评测和人工评测结果表明,模型可以生成具有特定修辞手法的诗歌,且生成诗歌的质量相比基线有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生成 修辞可控
下载PDF
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捷 程章灿 刘泽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6,共6页
作为地方文脉的中国古典诗词可以为地方旅游业利用。学界目前虽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整理已比较关注,但是对于古诗词在旅游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以位于江南水乡六镇中心的江苏省吴江市为例,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旅游规划... 作为地方文脉的中国古典诗词可以为地方旅游业利用。学界目前虽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整理已比较关注,但是对于古诗词在旅游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以位于江南水乡六镇中心的江苏省吴江市为例,探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相关旅游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非物质文化 旅游规划 非景观文化
下载PDF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 被引量:158
7
作者 黄国文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8,共5页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文献看 ,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 ,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 ,分析唐代诗人杜牧的《...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文献看 ,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 ,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拟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 ,分析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的几种英译文。我们希望 ,本文的功能分析会给翻译研究带来启示 ,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难题 ,我们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古诗英译 翻译 《清明》
下载PDF
论古诗词的“张力美学”文本特征及其翻译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颜方明 秦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意象组合张力,意义空白张力,互文张力等张力结构。该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中应该采取"张力优先"和"语境顺应"策略,在译文中再现或重构原文的"张力美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美学 古汉诗词 结构特征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隐喻及其英译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冯全功 李琳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7年第3期57-64,共8页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出现了很多生动的情感隐喻表达。文章主要以愁、相思、爱情为目的域的隐喻表达及其英译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1)大多情感隐喻表达可归在"情感是液体""情感是植物"和"情感是... 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出现了很多生动的情感隐喻表达。文章主要以愁、相思、爱情为目的域的隐喻表达及其英译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1)大多情感隐喻表达可归在"情感是液体""情感是植物"和"情感是实体"的概念隐喻之下,其中后者的隐喻机制往往通过反常的搭配实现;2)译者基本上再现了中西具有较强认知通约性的隐喻表达,包括源域或显或隐地投射向目的域的主要特征,从而建构出与原文相似的审美解读空间;3)针对文化个性较强的象征型隐喻表达,译者有时也会对之进行稍加解释;4)译者还会偶尔增添或删除一些隐喻表达,其中增添的审美效果往往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情感隐喻 源域 目的域 英译
下载PDF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 被引量:20
10
作者 曹山柯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 ,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讲 。
关键词 中英语言差异 汉语古诗 不可译性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意象 意境 英译 审美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文德 曹志希 潘衡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25-128,共4页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非语言交际,它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弹性和张力;对此加以关注和解读将拓宽诗歌研究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诗歌鉴...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非语言交际,它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弹性和张力;对此加以关注和解读将拓宽诗歌研究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解读 中国古典诗歌 欣赏
下载PDF
从《后庭花》的英译文看文化内涵的传递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宪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3-45,共3页
古诗翻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目前任何单一的翻译理论都难以给它一个概括性的解释框架.体现在古诗用典文化内涵取舍上的归化与异化、神似与形似之间,不应仅限于一种二元对立,而应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以语言与文化为标... 古诗翻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目前任何单一的翻译理论都难以给它一个概括性的解释框架.体现在古诗用典文化内涵取舍上的归化与异化、神似与形似之间,不应仅限于一种二元对立,而应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在以语言与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的过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译作与原作之间功能对等和审美对等.本文通过对《后庭花》的英译文讨论,探讨文化内涵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外译 用典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体系简化策略之增添法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汨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31,共7页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 汉语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外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选择何种翻译策略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英译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考虑的问题。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主要包括易化、多样化和简化三大翻译策略,其中简化策略包括概括法、释义法、替换法、节略法和增添法等五种方法。本文聚焦简化策略中的增添法,首先指出增添法的内涵,进而结合汉语古诗英译语料,从名词意象增添、形容词意象增添、动词意象增添以及短语或短句意象增添等四个方面对增添法进行阐释,最后对译者使用增添法的原因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策略 增添法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云霞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30-32,共3页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关键词 许渊冲 古诗词翻译 意美 音美 形美
下载PDF
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哲学阐释学观照——以“易安词”英译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葛文峰 季淑凤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与"效果历史"应用在"易安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中,误读、文化过滤与复译(重译)现象证明了典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能动性。哲... 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与"效果历史"应用在"易安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中,误读、文化过滤与复译(重译)现象证明了典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能动性。哲学阐释学本体论思维辨证证实了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典籍 哲学阐释学 译者主体性 英译 “易安词”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小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41,共5页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标志之一,典故由来已久,并始终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集中从三个层面对典故与符号学之内在关系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梳理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其次,从西方符号学的...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标志之一,典故由来已久,并始终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集中从三个层面对典故与符号学之内在关系展开详细分析:首先,梳理典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其次,从西方符号学的角度探寻典故的理论涵义;最后,借助符号学知识揭示典故在诗歌创作中规避弊端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符号学 中国古代诗歌
下载PDF
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崔素花 杜耀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93-95,共3页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 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译的,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诗英译 形式 意义 神韵
下载PDF
中国古诗词中语言超常搭配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懂 白解红 《长春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58-61,共4页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大量超常搭配现象。该研究运用认知的语义框架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对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形成的认知理据和其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试探性分析,发现上述理论对于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拓宽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超常搭配研究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超常搭配 认知理据 意义建构
下载PDF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探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密卿 闫曼茹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29-35,共7页
仓央嘉措诗歌既是藏族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瑰丽,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珍异宝。如今,国内外对其研究如火如荼,其英译本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李正栓的《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为国内继于道泉、W·泰森之后的第三部... 仓央嘉措诗歌既是藏族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瑰丽,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珍异宝。如今,国内外对其研究如火如荼,其英译本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李正栓的《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为国内继于道泉、W·泰森之后的第三部英译本。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来探析《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不仅能了解翻译目的对其英译过程的指导价值和影响,引导读者更全面地赏析和评价不同的英译本,而且还能有助于完善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批评标准,进一步推动中国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 翻译目的论 三原则 民族典籍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