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
1
作者 张晶 朱俊杰 +1 位作者 邹美林 马宗丽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834-1837,1843,共5页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2月本院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传统组,2023年3月-2024年1月本院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效果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月-2023年2月本院实施传统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3例作为传统组,2023年3月-2024年1月本院实施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时救治的急诊危重孕产妇8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母婴不良结局。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6.4±1.6 min)、院内转运时间(10.3±3.1 min)、急救物品准备时间(15.4±5.1 min)、急诊科救治时间(21.5±6.8 min)均短于传统组(8.1±1.8 min、13.8±4.2 min、24.5±6.4 min),急救总有效率(95.3%)高于传统组(85.5%),孕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3.5%)、新生儿窒息率(5.9%)及死亡率(1.2%)均低于传统组(16.9%、9.6%)(均P<0.05)。结论:在危重症孕产妇急救中采取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改善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孕产妇 院前院内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 急救效率 母婴结局
下载PDF
苏州院前急救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希 张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38-743,共6页
目的探索和完善苏州院前急救模式。方法比较苏州周边地市院前急救模式,基于苏州院前急救模式建设概况、初步成效、现存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苏州院前急救模式建设成效明显,但仍存在接听能力不足、未实现电话定位、直属力量薄弱、信息互通... 目的探索和完善苏州院前急救模式。方法比较苏州周边地市院前急救模式,基于苏州院前急救模式建设概况、初步成效、现存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苏州院前急救模式建设成效明显,但仍存在接听能力不足、未实现电话定位、直属力量薄弱、信息互通不全等问题。结论院前急救“苏州模式”可从提升接听能力、实现电话定位、增强直属力量、强化大市质控入手,全面提升苏州市院前急救的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探索“苏州模式”更优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模式 苏州 120 智慧急救平台
下载PDF
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3
作者 范国晖 高帆 +2 位作者 张志启 李金兰 刘玥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7期2553-2558,共6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其中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67例重...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其中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护理;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就诊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组,给予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间(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术后康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arthrl指数(BI)、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和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院前、院内抢救时间分别为(23.84±5.68)min、(52.62±10.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08±8.15)min、(74.98±13.1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0.29±2.6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8±2.45)分,GCS、BI评分分别为(12.69±1.08)分、(69.84±4.6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14±1.22)分、(64.32±4.98)分,总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分别为(28.68±4.26)d、(6.69±1.3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74±5.48)d、(7.84±1.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97%,略低于对照组的14.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7.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模式能有效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提升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 绿色通道模式 术后康复 预后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应用三维管理模式的护理干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章晓芹 庄冰冰 陈伟鹏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8期185-188,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三维管理模式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抢救室接受治疗的1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9)...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三维管理模式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抢救室接受治疗的1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9)。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三维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急救成功率、呼救后接诊时间、呼救后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前后生命体征指标(HR、SBP、DBP、MAP)、凝血功能指标(Fbg、TT、PT、APTT)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更高(P <0.05)。观察组呼救后接诊、呼救后急救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均P <0.05)。干预后,两组HR、SBP、DBP、MAP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均P <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Fbg水平更低、TT、PT、APTT水平更高(均P <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三维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救成功率,加快急救进程,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 三维管理模式 凝血指标
下载PDF
“互联网+”智慧院前急救模式的构建分析
5
作者 邓梁 《信息与电脑》 2024年第11期53-55,共3页
在医疗急救领域,构建“互联网+”智慧院前急救模式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医疗急救资源配置,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急救信息,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和... 在医疗急救领域,构建“互联网+”智慧院前急救模式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医疗急救资源配置,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急救信息,为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和调度医疗资源,能有效提高急救服务的覆盖面和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院前 急救模式 智能化信息系统
下载PDF
分析协调模式对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袁运 《智慧健康》 2023年第9期273-276,281,共5页
目的分析协调模式对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选择创伤协调模式,比较急救效果。结果实... 目的分析协调模式对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与实验组(6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选择创伤协调模式,比较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救治效果、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工作质量、并发症、家属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车祸致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中,应用创伤协同模式能让救治效果及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减少并发症,并让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模式 车祸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
下载PDF
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静 郝艳华 +5 位作者 吴群红 董雪 胥娇 吴振悦 陈海平 孙毅华 《中国卫生资源》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对比分析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及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发展需求的均衡性院前急救模式;通过储备人才、建立岗前培训机制、继续教育体制、国家资格认证体系,提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水平,提高院前... 对比分析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及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符合我国长远发展需求的均衡性院前急救模式;通过储备人才、建立岗前培训机制、继续教育体制、国家资格认证体系,提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水平,提高院前个体患者救治和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医疗救援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救模式 急救人员 岗位培训
下载PDF
暴力事件批量伤员院前急救和急诊科救治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吉善和 沈开金 +4 位作者 姜文亭 郭云 敖其尔 马志强 努尔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内救治的组织与实施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批量伤员救治质量。方法同顾性总结乌鲁木齐“7·5”事件中的批量暴力外伤伤员院前急救及在急诊科内救治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抢救模式的可行性及救治效果。结... 目的探讨批量伤员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内救治的组织与实施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批量伤员救治质量。方法同顾性总结乌鲁木齐“7·5”事件中的批量暴力外伤伤员院前急救及在急诊科内救治的相关资料,分析其抢救模式的可行性及救治效果。结果经院前急救伤员均成功送达医院,通过急诊科内迅速、合理、高效的组织与救治,本组110例伤员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成功获救。结论对批量暴力外伤伤员采用有效的院前急救——急诊科内紧急损害控制——快速分流救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批量暴力外伤伤员救治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量伤员 院前急救 急诊科 救治模式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模式现状及对急救知识培训的启示 被引量:16
9
作者 凌云霞 郭建梅 +3 位作者 商艳霞 丁亚琴 刘涛 江岩 《护理管理杂志》 2014年第4期252-253,共2页
文章介绍了高速公路交通伤的特点及国际、国内交通伤主要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据院前急救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急救知识培训的两个方面:加强公民急救知识教育;建立规范、完整的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培训制度,以期为高速公路交通伤的急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交通伤 院前急救模式 急救知识 培训
下载PDF
院前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孔质彬 邱俊 +2 位作者 秦文玉 刘翔 周继红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索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和旧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模式的道路交通事故伤共3 673例病人的救治数量、病人严重程度分布、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了解新道路交通事故伤急... 目的探索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和旧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新旧模式的道路交通事故伤共3 673例病人的救治数量、病人严重程度分布、不同严重程度病人救治结局,了解新道路交通事故伤急救模式对交通伤病人救治结局的影响。结果与旧模式比较,新模式对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院前急救的时间(P<0.05)和距离明显缩短(P<0.01),收治的危急重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比例从0.06%升高至3.66%,危急重病人死亡率降低至12.16%,但是轻中度伤病人死亡率增至4.54%。结论院前"医警联动"急救新模式明显缩短了道路交通事故伤病人急救时间和距离,提高了重度伤病人救治成功率,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危急重伤病人的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警联动急救模式 道路交通事故伤 急救模式 救治
下载PDF
巴林特小组活动在提高院前急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和冲突应对能力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虹 杨秀红 《现代临床护理》 2021年第9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在提高院前急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和冲突应对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为期6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每月1次,包括组建巴林特成员小组,提炼每月发生冲突的案例主题以及原因总结分析。比较活动前后...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在提高院前急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和冲突应对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护士进行为期6个月的巴林特小组干预,每月1次,包括组建巴林特成员小组,提炼每月发生冲突的案例主题以及原因总结分析。比较活动前后院前急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和冲突应对能力。结果活动后巴林特小组成员的临床沟通能力得分提高较活动前高;活动后巴林特小组成员的冲突处理模式的整合高于活动前,而让步和逃避维度得分、支配维度得分低于活动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活动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小组的临床沟通能力,改善护士护患冲突处理模式,从而提高院前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特小组 冲突应对能力 临床沟通能力 院前急救服务质量
下载PDF
院内外急救模式静脉溶栓救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丽娟 王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院内外急救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根据发病后的急救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拨打... 目的探讨院内外急救模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根据发病后的急救方式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拨打120,采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照组患者由家属护送自行来院,采取院内急救模式。比较2组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OTN),到院溶栓开始时间(DNT),入院至获得影像时间(DTI),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DTL)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8.2%vs 65.3%),观察组OTN、DN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急救模式明显缩短DNT时间及OTN时间,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治愈率,减少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模式 静脉溶栓.
下载PDF
院前急救依托型县级市医院急救模式与效率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江 吴国勇 +3 位作者 徐跃芬 唐晓军 陈熙 黄月刚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对比院前急救依托型县级市医院院内兼院前型与院前急救相对独立型两种急救模式的急救效率,发现高效者。方法:录入、核实、统计分析本院急诊科2007年(对照组)与2011年(实验组)的院前急救资料,对比研究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半径、出诊... 目的:对比院前急救依托型县级市医院院内兼院前型与院前急救相对独立型两种急救模式的急救效率,发现高效者。方法:录入、核实、统计分析本院急诊科2007年(对照组)与2011年(实验组)的院前急救资料,对比研究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半径、出诊次数、救治病员数、病死率及无效出诊。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2011年与2007年急救半径中位数相同,但急救反应时间中位数减少2min(P<0.001),出诊次数增加27.20%,救治病员增加46.87%,平均每次出诊救治病员数增加13.73%(P<0.001),病死率从4.67%减少至3.65%(P<0.05),无效出诊由18.20%减少至13.31%(P<0.001)。结论:院前急救相对独立型急救模式较院内兼院前型高效,但要明显缩短急救半径及急救反应时间,还需在目前基础上建立由卫生局主管或由本院代管的简阳市急救中心及急救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救模式 效率对比
下载PDF
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尹 《全科护理》 2020年第14期1727-1729,共3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及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各4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救治模式...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在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9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2017年12月)及对照组(2018年1月—2018年6月)各45例,对照组应用急诊常规救治模式进行急救,观察组应用院前急救模式对病人实施救治。比较两组病人救治效果及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120"接警时间、指派急救站时间、接受任务至出诊时间、医护人员抵达现场时间及病人送至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病人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能有效提高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救治效率,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多发性骨损伤 车祸 预后 满意率
下载PDF
“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在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希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1期1598-1602,共5页
目的探讨“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聊城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部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 目的探讨“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聊城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部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字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55.59±5.78)岁;研究组男、女分别为26例、29例,年龄(55.77±5.62)岁;对照组给予常规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实施“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采用t、χ^(2)检验。结果研究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35±0.42)min、(7.97±1.39)min、(1.88±0.24)min、(12.58±2.51)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63±1.05)min、(12.78±2.45)min、(3.42±0.60)min、(17.52±3.2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04、12.341、17.423、8.621,均P<0.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64%(2/55)]较对照组[17.78%(8/45)]显著降低(χ^(2)=5.499,P=0.019)。护理前,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LVEDD、LVESD分别为(52.16±6.08)mm、(41.39±4.68)mm,均低于对照组[(58.79±6.34)mm、(46.98±5.12)mm],研究组LVEF为(58.76±7.42)%,高于对照组的(53.64±6.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2、5.696、3.709,均P<0.001)。护理前,两组患者身体疼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研究组上述评分分别为(63.07±7.89)分、(65.37±7.06)分、(72.31±7.86)分、(70.34±7.15)分,均高于对照组[(56.31±7.22)分、(60.14±6.42)分、(66.13±6.19)分、(65.68±6.7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7、3.838、4.295、3.331,均P<0.001)。结论AMI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应用“白金十分钟”护理模式,干预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看,进一步促进患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金十分钟”救护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临床转归
下载PDF
院前三维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炳星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4期91-93,共3页
目的分析院前三维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观察方便选取的该院收治的7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患者在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采取常规抢救流程,一组给与院前三维急救... 目的分析院前三维急救模式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研究观察方便选取的该院收治的7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患者在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采取常规抢救流程,一组给与院前三维急救模式,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急救应诊反应时间为(10.3±2.4)min,抢救时间为(15.7±3.8)min,护送检查时间为(8.4±1.2)min,其数据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8、3.092、7.035,P<0.05);实验组患者致残率为5.71%(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例),其数据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4.519,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的满意度为94.29%(33例),其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6例,其数据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未见死亡,病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三维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时间消耗,并有效提升抢救质量,减少致残率和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三维急救模式 急诊危重症 抢救效果 预后效果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连续胸外按压与间断胸外按压临床效果与生存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丰建胜 楼炳恒 陈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0,共8页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将进行CCP的患者纳入CCP组(70例),将进行ICP的患者纳入ICP组(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相比ICP组,CCP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更高(0.85±0.05比0.75±0.06,t=9.868,P=0.000)、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更少[(3.5±1.6)次比(6.9±3.8)次,t=-10.669,P=0.000]。而两组患者到达急救点至CPR启动时间、CPR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送往医院前气道建立人数、气管插管时间、各种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ICP组,CCP组患者转移到医院的人数更少(42.8%比56.8%,χ~2=0.198,P=0.032)、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更少(28.5%比47.7%,χ~2=0.191,P=0.038)、复苏成功率更少(20.0%比38.6%,χ~2=4.470,P=0.029)、出院存活人数更少(8.6%比22.7%,χ~2=0.487,P=0.041)。两组患者ROSC时间、1个月存活人数、半年存活人数、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的患者中,2例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从心跳骤停到CPR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4.7%(HR=1.047,95%CI=1.003~1.093,P=0.034),从CPR到ROSC间隔的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HR=1.021,95%CI=1.003~1.038,P=0.020),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的患者比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分的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55.1%(HR=1.551,95%CI=1.022~2.355,P=0.039)。结论从心跳骤停到CPR的时间间隔越长、从CPR到ROSC的时间间隔越长、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是患者出院18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CP对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生存预后可能并不优于I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按压方式 院前急救 心跳骤停
下载PDF
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欧阳鞠薇 郭艳红 +1 位作者 冯芸 周坤 《护理管理杂志》 2012年第3期181-182,共2页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116例院前急救患者家属,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病情危重的患者家属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女性家属应对方...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6月收治的116例院前急救患者家属,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病情危重的患者家属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女性家属应对方式趋于两极化,中年、有稳定职业/收入、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属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结论了解院前急救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可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从而帮助患者家属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家属 应对方式
下载PDF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坚 《中外医疗》 2015年第16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室衰竭采用不同抢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64例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边转运边治疗的抢救模式应用于对照组,将先抢救后搬运的抢救模式应用于研究组...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室衰竭采用不同抢救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64例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边转运边治疗的抢救模式应用于对照组,将先抢救后搬运的抢救模式应用于研究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搬运过程中,其病情恶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样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ME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取先抢救后转运的抢救方式,抢救效率高,发生意外事件少,患者病情较稳定,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模式 效果 急性左心衰竭
下载PDF
医联体模式下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军 张栋梁 季秋虹 《当代医学》 2022年第36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本院接收的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21年1—6月本院接收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并给予... 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本院接收的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常规组,另选取2021年1—6月本院接收的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常规组并给予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给予医联体模式下的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比较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DNT时间、DNT达标率、致残率、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结果研究组发病至入院时间、DNT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NT达标率高于常规组,致残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ADL评分高于入院时,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救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提高DNT达标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脑神经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医联体模式 院前急救 绿色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