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的辽宁省朝阳市1985—2020年退耕还林工程动态监测
1
作者 帅艳民 霍燃 +2 位作者 曲歌 邵聪颖 田艳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目的]分析辽宁省朝阳市退耕还林工程作用下的土地覆被情况,跟踪监测年际间地类变动趋势,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朝阳市荒山、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影响,为朝阳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1985—2020年逐期Landsat影像,利... [目的]分析辽宁省朝阳市退耕还林工程作用下的土地覆被情况,跟踪监测年际间地类变动趋势,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朝阳市荒山、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影响,为朝阳市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1985—2020年逐期Landsat影像,利用C5.0算法提取该地区地表覆被时空分布信息,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分析36 a间山田林草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36 a间朝阳市荒山绿化面积达2745.5 km^(2),退耕还绿的面积约933 km^(2),工程成效较为显著。②退耕区和还林区主要分布在坡度>25°和海拔超过500 m的地区,二者变化主要表现在内部结构的转换,即增加海拔低于500 m和坡度<25°的耕地比例,基本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要求。[结论]5个阶段内朝阳市的山田林草在年际间都存在相互转换的情况,相比前3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在政策实施的加持下“逆过程”现象减少,工程实施方面仍需加强监督,精确理解国家政策和项目技术规程,因地制宜地贯彻有关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土地利用 卫星监测 地形因子 辽宁省朝阳市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西省洛川县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2
作者 方月 王云强 宋怡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植被覆盖度从0.6(2000年)增至0.9(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81.8 km2,其中231.3 km2为坡度≤15°的适耕区转为苹果园。由于坡耕地还林草的面积在洛川县土地变化总面积中仅占1.5%,远小于其他地类改种苹果的面积(占20.0%),因此,洛川县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树种植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经济林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苹果园 退耕还林(草) 洛川县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草的土壤碳固持效应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4 位作者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工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效氮 土壤有效磷 水分梯度 土地利用变化 恢复效应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China
4
作者 WANG Yinping JIANG Rengui +4 位作者 YANG Mingxiang XIE Jiancang ZHAO Yong LI Fawen LU Xix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91-109,共19页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transfer rate of LULC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JRB),China using LULC data from 2000 to 2020.Through trajectory analysis,knowledge maps,chord diagrams,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ethod,w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ULC changes.We further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encompassing natural factors(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slope,aspect,and curvature),socio-economic factors(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and population),and accessibility factors(distance from railways,distance from highways,distance from water,and distance from residents)to investigate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using factor detector and interaction detector i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The k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20,the JRB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ULC changes,particularly for farmland,forest,and grassl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LULC change trajectori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stable,early-stage,late-stage,repeated,and continuous change types.Besides the stable change type,the late-stage change type predominated the LULC change trajectories,comprising 83.31% of the total change area.The period 2010-2020 witnessed more active LULC changes compared to the period 2000-2010.The LULC changes exhibited a discrete spatial expansion trend during 2000-2020,predominantly extend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f the JRB.Influential driving factors on LULC changes included slope,GDP,and distance from highways.The interaction detection results imply either bilinear or nonlinear enhancement for any two driving factors impacting the LULC changes from 2000 to 2020.Thi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LULC in the J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driving mechanisms trajectory analysis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Jing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对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汪滨 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70,共11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特征,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提出一个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程度的算法,判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将土地利用变化分解为土地利用转换和改造2种形式,在剔除降雨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2000、2005、2011、2014和2020年流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6.21、41.02、24.93、23.72和8.24 t/(hm^(2)·a),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阶段平均影响程度分别为75.23%和24.77%,土地利用变化在流域土壤侵蚀的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2)流域土地利用转换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转换过程中地类类别变更及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差异的影响,改造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改造过程中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的影响。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改造区的阶段平均起始侵蚀模数较转换区高43.47%,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难度总体上大于转换区;转换区侵蚀模数的阶段平均下降量较改造区高50.80%,改造区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减少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减少量的71.16%,土地利用转换在降低其实施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改造因实施面积较大在减少流域土壤侵蚀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草地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变化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变化量的70.51%,且草地阶段合计变化量中改造区占67.41%,其变化特别是其改造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和过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高质量发展有效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改造 土地利用转换 影响程度 退耕还林工程 RUSLE模型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CLCD数据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及其对植被碳吸收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巧丽 张鑫阳 蒋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 该文选取MODIS LULC产品(MCD12Q1)和精度较高的CLCD LULC产品分析2001—2019年黄土高原LUCC的时空变化格局,并进一步利用陆面生态过程模型(FGM)模拟分析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变化以及MCD12Q1时序产品分类误差对GPP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D12Q1数据错误显示2001—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呈“耕地增加、草地减少”的LUCC格局,主要由MCD12Q1数据对耕地和草地分类混淆导致,而CLCD LULC数据则正确捕捉到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减少、草地和林地增加”的LUCC变化规律;基于CLCD LULC产品驱动的FGM模拟结果显示,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GPP年总量约为5210.2 Tg C a^(-1),退耕还林还草实施20年来其植被碳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变化趋势为6.4 Tg C a^(-2),P<0.001);若采用长时序MCD12Q1数据驱动FGM模型,会造成GPP年总量高估约9.6%、GPP年际变化趋势高估22.7%。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策略制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黄土高原 总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与收入分析
7
作者 靳财 惠宝航 李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16-122,共7页
通过土地利用决策变化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约束以改善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已有文献大多直接分析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收入的连锁影响。为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 通过土地利用决策变化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约束以改善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已有文献大多直接分析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收入的连锁影响。为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收入效应,基于陕西、四川、江西三省2017年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测算不同类型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历、劳动力人数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土地缩小决策会显著降低人均农业收入、提高人均非农收入。研究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决策 收入效应 内生转换模型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验证 被引量:22
8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郑壮丽 王令超 王国强 冯德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6-324,I0009,I0010,共11页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查,首先构建了适合陕北地区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其次依照上述分类系统,以MODIS/NDVI数据、DEM数据和陆面温度数据为依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最后采用野外调查数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误差矩阵的方法对分类结果的整体精度和典型区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区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的土地覆被分类不仅反映了土地覆被分布的整体情况,而且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也得到较好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MODIS/NDVI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地类双向转换较频繁;耕地与草地的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起支配作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逆转了天然植被(包括草地与林地)整体减少及耕地与未利用地增加的局面,使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这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兵 刘国彬 +1 位作者 张光辉 杨艳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 退耕还林(草)工程作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措施,对于加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耕地压力指数,以陕西省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估了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现了以粮食换生态的目的,使北部森林草原区耕地压力下降了75.5%,南部森林区则基本持平。2003年以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粮食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及随着该工程的结束,复垦现象时有发生。2004—2009年北部森林草原区和南部森林区耕地压力较2003年分别增加了1.8~4.8倍和1.1~1.7倍。南部森林区2007年后耕地压力大于1,应引起重视。今后仍需保证粮食补贴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确保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指数 退耕还林(草)工程 中尺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超 甄霖 +1 位作者 杜秉贞 孙传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0-858,共9页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类型 种养结构 农户满意度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吕明权 王延平 王继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48,153,共6页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耕地、草地面积逐步减少,...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吴起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估算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耕地、草地面积逐步减少,园地、林地面积逐步增加。1990年吴起县生态服务价值为16.41亿元,2001年为24.97亿元,2007年为28.19亿元。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构成中除了食物生产和废物处理功能外,其它生态服务功能都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退耕还林工程 吴起县
下载PDF
采伐对豫西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艳芳 刘领 +1 位作者 邓蕾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0-1408,共9页
以豫西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县嵩县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嵩县2002—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逐年实施的造林面积、树种等数据,利用合适的人工林蓄积量生长方程和和中国退耕还林后的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研究结果,结合各树种的木材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 以豫西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县嵩县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嵩县2002—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逐年实施的造林面积、树种等数据,利用合适的人工林蓄积量生长方程和和中国退耕还林后的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研究结果,结合各树种的木材密度、生物量扩展因子、碳含量等参数,在采伐和无采伐两种情景模式下对其退耕还林工程在2002—2050年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工程林总碳储量为0.470 Tg(Tg=10^(12)g),工程实施期间,工程前期碳储量高于后期;土壤有机碳库在2002—2010年期间年固碳量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排放,2011年后土壤年固碳量开始增加;在两种情境模式下,工程林年固碳量最高峰都在2015年,2033年以后采伐情景的年固碳量大于无采伐情景。预计到2020、2030、2040和2050年,嵩县退耕还林工程在无采伐情境下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0.760、1.464、1.852和1.985 Tg,在采伐情景下的固碳增汇潜力分别为0.760、1.240、1.657和2.000 Tg,从长时间来看,豫西退耕还林工程林在采伐情景下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林实施适度的采伐可以提高工程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碳储量 固碳潜力 采伐情景
下载PDF
陕北农民对退耕还林的意愿评价 被引量:37
14
作者 曹世雄 陈莉 余新晓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6-434,共9页
为了解生态修复政策对陕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2007年通过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研究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居民生计的影响以及由于生态项目实施引起的农民态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农民接受退耕还林补偿政策,但只有极少数人乐意植树(8.9%)、种草... 为了解生态修复政策对陕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2007年通过参与性农户调查方法,研究退耕还林项目对陕北居民生计的影响以及由于生态项目实施引起的农民态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农民接受退耕还林补偿政策,但只有极少数人乐意植树(8.9%)、种草(2.2%).尽管19.1%的农户表示他们的生计受到了项目的负面影响,63.8%的农户表示支持退耕还林项目,但是高达37.2%的农户表示项目结束后会再次垦荒种粮.由此可见,退耕还林项目恢复的植被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被重新开垦为农田,该项目获得的环境成果面临被再次破坏的风险.因此,给予合理的补偿来减少农民经济损失、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环境修复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修复 农民意愿 土地管理政策 退耕还林项目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_2,N_2O通量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文浩 杨世伟 +3 位作者 高晓东 李陆生 凌强 李虹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4,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农地、撂荒草地、红枣林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单元,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生长季土壤CO_2,N_2O两种温室气体进行定位监测,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生... 以黄土丘陵区园则沟小流域农地、撂荒草地、红枣林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单元,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生长季土壤CO_2,N_2O两种温室气体进行定位监测,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_2,N_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农地、撂荒草地、红枣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300.39,273.31,173.80mg/(m^2·h),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农地、撂荒草地、红枣林N_2O通量均值分别为7.08,9.26,0.52μg/(m^2·h),土地利用类型未明显改变N_2O通量的季节特征,各处理均于6—7月出现较大值,其他时期均较低或出现负排放并呈现较为复杂的源汇特征。土壤10cm温度与土壤CO_2,N_2O相关关系高于土壤水分,而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N_2O通量与土壤水分均不相关,二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水热双因子解释了54%~78%的土壤CO_2通量变异。综合分析表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草后土壤CO_2未有显著变化,土壤N_2O则随土壤基质条件的改善呈现上升趋势(p<0.01);坡耕地改为经济林后土壤CO_2,N_2O通量均有一定程度减少(42.1%~92.7%),且更容易出现N_2O的负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O2 N2O 温室气体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退耕还林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最优激励合约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危丽 杨先斌 刘燕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7-55,共9页
在对地方政府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Holmstrom和Milgrom(1991)提出的多项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精神,构建了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并将土地资源禀赋因子引入该模型中,形成... 在对地方政府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Holmstrom和Milgrom(1991)提出的多项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精神,构建了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双重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并将土地资源禀赋因子引入该模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据此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最优激励合约作出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激励合约时,中央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地方政府的Arrow-Pratt绝对风险规避度量、退耕还林实施绩效的变异性等因素确定地方政府的可变收益分配率,并让地方政府的收益与退耕还林的实施绩效直接挂钩。在此基础上,文章就提高地方政府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积极性提出了一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激励合约 委托代理 土地资源禀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建军 张晓萍 +4 位作者 郝明德 雷泳南 刘建祥 刘二佳 孙艳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1-235,共5页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粮食生产潜力 有效系数 长武县 黄土高塬沟壑区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富程 刘影 +3 位作者 樊敏 赵丽 王青 翟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5-301,共7页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耕地非农化 聚落 生态位 社会经济效益 岷江上游
下载PDF
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收入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以四川南江县白滩村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蓝菁 盛君 +1 位作者 余奕宁 刘震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3,共8页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农户收入 空间计量 社会网络效应 退耕还林
下载PDF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效果——以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郝海广 乌兰图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834,共7页
选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对2000─2007年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指出今后退耕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吉尔嘎朗... 选取科尔沁沙地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数据和GIS空间信息技术,基于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对2000─2007年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指出今后退耕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发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吉尔嘎朗镇耕地明显减少,林地、草地明显增加,草地覆盖度显著提高;从7年间实际退耕还林还草方向、数量和空间分布来看,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还林还草选择不合理,不宜耕作的土地还有很多没有退耕,实际退耕土地只占应退耕土地的28.63%;还有8 172.00 hm2土地应当逐步实现退耕,其中以退耕还林为主,占73.29%。政策方面,建议发展地区优势产业,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增加农牧民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减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保证生态退耕工程持续见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适宜性 效果评价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