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Lightning Activities and Its Disastrous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金敏 孙兴池 +2 位作者 李静 刁秀广 张璇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3期79-84,共6页
By using the reported data of lightning disaster and the data of lightning monitoring 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and the disaster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 By using the reported data of lightning disaster and the data of lightning monitoring 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and the disaster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The data were processed by lattice formulation,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G flashes were given.The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nd lightn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ghtning disasters were analyzed.And the lightning parameter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in major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ning lightning disaster positive CG flashes Negative CG flashes China
下载PDF
Positive Charge Region in Lower Part of Thunderstorm and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of Negative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义军 孟青 +3 位作者 吕伟涛 马明 郑栋 Pau R.Krehbiel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9年第1期95-104,共10页
A new lightning locating technology, called Lightning Mapping Array (LMA),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ystem takes advantage of GPS technology to measure the times of arrival (TOA) of lightning impulsive very high fr... A new lightning locating technology, called Lightning Mapping Array (LMA), has been developed. The system takes advantage of GPS technology to measure the times of arrival (TOA) of lightning impulsive very high frequency (VHF) radiation events at each remote location.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lightning are described in three-dimension by measurement of the system with high time resolution (50 ns) and space precision (50-100 m). The charge structures in thunderstorm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lightning discharge processes are reveal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involved in negative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of lightning VHF radiation events. The effect of positive charge region in lower part of thunderstorm on the occurrence of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with longer duration in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is an intracloud discharge process. It occurs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charge regions located in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understorm respectively. It initiates from the negative charge region and propagates downward. After propagating into the positive charge region, the lightning channel develops horizont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intracloud lightning discharges. The stepped leaders are initiated by the K type breakdown which occurs in the last stage of the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and develops downward through the positive charge region. The existence of positive charge region in lower part of thunderstorm results in the occurrence of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with longer duration before the return stroke of negative CG lightning dischar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positive charge 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
原文传递
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下闪电起放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罗林洁 谭涌波 郑天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9-1071,共13页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 大量基于观测的研究认为闪电通道的延展尺度与电荷的分布形态息息相关,强对流区频繁始发的小尺度闪电对应雷暴云内的背景电荷很有可能为“口袋电荷”的分布模式。为验证口袋电荷背景下能形成此类云闪并给出该电荷背景下闪电起、放电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将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植入到双层均匀口袋电荷模型中开展了大量随机模拟试验。模拟过程中固定了电荷区的总尺度,通过改变电荷对数进行探讨,着重讨论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和放电行为的异同。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电荷对数的增加,闪电启动需要的电荷浓度和电荷总量均增加。(2)小电荷区的水平垂直尺度比是影响闪电起始行为的关键因子,除此之外各电荷背景下闪电起始位置和启动概率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还与多对电荷的空间配置关系和逃逸击穿阈值有关。(3)闪电的水平、垂直范围和面积均与小电荷区的尺度息息相关,小电荷区的几何特征限制了闪电的空间特征。(4)电荷区的分布也显著影响着闪电的发展形态,各电荷背景下闪电初始先导角度的分布范围和集中区域有所差异。相较于电荷区倾向于为扁平椭圆形的情况,当电荷区垂直与水平尺度相等时,初始先导角度变化范围明显增大,水平发展的个例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小尺度闪电 电荷分布模式 口袋电荷 起始位置 闪电面积
下载PDF
DDW1型闪电定位仪数据质量分析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道远 王锰 +1 位作者 沈瑱 王大鹏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13-16,共4页
文章分析了DDW1型闪电定位仪的探测原理,通过分析江苏省DDW1型闪电定位仪试运行期间的雷电数据,并对比DDW1型与ADTD型闪电定位仪的雷电探测类别与数量。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因网络问题导致传输数据到报率略低外,其余站点数据到报率均达... 文章分析了DDW1型闪电定位仪的探测原理,通过分析江苏省DDW1型闪电定位仪试运行期间的雷电数据,并对比DDW1型与ADTD型闪电定位仪的雷电探测类别与数量。结果表明:除个别站点因网络问题导致传输数据到报率略低外,其余站点数据到报率均达到99%;与ADTD型闪电定位仪相比,DDW1型闪电定位仪灵敏度更高,所探测到的正闪数量是ADTD型闪电定位仪的5.8倍,负闪数量二者相差不大,DDW1型闪电定位仪正闪与负闪比为1∶1.8。研究结果为DDW1型闪电定位仪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W1 雷电监测 闪电定位仪 正负闪
下载PDF
南京市闪电定位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1
5
作者 冯民学 韦海容 +3 位作者 焦圣明 周曾奎 王锡中 焦雪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为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中更好地应用江苏省组建的闪电定位系统,通过多种目测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信息,对2006年6—8月以南京小教场(118°48′E,32°00′N)为中心、半径10 km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的可信度和探测效率进行了... 为在雷电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中更好地应用江苏省组建的闪电定位系统,通过多种目测和多普勒雷达回波等信息,对2006年6—8月以南京小教场(118°48′E,32°00′N)为中心、半径10 km范围内的闪电定位资料的可信度和探测效率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所监测的闪电资料(地闪)是可信的,其漏测率在探测效率η的允许范围内,误测率约为9%,也在允许范围之内。江苏省电力公司的闪电定位系统所探测到的同时段同范围内的闪电资料(地闪)探测正确率大大低于江苏省气象局的监测系统。对江苏省电力公司闪电定位资料作适当修正后,其结果与气象局闪电定位系统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实现了二套系统资料的信息共享、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雷暴日 云地闪电 探测效率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闪电定位资料对仪征储油罐雷灾成因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冯民学 罗慧 焦雪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9-684,共6页
本文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雷电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的结果,探讨2006年8月7日发生在扬州市仪征油罐雷电灾害事故。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强对流回波达55 dBz、顶高14 km;在距油罐1 km范围内有闪电13次,负电荷集聚、强度多... 本文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雷电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的结果,探讨2006年8月7日发生在扬州市仪征油罐雷电灾害事故。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强对流回波达55 dBz、顶高14 km;在距油罐1 km范围内有闪电13次,负电荷集聚、强度多在20~50 kA之间。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强大的感应雷电脉冲电流在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两根连接电缆上产生较大的电压,导致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之间在密封处产生闪络,引起油汽外泄燃爆成灾。为减少此类雷电灾害的发生,提出防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达回波 闪电定位 雷电感应 雷电防护
下载PDF
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畅 赵鹏国 +2 位作者 周筠珺 胡荣 瞿婞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地闪密度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依次形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其最大值超过了1000次/格点,而年平均正地闪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稻城县,其值则超过了50次/格点。在地闪发生的主要季节总地闪频数随纬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北纬30°附近,这与Hadley与Ferrel环流在北纬30°附近形成的下沉气流有关。各年逐月的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分布基本均呈"V"型。在川西高原以东区域的地闪日变化中夜间有两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出现,而在川西高原地区只有午后出现一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各雷暴过程中,在冰雹直径3~10mm的区间内,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变化与冰雹直径呈正比;最大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30%,与22mm的冰雹直径相对应;16.98%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与10mm的冰雹直径对应,其出现的概率最大超过了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貌区域 地闪 Hadley与Ferrel环流 冰雹尺度 正地闪百分比
下载PDF
基于LLS的雷电流参数随海拔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家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7-132,共6页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 雷电流参数是防雷工程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必不可少的基础参数.针对重庆地区闪电定位监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1999-2008年),利用GIS获取其高程属性,重点分析雷电流幅值、地闪密度、正闪比例以及不同雷电流幅值比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雷电流幅值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大;正负极性地闪密度随海拔的上升呈幂指数减少;正闪比例在低海拔(<1 000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在高海拔(>1 000m)地区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低幅值(0~100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下降,而高幅值(100~200kA)闪电比例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在此基础上,获得了雷电流参数与海拔变化的关系式,为雷电防护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雷电流幅值 地闪密度 正闪比例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冯桂力 王俊 +2 位作者 龚佃利 李海腾 张文 《山东气象》 2009年第1期6-11,共6页
结合地闪定位资料和TRMM卫星LIS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这次飑线过程的正地闪超过了负地闪,占地闪的54.7%。在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全部为正地闪;在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明显增大,正地闪比例很高... 结合地闪定位资料和TRMM卫星LIS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对一次飑线过程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这次飑线过程的正地闪超过了负地闪,占地闪的54.7%。在系统发展的初始阶段全部为正地闪;在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明显增大,正地闪比例很高,均在75%以上。在系统成熟至减弱阶段,地闪频数开始下降,而正地闪比例下降,负地闪的比例却越来越大,并占据支配地位。正地闪发生在线对流区(即强回波区内或附近),负地闪发生在层状云区。正地闪并不对应于主上升气流区而是紧邻上升气流区的后部。该雷暴云内闪电活动非常频繁,云地闪比例高达26.1:1。降雹和地面大风区位于正地闪密集区内,地闪频数峰值对应于地面大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闪电频数 正地闪比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人工引发闪电上行负先导的发展传输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宗祥 蒋如斌 +6 位作者 吕冠霖 刘明远 孙竹玲 张鸿波 刘昆 李小强 张雄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338-351,共14页
在地面大气电场为正极性的条件下,成功实现12次人工引发闪电,对其放电特征、初始阶段上行负先导的传输特征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引发闪电时地面大气电场强度均值约5 kV/m,最高超过13 kV/m.除一次个例的放电发生了正、极性反转并产生多次负... 在地面大气电场为正极性的条件下,成功实现12次人工引发闪电,对其放电特征、初始阶段上行负先导的传输特征与机理进行了研究.引发闪电时地面大气电场强度均值约5 kV/m,最高超过13 kV/m.除一次个例的放电发生了正、极性反转并产生多次负回击以外,其他11次引发闪电均未产生继后回击过程,闪电放电电流总体上在几百安培量级.引发闪电起始后,其向上传输的负梯级先导平均二维速度为1.85×10^(5)m/s,获得132次梯级的长度范围为0.8—8.7 m,平均3.9 m.先导起始阶段的电流和电磁场呈现显著的脉冲特征,其脉冲间隔、电流峰值、转移电荷量、半峰值宽度、电流上升时间T^(10%—90%)平均值分别为17.9μs,81 A,364μC,3.1μs和0.9μs,单次梯级的等效线电荷密度为118.5μC/m.先导通道的分叉一般伴随梯级过程发生,存在两种方式:1)先导头部前方成簇的空间茎/空间先导在同一梯级周期内先后与先导头部发生连接,对应的电流脉冲表现为多峰结构,峰值点时间间隔约2—3μs,最长6—7μs;2)曾熄灭的空间茎/空间先导重燃后侧向连接至先导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正极性闪电 上行负先导 梯级 分叉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2017-2020年地闪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国瑛 李丰全 +1 位作者 王莺 马莉 《干旱气象》 2022年第5期849-856,共8页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区,雷电灾害频发。利用2017—2020年甘肃省ADTD(the 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闪电定位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地闪频次、雷电流强度和地闪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了解该...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区,雷电灾害频发。利用2017—2020年甘肃省ADTD(the 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闪电定位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地闪频次、雷电流强度和地闪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了解该地区地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7—202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年平均地闪频数为2.71万余次,负、正地闪数分别占总闪数的84.27%和15.73%。地闪数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单峰”特征,夏季闪电活动最强,占全年70.11%;春秋次之,冬季最弱。日变化亦呈“单峰”型,总闪和负地闪峰值出现在北京时10:00—12:00,正地闪峰值比负地闪峰值滞后约1 h。4—10月月平均正地闪数远少于负地闪,但正地闪的月平均电流强度却是负地闪的1.56倍。地闪密度大于0.24次·km-2·a-1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兰州市永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南部、玛曲县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及合作市一带,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庆阳市华池县、环县、镇原县、庆城县,陇南市南部和文县。正地闪高发区集中出现在玛曲县和碌曲县大部、定西市与甘南州交界处及庆阳市中南部。通过对比地闪密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认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的闪电活动与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正地闪 时空分布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 降水量
下载PDF
雷暴电荷分布对正极性云闪放电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天雪 谭涌波 罗林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7-1424,共18页
本研究将云闪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植入到偶极电荷结构中,固定主负电荷区的参数和位置,通过不断调整上部正电荷区的参数(电荷浓度和水平范围)和位置以此来模拟不同高度处起始的正极性云闪,进而探讨正云闪放电特征与雷暴电荷分布之间的关... 本研究将云闪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植入到偶极电荷结构中,固定主负电荷区的参数和位置,通过不断调整上部正电荷区的参数(电荷浓度和水平范围)和位置以此来模拟不同高度处起始的正极性云闪,进而探讨正云闪放电特征与雷暴电荷分布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在偶极电荷结构中,抬升上部正电荷区的高度,能够产生如观测所示的高海拔正云闪,不同于普通正云闪起始于向上传播的负先导及水平或稍向下延伸的正先导,高海拔处起始的正云闪以大范围向下传播的正先导及水平或轻微向上延伸的负先导为主要特征。随着上部正电荷区位置的抬升,正云闪起始高度也随之升高,当上部正电荷区抬升到一定高度后(本研究中当上部正电荷区下边界超过12 km),云闪通常起始于主正电荷区内,且上部正电荷区的浓度以及水平半径对于云闪的起始高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云闪正、负先导通道的长度与电荷区的浓度、水平半径以及起始点和负、正电荷区之间的距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性云闪 数值模拟 雷暴电荷分布 起始高度 通道长度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23 June 2016 Yancheng City EF4 tornadic supercell and analysis of lightning activity 被引量:3
13
作者 GUO FengXia LI Yang +4 位作者 HUANG ZhaoChu WANG ManFei ZENG FanHui LIAN ChunHao MU Yi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204-2213,共10页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WRF) model that feature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arameteriz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tornado, hail and lightning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tornado-producing(EF4 intensity) s... Based on the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WRF) model that feature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parameteriz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tornado, hail and lightning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tornado-producing(EF4 intensity) supercell thunderstorm over Yanche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on 23 June 2016. Based on a sounding at 0800, there was a low 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substantial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 and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 near Yancheng City, which promote supercell development. At 1400,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hail production and a dramatic increase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maximizing five minutes later. The tornado occurred 30 min after the hail production. The time of minimum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was 15 min later. The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ornadic supercell moved eastward and that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 rate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t 1400, the same as observed, but their maximum was 5 min later than observed. The simulated updraft volume peaked at 1425 and the simulated downdraft volume maximized5 min later, when the mesocyclone formed. Simulated reflectivities showed no hook echo and horizontal winds for different height at mid-low levels had a different cyclonic shear at 1430, favorable to mesocyclone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imulated results,the region of positively charged graupel ascended resulting from the region of high liquid water content was lifted by the strong updraft, forming a mid-level strong positive charge region. A lower negative charge region formed by the 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 of collisions between graupel and droplets at the bottom of the cloud, conducive to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NADO SUPERCELL WRF HAIL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原文传递
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和正地闪之间的关系
14
作者 石海峰 郭凤霞 +4 位作者 王昊亮 陆干沂 刘祖培 鲍敏 李雅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03-1712,共10页
为了验证雷暴单体中是否会由于降水退屏蔽作用导致正地闪的发生,建立了典型的雷暴云三极性电荷结构模型,利用现有的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通过改变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高度和电荷密度进行的对比试验,对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和正地闪发... 为了验证雷暴单体中是否会由于降水退屏蔽作用导致正地闪的发生,建立了典型的雷暴云三极性电荷结构模型,利用现有的闪电放电参数化方案,通过改变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高度和电荷密度进行的对比试验,对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和正地闪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单体中发生降水时,引起的雷暴云中负和下正电荷区高度下降以及电荷密度的减小会使雷暴云中电场和电势的分布发生变化。当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高度降低时,模拟域内最大电场强度降低,最大电场强度处电势增大,最大电场强度处和地面之间电势差增大,使正先导更容易发展到地面形成正地闪。当中负和下正电荷区的电荷密度减小时,模拟域内最大电场强度降低,最大电场强度处电势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在电势增大过程中最大电场强度处和地面之间电势差增大,正先导也更容易发展到地面形成正地闪。因此,雷暴单体中降水退屏蔽作用对正地闪的发生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电荷结构 降水 正地闪
下载PDF
利用雷电参数划分深圳雷区分布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世聪 曹宁 冯杰 《广东电力》 2009年第1期35-38,58,共5页
根据雷电定位系统记录的深圳地区近8年来雷电活动数据,对深圳地区19992007年的雷电活动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等雷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典型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并绘制了深圳地区雷区分布电子地图。通过与深圳电网110-500kV... 根据雷电定位系统记录的深圳地区近8年来雷电活动数据,对深圳地区19992007年的雷电活动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等雷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典型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并绘制了深圳地区雷区分布电子地图。通过与深圳电网110-500kV输电线路多年运行结果进行比较,所绘制的雷区分布图同深圳电网输电线路雷击故障跳闸实际运行经验基本吻合,可用于指导深圳地区新建输电线路防雷设计及已运行线路的防雷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雷电日 地闪密度 雷区分布 输电线路
下载PDF
基于雷电定位系统的雷电多回击地闪参数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杨雷 韩永霞 +6 位作者 廖志铭 李谦 赵晓凤 李志峰 黄健宁 张杰 刘柏炫 《广东电力》 2023年第7期115-123,共9页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 根据2010—2021年广东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以不同定位站数的筛选方式对多回击地闪参数进行统计,发现随着选取的定位站数增加,多回击地闪的占比、雷电流幅值和时间间隔增加,由此指出:开展多回击地闪次数及占比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2,避免大部分小雷被忽略;开展雷电流幅值统计时应选取定位站数S≥3,确保雷电流幅值精度。对比分析人工引雷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差异,发现雷电流幅值越大,LLS中能监测到雷电流的定位站数越多,此时LLS测量的雷电流幅值与人工引雷测量结果的偏差越小。选取定位站数S≥3,统计分析多回击地闪中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与后续回击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发现首次至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中值依次递减、回击时间间隔依次递增,但随着回击次数的增加,所有后续回击的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的概率呈现先增大后略减小的趋势,由此提出后续回击雷电流幅值大于首次回击雷电流幅值的概率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击地闪 雷电定位系统 人工引雷 定位站数 回击次数 雷电流峰值 时间间隔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的江西省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钢 赖晨 支树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1年第1期42-50,共9页
TRMM卫星闪电资料的优势在于从高空探测闪电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流云中上层的对流影响过程。利用2004-2014年TRMM卫星LIS闪电数据和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网闪电数据对江西省境内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数据... TRMM卫星闪电资料的优势在于从高空探测闪电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流云中上层的对流影响过程。利用2004-2014年TRMM卫星LIS闪电数据和江西省雷电监测定位网闪电数据对江西省境内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数据之间的差异。江西省闪电活动年差异较大,季节变化明显,闪电发生高峰值为低峰值两倍多,高发期为6-9月,在该时段闪电活动多集中于午后到前半夜发生。闪电活动局地性很强,多发于江西省山地与地势较低的过渡带,正地闪高发区集中在江西省中部的偏东地区。对流有效位能(CAPE)高值区与闪电密度大值区对应,表明前者对闪电活跃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江西省闪电时空分布与地形地势、大气环流、水热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卫星和地面数据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卫星 LIS 雷电监测定位网 地闪
下载PDF
基于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的贵州建筑物防雷分类计算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黑晓亮 刘武奕 +1 位作者 俞力 吴安坤 《建筑电气》 2022年第6期57-62,共6页
通过ADTD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计算得到贵州省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_(g),与传统采用雷暴日T_(d)估算N_(g)的方法相比,实测N_(g)更能准确反映项目所在地引雷的概率及强度,更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以贵阳市10个典型的建筑物为... 通过ADTD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计算得到贵州省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_(g),与传统采用雷暴日T_(d)估算N_(g)的方法相比,实测N_(g)更能准确反映项目所在地引雷的概率及强度,更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以贵阳市10个典型的建筑物为例,对比实测N_(g)与估算N_(g)计算的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结果表明:采用实测N_(g)计算,N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建筑物防雷分类;更准确的N也有利于指导建设项目更安全、经济、合理地进行防雷设防,对项目前期的选址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闪电监测定位 年平均雷暴日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建筑物防雷分类 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计算软件 建筑项目选址 防雷设计精细化要求
下载PDF
浙江省沿海陆域与舟山海域地闪回击特征分析
19
作者 陈军 孙轶 +3 位作者 李京校 张骁 林伟 于梦颖 《气象科技》 2022年第1期139-146,共8页
采用2016—2020年浙江省闪电定位资料,利用Access和MATLAB对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地闪回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陆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1.97次·km^(-2)·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10次·km^(-2)·a^(-1),... 采用2016—2020年浙江省闪电定位资料,利用Access和MATLAB对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地闪回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陆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1.97次·km^(-2)·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10次·km^(-2)·a^(-1),正地闪回击占总地闪回击的5.1%,正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为42.49 kA,负地闪为33.61 kA,正负电流强度比值为1.26。舟山海域年平均地闪回击密度为0.54次·km^(-2)·a^(-1),正地闪回击密度为0.06次·km^(-2)·a^(-1),正地闪回击占总地闪回击的11.1%,正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为49.81 kA,负地闪为47.77 kA,正负电流强度比值为1.04。浙江省陆域、舟山海域的北部区域的正地闪和负地闪回击电流强度均明显强于南部区域;舟山海域的正地闪和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均分别比浙江省陆域的强,舟山海域的正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比值明显小于浙江省陆域。不同区域正地闪与负地闪回击平均电流强度的比值有较大差异,舟山海域正地闪回击的比例特别高,正地闪回击的平均电流强度稍大于负地闪,通过大气电学和气象学分析,初步阐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定位 正地闪 负地闪 回击 密度 电流强度
下载PDF
2020年呼和浩特市三维闪电特征分析
20
作者 博格 《内蒙古气象》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利用内蒙古三维闪电定位仪2020年1-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呼和浩特市云闪、地闪的电流强度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闪电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峰值出现在8月份。呼和浩特市闪电发生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3-19时,闪电电流强度... 利用内蒙古三维闪电定位仪2020年1-12月的数据资料,分析呼和浩特市云闪、地闪的电流强度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闪电主要发生在7-9月,其中峰值出现在8月份。呼和浩特市闪电发生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3-19时,闪电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0~50 kA,占总闪电的65.7%。云闪的高度主要集中在9 km以下,在3~6 km的云闪发生频次最高,云闪高度小于21 km时,平均电流强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于21 km时,平均电流强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闪电定位仪监测系统 云闪 地闪 雷电流强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