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的数字化解剖研究
1
作者 郑益钒 陈嘉楠 +4 位作者 裴璇 周唯 方志勋 程翼鹏 刘曦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面M、D、E和N,切割低位髋臼后壁区形成断面F、G、H、I和J。在断面上测量进钉角度和进钉长度。结果在断面M、D、E和N上距臼缘5.0mm的进钉点,男女螺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不应超过80°、70°、60°与50°,男女进钉长度分别不应超过40.0与35.0 mm。在断面F、G、H、I和J上,男女距臼缘5.0、10.0、20.0与30.0 mm的进钉角度应分别小于50°、60°、80°和90°。断面F至J中,男性进钉点螺钉长度应分别小于40.0、35.0、30.0、30.0与40.0 mm;女性应分别小于35.0、30.0、25.0、25.0与35.0 mm。结果在髋臼后柱壁不同进钉位点,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与长度以防螺钉误入髋关节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后壁 数字化 解剖测量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
作者 王争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62-65,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用于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的CD4^(+)、CD4^(+)/CD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远期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模型辅助后柱螺钉内固定可显著提升髋臼骨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髋臼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3D打印模型 后柱螺钉内固定 腹直肌旁入路 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新型前外侧钢板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璐 王仁崇 +5 位作者 谢友 胡居正 温定付 杨通池 黄书钟 石展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9期4593-4598,共6页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胫腓骨CT数据,设计新型钢板,导入SolidWorks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模型,同时建立4组内固定模型(新型钢板、L型锁定钢板、斜T型钢板、拉力螺钉),施加轴向载荷500,1000,1500 N,比较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与峰值。结果与结论: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的位移、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均随轴向力的增加近似等比增大,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①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小,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新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较L型锁定钢板组小;新型钢板组、L型锁定钢板组、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外侧缘近端,从近端至远端位移逐渐减小,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位于外侧缘中部,从外侧向内侧位移逐渐减小;②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大,L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新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大于拉力螺钉组;③新型钢板组与斜T型钢板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拉力螺钉组内侧螺钉中部,可见明显应力集中;L型锁定钢板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④结果显示,L型锁定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分布最均匀、应力最小,但骨折块位移大,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相近,因此,新型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L型锁定钢板及拉力螺钉,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后外侧柱骨折 新型钢板 有限元分析 万向锁定螺钉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术前3D打印技术联合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在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原 刘弘扬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0期2442-2446,2461,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联合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在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以Kocher-Lan... 目的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联合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在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以Kocher-Langenbeck入路进行手术复位,对照组采用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研究组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患者髋臼骨折模型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短于或少于对照组,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316,P组间<0.001),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时间=3.542,P时间=0.013),两组患者的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4.027,P交互=0.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伤口浅表感染、轻度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半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以Kocher-Langenbeck入路进行手术复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术前3D打印技术联合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柱复杂性髋臼骨折 3D打印技术 T型钢板弹性支撑固定 手术指标 骨折复位质量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黄培培 凃志鹏 +6 位作者 赵士贤 叶斌 王秋实 姚洲 解放 罗卓荆 胡学昱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vs.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vs.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顶椎区矫形 多棒矫形 后柱截骨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前路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王朝晖 曹书杰 +3 位作者 刘建伟 赵快平 唐艳平 张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郴州医院采用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的33例髋臼双柱骨折患... 目的观察比较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郴州医院采用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的33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49.8±14.2)岁。术前利用3D打印骨盆模型预塑形接骨板。单枚后柱螺钉固定组14例,多枚后柱螺钉组19例。采用Matta标准评估髋臼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4个月,平均(10.3±4.5)个月。骨折均愈合。多枚后柱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显著高于单枚后柱螺钉组(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单枚后柱螺钉组优3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85.7%;多枚后柱螺钉组优13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4.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枚后柱螺钉组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单枚后柱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评估:单枚后柱螺钉组优4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5.7%;多枚后柱螺钉组优7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4.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入路预塑形接骨板联合单枚和多枚后柱螺钉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多枚后柱螺钉具有更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双柱骨折 后柱螺钉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朱爱杰 陈海磊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5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6月如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后内侧切口...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6月如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后内侧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窗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痂出现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效果显著,可保证手术安全性,利于术后尽早恢复,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双窗口入路 内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薛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骶髂关节最前缘,B为髂前下棘的基底,并经过P点作AB的垂线PC。将髂前上下棘间切迹命名为D点,作直线PD,并测量其距离。斯氏针与PD的夹角为α,斯氏钊与髂翼内侧的夹角为β。结果:PC为AB的中垂线,P点距AB的距离PC为(6.1±1.9)mm,PD平行于AB,PD距离为(2.5±2.6)mm,斯氏针与PD或AB的夹角仅为89.5°±3.2°,斯氏针与髂翼内侧的夹角β为24.1°±1.7°,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下载PDF
腰椎-髂骨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桑锡光 张立平 +2 位作者 刘海春 李牧 汤继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6-159,165,共5页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 目的:通过对成人尸体髂骨固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提出髂骨后柱的概念,为腰椎-髂骨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保存完好的尸体骨及干燥骨。设定髂前下棘下缘向后经过臀后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的连线截面为A线截面,此线与Chiotic线平行(Chiotic线与髂嵴后部交叉点称为CLIC点)。沿A线和Chiotic线截断髂骨,测量以下数据:髂骨后柱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观察坐骨大切迹及髂粗隆的解剖学形态;用该技术治疗骶骨骨折5例,骶骨肿瘤6例。结果:髂骨后柱的平均长度为110.57mm,宽度24.24mm;高度有两个,标准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弓状线的垂直高度14.54mm,安全高度是坐骨大切迹顶弧到A线截面的距离31.46mm。CLIC点距坐骨大切迹前支85.43mm。结论:髂骨后柱是髂骨后部的承重骨骼,可容纳7mm直径的髂骨棒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髂骨后柱 髂粗隆 Galveston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范永盛 尹维刚 +2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吴发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结论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测量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钉的长度。结果:髋臼后柱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逆行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逆行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进钉点P位于坐骨结节中部(即坐骨结节最隆起处)坐骨结节纵嵴与坐骨结节内侧缘连线的中点处。P距坐骨结节内侧缘(6.7±0.8)mm。结论:髋臼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逆行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皮坐骨小切迹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维刚 史增元 +2 位作者 胡荫 刘振新 许海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 目的:研究经皮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方法:观测45具成人骨盆标本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上下穿出骨皮质的位置及其毗邻。用直径3.5mm的斯氏针经坐骨小切迹中点沿髋臼后柱纵轴打入,测量钉道深度、后柱纵轴与额状面夹角α及矢状面的夹角β。结果:拉力螺钉的进钉点为坐骨小切迹中点,后柱纵轴长男(105.7±6.3)mm、女(99.1±3.1)mm,α角男26.3°±5.6°、女21.5°±3.0°,β角男27.5°±3.8°、女24.1°±4.0°,男、女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坐骨小切迹 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42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施利华 袁永健 +1 位作者 王丹 戴季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007-1008,1014,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42例,后侧柱骨折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累及内、外侧柱者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结果]42例患...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42例,后侧柱骨折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累及内、外侧柱者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4~30分,优良率为90.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优良率为95.2%。术后2例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经康复科康复锻炼后改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经向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后疼痛缓解。[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可对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有效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恰当的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侧 三柱 后内侧入路 内固定
下载PDF
髋臼后柱支持钢板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先泉 张进禄 周东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髋臼骨折手术中放置后柱支持钢板时如何防止螺钉穿入髋关节内。方法 将髋臼后柱的危险区分为山顶区、山腰上区、山腰下区和山脚区。在 2 0例髋臼CT扫描图像和 1例骨盆标本的后柱上做A、B、C、D和E点 ,并测量各点的进钉角... 目的 探讨在髋臼骨折手术中放置后柱支持钢板时如何防止螺钉穿入髋关节内。方法 将髋臼后柱的危险区分为山顶区、山腰上区、山腰下区和山脚区。在 2 0例髋臼CT扫描图像和 1例骨盆标本的后柱上做A、B、C、D和E点 ,并测量各点的进钉角度和深度 ,测量结果用 -x±s表示。结果 通过CT图像测量的a、b、c、d角和e角分别为 4 1 5 8°± 4 5 6°、 71 92°±7 87°、 94 6 7°± 6 0 1°、 113 5 8°± 5 81°和 12 8 0 4°± 4 78°;EA长度、A深度、B深度、C深度、D深度和E深度分别为 4 3 2 0± 3 4 3mm、 36 6 0± 4 99mm、 35 80± 3 77mm、 31 30± 2 4 5mm、 30 4 0± 2 84mm和 35 6 0± 2 99mm。结论 髋臼骨折手术中A、B、C、D和E点的钉后柱角分别为 30°、 6 0°、 80°、 10 0°和 12 0°左右。在髋臼后柱的不同区域螺钉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柱 钢板 解剖学 髋臼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优化髋臼后柱螺钉内固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琦 廖胜辉 +3 位作者 石仕元 费骏 魏威 汪翼凡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骨盆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在... 目的研究专门的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骨盆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最优化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迭代修改螺钉2个端点位置,达到最佳位置。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髋臼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的上方(18.90±1.19)mm处,垂足点在骶髂关节最前缘与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上的比例位置为2:3;其进针方向与入钉点-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连线呈(85.99±2.04)°,进针方向与入钉点-垂足点连线的夹角呈(37.54±1.55)°;螺钉骨内段长度为(133.07±3.22)mm。结论最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克服了传统手工实物解剖测量的缺点,并且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拉力螺钉 计算机辅助测量 最优化方法
下载PDF
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国文 刘志彬 +2 位作者 李毅 丁志勇 黄玉良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0~70岁,平均49.7岁。致伤原...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切口入路治疗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20~70岁,平均49.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坠落伤7例。平台前外侧骨折6例,前内侧骨折11例,前内、前外广泛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6.5d。22例均采取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X线片下骨折线消失为准)以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73.4±40.3)min,术中出血量(187.5±53.1)mL,术后住院时间(16.3±4.6)d,骨折愈合时间(31.2±7.5)周。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3±4.9)个月;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HSS评分为(84.6±17.3),优良率为81.8%(18/22),两侧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前内侧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入路对组织损伤小,骨折端暴露充分,利于直视下复位内固定,对膝关节远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后柱骨折 联合切口 内固定
下载PDF
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田华 汤逊 +4 位作者 苏踊跃 王毅 黄游 殴校冉 徐永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17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9~40岁,平均23.6岁。病程16~122个月,...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17例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12例,年龄9~40岁,平均23.6岁。病程16~122个月,平均37.5个月,其中2例病例既往有经肋横突入路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史。病灶累及1~2个椎体8例,≥3个椎体9例。后凸畸形顶椎位于胸椎(T5~T10)5例,胸腰段(T11~L1)10例,腰椎2例。术前Cobb角60°~90°者13例,>90°者4例,最大为102°,平均81.3°±12.8°。所有患者均可见驼背畸形,无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并评估神经功能ASIA分级。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30~450min,平均364min;术中出血量1600~2500ml,平均2218ml;术中输血1000~2000ml,平均1863ml。术中2例患者出现胸膜破裂,及时予以修补,经观察未发现气胸或血气胸。所有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内固定未见松动,未见神经功能加重者。术后Cobb角矫正至10°~28°,平均17.3°±3.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68.7±6.5)%;术后随访13~34个月,平均18.7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10°~32°,平均20.6°±3.9°,较术后平均丢失3.3°(P>0.05),但与术前相比仍有明显改善(P<0.01);植骨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6.5个月;术前神经功能为D级的5例患者,4例恢复到E级,另1例仍为D级,但后凸畸形及局部疼痛已明显好转。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核治愈型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 截骨术
下载PDF
长板与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建模及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代元元 章莹 +3 位作者 夏远军 谢会斌 郭晓泽 朱昌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目的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在站、坐位时,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处最大应力(A分别为12.35 MPa、3.30 MPa;B分别为9.75 MPa、2.87 MPa)、最大位移(A分别为0.45 mm、0.38 mm;B分别为0.44 mm、0.32 mm)及骨折线上各节点位移均数(A分别为0.404±0.049 mm、0.341±0.020 mm;B分别为0.381±0.055 mm、0.300±0.019 mm)均为A>B,A、B间差异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长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较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大剂量氨甲环酸用于脊柱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5
19
作者 解京明 李韬 +7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张颖 毕尼 施志约 刘洲 陆秦楠 史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 目的:评价大剂量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脊柱畸形患者共66例,术前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及长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患者共7例被排除,最终5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均接受一期PVCR,其余患者均接受一期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完成。患者被分为TXA组和对照组。TXA组中8例接受PVCR,18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对照组中9例接受PVCR,24例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TXA组患者在切皮前20min静脉输入100mg/kg剂量的TXA,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1)·h^(-1)的TXA直到切口关闭;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统计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输血量等数据,并监测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同时监测药物相关并发症,包括潜在的肝、肾功能损伤,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及癫痫等。结果:TXA组中接受PVCR的患者术中失血量(4219±1386ml)、真实失血量[(134.2±36.4)%]及输血量(2986±1458ml)均少于对照组接受PVCR手术的患者[分别为9906±5251ml,(332.9±191.8)%,6255±3401ml,均P<0.05]。TXA组中接受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的术中失血量、真实失血量及输血量也均小于对照组非PVCR矫形手术患者(P<0.05)。TXA组中PVCR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PVCR减少57.4%,而非PVCR手术术中失血量减少39.8%,大剂量TXA减少术中失血的作用在PVCR术中更为明显。TXA组及对照组围手术期肝、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XA组中未出现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癫痫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大剂量TXA可有效减少脊柱矫形手术的术中失血与输血,尤其在PVCR手术中大剂量TXA的效果更为突出;大剂量TXA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手术 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宏 邱贵兴 +3 位作者 仉建国 田野 李书刚 于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325,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7月在我科接受后路一期全锥体切除加重建术治疗的12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用时5.0h(4.0~7.8...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7月在我科接受后路一期全锥体切除加重建术治疗的12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用时5.0h(4.0~7.8h),术中平均出血量1800ml(800~3000ml),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患者,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床时间8d(6~15)d;术后后凸平均为38°,矫正率达63%。5例患者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4例为D级;术后所有5例患者的Frankel分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术是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使神经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早期恢复负重,在避免神经付损伤方面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术 脊柱截骨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