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力意志者与“昌耀体”:昌耀新诗的叙述主体和诗体建构
1
作者 杨四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 有没有建构现代性主体,是区分新诗与旧诗的要件。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建构了形态各异和内涵丰富的现代性抒情主体与叙述主体,彰显了新诗成就。在中国新诗主体建构谱系中,昌耀新诗建构的是具有主体间性和强力意志的叙述主体,而非通常意义上的抒情主体。它们主要是通过“受祭”和“施祭”的“祭祀”方式建构起来的,具有超人般的强力意志,时而以“我”的形象直接现身,时而隐身于“非我”并使之代为发声。与此同时,它们又是通过辨识度极高的、冥想性的、糅合的、史诗性的和青铜色的“昌耀体”得以完成和呈现的。尽管存在诸如“刻奇”之类的不足,但昌耀新诗的强力意志叙述主体与“昌耀体”互为动力、相互塑造、彼此成全,具有充盈的现代性和卓杰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耀新诗 叙述主体 强力意志者 “昌耀体” 现代性
下载PDF
学人之诗清俊平和——凌廷堪《校礼堂诗集》新探及补遗
2
作者 高明峰 魏蓝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5-122,共8页
凌廷堪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于经学之中尤精礼学,室名曰“校礼堂”,诗集名为《校礼堂诗集》。廷堪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前后将其诗文整理结集,名曰“校礼堂初稿”,但未能刊刻,现藏上海图书馆。现存最早的刻本《校礼堂诗集》是... 凌廷堪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于经学之中尤精礼学,室名曰“校礼堂”,诗集名为《校礼堂诗集》。廷堪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前后将其诗文整理结集,名曰“校礼堂初稿”,但未能刊刻,现藏上海图书馆。现存最早的刻本《校礼堂诗集》是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本,由其学生张其锦将廷堪诗从“校礼堂初稿”中分出,并结合在海州搜辑的遗稿整理编纂而成。《校礼堂诗集》收廷堪诗作五百余首,内容丰富,涉及题赠唱和、咏怀古迹、记游抒怀、研经论学诸多方面。廷堪诗艺术风格鲜明,主要表现为中正平和与清冷俊逸。廷堪诗另有多重价值,包括文学评论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三个方面。廷堪诗数量众多,尚有散佚,今辑得八首,颇具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礼堂诗集》 成书 题材 特色 价值
下载PDF
园主的神往:基于寄畅园诗画分析的图像再现
3
作者 于梦淼 梁雯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诗画创作是明清造园活动中与建成环境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情境虚构的特征,诗画将园林引申为理想化的时空,成为了观者探析园林意境的重要媒介,而其中所投射的主体经验与价值体系,同样为挖掘园林个案的特殊性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明万... 诗画创作是明清造园活动中与建成环境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情境虚构的特征,诗画将园林引申为理想化的时空,成为了观者探析园林意境的重要媒介,而其中所投射的主体经验与价值体系,同样为挖掘园林个案的特殊性提供了契机。本文以明万历时期无锡寄畅园的诗画作品为主线,尝试从园主的视角出发,通过引入设计学的图像操作,挖掘并再现园林潜在的运作环境,并认为除了物质化的园林,借由诗画所虚构的意境往往诉说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动人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畅园诗画 主体经验 图像再现 园林意境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 被引量:28
4
作者 伍小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6-58,共3页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拉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也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评析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 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拉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这种研究重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诗歌翻译也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在评析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几种不同译本的基础上,指出:诗歌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征,其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翻译也因此更显“异人异译”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诗歌翻译 主体性
下载PDF
辛词题材构成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许伯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118,共6页
辛弃疾词体创作的题材类型多达30类,为两宋词体创作题材类型最多的作家。伴随其宦海浮沉,取材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仕宦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祝颂、咏怀等,闲退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隐逸、咏物等;可见仕宦期多取社会性较强的... 辛弃疾词体创作的题材类型多达30类,为两宋词体创作题材类型最多的作家。伴随其宦海浮沉,取材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仕宦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祝颂、咏怀等,闲退期的主要题材为交游、隐逸、咏物等;可见仕宦期多取社会性较强的题材,而闲退期多取社会性较弱的题材。至于两期均居第一的交游题材,则表明豪放派词人投身社会人生的恒久热情与不懈努力。传统文化的浸润渗透,当代政治的激荡震刷,个人修养的组运熔铸,是影响辛词题材构成的几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词 题材构成 文化解读
下载PDF
论诗性主体 被引量:2
6
作者 仇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2,共5页
主体性是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它由本能主体、感性主体、信仰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等构成。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 主体性是生命存在的结构性可能。它由本能主体、感性主体、信仰主体、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等构成。诗性主体理应是人之存在最重要的结构,它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和元话语,是保证文化艺术创造和幸福感、美感的最基本要素。现代人类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诗性主体,它是拯救人性异化的重要力量,是克服消费欲望和引导精神走向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工具,也是保证现代人走向审美超越和艺术化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诗性主体 想象力 智慧 审美
下载PDF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立增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9-73,共5页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多取首句前二三字甚至是整个首句,或者再缀以歌辞性题目“行”、“篇”、“歌”、“曲”、“乐”等。部分以“篇”为缀尾的题目是“因意命题”,而南朝乐府民歌的题目表现出艺术化的倾向。唐代乐府诗中的有些新题... 汉唐乐府诗题目的创制,多取首句前二三字甚至是整个首句,或者再缀以歌辞性题目“行”、“篇”、“歌”、“曲”、“乐”等。部分以“篇”为缀尾的题目是“因意命题”,而南朝乐府民歌的题目表现出艺术化的倾向。唐代乐府诗中的有些新题目是从旧题乐府中衍生出来的,其方式主要有五种;唐人完全自创的乐府诗新题目,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题目 制题
下载PDF
论唐前赋得诗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明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6,共11页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 赋得诗是随着南朝文人即席分题赋诗的出现而产生的诗歌新类别。在命题上,唐前赋得诗一般采用"赋……得……诗"、"……赋得……诗"、"赋得……诗"的形式。在题材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指向咏物、咏诗、咏史、赠别。在形式上,唐前赋得诗主要是五言四韵,至于七言、杂言的赋得诗,四韵以外的赋得诗,都很少;绝大多数押平声韵,押仄声韵和换韵的情况比较少见;分韵赋诗和题中用韵的情况也已经出现。唐前赋得诗创作推动了南朝永明体、宫体和以陈后主为首的三个诗歌创作群体的形成,对南朝诗歌不断追求"新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齐梁以后诗歌题材的大发展,也使齐梁诗歌诗体短小、精雕细刻、讲究四声、语言绮艳的特点进一步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得诗 分题诗 分韵诗 试帖诗
下载PDF
论诗性主体及其当代性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仇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29,共6页
诗性主体是主体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和元话语,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创造激情和幸福感、美感和诗意的精神基石。在当代性意义上,现代人类迫... 诗性主体是主体性之中最重要的因素,既存在于和各种主体相关联的结构之中,又超越和凌驾于它们之上。诗性主体是生命存在最重要的功能结构和元话语,是保证生命存在的创造激情和幸福感、美感和诗意的精神基石。在当代性意义上,现代人类迫切需要重建和完善诗性主体,反思和批判知识、权力、道德给予主体的规训和压抑,抗衡和拒绝社会意识形态所崇尚的只要感性享乐而放弃彼岸承诺的实利主义潮流,守护着自我存在的审美超越性和诗性情怀,由此保证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力和生命存在的理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主体 结构 功能 当代性 意义
下载PDF
主体间性的自然之美——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应雪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通过重读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展开其自然诗与浪漫主义抒情诗及田园诗传统的对比研究,突出其自然诗中独特的美学批判与创建。以"反浪漫主义的自然抒写""反田园诗的审美批判""对话的自然"3个维... 通过重读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展开其自然诗与浪漫主义抒情诗及田园诗传统的对比研究,突出其自然诗中独特的美学批判与创建。以"反浪漫主义的自然抒写""反田园诗的审美批判""对话的自然"3个维度构建弗氏自然诗的美学体系。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讽、对田园诗的戏仿及对主体间性自然之美的塑造,弗氏自然诗不但实现了对既定文学传统的超越,突显对工业文明及"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审美批判,更开辟了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存在之美,成为美国自然文学传统中的又一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诗 主体间性 反浪漫主义 反田园诗 审美批判
下载PDF
萧衍诗论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大志 常红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74,共4页
梁武帝萧衍诗在南朝可称一家,存世数量较为可观。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萧衍诗按题材内容可分为言情、写景、咏怀等不同类型,从中可见其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萧衍诗中言情一类尤有特色,因抒情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又可分为“描述体”与“代... 梁武帝萧衍诗在南朝可称一家,存世数量较为可观。采取分类研究的方法,萧衍诗按题材内容可分为言情、写景、咏怀等不同类型,从中可见其创作手法、艺术风格。萧衍诗中言情一类尤有特色,因抒情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又可分为“描述体”与“代言体”两个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衍 诗歌 题材 风格
下载PDF
在虚无与永恒的瞬间——试析迪金森的死亡诗歌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海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在艾米莉.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有600余首。她理想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是其死亡诗歌的动力源泉。通过细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几近疯狂的感觉想像瞬间体验死亡的虚无与永恒,从而迸发出艺术灵感... 在艾米莉.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有600余首。她理想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是其死亡诗歌的动力源泉。通过细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几近疯狂的感觉想像瞬间体验死亡的虚无与永恒,从而迸发出艺术灵感和张力,创造出奇美诗篇。对宗教上承诺的"死亡实现完美"的向往和对死亡的现实恐惧矛盾地统一在她的诗中,诗歌语言表达到自如表演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金森 死亡诗歌 自我中心主义 生命终极意义 虚无思想 美国 诗人
下载PDF
论审美主体在古诗英译中的角色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莺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2期95-98,共4页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 在古诗英译中,译者作为原诗的审美主体和翻译主体,其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列举并分析了审美主体在翻译中介入审美经验的三种类型:分析性主体、认知性主体和意向性主体,并且提出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衡量与把握古诗美感的传译效果,可以审美主体的审美介入程度是否保持适中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审美主体 审美距离 审美介入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口号诗”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竞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9,共9页
"口号诗"作为一种陌生的文体形态,大多用为诗题,同时是一种作诗方式。口号在诗题中的含义有二,读音亦不同。口号与口占及口号与诗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口号诗始于南朝、成于李唐、盛于赵宋而元明清有所发展。语言上具有鄙俚... "口号诗"作为一种陌生的文体形态,大多用为诗题,同时是一种作诗方式。口号在诗题中的含义有二,读音亦不同。口号与口占及口号与诗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口号诗始于南朝、成于李唐、盛于赵宋而元明清有所发展。语言上具有鄙俚通俗、晓畅达意之特征,题材丰富,包括歌功颂德、戏谑笑谈、关注社会现实、重视个人情感和总结读书经验等。口号还成为乐语口号这一综合性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始功能和内涵都因教坊乐语这一文体的独特性而有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号诗 名称源流 题材特征 乐语口号
下载PDF
从闲雅风度到自我表现——论北宋党争对士人词风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北宋党争是北宋中后期的基本政治生态,也是审视北宋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仁宗朝党争初起时,士人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词中的士大夫形象因抒发失意后的胸怀而逐渐清晰;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同伐异... 北宋党争是北宋中后期的基本政治生态,也是审视北宋士人词风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因素。仁宗朝党争初起时,士人的染指使词摆脱了晚唐以来的艳情遗风,词中的士大夫形象因抒发失意后的胸怀而逐渐清晰;神宗朝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党同伐异愈演愈烈,苏轼黄州词记录了词人政治理想破灭后的苦闷与人生感悟,寓词以诗人情怀,开士人词诗化的新风;哲宗朝党争激化,卷入政治漩涡的士人在文祸、贬谪的生存忧患面前,常借词营造极富个性的"我"之形象。党争促使士人词从抒写闲雅风度到注重表现自我的转变,也推动词终成独立的抒情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党争 士人词 创作主体
下载PDF
楚雨含情俱有托——李商隐咏物诗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志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8-81,共4页
与晚唐时代特征相关联,咏物诗表现出感伤哀怨的基调,李商隐是其代表。他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所写物象紧密融合起来,以独特的题材类型传达情感,拉近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对比兴手法的驾驭自有特色,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也丰富了咏物... 与晚唐时代特征相关联,咏物诗表现出感伤哀怨的基调,李商隐是其代表。他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所写物象紧密融合起来,以独特的题材类型传达情感,拉近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对比兴手法的驾驭自有特色,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也丰富了咏物诗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咏物诗 题材 比兴 艺术美
下载PDF
加里·斯奈德译者主体性在“寒山诗”英译本中的体现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慧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50-154,共5页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译者主体性 寒山诗
下载PDF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谈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共9页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乐府诗 诗歌声律 同题乐府诗 唐诗
下载PDF
李白歌行特征论——兼论歌行的诗体定义与形式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承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66,139,共7页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歌行 主体性 诗体定义 形式特点
下载PDF
萧纲乐府诗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加夫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92,共4页
相对于汉魏晋宋以来的文人乐府诗创作,萧纲乐府诗在题材处理、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将当下情境直接写入乐府诗,改变了文人乐府诗在题材上依附于乐府古辞的传统。他的乐府诗语言简洁,清新流美,与夸饰、堆砌、用典等... 相对于汉魏晋宋以来的文人乐府诗创作,萧纲乐府诗在题材处理、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表现了一定的革新精神。他将当下情境直接写入乐府诗,改变了文人乐府诗在题材上依附于乐府古辞的传统。他的乐府诗语言简洁,清新流美,与夸饰、堆砌、用典等人工技巧迥不相侔。这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与萧纲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纲 乐府诗 题材 当下情境 语言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