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ost-9/11 Environmental Changes
1
作者 Yang Mingjie Yang Mingjie is a Research Professor and Director at the Division for Arms Control and Security Studies, 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3年第1期6-11,共6页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both an objective reality and a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ere so-called "objective real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o a... Security environment is both an objective reality and a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ere so-called "objective real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o a great extent,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depends on the posi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a n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on of HAV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ost-9/11 Environmental Changes for that
下载PDF
Post-9/11 Security in South Asia
2
作者 Han Hua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king Uni-versity.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4年第10期34-38,共5页
关键词 SECURITY post-9/11 Security in South Asia
下载PDF
The Post-9/11 Writing of London in McEwan’s Saturday
3
作者 LIU Yufe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2期56-59,共4页
Hailed as“the greatest living novelist in the British Isles”,McEwan’s novel Saturday,published in 2005,is set in the cosmopolitan city of London.The story takes place on February 15,2003,when Europe is still covere... Hailed as“the greatest living novelist in the British Isles”,McEwan’s novel Saturday,published in 2005,is set in the cosmopolitan city of London.The story takes place on February 15,2003,when Europe is still covered by the haze of September 11.The London described by McEwan is full of fear of terrorist attacks.The city is in chaos and disorder,and emptiness and alienation are filled in the hearts of London citizens.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st-9/11 London cityscape in this novel,and to analyze the social status quo of London under McEwan’s description,so as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social deformity and spiritual wastage in the no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n McEwan SATURDAY post-9/11 writing
下载PDF
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被引量:10
4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了开拓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9·11文学 新现实主义
下载PDF
另类9/11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琼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在以西方本土作家唱主角的"9/11文学"中,一群穆斯林流散作家的英语文学创作逐渐走入读者的视线。这群有着南亚的生活背景和西方生活经历的流散作家在9/11事件及反恐战争爆发后用文学的笔触对反恐前线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 在以西方本土作家唱主角的"9/11文学"中,一群穆斯林流散作家的英语文学创作逐渐走入读者的视线。这群有着南亚的生活背景和西方生活经历的流散作家在9/11事件及反恐战争爆发后用文学的笔触对反恐前线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生动再现了欧美社会的穆斯林移民在事件后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及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回顾与反思,从伊斯兰视角出发让读者真正认识到了文明冲突和演变过程中真实的穆斯林人民形象和纯正的伊斯兰信仰。伊斯兰和西方的双重创作视角是他们的创作优势,夹杂南亚本土语言特色的英语写作是他们独到之处,反恐前线的地方风物与西方社会穆斯林人群在"恐怖时代"的转变和所面临的冲击是这类作品区别于主流文坛最显在的关注点。对这类文学现象进行提炼、分析并区别于西方本土的9/11文学,有利于我们正确接收他们传导的文化信息,真正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南亚 恐怖主义
下载PDF
《坠落的人》中的“坠落”隐喻 被引量:1
6
作者 葛晓男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通过“反叙事”的书写方式表现了对政府及主流媒体所炮制出来作为“爱国主义奇观”的“主流叙事”的反抗与消解。他拒绝清晰的道德表达与对事件意义的声明,而是将焦点投射到经历了“9·11”事件的美国普通... 在《坠落的人》中,德里罗通过“反叙事”的书写方式表现了对政府及主流媒体所炮制出来作为“爱国主义奇观”的“主流叙事”的反抗与消解。他拒绝清晰的道德表达与对事件意义的声明,而是将焦点投射到经历了“9·11”事件的美国普通民众身上,试图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普通民众的心理创伤及对他们的深切悲悼与关怀之情。而在这种“创伤书写”的背后,德里罗通过莫兰迪的静物画、“坠落人”的行为艺术、赌博与阿尔兹海默症三重“坠落”隐喻,更流露出了对后“9·11”时代的世界的“末世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德里罗 《坠落的人》 9·11”文学 隐喻
下载PDF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和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在文学表现方式上并未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尚难断言"9·11文学"代表了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中国学界目前对"9·11文学"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厘清总体思路,但不应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大语境,不能罔顾自身的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从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英文学 9·11文学” “后9·11文学” 反叙事 审美转向
原文传递
后“9·11”时代美国儿童文学建构趋向——以2001至2014年间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3期102-105,共4页
本文以2001年至2014年间14部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从背景设置、内容构建、人物塑造、文本体裁四个维度入手,聚焦美国儿童文学在后"9·11"时代的建构趋向。后"9·11"时代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们... 本文以2001年至2014年间14部纽伯瑞奖获奖小说为衡量坐标,从背景设置、内容构建、人物塑造、文本体裁四个维度入手,聚焦美国儿童文学在后"9·11"时代的建构趋向。后"9·11"时代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们对在创伤社会成长中的儿童如何进行心理重建,伦理重塑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价值等问题的集体思考。作家们在作品中倾注伦理关照,营造关爱氛围,帮助孩子们走出创伤阴影,健康茁壮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 美国儿童文学 建构趋向 纽伯瑞奖获奖小说
原文传递
边缘生存的想像:罗斯的《反美阴谋》中的另类历史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3,共5页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社会和历史,尝试回答谁在反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后9·11文学” 边缘生存 另类历史
下载PDF
“后9·11”文学中西方“紧急状态”解析
10
作者 吴荣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11"文学转向关注恐怖袭击事件和反恐战争将西方卷入的本雅明式的"紧急状态",即"身处危险的年代"的生存危机、"神的缺席"下的信仰危机和"大众"冷漠的异化危机。这种在当代政治格局的审视中对非常时期人的生命状态的变迁的阿甘本式的思索,呈现了"后9·11"文学的人文关怀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文学 紧急状态 本雅明
原文传递
南亚裔流散作家“9·11文学”的政治书写
11
作者 罗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42-149,共8页
“9·11事件”后,文学成为南亚裔流散作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场域,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保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意蕴。在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南亚裔流散作家必须跳出政治语境对文学话语的桎梏,在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9·11事件”后,文学成为南亚裔流散作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有效场域,相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保有文学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意蕴。在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南亚裔流散作家必须跳出政治语境对文学话语的桎梏,在历史叙事的真实性与文学创作的虚构性之间寻找平衡;同时,弱化政治话语对人物情境的预设,从形象塑造的细节处入手,丰富人物个性化与群相特征,避免人物脸谱化倾向;此外,拉开与美国作家创伤叙事的距离,立足于流散作家的双重身份,论证创伤过程反向发生的可能性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裔流散作家 9·11文学” 政治书写
原文传递
挥之不去的梦魇:保罗·奥斯特《黑暗中的人》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意义。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然而主人公奥古斯特的叙事治疗机制并未成功治愈自身的心灵创伤,可见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烙印,难以抚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黑暗中的人》 后“9·11”文学 创伤叙事
下载PDF
南亚穆斯林流散作家的“9·11文学”创作
13
作者 罗琼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3期107-112,共6页
"9·11事件"爆发以来,以美国文坛为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系列直接描述"9·11事件"或间接阐述事件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同于美国本土作家将关注点集中在个人情感和民族创伤层面,一批原籍反恐战争前线的南亚穆斯林流散作... "9·11事件"爆发以来,以美国文坛为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系列直接描述"9·11事件"或间接阐述事件影响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同于美国本土作家将关注点集中在个人情感和民族创伤层面,一批原籍反恐战争前线的南亚穆斯林流散作家主要从穆斯林—西方的双重视角入手,以南亚穆斯林人物形象为刻画中心,采用非母语的英语进行创作。非母语的叙述者通过语言的杂语化运用来暗示的身份的多重性,赋予文字符号以不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延伸感,同时擅长于借助语句节奏变化来改变原有语意,以达到重新阐释的目的。这些语言艺术表现方式既表现出流散作家双重身份的创作优势,也突出了南亚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 流散作家 9·11文学 叙述语言
原文传递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杨金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2,共7页
当代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和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其愿景正是小说家追寻的一种救赎叙事空间,其中蕴涵着现代人试图走出文明困境的"荒野意识"... 当代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和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其愿景正是小说家追寻的一种救赎叙事空间,其中蕴涵着现代人试图走出文明困境的"荒野意识"。这种荒野意识在21世纪美国小说创作中一直扮演了可能性的追寻者与预示者,也是小说家笔下人物寻找自由、努力摆脱消费文化和商业文明羁绊而获得拯救的新象征。新世纪美国小说家们致力于某种再想象,重新思考和建构时间、叙事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体现战争、灾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主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9·11 反思战争与恐怖 人伦道德
原文传递
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艳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6,共7页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21世纪初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反映了小说作为"文化话语"、"伦理范式"、"预言方式"和"主观模式"等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星期六》 9·11文学 小说的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