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荥经黑砂发展现状及热稳定性提升途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灵 肖卓豪 +2 位作者 肖晓东 李秀英 酉波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1期32-37,共6页
荥经黑砂器作为四川省荥经县的特色砂陶,是荥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的性能与工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荥经黑砂传统的技艺如何适应工业化发展,荥经黑砂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特征如何协调,成为众多研究者面对的难题... 荥经黑砂器作为四川省荥经县的特色砂陶,是荥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的性能与工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荥经黑砂传统的技艺如何适应工业化发展,荥经黑砂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特征如何协调,成为众多研究者面对的难题。本文基于荥经黑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成分特点,提出了发展高热稳定性烹调用餐炊具产品的三条技术路线,为荥经黑砂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荥经黑砂 荥经砂器 砂陶
下载PDF
河南洛阳洛龙区唐墓C7M6915发掘简报
2
作者 屈昆杰 +7 位作者 杜娟 张炜 程召辉 常春玲(绘图) 胡瑞(绘图) 高向楠(绘图) 周淑萍(绘图) 高虎(照相)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8,共10页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在洛阳市洛龙区发掘了一座斜坡底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该墓葬形制典型,出土随葬品丰富,包括彩绘陶俑、三彩器、瓷器等60余件,初步判断其时代为盛唐早期。
关键词 洛阳 唐代墓葬 陶俑 唐三彩
下载PDF
汉代印纹硬陶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陆程佳 《陶瓷研究》 2023年第1期37-39,共3页
印纹硬陶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器物,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瓷质坚硬,吸水率低,表面印有几何纹饰的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结束于汉代末年。印纹硬陶就像是一把开启我国新石... 印纹硬陶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器物,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一种瓷质坚硬,吸水率低,表面印有几何纹饰的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结束于汉代末年。印纹硬陶就像是一把开启我国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文化历史探索的钥匙。因此本文以汉代印纹硬陶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造型、成型方式、装饰纹样等方面来探讨汉代印纹硬陶与其他朝代印纹硬陶的关系,汉代印纹硬陶与汉代漆器、原始瓷器的关系,以此全面了解汉代印纹硬陶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印纹硬陶 漆器 原始瓷器
下载PDF
长沙窑乳浊釉——又一种唐代的分相釉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显求 张志刚 黄瑞福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34-240,共7页
唐长沙铜官窑乳浊釉不含微米级的颗粒。暗场显微镜下发现其中含亚微米散射粒子。透射电镜和微区电子衍射确定了该乳浊釉的组成。显微图像仪求得了孤立小滴的粒度分布。化学分析了胎釉的组成。其组成与历代中国分相釉对比,具有分相釉的... 唐长沙铜官窑乳浊釉不含微米级的颗粒。暗场显微镜下发现其中含亚微米散射粒子。透射电镜和微区电子衍射确定了该乳浊釉的组成。显微图像仪求得了孤立小滴的粒度分布。化学分析了胎釉的组成。其组成与历代中国分相釉对比,具有分相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长沙窑 唐代 乳浊釉 分相釉
下载PDF
三维数字重建在青铜器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修恩 张典华 孙昕萍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文物碎片进行三维重建是当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关注的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青铜器陶范残片的数据,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去除噪声点,利用变分法的隐式曲面建立点云数据的曲面,利用最邻近点法实现点云数据... 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文物碎片进行三维重建是当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关注的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青铜器陶范残片的数据,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去除噪声点,利用变分法的隐式曲面建立点云数据的曲面,利用最邻近点法实现点云数据的转换,利用分形插值的方法进行三维曲面上的空洞修补,利用逆向工程和三维建模软件调整陶范模型的形状、纹饰、结构,对陶范进行反转法线处理,得到青铜器碎片。然后计算旋转轴,将青铜器碎片沿轴均匀排列,得到三维青铜器模型,并对缝隙进行修补。运用二维图像处理软件对需要进行纹理映射的纹饰进行修订,最后利用三维打印软件修复转换过程中的片面破损,并进行三维打印,得到真实的青铜器样本。从得到的青铜器来看,纹饰完整,器形规整,完全满足设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三维重建 扫描仪 陶范
下载PDF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建业 杨新改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47,共5页
新近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立鸟陶器,实即带有茅草或羽状装饰的陶祖,是东夷人祖先崇拜的产物。山东莒县陵阳河等墓地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瓶形陶文,不过是这类神圣陶祖的抽象形式,有可能就是"且"(祖)字... 新近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立鸟陶器,实即带有茅草或羽状装饰的陶祖,是东夷人祖先崇拜的产物。山东莒县陵阳河等墓地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瓶形陶文,不过是这类神圣陶祖的抽象形式,有可能就是"且"(祖)字的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立鸟陶器 瓶形陶文 祖先崇拜
下载PDF
明代琉璃陶烧造初论 被引量:7
7
作者 陆明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 古代的琉璃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明代的琉璃陶更是记录当时皇家建筑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一个烧造较多、风格独特的重要陶器品种。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了大量明代琉璃陶文物和资料。本研究以明代琉璃陶烧造为主要内容,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两个角度,对明代宫廷和藩王使用建筑用琉璃陶及陪葬使用琉璃陶俑、民间使用琉璃陶人像以及琉璃陶相关器物进行综合性叙述和梳理,也对明代琉璃陶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璃陶 明代 琉璃窑 烧造
下载PDF
日本绳文文化源于红山文化之假说——兼论中日史前文化交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秀文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5期122-126,共5页
中日两国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日本绳文文化(约始于12 000年前)与中国红山文化(约始于8 000年前)均为两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二者之间在文化形态方面存在诸多类似性。基于考古学、古地质学等研究成果,调查两种文化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比... 中日两国考古学研究结果证明,日本绳文文化(约始于12 000年前)与中国红山文化(约始于8 000年前)均为两国史前文化的代表,二者之间在文化形态方面存在诸多类似性。基于考古学、古地质学等研究成果,调查两种文化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比较分析两种文化物质与精神形态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类似性产生于同一基因,因始于12 000年前的冰川溶化而导致异地生成,绳文文化源于红山文化,说明中国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交流始于冰川溶化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文文化 红山文化 陶器 气候 环境 交流
下载PDF
陶瓷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詹嘉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00年第2期39-42,共4页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 ,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 ,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 ,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 ,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 ,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 陶瓷器皿 茶文化 瓷器
下载PDF
磁州窑考察纪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保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117,共7页
2008-2010年间考察了11处磁州窑窑址,基本掌握了磁州窑白釉、黑釉以及曹村窑址烧制器物的造型、装饰及烧造工艺。将新发现的曹村窑址青黄釉标本与范粹墓出土"白瓷""、白釉绿彩"器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比对... 2008-2010年间考察了11处磁州窑窑址,基本掌握了磁州窑白釉、黑釉以及曹村窑址烧制器物的造型、装饰及烧造工艺。将新发现的曹村窑址青黄釉标本与范粹墓出土"白瓷""、白釉绿彩"器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比对研究,结果极有可能属同一窑口;曹村窑可能属于官营窑场。通过研究表明,曹村窑址及两处墓葬出土的青黄釉器物应属陶器范畴。磁州窑经历了北朝、隋唐、宋金与元明清四个发展阶段并有曹村、临水、观台与彭城四个代表性窑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州窑 曹村窑址 范粹墓和讲武城墓葬 陶器发展阶段
下载PDF
中国涂料7000年历史考证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浩 《中国涂料》 CAS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在《中国涂料》2010年第9、10期发表的有关中国涂料历史的论文基础上,对中国涂料历史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历史年代和文化遗址的年表,从陶器和瓷器的不同点,分析中国涂料7000年历史的史实,并指出在石器时代东方向西方输出陶器的... 在《中国涂料》2010年第9、10期发表的有关中国涂料历史的论文基础上,对中国涂料历史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供了历史年代和文化遗址的年表,从陶器和瓷器的不同点,分析中国涂料7000年历史的史实,并指出在石器时代东方向西方输出陶器的年代和在中国发现最早的涂料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证 漆器 陶器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以今思古——由织金砂陶烧制工艺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莹莹 《陶瓷》 CAS 2020年第8期51-54,共4页
砂陶是贵州民间陶瓷很重要的一个品种,制作原料为煤砂和粘土,其烧成采用平地扣烧和渗碳,承袭并保留了原始制陶工艺,为研究原始制陶提供了现实参考。笔者根据当下贵州织金砂陶生产中使用的泥料、成形方式、釉料、烧成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砂陶是贵州民间陶瓷很重要的一个品种,制作原料为煤砂和粘土,其烧成采用平地扣烧和渗碳,承袭并保留了原始制陶工艺,为研究原始制陶提供了现实参考。笔者根据当下贵州织金砂陶生产中使用的泥料、成形方式、釉料、烧成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对其造型、制作、烧成等进行分析,并与原始陶器工艺进行比较,发现织金砂陶的泥料、成形方法与新石器时期的制陶工艺有直接关联,其平地扣烧的烧成方式为研究陶器烧制由无窑到有窑的过渡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金砂陶 原始陶器 烧制工艺 工艺演进
下载PDF
外来金属器及玻璃器对北朝釉陶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卉 《创意设计源》 2017年第6期24-29,共6页
通过分析北朝釉陶在造型和装饰方面的特点,阐述了北朝釉陶借鉴并融合了外来金属器及玻璃器的艺术特色,呈现出金属器及玻璃器的艺术效果,形成了繁丽华美的艺术风格,指出了北朝釉陶是中国釉陶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是隋唐釉陶兴盛的先声。
关键词 釉陶 北朝 外来 金属器 玻璃器
下载PDF
安徽马鞍山寺门口东吴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4
作者 解有信 吴志兴 +6 位作者 于志 殷春梅 李敏 王俊 赵勇 费小路 王立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36,共5页
马鞍山寺门口东吴墓,墓葬形制为“十字形”多室墓,反映了与长江中游东吴墓葬形制上的承接关系,该墓葬未经扰乱,出土的一些陶瓷器和精美的铜镜,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东吴时期的墓葬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马鞍山 寺门口 东吴墓 陶瓷器 青铜器
下载PDF
汉川马口窑陶器的工艺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1-75,共5页
湖北汉川马口窑以其跨越年份的久远以及流通使用的广泛,被陶艺界公认为"中国民窑之首"。汉川马口窑为单色釉高温陶器,以其独特的锁口造型、釉下堆塑、胎面剔花等装饰工艺以及天然的鳝鱼黄、鳝鱼青釉面等独特工艺,以实用为第... 湖北汉川马口窑以其跨越年份的久远以及流通使用的广泛,被陶艺界公认为"中国民窑之首"。汉川马口窑为单色釉高温陶器,以其独特的锁口造型、釉下堆塑、胎面剔花等装饰工艺以及天然的鳝鱼黄、鳝鱼青釉面等独特工艺,以实用为第一要义,以剔花图案为艺术装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散发出朴实、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民间艺术率真、质朴和细腻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窑 陶器 工艺特色
下载PDF
略论线在古代装饰艺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杰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线条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线的演变丰富多样。线条美的渊源,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而至清,线条广泛运用于陶器、青铜器、雕刻、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 线条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线的演变丰富多样。线条美的渊源,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而至清,线条广泛运用于陶器、青铜器、雕刻、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就已经成熟了。这些有着奇特的律动,呈现生命运动痕迹的线条,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学习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条 古代装饰艺术 彩陶 青铜器
下载PDF
战国中山国男子服饰考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邢琳 唐景词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3-80,共8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 20世纪70年代开始,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相继发现战国中山国灵寿古城遗址、战国早期中山鲜虞贵墓葬、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以及大小百余座平民墓葬,共计出土文物两万余件套。文章以其中带有男性人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线稿绘制、同类比较等方法,揭示战国中山国中下层平民男子服饰款式特征。研究发现,在中山国存续的118年间,男子服饰从早期的单一胡服向后期的“角色化、等级化、中原化”发展,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兼顾礼乐制度。这一结果为后期研究中山国与周围各诸侯国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中山国 男子服饰 男子发式 青铜器 陶器 胡服
下载PDF
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小蒙 陈力 《文博》 2015年第1期24-31,共8页
灰陶器是隋唐五代时期各种遗迹中出土最多的品类,烧制灰陶器的窑炉往往兼烧灰陶砖瓦,迄今,在隋唐长安城和周边及洛阳城都发现了不少平面马蹄形的陶窑遗址。灰陶器类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各类罐为大宗,还有瓶、碗、盘、杯、盏等,造型变化的... 灰陶器是隋唐五代时期各种遗迹中出土最多的品类,烧制灰陶器的窑炉往往兼烧灰陶砖瓦,迄今,在隋唐长安城和周边及洛阳城都发现了不少平面马蹄形的陶窑遗址。灰陶器类多日常生活用品,以各类罐为大宗,还有瓶、碗、盘、杯、盏等,造型变化的总趋势是从隋代的瘦高到盛中唐的浑圆饱满,再到晚唐五代时期又变得高挺。灰陶器在各个时代节点的突出特征,为所在遗迹以及同期瓷器、三彩等的断代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灰陶 造型 分期
下载PDF
浅析影响汉画像石艺术发展的几个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昆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115-116,共2页
汉画像石艺术既没有此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威慑图腾的羁绊,也没有其后佛教艺术统治的束缚,而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同时,汉代礼乐的盛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画像石艺术是在借鉴彩陶、青铜器、书法、雕刻、帛... 汉画像石艺术既没有此前彩陶、青铜器的神秘威慑图腾的羁绊,也没有其后佛教艺术统治的束缚,而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同时,汉代礼乐的盛行,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汉画像石艺术是在借鉴彩陶、青铜器、书法、雕刻、帛画、壁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楚文化 礼乐 彩陶 青铜器
下载PDF
炎黄文化的滥觞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0-69,共10页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 黄帝 炎黄文化 中华文明 陶器 玉器 陶文 刻画符号 石峁遗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