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知过去,书写历史:斯蒂芬·巴恩与凯伦·朗的对话
1
作者 斯蒂芬·巴恩 凯伦·朗 陈书焕(译)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97-109,116,共14页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tical)。这三种都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维柯的螺旋式历史观曾经把反复回到原点的回环运动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从空间角度考察螺旋运动,那么螺旋式的历史不仅涉及某个时间点、某个时候的地点,还涉及空间。空间可以有时间属性。由此需要思考“空间再现”“唤起过去”时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思考“器物”(apparatus)对人性造成怎样的影响;思考“奇珍”(curiosity)如何令物品“回望”人类,从而不仅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更成为一种推动性概念,一种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式;思考“从事媒介批评的古物学家”意味什么;进而思考“历史写作”何以可以视为一种“历史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巴恩 历史感知 空间再现 奇珍 历史诗学 艺术史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 被引量:17
2
作者 熊沐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它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经过长期的孕育、发轫、生成和发展,现已衍生出认... 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它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经过长期的孕育、发轫、生成和发展,现已衍生出认知生态批评、认知后殖民研究、认知酷儿理论、神经认知诗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等范式或方法,并已开始在一些国家进入学术体制,成为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或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文学研究 认知诗学 发展史
下载PDF
论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桃洲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90-95,共6页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新诗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1990年代以后的新诗研究出现了某些变化,体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成为强势话语,涌现出了一批成体系的论著;由于整体历史观的趋于破碎,新诗史写作呈现出多重的样态;研究的范式从充满锐气的批评逐渐转向内敛稳健的学术探讨,一些针对新诗历史和现象提出的命题得到了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现代主义 新诗史写作 范式
下载PDF
清代:古典唐诗学的总结与终结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顺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清代古典唐诗学进入了集成总结时期。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桐城派、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具有集成性质的诗歌流派的更迭起伏,钱谦益、王夫之、叶燮、朱彝尊、刘熙载、王国维等特色独具的诗人的不断涌现,均从各个方面丰富... 清代古典唐诗学进入了集成总结时期。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桐城派、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等具有集成性质的诗歌流派的更迭起伏,钱谦益、王夫之、叶燮、朱彝尊、刘熙载、王国维等特色独具的诗人的不断涌现,均从各个方面丰富了清代唐诗学的内涵。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学理上的建构,还是在笺注、选本、评点、总集的汇纂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梳理清代唐诗学嬗变的特点,可以见其在整个唐诗学史上和清代诗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唐诗学 清代诗学 诗学史 学术史
下载PDF
论钱钟书的学术个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刁生虎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9,共7页
钱钟书为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真理之勇和文章之德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学术品格;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为其兴趣所在和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超越种族差异而走上中西... 钱钟书为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真理之勇和文章之德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学术品格;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为其兴趣所在和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超越种族差异而走上中西融通之路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有诗心是其基本的学术观念;循环阐释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品格 治学兴趣 语言工具 材料基础 文化取向 打通意识 史有诗心 诠释向度
下载PDF
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两个版本《国朝诗别裁集》比较中的清代诗史案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靖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7,共7页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 沈德潜在遴选清代前期诗歌时,十分强调“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得到其特别重视的“贰臣”诗人的入选作品尤其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这些诗人及其作品,也可见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而诗史互证、以诗见史、因史明诗,则为清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朝诗别裁集 比较研究 诗歌史案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之构想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功正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9,共3页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当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的结合 ,克服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美学史的撰写可围绕历史复活、现时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几方面来展开 ,还需要有史感———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邃的历史感 ... 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应当实现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的结合 ,克服把中国美学史写成美学理论史的偏向。美学史的撰写可围绕历史复活、现时视界、现象描述、经验揭示几方面来展开 ,还需要有史感———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深邃的历史感 ,而构合为史感的 ,应是当时性的呈示和历时性的展示。在基本撰述方式上 ,应以描述与评价、史实与史论、判断与感悟、思辨与体验、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实地考察与资料占有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美学思想 审美形态 史感 撰述方式
下载PDF
文化视阈中的民歌认同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万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4-88,共5页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间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史 俗文学 民歌学 流变论 雅俗论 复古论
下载PDF
延伸,我们的路——读胡世宗诗集《雪葬》
9
作者 轩小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91-96,共6页
胡世宗诗集《雪葬》堪称诗人用诗记录的长征史实。诗中沉甸甸的历史感,化作平实晓畅的诗行,以明朗温馨的格调,展开对历史的真情回望和对当代生活的凝神畅想,让读者对长征有了多色彩、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感知,对现实生活有了历史性观... 胡世宗诗集《雪葬》堪称诗人用诗记录的长征史实。诗中沉甸甸的历史感,化作平实晓畅的诗行,以明朗温馨的格调,展开对历史的真情回望和对当代生活的凝神畅想,让读者对长征有了多色彩、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感知,对现实生活有了历史性观照。在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雪藏》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献礼,同时是对全社会呼唤大作家、大诗人的回应。诗中张扬的长征精神,对于行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人们,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精神 历史感 诗歌风格
下载PDF
从理论诗学到文学史研究——关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再思考
10
作者 杨冬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8-73,共6页
俄国形式主义是十月革命前后出现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从历史维度来追寻俄国形式主义的演变轨迹,揭示其从理论诗学到文学史研究的内在发展逻辑,不仅有助于我们澄清某些理解上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评价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得失。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理论诗学 诗歌研究 小说研究 文学史研究
下载PDF
宇文所安对古文论研究的方法论启迪——以《六一诗话》为个案
11
作者 邓军海 普亦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5-90,共6页
对《六一诗话》,"观念史"研究之评价与宇文所安之评价,形成鲜明对比。以《六一诗话》为个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宇文所安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走出观念史研究的单一视角。宇文所安的方法论贡献在于,可还古文论研究... 对《六一诗话》,"观念史"研究之评价与宇文所安之评价,形成鲜明对比。以《六一诗话》为个案,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宇文所安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走出观念史研究的单一视角。宇文所安的方法论贡献在于,可还古文论研究一份人文情怀。他认为古文献的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阅读比研究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古代文论 观念史研究 《六一诗话》 阅读
下载PDF
李春祥先生的元曲研究
12
作者 李兵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4-188,共5页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 李春祥先生撰写了我国新时期“第一本元杂剧史”———《元杂剧史稿》,对元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新时期的元曲研究界开风气之先;他提出并论证了“《录鬼簿》才是戏剧史领域里的开山之作”,将我国戏曲史中有关这门学科建设的时间提早了600年;他对元代包公戏、元杂剧地域范畴的研究及元人散曲的研究多有见地;他对元杂剧“全面的、多角度的,也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取得了学术界公认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春祥 元曲研究 《元杂剧史稿》
下载PDF
海外孔子诗学思想研究略览
13
作者 任增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50-54,共5页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思想 汉学 研究史
下载PDF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
14
作者 梁瑜霞 《唐都学刊》 2017年第4期29-32,共4页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安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创会会长师长泰(1938—2016)先生,一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古代诗词名句探胜》《唐诗艺术技巧》《唐人律诗精品评赏》《白居易诗选评》《历代诗人... 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安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创会会长师长泰(1938—2016)先生,一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古代诗词名句探胜》《唐诗艺术技巧》《唐人律诗精品评赏》《白居易诗选评》《历代诗人咏兴庆宫诗选注》等著作。《王维诗歌艺术论》是师长泰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新著,该书是师先生关于王维研究的集成之作,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重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夫;二是重视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三是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是该书具有王维研究学术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奠定了先生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长泰 《王维诗歌艺术论》 文本细读 诗歌艺术 文献资料 田野调查 学术史价值
下载PDF
走向历史的诗学研究——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之七
15
作者 王苹 张亿男 Pieter Bekker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15-119,共5页
乔依斯和鲁迅的小说都被传统历史批评家指责为缺乏历史。但按照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乔依斯和鲁迅在其文本中凸显了历史规则、历史因素,两人有意识地对传统的大写历史进行倒转和颠覆:揭示官方的历史下掩藏的卡列班主义,为读者提供了边缘化... 乔依斯和鲁迅的小说都被传统历史批评家指责为缺乏历史。但按照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乔依斯和鲁迅在其文本中凸显了历史规则、历史因素,两人有意识地对传统的大写历史进行倒转和颠覆:揭示官方的历史下掩藏的卡列班主义,为读者提供了边缘化了的历史、“他者”的历史。他们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保持边缘意识,质询了大写历史。两人都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大量汲取文学素材、创作方法大胆地进行小说的文体实验。应用新历史主义文学理论去分析两人的文本,读者可以透过历史文化的深层去把握文学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诗学研究 卡列班主义 边缘者和“他者”的历史 顿悟
下载PDF
《拙学斋论诗绝句》:广西第一部本土史诗意识的诗论——“广西文学研究史”之一
16
作者 王德明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廖鼎声的《拙学斋论诗绝句》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廖鼎声强烈的发掘广西诗歌历史,构建广西诗史的意识。它开列出了一个比较详备的的历代广西诗人名单,第一次系统地对广西古代诗人作出了论述,对广西历代诗人创作和为人的特点作了简要而精当... 廖鼎声的《拙学斋论诗绝句》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廖鼎声强烈的发掘广西诗歌历史,构建广西诗史的意识。它开列出了一个比较详备的的历代广西诗人名单,第一次系统地对广西古代诗人作出了论述,对广西历代诗人创作和为人的特点作了简要而精当的评论,对广西历代诗人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较为精准的定位,表达了对广西历代诗人的景仰、遗憾和惋惜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拙学斋论诗绝句》 广西诗人 诗史意识
下载PDF
清代词学研究方法刍议
17
作者 祝东 《阴山学刊》 2012年第1期53-59,共7页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理,利于客观把握清代词学建构的过程,清晰掌握清代词学的发展态势及演变规律,对发掘清代文学思想史内涵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参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词学 学术史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国美学研究的“情味”视角——王文生《中国美学史》论析
18
作者 张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35-36,共2页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美学原味,他以实际做法例证了真正的"比较诗学"精神———"在总体比较中发展各自的特点,吸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以丰富发展各自的美学思想",其著作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树立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路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文生 中国美学史 “情味”视角 论析 比较诗学 细致研究
下载PDF
淡泊人生中的执着追求——刘宓庆教授访谈录
19
作者 章艳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共5页
本文是对著名学者和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刘教授介绍了《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第二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强调在翻译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应维护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重申了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有规划、有... 本文是对著名学者和翻译理论家刘宓庆教授的访谈。在访谈中,刘教授介绍了《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第二版)修订的主要内容,强调在翻译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应维护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重申了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有规划、有规模地对中国古代翻译遗产进行开发和发扬。他还谈到人生经历对于自己意志培养的影响,对儒家和道家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所做翻译理论研究工作的评价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 历史感 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
下载PDF
谁向秋霜明镜里 一花一叶悟兴亡——试论文廷式及其诗
20
作者 曾文斌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47-53,共7页
本文概述文廷式及其诗之特色,用道希两句诗作点睛。全文两部分,前者着重论述晚清时代及道希价值取向,显示他如何造就成天造地设的诗人。后者主要论述芸阁诗的史诗价值及其敏感的易代意识,凄苦的遗民情怀,使诗作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兼论他... 本文概述文廷式及其诗之特色,用道希两句诗作点睛。全文两部分,前者着重论述晚清时代及道希价值取向,显示他如何造就成天造地设的诗人。后者主要论述芸阁诗的史诗价值及其敏感的易代意识,凄苦的遗民情怀,使诗作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兼论他对传统诗歌的突破与创新。全文力图将人与时代、人与诗相糅合介绍给读者。由于字数限制,紧要处点到即止,对尔后系统研究道希诗具有总纲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与史诗 遗民意识 厚重历史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