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国粹”:图书馆与民国前期的文物保护(1912-1937)
1
作者 张治军 朱存世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抗战之前,在传统与现实共同影响下,图书馆兼负保存古代典籍与器物的使命。民国前期的众多图书馆通过建设附属博物馆机构、开展博物馆学课程、参与田野考古工作以及进行文物征集保管等实践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又通过推介文物考古图书... 抗战之前,在传统与现实共同影响下,图书馆兼负保存古代典籍与器物的使命。民国前期的众多图书馆通过建设附属博物馆机构、开展博物馆学课程、参与田野考古工作以及进行文物征集保管等实践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又通过推介文物考古图书、报道文物考古消息、举办文物展览会等方式传播文物保护知识,推动了近代文物保护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博物馆 民国前期 文物保护 现代考古学
下载PDF
先秦秦汉出土医药文物研究概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如青 郑洪 应艳新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先秦秦汉医药文物数量众多,相关研究已有较充分开展。关于出土医疗用具的研究比较系统全面,但仍存在缺乏界定标准的问题;关于出土药学文物的研究,多从物质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出发,也存在是否可供药用的不同意见;... 近百年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先秦秦汉医药文物数量众多,相关研究已有较充分开展。关于出土医疗用具的研究比较系统全面,但仍存在缺乏界定标准的问题;关于出土药学文物的研究,多从物质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出发,也存在是否可供药用的不同意见;关于涉医汉画像石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对医药技术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对出土医药文物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系统性的考察,并更好地与医史文献研究的进展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文物 出土 先秦秦汉
下载PDF
辽宁铁岭地区辽金时期遗存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业杰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71-174,184,共5页
辽宁省铁岭地区拥有大量辽金时期的遗存,其中包含古遗(城)址、古墓葬,以及古建筑三类,共计410处。铁岭地区辽金时期遗存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等特点,与辽金时期移民政策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有密切联系。通过对铁岭地区辽金时期遗存的述论,对... 辽宁省铁岭地区拥有大量辽金时期的遗存,其中包含古遗(城)址、古墓葬,以及古建筑三类,共计410处。铁岭地区辽金时期遗存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等特点,与辽金时期移民政策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有密切联系。通过对铁岭地区辽金时期遗存的述论,对研究铁岭地区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岭地区 辽金时期 文化遗存
下载PDF
先秦蚕丝文化论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发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锦衣绣口"、"锦绣文章"等独特的审美语言模子,其影响遍及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蚕丝文化。本文从先秦时期丝织物遗存的发展、蚕的模拟形态演变出发,唤起对先秦蚕丝文化的物质文化记忆;从文字遗存考察、文献史料梳理,发现先秦蚕丝文化的话语符号系统;从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与礼仪的钩稽,感受先秦蚕丝文化的隐性传承,进而探讨蚕丝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扩散。通过考察先秦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存在形式,揭示了蚕丝文化以物质文化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积淀的隐性传承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蚕丝文化 物质遗存 话语符号 隐性传承 价值扩散
下载PDF
从考古新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讨论中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赵丛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99,共5页
本文据考古新发现,认为早期巴、蜀文化界分时机已经到来,并提出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和宝山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的观点;认为巴、蜀两族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而两者始终存在密切的交流关系;巴、蜀历史的复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考古学资料... 本文据考古新发现,认为早期巴、蜀文化界分时机已经到来,并提出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和宝山文化属于早期巴文化的观点;认为巴、蜀两族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而两者始终存在密切的交流关系;巴、蜀历史的复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考古学资料,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有机结合则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关于蜀文化的研究,进展较深入,而巴文化的研究,是值得重视和加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 宝山文化 巴文化 蜀文化
下载PDF
可移动文物隔震系统的地震动破坏强度排序 被引量:1
6
作者 胡进军 来庆辉 +1 位作者 梁琰 杨永强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60,共7页
为研究不同地震动对可移动文物的潜在破坏能力,本文以可移动文物隔震装置设计中的输入地震动为研究对象,推荐了典型周期的隔震系统输入地震动破坏强度排序.通过引入累积分布函数,并将结构根据周期划分为短、中、长3个频段,在每个周期段... 为研究不同地震动对可移动文物的潜在破坏能力,本文以可移动文物隔震装置设计中的输入地震动为研究对象,推荐了典型周期的隔震系统输入地震动破坏强度排序.通过引入累积分布函数,并将结构根据周期划分为短、中、长3个频段,在每个周期段内建立典型隔震系统模型,基于隔震系统的非线性地震响应进行地震动破坏强度排序并合理优化,将优化后排序与基于隔震系统自振周期对应的弹性加速度反应谱值排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Ⅰ类场地,短周期模型的两种排序相似性约为75%;对于Ⅱ类场地,3个周期段模型的排序相似性高达90%以上,可以根据加速度反应谱排序定量选取输入地震动;对于Ⅲ类场地,排序相似性低于前两类场地,但对于中长周期隔震系统仍有70%的相似性.因此,基于单自由度弹性加速度反应谱排序结果,可为可移动文物隔震系统设计时选择输入不同破坏强度的地震动提供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移动文物 隔震系统 输入地震动 周期段划分 相似性
下载PDF
再谈敦煌壁画临摹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其琼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7,共6页
敦煌壁画临摹工作早就开始了。有序的敦煌壁画临摹工作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到今日的敦煌研究院已有近七十年从不间断的壁画临摹历史,六十余年间历经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三次命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敦煌壁画临摹工作早就开始了。有序的敦煌壁画临摹工作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到今日的敦煌研究院已有近七十年从不间断的壁画临摹历史,六十余年间历经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三次命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敦煌壁画临摹工作的认识和要求,是有鲜明区别的,敦煌的临摹工作始终沿着目标明确的道路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临摹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阶段 敦煌文物研究所阶段 敦煌研究院阶段
下载PDF
“三年之丧”起源新论 被引量:5
8
作者 方述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3,共6页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丧服制度 '三年之丧' '高宗谅阴' 殷墟卜辞 衣祀
下载PDF
三星堆文明与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三星堆文明 ,应从其所在的三四千年前的古气候考察为立足点 ,以持续性干旱、突发性洪水和山区冰川活动的灾害性现象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可以断定其出土的太阳轮 ,乃是“惧日”的象征 ,而非一般认为的“喜日”心态。三星堆先民是... 三星堆文明 ,应从其所在的三四千年前的古气候考察为立足点 ,以持续性干旱、突发性洪水和山区冰川活动的灾害性现象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可以断定其出土的太阳轮 ,乃是“惧日”的象征 ,而非一般认为的“喜日”心态。三星堆先民是受了山内恶劣气候的逼迫 ,逐渐迁移越过龙门山进入成都平原的。当其在山中生活时 ,食用缺碘盐 ,造成了“纵目”的甲亢病理现象。在以漫长的世代为时间单位的迁移过程中 ,熟悉了龙门山的资源。其制作青铜器、玉器、金器的所有原料 ,均来自龙门山中。由于长时间无战争的和平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北方期灾变气候环境 广汉期阶地与遗址 纵目与缺碘 石室与板岩 龙门山意识
下载PDF
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连洛 郝临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0-33,共4页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5里(营造里,下同)为平城北半城,北魏平城是一个南北长7里,东西宽3里,周回20里的长方形城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北魏明堂 平城遗址
下载PDF
出土文物的断代问题——以汉代墓葬壁画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厚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在考古学研究中,出土文物的断代主要依据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分析。地层学是根据不同文化层和遗迹单位的"叠压""打破"以及"共生"关系来确定出土遗物、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而类型学则是通过遗物和遗迹... 在考古学研究中,出土文物的断代主要依据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分析。地层学是根据不同文化层和遗迹单位的"叠压""打破"以及"共生"关系来确定出土遗物、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而类型学则是通过遗物和遗迹的形态时序变化确定不同文物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作为判断出土文物相对年代的基本手段,地层学和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这种断代方式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文物遗存"共存"结构中,同一器物的新旧形态并不一定以非此即彼的前后序列关系呈现出来,它们之间常常是并存不悖的,有些旧形态甚至比新形态延续的时间还要长。由此而论,建立在地层学基础之上的类型学分析,只是确定相对年代的一种不完全归纳,其本身具有"试错"或"证伪"的性质。在实践研究层面,可能由于标准器或比照资料的不足,研究者对一些出土文物的断代往往会产生误判。文章拟就这一情形,以汉代墓葬壁画为例,讨论分析相关遗存的相对年代,并试图对出土文物遗存的断代问题提供新的学科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美术考古 出土文物 断代 汉代墓葬壁画 试错 证伪
下载PDF
金沙古史探微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兴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6,共6页
在成都摸底河两岸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历史上开明王朝生活于此的文化遗存。开明族富于治水经验,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后很快就取代了出自西山的古蜀族,建立了金沙古城,因此这里并无望帝于丛帝禅让的情况。而古蜀族地位逐渐下降,其沦为二等公民... 在成都摸底河两岸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历史上开明王朝生活于此的文化遗存。开明族富于治水经验,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后很快就取代了出自西山的古蜀族,建立了金沙古城,因此这里并无望帝于丛帝禅让的情况。而古蜀族地位逐渐下降,其沦为二等公民殆无疑义。金沙古城与十二桥遗址相近,应是同时代的双子城。金沙时代气候温暖潮湿,其自然环境与三星堆时代迥然不同。距今约2300年前,金沙古城毁于洪水,不久强秦入侵,开明族统治结束,亦即古蜀最后覆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 亚大西洋期 双子城 居民结构 古河床
下载PDF
青铜文物研究中CT成像的几个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万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143,共5页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与成像分析后发现:陈璋圆壶的组成构件有26个,而非最初考古报告表述的19个,分三个部分合成;吴王僚剑的剑体腐蚀严重,剑上铭文为铸造而并非后刻;春秋青铜盘修复前的状态清晰可见。由此说明,CT技术在研究古代...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测与成像分析后发现:陈璋圆壶的组成构件有26个,而非最初考古报告表述的19个,分三个部分合成;吴王僚剑的剑体腐蚀严重,剑上铭文为铸造而并非后刻;春秋青铜盘修复前的状态清晰可见。由此说明,CT技术在研究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鉴定青铜器真伪、检验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等三个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文物 CT成像 陈璋圆壶 吴王僚剑 春秋青铜盘
下载PDF
论期刊版本的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年第6期86-87,共2页
从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两方面论述了期刊版本的价值。
关键词 期刊版本 文献价值 文物价值
下载PDF
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性质研究:陶器视角
15
作者 田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30,共6页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仰韶时期 文化性质 文化遗存 陶器 关中地区 仰韶文化
下载PDF
从广东史前和先秦时期文物资料看文化交流现象
16
作者 杨杰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12-16,共5页
广东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南方其它地区有较多的共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受到来自岭北日益强烈的影响。青铜文化的外来影响主要来自吴越和楚,也打上了中原文化因素的深刻烙印,并与西南桂、云、贵、川地区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主要分... 广东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南方其它地区有较多的共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受到来自岭北日益强烈的影响。青铜文化的外来影响主要来自吴越和楚,也打上了中原文化因素的深刻烙印,并与西南桂、云、贵、川地区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主要分布于西江流域的青铜器墓葬应是岭北越人南迁后的产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往往呈现出复杂局面,较为先进的文化对周边其他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而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影响是局部的、偶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史前 先秦 文物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春秋时期郑国祭祀遗址的音乐文物考古研究
17
作者 黄敬刚 《临沂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21-32,共12页
春秋早中期,先民们继承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战国早期,封建制度则出现了大的变革,形成五霸争雄,相互割据的局面,礼乐制度遭到诸侯们的僭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和奢靡之风盛行,但是钟磬悬乐制度与音乐实践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中制造乐... 春秋早中期,先民们继承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战国早期,封建制度则出现了大的变革,形成五霸争雄,相互割据的局面,礼乐制度遭到诸侯们的僭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和奢靡之风盛行,但是钟磬悬乐制度与音乐实践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中制造乐器、享用音乐和乐器种类都超乎前世。诸如此类的事件不仅在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地下出土有极为丰富的音乐文物中得到佐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郑国 祭祀遗址 音乐考古
下载PDF
炎黄五帝生活年代考(下篇)
18
作者 蒋南华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25-30,共6页
距今五至七千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炎、黄、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等创世英雄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根据历史典籍的有关记载,运用古代历术的推算技术,并证之以出土文物,可以明确这些人为的具体生活年代。
关键词 三皇五帝 生活年代 历史典籍 出土文物 推算和考证
下载PDF
成都市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春梅 黄学渊 张蕾 《北京测绘》 2022年第5期636-643,共8页
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有助于了解其历史演化过程,对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文章利用ArcGIS软件,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成都市文保单位的时空分布... 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有助于了解其历史演化过程,对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文章利用ArcGIS软件,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成都市文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文保单位历时长,集中分布于明至清和民国至今时期,各时期的主体文物类型经历了“古遗址—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变化历程。(2)成都市文保单位的空间聚集度高,除史前至先秦时期为均匀分布外,秦至隋、唐至宋元、明至清、民国至今4个时期均为聚集分布,聚集核心区多位于当今成都市中心城区一圈层。(3)成都市文保单位的时间分布特征受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影响,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河流和城址位置密切相关,所有因素中城址位置最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成都市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一件战国薄壁青铜盒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蓓 吴仁超 +2 位作者 李冰洁 江旭东 胡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S02期99-103,共5页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一件战国青铜盒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青铜盒是一件Cu-Sn-Pb三元合金的薄壁青铜文物,器物表面未见有害锈。在科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清洗、除锈、补配、焊接、封护、作色,使得青铜盒恢复了原貌,使其展示效果和科学研究价值得到了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薄壁青铜盒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