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棅的“四唐七变”说 |
方锡球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2
|
最具诗人气质的现代学人——论吴宓先生的旧体诗 |
刘士林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3
|
历时视域中的苏黄比较论 |
邱美琼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4
|
唐宋之际“学人之诗”的传承与嬗变 |
张兴武
李海洁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5
|
游戏里的诗性守望——转型期女性小说游戏笔法探微 |
季爱娟
陈海英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6
|
论“感觉的变形”对现代诗歌想象的影响——以波德莱尔“死亡”组诗为例 |
胡太南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0 |
|
7
|
汇入新诗现代性洪流里的昙花——重评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
仲雷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8
|
质艳清音:欧阳炯词的艺术风格 |
黄坤尧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9
|
沈约的赋学理论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意义 |
郭常斐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风从远方来——中国新诗1927—1936 |
谢冕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1
|
梅生不是遇万里 万里原是梅花精——论杨万里的梅花情结 |
周静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0 |
|
12
|
词之“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 |
吴清伙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3
|
诗中“诗”与日本五山诗僧的社交世界——五山前期汉诗转型的一种文本观察 |
方舒雅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2 |
1
|
|
14
|
试论以诗育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 |
方任安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1 |
0 |
|
15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三维转换”——以唐代边塞诗为例 |
潘美玲
|
《现代语言学》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