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THE ECONOMIC AREA OF ZHUJIANG DELTA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 Hui-jun1, JIANG Jian-quan2 (1.Institute of Economy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P.R.China 2.Shenzhen Longgang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Institute, Shenzhen, 518172, P.R.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1年第2期174-180,共7页
The authors once made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in the Economic Area of Zhujiang Delta (EAZD for short) in 1995, and reckoned that the ultimate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will b... The authors once made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in the Economic Area of Zhujiang Delta (EAZD for short) in 1995, and reckoned that the ultimate population in this region will be 23 550 thousand by year of 2000. While the population in being in EAZD was 22.62 million in 1999.This accords with the prefigured result in the roug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plow land resources from the 2000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EAZD and the study on the population-foodstuff-plow lan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plow land and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by year of 2010,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resources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the Economic Area of Zhujiang Delta
下载PDF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Yan'an City
2
作者 Xiaoling LIU Wei ZH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6期61-65,共5页
The productivity attenua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counties of Yan'an City and calculat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t current productivity level. Result shows that high p... The productivity attenua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calculate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counties of Yan'an City and calculat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t current productivity level. Result shows that high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rea and high light and 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rea are mainly situated in the north,while high climatic potential area and high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re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From solar radiation,moisture and landform,the attenuation amplitude of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counties ( districts)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southern counties ( districts) . In the whole city,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9 counties reaches well-off living level,and 1 district still does not reach the level of 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d resource use,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population carrying CA
下载PDF
China's Land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Man-grain Relationships 被引量:1
3
作者 Feng Zhiming Zhang Weike Yang Yanzhao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4期51-58,共8页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land carrying capacity(LCC) and food safety have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From the point of man-g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establishing ...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land carrying capacity(LCC) and food safety have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From the point of man-g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establishing LCC an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 models,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LCC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at county,provincial and national levels.Choosing 2005 as a representative year,this article then evaluates the LCC of 264 pastoral regions(semipastoral regions),663 urban regions and 592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of the country.The results show that:(1) from 1949 to 2005,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the LCC of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conspicuously,but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the production can only maintain a low level grain consumption;(2) over the past 25 years(1980-2005),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verloading provinces decreased from 23 to 15 and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but there were more overloading provinces than surplus provinces in China;(3) at county level,there were 1572 overloading counties in 1980 accounting for 68.26% of the total counties of the country and where were 649 million people lived,while in 1990,2000 and 2005,the number of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1066,1133 and 1087 respectively,which shows that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a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the surplus counti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regions,such as Northeast Plain,North China Plain,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lain,and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w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such as Northwest China,Tibet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urban regions,such as Beijing,Tianjin and Shanghai;(4) animal husbandry improved greatly the LCC of pastoral and semi-pastoral regions,while urba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for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more than half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due to crit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GRAI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China
下载PDF
1998—2022年安徽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
4
作者 张红军 邹亚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4期30-38,共9页
基于1998—202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耕地压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分析安徽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从预警压力状态进入无压力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指... 基于1998—202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耕地压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分析安徽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压力指数呈现波动下行的态势,从预警压力状态进入无压力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总体下行,状态从人粮平衡区的平衡有余级升至粮食盈余区的富裕级。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则主要位于粮食盈余区和人粮平衡区,多市虽向好发展,但合肥、黄山等的状况持续恶化;各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空间分布具有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土地资源承载力驱动因素按重要性由大及小依次为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城镇化率、地形位指数、农业水资源量。依据分析结果,应采取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人口分布、转变耕地利用方式和构建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布局等措施,以促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承载力 耕地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新疆南疆耕地生态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袁萧 石晶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新疆南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耕地生态承载力状况与障碍因子,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从耕地可持续化发展角度,利用DPSI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新疆南疆... 新疆南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耕地生态承载力状况与障碍因子,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从耕地可持续化发展角度,利用DPSI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障碍度模型对2007—2020年新疆南疆耕地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水平测度与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南疆耕地生态承载力整体水平不高,呈“N”型波动性变化趋势,各子系统变化情况不一。各地州耕地生态承载力差异明显,大多处于承载较差区和承载低级区;耕地绿化率、人均水资源量、土地垦殖率是影响新疆南疆耕地生态承载力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未来应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化耕地开发布局,以提升新疆南疆耕地生态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承载力 DPSIR模型 TOPSIS模型 新疆南疆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宁波 王婷 +1 位作者 巴雪真 罗伟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7-47,共11页
耕地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明晰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状况是夯实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前提。基于2007~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省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在修正耕地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 耕地生态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明晰黑土区耕地生态承载状况是夯实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前提。基于2007~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省公顷”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在修正耕地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刻画总结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动态演化态势,并借助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比分析2020~2029年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变动,区域始终位于耕地生态盈余状态;东北黑土区内耕地生态水平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由两端集聚向中部地区转移,整体上趋于衰退方向发展;2021年后,东北黑土区可能会暴露耕地生态赤字局面,到2029年人均耕地生态赤字达到0.2241公顷/人,黑土耕地资源利用将陷入不可持续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耕地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预测
下载PDF
武隆区耕地—粮食变化特征及其压力分析
7
作者 成六三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94-199,共6页
为了指导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耕地压力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等指标,对武隆区耕地—粮食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9—2021年,武隆区耕地资源减少了约17.8%,但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2.... 为了指导区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耕地压力指数、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等指标,对武隆区耕地—粮食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压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9—2021年,武隆区耕地资源减少了约17.8%,但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2.5%;武隆区与重庆地区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差距由1999—2007年的2.47倍缩小至2008—2021年的1.52倍,耕地压力指数K400基本上在0.93以上,处于耕地压力临界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均值为0.954,82.61%的年份处于人粮平衡状态。鉴于此,应该结合武隆区耕地结构以坡地为主的特征,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缓解耕地—粮食资源压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承载力 粮食安全 耕地—粮食—人口
下载PDF
中国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与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覃梦香 伍国勇 刘金丹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5,共9页
为了协调优化农业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2005-2019年31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构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和耕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测算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并探索影响两系统耦合... 为了协调优化农业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2005-2019年31省(区、市)面板数据,在构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和耕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熵权TOPSIS测算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序和空间特征,并探索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障碍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与耕地利用效益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2)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与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水平持续增强,由中度耦合向高度耦合转变;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关系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差异;(3)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中国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与耕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的两大障碍因素。从微观指标来说,节水灌溉面积比例、农业供水模数和人均耕地面积主要影响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承载 耕地利用效益 耦合协调
下载PDF
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邹美靓 刘洛 +4 位作者 王璐 彭一平 李建华 杨颢 王子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73-1583,共11页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结果】(1)2000—2020年,二级区、市级、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空间尺度的降低而加剧,县级尺度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失衡最显著。(2)研究期内,广东省整体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县级尺度的变化幅度最大,低值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聚集分布,逐渐形成倒“U”型格局;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重心呈波浪式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3)广东省市级尺度的驱动因子作用力整体上大于县级尺度,市级尺度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显著影响,县级尺度下则受人均耕地面积的显著影响;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驱动作用最大。(4)不同尺度下的因子相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因子相互作用呈协同增强的效果,自然立地条件与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等因素能显著增强两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结论】建议提高广东省农业生产收入,平衡粮食供需矛盾,助力农业发展,为乡村生产体系提供技术、金融资本,加大财政支持,推动粮食生产转型,以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承载力 多尺度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机理
下载PDF
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格局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宇菲 王隽雄 李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基于1949—2018年陕西省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等数据,以人粮关系为主线,构建耕地压力分析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系统研究近70年陕西省耕地结构特征、粮食生产变化以及对人口分布的协同变化,研究土地资源承... 基于1949—2018年陕西省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等数据,以人粮关系为主线,构建耕地压力分析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系统研究近70年陕西省耕地结构特征、粮食生产变化以及对人口分布的协同变化,研究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近70年研究期内,①耕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耕地减少面积占1949年耕地面积的31.52%,在最近的20年耕地数量稳定在293.33×10^(4) hm^(2)水平,耕地压力波动逐渐平稳,粮作比逐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0.078 hm^(2)低于全国人均0.098 hm^(2)的平均水平;②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3个波动周期,1949—1998年增长期,1999—2011年恢复期,2012—2018年稳定期;③从空间格局分析,西安、安康、商洛等市人粮关系超载程度随时间逐渐加剧,宝鸡和咸阳处于临界超载的紧平衡状态,榆林和渭南人粮关系向好发展。总体来说,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人口、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承载水平波动,但土地生产和承载能力并未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压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粮关系 时空格局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评价长江经济带耕地承载力
11
作者 徐先斌 刘险 彭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10-216,共7页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承载力,给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参考,该文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研究结果表明:(1)从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5... 为研究长江经济带耕地承载力,给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和中部崛起提供参考,该文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研究结果表明:(1)从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5年下降率为7.91%;(2)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承载力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5年下降率为2.37%;(3)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呈生态盈余状况,且生态盈余在逐年上升,5年的增长率为10.39%;(4)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耕地的利用现状内部分异大,根据11个省市核算结果分析人均生态足迹呈3个级别、人均生态承载力呈4个级别、生态盈余呈2个级别。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涵盖的11个省市内部分异大,长江经济带整体耕地生态较好,耕地压力较小,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该文通过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研究2015-2019年长江经济带耕地承载力动态,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三维生态足迹 耕地承载力 生态安全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 被引量:99
12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1 位作者 杨艳昭 游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F0004,共7页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台阶式上升特征,且伴随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口增幅小于粮食产量增幅,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9kg,增长至21世纪初期的400kg,呈稳步提升态势;2007年我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为粮食盈余,而人口压力较大的东南沿海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表现为人口超载。国家尺度上,中国粮食尚处于盈余状态,因此粮食短缺地区需通过贸易、调配来满足超载人口的粮食需求。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中国 土地资源承载力 人口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91
13
作者 施开放 刁承泰 +1 位作者 孙秀锋 左太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72-1880,共9页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 以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方法,在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以2009年为例,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总体上从东到西呈现出从富裕到严重超载的空间分布态势,且耕地生态超载区与主城区分布具有较好的吻合性;(2)就县(区)数量而言,重庆市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盈余区和耕地生态平衡区;就人口数量而言,同样是耕地生态赤字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和耕地生态盈余区;就土地面积而言,耕地生态盈余区最大,其次是耕地生态平衡区,耕地生态赤字区面积最小。重庆市约3/5的人口分布在约4/5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土地面积上,而约2/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约1/5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土地面积上。可为重庆市的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重庆市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雅敬 谢炳庚 +3 位作者 李晓青 赵卫权 王金艳 罗海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030-7038,共9页
以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GIS软件和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对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毕节市2014年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以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GIS软件和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上构建喀斯特地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对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毕节市2014年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平衡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毕节市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部盈余而南部超载的态势;(2)国内生产总值与耕地生态足迹供需平衡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与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及中度石漠化面积占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强度石漠化面积占比存在正相关关系;(4)全市8县(区)中,4个县(区)耕地生态盈余,2个县耕地生态平衡,2个县耕地生态赤字,全市约75.28%的人口生活在耕地生态盈余区和平衡区,24.72%的人口生活在耕地生态赤字区。可为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安全预警、区域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耕地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 毕节市
下载PDF
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被引量:23
15
作者 赵敏丽 刘普幸 +1 位作者 朱小娟 侯成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3-208,共6页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介于0.690~0.894之间,其中,只有2000年和2001年处在0.875~1,其他年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总体上处在富裕和盈余状态;从分市格局来看,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粮食盈余和人粮平衡的市多于严重超载的市;从分县尺度上来看,河西走廊绿洲土地资源承载力以粮食盈余为主,55%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盈余状态,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东部;人粮关系处于平衡的县域占全区的5%;40%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粮食亏缺状态,需要大量区外调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粮食 土地资源承载力 河西走廊
下载PDF
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朱小娟 刘普幸 +1 位作者 赵敏丽 卓玛兰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6-354,共9页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定量评价了1985—2010年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并以1985、1990、2000、2010年为代表年份,讨论了全省14地州(市)、86县(区)近2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定量评价了1985—2010年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并以1985、1990、2000、2010年为代表年份,讨论了全省14地州(市)、86县(区)近2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1985—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略有增强,但全省人粮关系总体形势依然严峻。②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是全省主要粮食盈余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稳居全省之首;陇东高原区以低水平的人粮平衡为主,土地资源承载力年际变化较大;人口压力较大的陇中高原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陇南山地、甘南高原区主要表现为粮食短缺,人口超载,土地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③河西走廊和陇东高原区所辖县域中,粮食盈余县域在增加,人口超载县域在减少,局部区域人粮矛盾得到缓解;陇中高原和陇南山地所辖各县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在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步增强,但绝大部分县域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人口超载状态。④1985—2010年全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基于自然、经济层面的区域人粮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扭转和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短缺地区的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调配和贸易趋势也就会越发明显,此时粮食主产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对本区域和全省的人粮平衡作用也就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人口 土地资源承载力 甘肃省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基于产能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晓燕 陈影 +3 位作者 门明新 李新旺 周亚鹏 许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6-180,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测算耕地人口承载力的科学方法,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资源区域配置和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介绍了耕地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核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模型,形成了以Logistic生物模型... 本文旨在探讨测算耕地人口承载力的科学方法,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资源区域配置和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介绍了耕地理论产能和实际产能核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未来耕地生产能力预测模型,形成了以Logistic生物模型和人口发展方程模型为人口预测方法,以宽裕型、小康型、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为标准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然后,以该方法为手段,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2010年与2020年耕地生产能力分别为256826.96t和299631.45t,均可满足该县温饱型、小康型粮食消费需求,但未达到富裕型人口粮食消费需求,分别超载22837人和56617人。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测算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是一种较科学的人口承载力测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核算 耕地人口承载力 卢龙县
下载PDF
基于耕地地力的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康鸳鸯 孙志英 +2 位作者 吴克宁 李玲 路婕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50,共4页
以耕地地力为基础 ,根据粮食单产、种植面积、粮经比和复种指数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得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的河南省 2 0 1 0年和 2 0 3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粮食产量、人口及人均消费保持现有增... 以耕地地力为基础 ,根据粮食单产、种植面积、粮经比和复种指数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得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的河南省 2 0 1 0年和 2 0 3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粮食产量、人口及人均消费保持现有增长水平及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提高耕地地力等 ,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并有一定剩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地力 粮食安全 承载力 河南 复种指数 粮食单产
下载PDF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钦普 林振山 冯年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非线性科学
下载PDF
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 被引量:18
20
作者 原华荣 周仲高 黄洪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14-123,共10页
按土地承载力的定义,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土地承载力的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平衡是持续的;而土地承载力的阈值性和与之反向关联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下降,则不可避免地将持续性变为间断性。生态/环境稳定性与土地承载力的反向关联既是土地... 按土地承载力的定义,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土地承载力的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平衡是持续的;而土地承载力的阈值性和与之反向关联的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下降,则不可避免地将持续性变为间断性。生态/环境稳定性与土地承载力的反向关联既是土地承载力关于稳定性规定——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的内在逻辑推论,又是生态系统发育的理论必然、低稳定性人类系统扩大的历史必然和支持因子彼长此消的物质性必然,且为以土地休养生息为条件的农业文明的兴衰更替史所佐证。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地质矿藏的大规模利用在荫蔽和克服间断性的同时,也把人类带到生态/环境超临界态的极度不稳定域。节制欲望、减少人口是保证生态/环境稳定性,也即将土地承载力控制在对临界态的不超越以避免人口与环境平衡再度间断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生态/环境稳定性 人口与环境 间断平衡 “小人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