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上游白河干流全段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红霖 贺丽 +5 位作者 吴科君 鄢武先 邓东周 陈德朝 刘思泽 文智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8-863,共16页
近年来,若尔盖高原地区弯曲河流横向迁移现象越来越突出,河道两岸带状成型淤积体(点边滩)越来越多,侵蚀农牧民草地资源越来越严重,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受到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威胁到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畜牧业经济... 近年来,若尔盖高原地区弯曲河流横向迁移现象越来越突出,河道两岸带状成型淤积体(点边滩)越来越多,侵蚀农牧民草地资源越来越严重,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受到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威胁到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探索点边滩治理方案迫在眉睫。本研究以黄河上游白河干流全段岸线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在白河干流沿程凹凸岸设置典型样地,开展白河干流全段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以期揭示白河干流全段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及植被因子在点边滩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结果表明:1)干流空间尺度:白河干流全段岸线植被群落共记录灌草藤植物26科70属88种,其中,灌木6科8属10种,草本21科62属77种,藤本1科1属1种;草本层是白河干流岸线高寒灌丛群落物种构成的主体,群落以中生、湿中生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随着白河干流沿程往下走,群落总体上呈现物种数、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草本层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2)凹凸岸空间特征:河岸带植被群落凹凸岸异质性表现较为明显,灌木层植被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凸岸高于凹岸,草本层种类、草本层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凹岸高于凸岸,且凹凸岸在中下游的异质性表现高于上游。因此,在黄河上游地区的河岸滩治理中,应针对不同的河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尤其是放牧、采砂、城镇建设等人为活动的合理控制及河岸带植被在弯曲河流演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同时对凹凸岸两个关键区域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弯曲河流 河岸带 点边滩 植被群落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下载PDF
眼针治疗脑梗死后偏瘫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春元 《吉林中医药》 2015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常规组30例,予以康复治疗如理疗、肢体功能训练等,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体针治疗,... 目的探究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常规组30例,予以康复治疗如理疗、肢体功能训练等,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体针治疗,选取百会、四神聪、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穴位,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30例,在体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眼针疗法,取穴为患侧的上焦区、下焦区,用眶外刺法治疗,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但是应用眼针与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更为突出,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优于常规组,且实验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可加强人体整体的调节作用,改善脏腑气机,活血通经行气滑利关节,能有效治疗肢体运动障碍,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眼针疗法 上焦区 下焦区
下载PDF
“上下交病治其中”理论来源与《伤寒杂病论》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楠楠 蒙传鹏 郭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1328-1332,共5页
“上下交病治其中”的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等记载;后世医家也均认为此理论首出于此。笔者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早在... “上下交病治其中”的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等记载;后世医家也均认为此理论首出于此。笔者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早在本书就有此治法,只是未有明确文字出现。为何通过治中之法可达到上下同治的目的?本文从对此理论理解和来源、临证思想及临证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交病治其中 《伤寒杂病论》 临证思想 临证应用
下载PDF
昆虫抗冻耐寒能力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34
4
作者 欧阳芳 戈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6-1652,共7页
昆虫抗冻耐寒能力因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成为当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昆虫抗冻耐寒能力的测定与分析是昆虫低温生物学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昆虫生态,及生理生化层面阐述了昆虫抗冻策略和耐寒机制类型。进一步介绍了昆虫... 昆虫抗冻耐寒能力因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成为当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昆虫抗冻耐寒能力的测定与分析是昆虫低温生物学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昆虫生态,及生理生化层面阐述了昆虫抗冻策略和耐寒机制类型。进一步介绍了昆虫抗冻耐寒能力的测定与分析方法:一方面,以昆虫种群为对象,分析低温对种群存活的胁迫作用,如低温实验中种群的存活率,致死中温度或致死中时间,冷伤害上限温度,冷害低温总和,以及低温冷伤害的死亡速率等。另一方面,以昆虫个体为对象,测定个体为适应低温环境而采取响应机制,如昆虫个体过冷却点、含水量、能量物质、抗冻小分子物质和抗冻蛋白含量等。在未来,从微观上看随着低温生物学拓展到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层次的研究,从宏观上看随着越冬代昆虫种群数量动态及其迁飞转移行为规律与栖息地微环境气候和区域性景观格局特征等的关系研究,有利于更全面地和深入地了解昆虫类群的抗冻策略或耐寒机制,从而为更系统地建立昆虫抗冻耐寒能力的测定与分析方法体系提供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冻耐寒能力 过冷却点 致死中温度 冷伤害上限温度 冷害低温总和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北运河上游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华林 张建军 +6 位作者 张耀方 常国梁 时迪迪 徐文静 宋卓远 于佩丹 张守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96-2809,共14页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解析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是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PNPI)模型探究基...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解析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是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基于198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potential non-point pollution index,PNPI)模型探究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北运河上游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特征.研究时序内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极高和高风险区面积呈减少趋势,极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由旱地、水田和果园逐渐变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地.(2)均方差决策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均得出土地利用指标权重最大,平均权重分别为0.46、0.53、0.45和0.48,而不同赋权方法确定的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权重差异较大,得出的各非点源污染风险等级区的面积占比差异也较大.(3)指数函数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指标、径流指标和距离指标的指数函数描述源因子与运输因子之间的关系,输出结果更符合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极低和极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为54.22%和6.23%.以上结果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及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运河上游 非点源污染 风险分区 PNPI模型 指数函数法 权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