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空间转向与美学研究的后现代演进
被引量:
6
1
作者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
西语学界萌发的"空间转向"将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思想升华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空间"不仅成为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活和学术建构产生了新的震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学...
西语学界萌发的"空间转向"将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思想升华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空间"不仅成为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活和学术建构产生了新的震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学科互涉性的彰显推动着空间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交叉渗透。空间转向促进了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拓宽了当代美学学科的理论视野和资源储备。空间转向对美学学科的介入实现了空间理论与美学研究的内在通约,不仅生发出阐释美学的空间理论,而且引入了空间化的美学理论,从而为美学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方法论。这种美学样态不仅借助空间体验实现了对生命的诗性言说,而且成为培育后现代文化实践方式的示范文本,对于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建设性探索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美学
后现代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空间转向下审美体验的后现代演进
2
作者
朱丽雯
徐向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审美需要
审美体验
后现代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玻璃的空间意义与建构功能
3
作者
邓迎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347-362,共16页
玻璃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建筑与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世纪的“虚空”与“死亡”到浪漫主义时期“幸运”的象征与自我认知的隐喻,再到现代与后现代时期主体性的解构,...
玻璃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建筑与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世纪的“虚空”与“死亡”到浪漫主义时期“幸运”的象征与自我认知的隐喻,再到现代与后现代时期主体性的解构,玻璃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它既是人类表达情感、改造世界的工具与手段,也为人们了解世界、认知自我打开了新维度。除此之外,玻璃更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空间建构的功能,它一方面推动了人类思维的空间转向,另一方面也成为空间的文化转向的实例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空间建构
文学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后现代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
被引量:
31
4
作者
麦永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46,共10页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当代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美学的焦点转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主导性的赛博空间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元、开放、流变的特征,与后结...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当代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美学的焦点转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主导性的赛博空间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元、开放、流变的特征,与后结构主义一些重要概念相契合,其中有“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之誉的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他和加塔利所创造的“千高原”、“块茎”、“褶子”等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的后现代理论空间、互文性空间、赛博空间和新巴洛克美学空间,从而对拓展和建构当代文论产生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美学思想
后现代空间转向
当代文论建构
原文传递
题名
空间转向与美学研究的后现代演进
被引量:
6
1
作者
谢欣然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
文摘
西语学界萌发的"空间转向"将城市社会学中的空间思想升华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空间"不仅成为哲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活和学术建构产生了新的震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学科互涉性的彰显推动着空间理论和美学理论的交叉渗透。空间转向促进了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拓宽了当代美学学科的理论视野和资源储备。空间转向对美学学科的介入实现了空间理论与美学研究的内在通约,不仅生发出阐释美学的空间理论,而且引入了空间化的美学理论,从而为美学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具有实践性质的"空间美学"方法论。这种美学样态不仅借助空间体验实现了对生命的诗性言说,而且成为培育后现代文化实践方式的示范文本,对于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建设性探索具有理论价值。
关键词
美学研究
空间转向
空间美学
后现代文化
Keywords
aesthetic research
spatial
turn
spatial
aesthetics
postmodern
culture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空间转向下审美体验的后现代演进
2
作者
朱丽雯
徐向阳
机构
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5-100,共6页
基金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美学视阈下陕西文学批评研究”(2019J031)
陕西理工大学2022年院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生产性批评的具体应用研究”(RWXYCX2204)。
文摘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关键词
空间转向
审美需要
审美体验
后现代文化
Keywords
spatial
turn
aesthetic needs
aesthetic experience
postmodern
culture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玻璃的空间意义与建构功能
3
作者
邓迎迎
机构
波恩大学
出处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年第2期347-362,共16页
文摘
玻璃凭借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建筑与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世纪的“虚空”与“死亡”到浪漫主义时期“幸运”的象征与自我认知的隐喻,再到现代与后现代时期主体性的解构,玻璃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它既是人类表达情感、改造世界的工具与手段,也为人们了解世界、认知自我打开了新维度。除此之外,玻璃更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空间建构的功能,它一方面推动了人类思维的空间转向,另一方面也成为空间的文化转向的实例与验证。
关键词
玻璃
空间建构
文学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后现代性
Keywords
glass
spatial
construction
literary space
spatial
turn
spatial
postmodern
ity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
被引量:
31
4
作者
麦永雄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46,共10页
文摘
在电子传媒时代和文化数字化的语境下,当代学术领域的“空间转向”蕴含着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与文艺美学的焦点转移,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后现代多维“空间”,尤其是主导性的赛博空间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多元、开放、流变的特征,与后结构主义一些重要概念相契合,其中有“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之誉的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他和加塔利所创造的“千高原”、“块茎”、“褶子”等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今的后现代理论空间、互文性空间、赛博空间和新巴洛克美学空间,从而对拓展和建构当代文论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德勒兹美学思想
后现代空间转向
当代文论建构
Keywords
aesthetic thought of Deleuze
postmodern spatial tur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空间转向与美学研究的后现代演进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空间转向下审美体验的后现代演进
朱丽雯
徐向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玻璃的空间意义与建构功能
邓迎迎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
麦永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3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