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保鲜应用
1
作者 杨燕燕 朱帅杰 +3 位作者 徐亿能 顾宇 翟立公 卫兰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1,共3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β-环糊精(β-CD)为基材,加4%的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制备可食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对鲜切马铃薯涂膜保鲜。结果表明,β-CD能够与SPI发生交联,提高基质的相容性,使可食膜...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β-环糊精(β-CD)为基材,加4%的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制备可食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对鲜切马铃薯涂膜保鲜。结果表明,β-CD能够与SPI发生交联,提高基质的相容性,使可食膜更光滑、均匀。复合涂膜处理能有效减少水分损失,较好地保持了色泽和较高的总酚含量,减缓了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升高,因而复合涂膜是用来延长鲜切马铃薯保质期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Β-环糊精 D-异抗坏血酸钠 鲜切马铃薯 保鲜
下载PDF
薯豆轮作模式下不同种衣剂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桂芝 金光辉 +2 位作者 董全中 王腾 台莲梅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6-40,共5页
为指导薯豆轮作模式下的大豆生产,选用3种种衣剂,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以不包衣和连作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种衣剂对轮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轮作方式下3种种衣剂应用效果优于豆豆连作,大豆种子包衣促进了大豆植株... 为指导薯豆轮作模式下的大豆生产,选用3种种衣剂,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以不包衣和连作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种衣剂对轮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轮作方式下3种种衣剂应用效果优于豆豆连作,大豆种子包衣促进了大豆植株生长和发育,使株高、茎粗、节间数、单株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增加,底荚高度降低,能促进早结荚,使植株重心降低可抗倒伏,同时也促进了根瘤的发生,且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拌种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最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最好,促进了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植株粗壮,增加了有效结荚数和产量;精甲·咯菌腈包衣处理的收获株数最多,但对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差,发病率最高;阿维·多·福化学药剂处理大豆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衣剂 薯豆轮作 豆豆连作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能量饲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松岩 申瑞瑞 +5 位作者 李秋凤 吴春会 王明亚 曹玉凤 高艳霞 李建国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41,共7页
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原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含水量和混贮组合。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薯渣与玉米皮(SY)、薯渣与大豆皮(SD)、薯渣与玉米皮和大豆皮(SYD,薯渣与能量饲料比例为1:2,玉米皮与大豆皮鲜... 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原料和含水量对薯渣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含水量和混贮组合。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薯渣与玉米皮(SY)、薯渣与大豆皮(SD)、薯渣与玉米皮和大豆皮(SYD,薯渣与能量饲料比例为1:2,玉米皮与大豆皮鲜重比例为1:1)进行发酵,设置低、中、高水分含量(45%、55%、65%),80 d后测定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48 h瘤胃降解率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感官评定、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来看,中水分(55%)SY组感官品质最佳,pH、氨态氮/总氮(AN/TN)较低,乳酸(LA)含量较高,粗蛋白质(CP)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淀粉营养物质的保存量提高,且各组均未检测到丁酸(BA)。从有氧稳定性来看,各组均未发生有氧腐败,有氧稳定性时间均超过360 h。中水分(55%)SD组48 h干物质(DM)瘤胃降解率及NDF、ADF降解率较高。从感官评定、营养品质、发酵品质来看,以薯渣与玉米皮混贮品质最佳,薯渣与玉米皮和/或大豆皮混合青贮时以含水量为55%时品质较好;从营养物质瘤胃降解率看以薯渣与大豆皮混贮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渣 玉米皮 大豆皮 发酵品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红薯淀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魔芋凝胶特性的影响及复合凝胶的制备 被引量:2
4
作者 贺隆基 李世奇 陈志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58-67,共10页
为探究蛋白质和淀粉对魔芋凝胶的影响,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红薯淀粉(sweet potato starch,SPS)和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对魔芋凝胶的质地、色泽、感官、水分分布、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SPS质... 为探究蛋白质和淀粉对魔芋凝胶的影响,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红薯淀粉(sweet potato starch,SPS)和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对魔芋凝胶的质地、色泽、感官、水分分布、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SPS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2.5%对魔芋凝胶质构特性有显著影响(P<0.05),硬度和弹性分别上升86.43%和27.69%,凝胶强度和持水性显著上升(P<0.05);添加2%以下的SPI显著提高凝胶的L*值和b*值(P<0.05),硬度和弹性分别上升13.41%和15.38%,凝胶强度和持水性显著上升(P<0.05),但胶黏性降低54.19%。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PS和SPI质量分数增加,凝胶G’和G”值逐渐上升,表明凝胶结构更加牢固。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二者的添加显著增加了凝胶体系中结合水含量(P<0.05),自由水和弛豫时间没有显著变化。综合评分实验结果表明,优化配比后的复合凝胶质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优化配比后的复合凝胶形成更为致密、结构连续的稳定结构。研究表明添加2.5%SPS和1.0%SPI为复合凝胶的最佳配比。总体来说,本研究结果为魔芋凝胶在方便即食食品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实验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大豆分离蛋白 红薯淀粉 复合凝胶 品质特性
下载PDF
熵权法对三种添加剂改良高含量马铃薯全粉挂面工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安林 黎璐 +1 位作者 粟立丹 熊双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8-234,共7页
为优化马铃薯全粉挂面改良工艺,论文首先以高筋小麦粉、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利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和熵权法,探究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豆胶、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马铃薯全粉挂面感官品质和蒸煮特性的影响,再利用熵权法分析挂面最佳干... 为优化马铃薯全粉挂面改良工艺,论文首先以高筋小麦粉、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利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和熵权法,探究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豆胶、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马铃薯全粉挂面感官品质和蒸煮特性的影响,再利用熵权法分析挂面最佳干燥温度。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豆胶、谷氨酰胺转氨酶)均对38%马铃薯全粉挂面的蒸煮特性和感官品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挂面感官品质和综合得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豆分离蛋白、瓜尔豆胶、谷氨酰胺转氨酶,最优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6%、瓜尔豆胶0.9%、谷氨酰胺转氨酶1.5%。挂面综合得分0.2028,感官评分达84.83分。熵权法综合评价干燥过程中挂面感官评分、蒸煮损失率、吸水率、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发现干燥温度70℃时挂面品质最佳,感官评分84.67±0.40,蒸煮损失率8.79%±0.03%,吸水率140.33%±1.52%,硬度(4.29±0.11)N,熟断条率为0%。单因素、正交设计试验结合熵权法能很好综合评价马铃薯挂面品质,该工艺条件下挂面综合品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挂面 大豆分离蛋白 瓜尔豆胶 谷氨酰胺转氨酶 工艺
下载PDF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被引量:19
6
作者 陈光荣 杨文钰 +4 位作者 张国宏 王立明 杨如萍 雍太文 刘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467,共13页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光合速率 产量 补偿效应
下载PDF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4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杨桂芳 张国宏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平衡施肥 产量
下载PDF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3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6-55,共10页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连续套作 系统产量 耕层土壤肥力
下载PDF
发酵型紫薯大豆酸奶的研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新惠 白婷 +5 位作者 张崟 王国燕 李俊霞 邓晓燕 罗静 张庆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71-74,共4页
以紫薯和黄豆为主要原料,选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es 6038)和德氏乳酸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以1∶1混合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以感官评价为参考指标,确定紫薯大豆酸奶工艺参数... 以紫薯和黄豆为主要原料,选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es 6038)和德氏乳酸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以1∶1混合作为发酵剂进行发酵,以感官评价为参考指标,确定紫薯大豆酸奶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紫薯大豆酸奶最佳工艺参数为:紫薯浆添加量8%、蔗糖添加量9%、接种量3%、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8 h。在此条件下发酵的紫薯大豆酸奶,色泽呈均匀香芋色,口感细腻,酸奶特殊香气及紫薯味浓郁,酸甜适中,可溶性固形物≥10%,蛋白质含量≥2.9%,p H 4.6,酸度59°T,菌落总数3.1×107 cfu/m L,乳酸菌数2.8×107cfu/m L,未检测出大肠杆菌和致病菌,其质量达到GB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对酸奶的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薯 大豆 酸奶 发酵
下载PDF
关于烤烟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懿 薛小平 +2 位作者 邓佳佳 王茂胜 潘文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5-7,15,共4页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部烟叶烟碱、总氮及氯含量,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单行烟厢烟株之间间作红薯和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红薯两种模式较传统单行烟厢烤烟单作能提高上中等烟比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复种指数,降低了烟农的植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间作 烤烟 红薯 大豆
下载PDF
马铃薯大豆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胡应锋 王余明 王西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4,共4页
筛选适合与马铃薯间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间作试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 筛选适合与马铃薯间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间作试验,马铃薯与玉米间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作为对照,研究薯‖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薯‖豆的纯收益为2546.79元/667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为2678.11元/667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适宜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间作 经济效益
下载PDF
轮套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谭雪莲 郭天文 +1 位作者 张国宏 陈光荣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5-50,共6页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群体生态特性的差异,于2013-2014年研究了大田条件下马铃薯和大豆套作和轮作对作物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套作土壤微生物总数分别比单作增加了14.0...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群体生态特性的差异,于2013-2014年研究了大田条件下马铃薯和大豆套作和轮作对作物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病情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套作土壤微生物总数分别比单作增加了14.0%~20.5%和24.3%~38.6%,轮作比单作增加了13.8%和45%,差异显著:套作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比单作增加了8.6%~43.7%和20.7%~24.5%,差异显著;套作土壤的真菌数量较单作分别降低了34.0%~40.6%和13.1%~28.0%,差异显著:套作和单作处理马铃薯土壤的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规律。马铃薯根际土壤中。与单作相比。套作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脲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马铃薯轮套作显著降低了作物土传病害的病情指数,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品质。因此,套作或轮作均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减缓连作障碍,但薯豆套作系统更优于薯豆轮作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病情指数
下载PDF
微波对膳食纤维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罗舜菁 谢靓 +4 位作者 熊绍百 杨榕 陈婷婷 邓莉萍 刘成梅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35,共6页
采用微波对甘薯渣、苹果渣、大豆渣中的膳食纤维进行改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研究微波对3种膳食纤维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处理前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胆固醇吸附力、亚硝酸根离子吸附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改性... 采用微波对甘薯渣、苹果渣、大豆渣中的膳食纤维进行改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热重分析,研究微波对3种膳食纤维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处理前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胆固醇吸附力、亚硝酸根离子吸附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改性可以使膳食纤维的可及性边缘暴露,结晶度升高,热稳定性加强,且3种膳食纤维的功能特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是一种优良的膳食纤维改性方法。此外,改性后3种膳食纤维中的可溶性纤维质量分数分别提高63.11%,4.51%,358.79%,与功能特性综合提高幅度并非正相关,改性后膳食纤维功能性质的提升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增加与不溶性膳食纤维可及性边缘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甘薯 苹果 大豆 膳食纤维 结构特性 功能特性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大豆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军峰 张国宏 +2 位作者 郭天文 张国平 侯慧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139.55元和10 282.56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马铃薯‖大豆间作效益最高,与3种作物单作纯收益差异极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玉米 大豆 间作 效益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差异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小春 杨文钰 +4 位作者 任万军 邓小燕 张群 向达兵 雍太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3-812,共10页
分别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川中丘区射洪县和川西山区雅安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与耕层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套作模... 分别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川中丘区射洪县和川西山区雅安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积累规律以及与耕层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套作模式经过一年种植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二年平均分别高出679.5 kg/hm2和839.1 kg/hm2,增产9.4%和12.6%,射洪试验点增产作用较雅安试验点显著;分带轮作后两种套作体系玉米氮素吸收积累在拔节前差异不显著,拔节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磷的吸收积累则相反,从拔节期到开花期,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磷的吸收积累均显著低于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钾素吸收积累量高于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不同作物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大豆带残留的硝态氮、速效氮、速效钾平均分别比甘薯带高18.4%、24.1%、6.0%,而铵态氮和速效磷甘薯带较大豆带分别高18.9%和17.1%,两种套作模式中玉米带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经第二、三年分带轮作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减小,表明分带轮作玉米能较好均衡田间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大豆(甘薯) 玉米 产量 养分吸收
下载PDF
薯-豆套作模式下作物对种间竞争与补偿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3 位作者 杨如萍 张国宏 杨文钰 杨桂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 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后系统内作物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特性与种间竞争补偿的相互关系,阐明间套作系统种间竞争力弱化和恢复补偿能力提高的作用机理,为实现间套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套作马铃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无显著变化,而套作大豆变化显著。出苗60 d内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量是同期单作的43.74%,出苗后80~100 d,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相对于中熟和早熟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5.54%~59.22%和65.56%~70.81%,大豆收获时,晚熟品种干物质积累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共生期,套作大豆N、P、K积累量较同期单作降低的幅度分别为31.43%~41.44%、21.17%~25.36%和23.23%~35.6%,晚熟品种与中熟、早熟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共生期结束后,套作大豆养分吸收量较单作显著增加,收获时,晚熟品种N、P、K养分积累量接近单作,两者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在该群体中,马铃薯是核心作物,共生期处于竞争优势(A_(PS)>0、CR_(PS)>0),而大豆处于竞争弱势(A_(PS)<0、CR_(PS)<0),选择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可弱化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还有利于马铃薯收获后恢复补偿能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豆套作 种间竞争 补偿效应 西北灌区
下载PDF
米薯间作(薯后复种大豆)Ⅱ——大豆丰产栽培数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酉石 李赤 +1 位作者 孙长占 韩立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A12期93-96,共4页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白城地区风沙盐碱土壤米薯间作(薯后复种大豆)的大豆丰产栽培数学模型,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1350~1500kg/hm2产量的决策变量是:密度318000~385500株/hm2,肥料(本季不施肥,均利用前...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白城地区风沙盐碱土壤米薯间作(薯后复种大豆)的大豆丰产栽培数学模型,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1350~1500kg/hm2产量的决策变量是:密度318000~385500株/hm2,肥料(本季不施肥,均利用前茬余肥)二铵前茬施量94.5~106.5kg/hm2的余肥,硫酸钾前茬施量55.5~78kg/hm2的余肥(二铵和硫酸钾均在前茬马铃薯7500~9000kg/hm2所施用二铵112.5~157.5kg/hm2、硫酸钾76.5~102kg/hm2的量内)。三种主要栽培因素贡献率排序为硫酸钾>二铵>密度。单因素密度、二铵、硫酸钾对产量影响显著,二因素密度与硫酸钾互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大豆 玉米 马铃薯 栽培
下载PDF
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及卡拉胶共混凝胶质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郝慧敏 陈树兴 任发政 《肉类研究》 2006年第10期44-47,共4页
马铃薯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卡拉胶为肉制品中常用的三种添加剂。本实验将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究了浓度和pH,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蔗糖和电解质的添加等不同处理条件对混合凝胶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溶液的浓度和pH对共混凝胶的质... 马铃薯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和卡拉胶为肉制品中常用的三种添加剂。本实验将三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究了浓度和pH,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蔗糖和电解质的添加等不同处理条件对混合凝胶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溶液的浓度和pH对共混凝胶的质构特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在80℃加热条件下,共混凝胶的主要质构指标均达到峰值;加热时间的增加只对凝胶硬度的增加有一定的作用;蔗糖能提高共混凝胶的弹性;NaCl能提高共混凝胶的硬度和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大豆分离蛋白 卡拉胶 凝胶 质构特性
下载PDF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30
19
作者 邓小燕 王小春 +4 位作者 杨文钰 宋春 文熙宸 张群 毛树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91-1898,共8页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hm 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hm 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 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 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玉米 甘薯 玉米 磷素积累 利用效率
下载PDF
紫薯大豆复合馒头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栎 李逸鹤 +1 位作者 渠宏熙 赵凯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75-1878,共4页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了紫薯、大豆复合馒头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紫薯、大豆、小麦粉混合的最佳配比是紫薯粉添加量6%、大豆粉添加量4%、小麦粉90%。馒头制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50%、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80 min,成型后在室...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了紫薯、大豆复合馒头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紫薯、大豆、小麦粉混合的最佳配比是紫薯粉添加量6%、大豆粉添加量4%、小麦粉90%。馒头制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50%、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80 min,成型后在室温下醒发15 min,沸水蒸制20 min,取出冷却到室温。此条件下生产的馒头具有较好的品质且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馒头 紫薯 大豆 加工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