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界”与“指引”——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的最新拓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水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88-92,共5页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视域阐释原始诗学的真实内涵并给出启人深思的界定和话语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比较诗学研究汇通路径的深刻指引和独到眼光的折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迈纳 比较诗学 跨文化视域
下载PDF
肖勤小说的诗性视阈
2
作者 黎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7-59,共3页
肖勤小说创作源于乡土的责任与良知。作为一个作家与基层政府工作者,她将孤独、寂寞的乡村生活体验作为作品的主旋律,由此体悟人生,传递温情。作品内蕴的情感密度与人物形象书写密度紧密相连,使小说委婉蕴藉,充满绵长悠远的韵味,风格上... 肖勤小说创作源于乡土的责任与良知。作为一个作家与基层政府工作者,她将孤独、寂寞的乡村生活体验作为作品的主旋律,由此体悟人生,传递温情。作品内蕴的情感密度与人物形象书写密度紧密相连,使小说委婉蕴藉,充满绵长悠远的韵味,风格上具有浓郁的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肖勤小说 孤独寂寞 诗性视阈
下载PDF
血写的文字——读愚石长篇小说《地平线》
3
作者 石杰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愚石的长篇小说《地平线》是新时期以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官场的龌龊、爱情的不堪和人生的多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主人公“我”是一个具有反观能力的人,“我”一边痛苦着,一边体悟着自己的痛苦;一边挣扎着,一边反思自己的挣扎;... 愚石的长篇小说《地平线》是新时期以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官场的龌龊、爱情的不堪和人生的多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主人公“我”是一个具有反观能力的人,“我”一边痛苦着,一边体悟着自己的痛苦;一边挣扎着,一边反思自己的挣扎;一边堕落着,一边悔恨自己的堕落。作品也由此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深刻和丰厚。作家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形诸笔下,其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表述更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平线 泣血之作 诗性表述
下载PDF
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的审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雷斌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88-89,共2页
本文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把握其定义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审美视点和言说方式上,重新发掘和阐释它背后所表达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以散文为参照,深刻地开掘出诗与散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巨大分歧,力图在诗歌观念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有... 本文从何其芳诗歌定义开始,把握其定义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审美视点和言说方式上,重新发掘和阐释它背后所表达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以散文为参照,深刻地开掘出诗与散文在这两个概念上的巨大分歧,力图在诗歌观念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有更为辩证和综合的理解,从而靠近诗的审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观念 何其芳诗歌定义 审美视点 言说方式
下载PDF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文论——走向跨文化美学的新尝试
5
作者 陈丹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48,共9页
歌德首倡的“世界文学”已成为现实,“世界文学”必会产生“世界文论”,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学”和“全球美学”的提法。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真正融合东西方文论或美学的实绩。顾明栋出版的《中西语言、诗学、美学批评视域的融合》是为... 歌德首倡的“世界文学”已成为现实,“世界文学”必会产生“世界文论”,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学”和“全球美学”的提法。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真正融合东西方文论或美学的实绩。顾明栋出版的《中西语言、诗学、美学批评视域的融合》是为数不多的例外。该书以文艺理论的基础问题为中心,所涉几乎涵盖了文学艺术的主要核心议题,该书提出世界文学必然引出世界文论,并通过弥合中西语言和诗学鸿沟的实例探索跨文化美学的尝试,对从事世界文学、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学科的学者具有启发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评述该书的内容,探讨该书在构建跨文化诗学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反思其启示性洞见所隐含的提升空间,并探讨如何从世界文学走向世界文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比较诗学 世界文论 全球美学 批评视域融合
下载PDF
罗伯特“诗意人生”的美学诠释
6
作者 姚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美国现代戏剧巨擘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以主人公罗伯特梦起梦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浪漫诗情的剧本中,奥尼尔彰显出一位悲剧大师在塑造悲剧人物时的艺术自觉和美学意识。他力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关注人们... 美国现代戏剧巨擘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是一部以主人公罗伯特梦起梦灭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这部充满了浪漫诗情的剧本中,奥尼尔彰显出一位悲剧大师在塑造悲剧人物时的艺术自觉和美学意识。他力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彷徨与哀伤,并以诗意的方式歌颂人在残酷命运面前的高贵与从容。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美学理论对罗伯特至纯至美的"诗意人生"予以评述,不仅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该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同时也拓展了该剧的探索空间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罗伯特 诗意人生 美学诠释
下载PDF
老成深重:谢灵运诗歌风格与方东树诗学的视界融合
7
作者 王玉林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56-60,共5页
方东树是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学家,用文章之法来评诗是其诗学理论的特色,他对谢灵运诗歌"老成深重"的品评在历代诗评中较为独特。在诗歌的形式技巧上,方东树对谢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十分精妙;在诗歌的情感内涵上,方东... 方东树是桐城派重要的古文学家,用文章之法来评诗是其诗学理论的特色,他对谢灵运诗歌"老成深重"的品评在历代诗评中较为独特。在诗歌的形式技巧上,方东树对谢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十分精妙;在诗歌的情感内涵上,方东树尤其推崇谢诗的真情及其诗歌内部的情感变化;在诗歌的文辞上,方东树注重谢诗字句的琢炼及用典。从诗歌的外部技法到内部情感,方东树均认为谢诗稳重老练,具有"老成深重"之风。进一步探究可知,方东树此评与其追求诗文的有序、情实、学力等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成深重 谢灵运 方东树 诗歌风格 诗学思想 视界融合
下载PDF
和平与敬意:勒克莱齐奥作品《变革》中的“诗意离散性”空间
8
作者 蒲真真 张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4-128,共5页
勒克莱齐奥作品《变革》中的个人成长史和家族变迁史诠释了不同时代的流浪主题。其中,文化身份、集体无意识和历史记录作为流浪表征的深刻内容也具有了不同的行为意义。本文在深入解读流浪主题的基础上,以“诗意离散性”为视角进一步展... 勒克莱齐奥作品《变革》中的个人成长史和家族变迁史诠释了不同时代的流浪主题。其中,文化身份、集体无意识和历史记录作为流浪表征的深刻内容也具有了不同的行为意义。本文在深入解读流浪主题的基础上,以“诗意离散性”为视角进一步展开分析,用审美体验的眼光研究作品诗学空间下具有个性标记化的语言艺术,感知交融在符号象征、本体象征和寓言象征中的离散意义,着重突显出生命个体和自然整体跨越时空的、既和谐又离散的存在状态和深刻内涵,并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小说的概念、形态和品格,由此引发对小说“诗意离散性”终极意义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诗学 流浪主题 离散文学 时空维度 期待视野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的“不作时史”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朱良志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125,159,160,共15页
中国艺术在唐宋以来出现一种思想观念: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追逐时尚潮流,艺术家应是冷静的思考者,而不是追赶热流的弄潮儿。“不作时史”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凝结的重要观点。“不作时史”,不是否定历史、疏离时代,而带有突出的反思性特征... 中国艺术在唐宋以来出现一种思想观念: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追逐时尚潮流,艺术家应是冷静的思考者,而不是追赶热流的弄潮儿。“不作时史”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凝结的重要观点。“不作时史”,不是否定历史、疏离时代,而带有突出的反思性特征。它要挣脱知识和目的的束缚,发掘人内在生命的力量。其根本理想是去直面鲜活的生命感受,去发现历史现象背后人的生命价值世界。来源于时代、又超越时代,是“不作时史”说的要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史 非历史艺术 空山无人之境
原文传递
互文与视域融合:创造性翻译的诗学维度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屹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互文性是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翻译的每一个环节相伴而生。译者面对原语文本必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通过"三个还原"与"一个展望"才能明晰文本内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须将原作者的历史视域... 互文性是翻译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翻译的每一个环节相伴而生。译者面对原语文本必须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通过"三个还原"与"一个展望"才能明晰文本内错综复杂的互文关系。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须将原作者的历史视域、译者的当下视域以及读者的未来接受视域进行主动性地动态融合,只有提高"视域融合度"才能达到翻译的较高境界。以后现代理论观点分析可知,互文性与视域融合的客观性一方面否定了原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也为创造性翻译诗学提供了基础与超越的可能。本文用翻译的实例印证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视域融合 创造性 翻译诗学
原文传递
论阿尔图·兰波诗歌中的“未知地平线” 被引量:1
11
作者 户思社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50,共6页
深受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影响,阿尔图.兰波在诗歌创作中反复颂扬着自己对新奇和未知的"地平线"的企盼和向往,这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诗歌美学而言价值重大。一方面,对古希腊神话、圣经的传奇故事、阿拉伯世界浓郁的宗教文化的追... 深受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影响,阿尔图.兰波在诗歌创作中反复颂扬着自己对新奇和未知的"地平线"的企盼和向往,这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诗歌美学而言价值重大。一方面,对古希腊神话、圣经的传奇故事、阿拉伯世界浓郁的宗教文化的追溯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源头和文化底蕴的美学追求和对个性与自由的赞美和渴求;另一方面,兰波通过对逝去的城市和理想的缅怀批判了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庸俗的物质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在勾勒心目中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的城市图景之时,兰波又以具象化的物质世界、心灵化的精神世界、排列组合千奇百怪的词语世界等不同的层面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灵,沉迷于飘渺灵动的诗意空间之中,浑然忘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图·兰渡 现代主义 诗歌美学 未知地平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