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N疲劳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处理方法探讨 |
张亚军
|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
2007 |
19
|
|
2
|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与中国现代诗歌 |
王泽龙
倪贝贝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3
|
论张衡在诗赋形制表现上的创新 |
郭建勋
李慧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4
|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
祁光禄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5
|
凉山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及调式特征 |
王瑞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6
|
|
6
|
稼轩词中的对话描写初探 |
韩晓光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1
|
|
7
|
“起承转合”译,“传神达意”宜 |
蔡华
|
《大连大学学报》
|
2012 |
2
|
|
8
|
图形诗:穿梭于诗画之间的视觉游戏——视觉符号与英语儿童图形诗歌的意义建构 |
葛艳梅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9
|
80年代诗歌潮流的演进方式 |
张立群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诗经《关雎》英汉对比分析 |
黄顺红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1
|
论《唐诗品汇》的诗体正变观 |
申东城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2
|
中国古代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与表现形式 |
王晓丹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0 |
0 |
|
13
|
曹植、傅玄咏物赋的话语趋同性 |
申焕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4
|
万物花开 诗心绽放——论21世纪初女性诗歌写作的物性向度 |
秦俭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5
|
论中国新诗内在形式的不可共感性 |
雷斌
|
《红河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6
|
借丹心做诗情 燃生命成韵律——路翎晚年诗歌浅析 |
邓姿
|
《云梦学刊》
|
2003 |
0 |
|
17
|
直面人生与诗意表达——论尤今小说的审美价值 |
谢永新
|
《钦州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8
|
中英文诗歌共性管窥 |
胡其林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9
|
《文选》隐逸诗及其“逆反式抒情” |
黄伦峰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0 |
|
20
|
李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赏析 |
劳丽蕊
|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