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1
作者 牟蜚声 尹相东 +4 位作者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4,共14页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 综合利用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以及油井生产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和致密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烃源岩展布、输导体系和源-储组合关系3个方面对致密油差异富集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陕北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一亚段(长71)和二亚段(长72),以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长71和长72平均孔隙度分别为5.56%和7.32%,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097 m D和0.110 m D,长72储层物性更好;孔隙空间以溶孔为主,发育少量粒间孔。(2)研究区烃类主要来源于本地长72顶部和长73这2套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 m,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值为3.02%,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处于生烃高峰期,平均生烃量为270.2×10^(4)t/km^(2),长73烃源岩生烃潜力更大,供烃至长72储层,长71致密油来源于长72烃源岩;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储层中致密油由湖盆烃源岩侧向供烃。(3)研究区致密油富集受烃源岩展布、砂体连通性以及源-储组合共同控制,在长72更富集,在新安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安塞地区无大规模致密油聚集;纵向上和平面上致密油的聚集差异受控于烃源岩厚度和源-储组合关系,下生上储、上下生油而中间储集和砂泥互层时含油性更好;新安边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末端的长72致密油聚集规模大于三角洲前缘主体,是由于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的局部连通砂体阻碍了湖盆烃类物质的侧向运移。(4)研究区致密油为“源控-砂控”成藏模式,远源河道优势砂体尖灭处和近源局部连通的砂体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差异聚集 三角洲前缘砂 烃源岩展布 源-储组合 砂体连通性 侧向运移 长7段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润泽 赵贤正 +3 位作者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25,共16页
煤系烃源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烃源岩,源内和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不清。基于测井、录井、地震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储层岩心测试、包裹体测试、物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 煤系烃源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含油气系统的主要烃源岩,源内和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不清。基于测井、录井、地震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储层岩心测试、包裹体测试、物理模拟实验等多种手段,探讨了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及源下油气聚集机制和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储层可有效聚集油气,紧邻的煤系地层烃源岩可优先对其供烃,稳定的构造背景使源内油气藏得到良好的保存。②研究区源下储层油气成藏的2个必要条件为:上部终止于煤系内部且下部连接奥陶系储层的断裂系统,且低角度断裂的油气输导效率更高;源储间存在大于10 MPa的压差,可为源下储层的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动力。③研究区源内及源下油气藏具备早晚2期成藏、中期破坏的特征。中白垩世,低熟的煤系原油大量充注于储层中;白垩纪末期,地层的强烈抬升使古油藏遭受破坏或调整;新生代,随着烃源岩进一步成熟并生、排烃,形成了大量煤型气和轻质油油气藏。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效充注范围内,储层相对优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源内勘探有利区,印支期逆冲断裂发育、受后期伸展作用改造较弱的区域为源下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源内成藏 源下成藏 源储压差 油气聚集机制 古生界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综述 被引量:56
3
作者 马洪 李建忠 +5 位作者 杨涛 闫伟鹏 唐惠 郭彬程 黄福喜 吕维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致密油是指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聚集,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大类,覆压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技术改造方能获工业油流。我国主要发育陆相湖盆致密油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发育优质烃源岩、... 致密油是指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聚集,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大类,覆压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技术改造方能获工业油流。我国主要发育陆相湖盆致密油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发育优质烃源岩、存在“甜点区”、具备成藏原动力、近源聚集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条件。我国陆相致密油主要发育2类优质烃源岩:Ⅰ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Ⅱ类烃源岩生烃转化率较高。发育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类储层,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横向不连续,垂向叠置分布。生烃增压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原动力,强大的源储压差驱替生成的石油向紧邻优质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持续充注;其中,微裂缝沟通、微—纳米孔发育是致密油运移聚集的关键。微—纳米孔发育增大了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微裂缝沟通为致密油的运移聚集提供了有效通道。我国陆相致密油资源丰富,初步预测其有利勘探面积约16×10^4 km2,地质资源量约(160~200)×10^8 t,有利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渤海湾、柴达木、四川等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源储压差 甜点区 微-纳米孔 陆相湖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烃源岩排烃机制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雪娇 王震亮 +2 位作者 范昌育 英亚歌 吴彦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8,113,共4页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泥岩综合压实曲线对比,明确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现象,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结果表明,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是长7段烃源岩排烃的重要动力。由此,根据过剩压力的...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泥岩综合压实曲线对比,明确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现象,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结果表明,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是长7段烃源岩排烃的重要动力。由此,根据过剩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划分了3种排烃方式,并叠合烃源岩的分布、源储压力差得出长7段烃源岩向其上下地层有利的排烃范围。结果表明,当源储压力差不小于储层的毛管压力时,排烃才可能发生;有利的排烃区受优质烃源岩分布、排烃方式和动力条件的综合控制;长7段烃源岩向下伏地层排烃的条件优于向上覆地层,是现今油藏选择在长8段大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长6段小规模的油藏基本分布在长7段烃源岩向上有利排烃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压力 源储压力差 排烃方式 排烃条件 长7段 陇东地区
下载PDF
烃源岩有限空间生排烃基础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关德范 徐旭辉 +2 位作者 李志明 郑伦举 马中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1-446,共6页
利用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与压差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持续沉降过程中烃源岩成烃过程明显显示3个阶段,其中成熟度小于0.70%之前,烃源岩处于缓慢生油阶段,0.70%~0.90%则处于快速生油阶段... 利用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开展烃源岩有限空间生烃与压差排烃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持续沉降过程中烃源岩成烃过程明显显示3个阶段,其中成熟度小于0.70%之前,烃源岩处于缓慢生油阶段,0.70%~0.90%则处于快速生油阶段,至0.90%时已基本达到生油最高峰,大于0.90%之后,受烃源岩内部流体压力的作用,极大地抑制了烃源岩中干酪根向烃的转化;且在该阶段,烃源岩破裂作用排出油可滞留在烃源岩表面及与之有连通的微裂缝中,部分排出油可进入与烃源岩层互层的砂岩层内。烃源岩成熟度高于0.70%之后,当盆地整体抬升阶段烃源岩区与储集岩区压力系统差达到一个临界压力差值(约4~5MPa)时,才能使烃源岩生成的油较有效地发生远距离运聚并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 排烃 有限空间 压差
下载PDF
“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 被引量:131
6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9 位作者 朱如凯 袁选俊 李伟 张光亚 张响响 高晓辉 刘柳红 徐春春 宋家荣 李国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7-319,共13页
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于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 基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地质背景、成藏条件、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是发育于含煤地层的"连续型"气藏、层状岩性大气区,煤系烃源岩大面积层状蒸发式排烃,盆缘造山带"幕式"冲断挤压背景下多物源间断性快速注入形成大平原、小前缘的粗粒三角洲体系,平缓构造背景下低—特低渗透砂体内天然气运聚过程中浮力作用受限,达西和非达西渗流机制并存,形成气-水-干层共生的混相成藏系统等新认识。对成岩相进行了定量分类,确定了8种成岩亚相、20种成岩微相。运用压实率、胶结率、溶蚀率等指标定量表征成岩相,运用Ro值、地层水参数等定量剖析了成岩相的成因。"连续型"气藏形成的大气区主要发育于中国中部构造稳定的大型陆相坳陷、前陆平缓斜坡或海陆交互相环境,具有大面积层状展布、无明显的圈闭界限和直接盖层、连片砂体弥漫式含气并有"甜点"、资源规模大、储量丰度较低和开采技术要求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层状大气区 层状蒸发式排烃 差异分流汇聚 非常规圈闭 “连续型”油气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3 位作者 王绪龙 吴时国 张立刚 聂政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2,共8页
本文在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重新描述的基础上,选择经历了多旋回构造与沉积演化的准噶尔盆地进行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准噶尔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多套储集层、2套区域性盖层和数个局部盖层,它们构成6套生、储、盖组合。同时,钻井揭示... 本文在对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重新描述的基础上,选择经历了多旋回构造与沉积演化的准噶尔盆地进行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准噶尔盆地发育6套烃源岩、多套储集层、2套区域性盖层和数个局部盖层,它们构成6套生、储、盖组合。同时,钻井揭示盆地超压发育,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将地层压力在垂向上划分为2个常压系统和3个超压系统。该盆地垂向通道众多,构造活动期流体上下连通性好,整体可划为一个复杂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然而,断裂活动具幕式特征,相对盆地演化史,大部分时期处于静止封闭状态。因此,进一步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6个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①二叠系自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②三叠系他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③侏罗系混源超压半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④白垩系—侏罗系混源常压开放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⑤古近系—白垩系混源超压封闭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⑥新近系他源常压开放型成藏动力学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成藏条件、成藏动力和成藏规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盖组合 地层压力系统 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振宏 席胜利 刘新社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广覆式生烃特征;储集层在宏观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微观上受同沉积火山物质的影响;油气成藏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的演化,异常高压控制着油气的初次运移方向。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份分析,油气成...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广覆式生烃特征;储集层在宏观上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微观上受同沉积火山物质的影响;油气成藏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的演化,异常高压控制着油气的初次运移方向。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成份分析,油气成藏过程主要经历了常温常压、异常高温高压、次异常高温次高压和常温低压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性圈闭与烃源岩的关系,将上古生界的成藏组合划分为源储互层式、近源式和远源式3种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烃源岩 储集层 异常压力 成藏组合
下载PDF
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耦合恢复油气成藏过程——以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有录 万涛 +1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5-272,共8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源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末期有少量油气充注,在馆陶组沉积中期生烃范围恢复到东营组剥蚀期前的水平并再次充注,主体油藏大规模聚集形成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南部斜坡带的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最晚,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距今2Ma左右)。根据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与阻力的耦合关系,预测源下油气藏分布范围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大于0.6MP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压力 储层排替压力下限 油气成藏过程 源下油气藏 车西洼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盆地沉降、抬升过程中源储压差的生排烃效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1 位作者 秦建中 李志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史可划分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整体上升卸载减压和全面萎缩调整平衡3个阶段。通过不同演化阶段地层压力的调整,最终实现成烃成藏过程。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4个系列不同源储压差下的生排烃... 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演化史可划分为持续沉降加载增压、整体上升卸载减压和全面萎缩调整平衡3个阶段。通过不同演化阶段地层压力的调整,最终实现成烃成藏过程。利用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4个系列不同源储压差下的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盆地持续沉降阶段,烃类可以在与烃源岩直接互层的砂岩中聚集,有利于源内岩性圈闭的成藏,但难于远距离运聚成藏。(2)盆地抬升剥蚀阶段,源储压差促进了烃类的有效排出,有利于长距离运聚成藏,压差越大,排油效率越高;且存在源-储压差有效排烃门限值:3~6MPa,只有达到该门限值,即抬升剥蚀300~600m的厚度时烃类才能有效大量排出。(3)源储压差有利于烃类的排出和烃源转化。排烃次数和排烃动力(源储压差)具有互补性,在源岩能提供大量烃类的情况下,排烃次数越多,排烃动力越大,烃类产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压差 生烃增压 地层抬升 物理模拟 成烃成藏
下载PDF
压差作用下火山岩干气藏供排气机理实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晏军 杨正明 +2 位作者 刘超 张亚蒲 齐亚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6-40,共5页
火山岩储层有不同于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结构,储集空间中主基岩占97%、裂缝占3%,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此,设计了火山岩气藏裂缝岩心和基质岩心的并联和串联实验,分别模拟基岩与裂缝在平面和纵向上的组合关系。通过分析气体流速... 火山岩储层有不同于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结构,储集空间中主基岩占97%、裂缝占3%,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此,设计了火山岩气藏裂缝岩心和基质岩心的并联和串联实验,分别模拟基岩与裂缝在平面和纵向上的组合关系。通过分析气体流速、岩心渗透率及驱替压力的关系,研究了压差作用下火山岩气藏的供排气机理。实验结果证明,裂缝是相对于基质的优势通道,裂缝的供排气能力远大于基质的供排气能力;增大压力梯度或渗透率都能提高裂缝和基质的供排气能力;基质和裂缝的渗透率级差越小,基质相对于整个系统的供排气能力越强;在火山岩气藏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尽量做到在裂缝发育的层段射孔并加大生产压差;在平面上基质与裂缝的位置对整个系统的供排气能力影响不大;基质的渗透率决定着裂缝和基质组成串联系统的供排气能力,增大基质的渗透率对增强整个系统的供排气能力效果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气藏 压差作用 供排气 机理研究 孔缝组合
下载PDF
石油成藏的2个物理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景晔 张金友 +1 位作者 高微 李兴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上生下储及叠状单砂体中石油聚集成藏的原理,利用实际油藏资料,从油气藏聚集形成原理入手,对上生下储及不同储层间形成的油气分异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从生油岩排出到储集层,在构造运动期间,以断层...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上生下储及叠状单砂体中石油聚集成藏的原理,利用实际油藏资料,从油气藏聚集形成原理入手,对上生下储及不同储层间形成的油气分异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从生油岩排出到储集层,在构造运动期间,以断层为通道,油与水一同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部的储集层运移至下部的储集层,这种运移模式称之为重力涌流模型,到下部地层后又重新分异,以游离相沿通道向上运移及在圈闭中积聚;油气藏中石油、天然气与水不仅在同一储层中分异,也可以在上下两个砂体间通过断层(裂缝)连通形成分异系统,称之为异储分异物理模型。重力涌流和异储分异系统成藏原理物理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藏 上生下储 势平衡流 重力涌流 异储分异
下载PDF
低渗气藏变形效应的处理方法和合理生产压差的选择 被引量:3
13
作者 雷霆 李治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94,106,共3页
大多数低渗气藏具有明显的变形效应,对此一般采用流固耦合方法来处理,但是其算法非常复杂。为此,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变形效应处理方法,适合于工程上使用。该方法先建立渗透率与压力的函数,再根据渗透率压力敏感实验的结果计算出渗透率修... 大多数低渗气藏具有明显的变形效应,对此一般采用流固耦合方法来处理,但是其算法非常复杂。为此,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变形效应处理方法,适合于工程上使用。该方法先建立渗透率与压力的函数,再根据渗透率压力敏感实验的结果计算出渗透率修正系数,这能够简单而准确地考虑变形效应对流动的影响,并且在通用数值模拟软件上可以使用。用此法研究了变形效应对选择合理生产压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是否考虑变形效应对预测的产量有很大影响,而在低渗气藏生产中,超过某一界限的生产压差并没有明显地提高产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岩石变形 生产压差 选择 增产
下载PDF
油气倒灌不可能发生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对油气运移中的倒灌问题研究后认为,油气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或侧向上运移的,油气倒灌是不可能发生的,油气倒灌的错误认识源于欠压实;欠压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对岩石变形理论的错误理解,用等效深度法计算烃源层压力也是一种错误做法... 对油气运移中的倒灌问题研究后认为,油气是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或侧向上运移的,油气倒灌是不可能发生的,油气倒灌的错误认识源于欠压实;欠压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对岩石变形理论的错误理解,用等效深度法计算烃源层压力也是一种错误做法,断层不是倒灌的通道,油气倒灌缺少动力的支持,当然不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层 油气运移 欠压实 异常高压 油气倒灌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烃源岩层中异常高压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赵国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沙四段烃源岩普遍存在异常高压,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异常高压产生的主要因素,异常高压的高值区与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地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现今异常高压主要... 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沙四段烃源岩普遍存在异常高压,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异常高压产生的主要因素,异常高压的高值区与暗色泥岩厚度大的地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现今异常高压主要分布在2700~3500m的深度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加,异常高压范围增大。应用异常高压研究成藏作用时,要考虑异常高压的时代性。烃源岩中现今异常高压对油藏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未来油源灶;古异常高压对排烃是有效的,油气的主要富集区位于大规模生烃后的古异常低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异常高压 油气藏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压力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16
作者 王祥 李勇 +4 位作者 吕修祥 王媛 周露 卓勤功 尚江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00-1207,共8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气藏埋深大,普遍发育超压.通过收集大量盐下深层压力实测数据,开展压力分布规律研究,揭示其与气藏的形成及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压力分布为85~127 MPa,压力系数分布为1.5~1.9,为超...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气藏埋深大,普遍发育超压.通过收集大量盐下深层压力实测数据,开展压力分布规律研究,揭示其与气藏的形成及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深层压力分布为85~127 MPa,压力系数分布为1.5~1.9,为超压特征.平面上,地层压力和压力系数分布表现为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侏罗系烃源岩距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顶部为1 500~4 000 m之间,平均为3 000 m,源储压差在70 MPa以上,超压流体为天然气强充注成藏提供动力条件,是形成高效气藏的必要条件.平面上,盐下深层大气藏(田)的分布与超压分布区叠置;纵向上,气藏群位于超压集中发育的封闭楔形冲断体内,成排成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 分布特征 源储压差 气藏分布 库车前陆冲断带
下载PDF
川西坳陷孝泉构造天然气成藏基本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恒让 江健 王世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15,共5页
本文通过对川西坳陷气源岩的划分 ,提出孝泉构造天然气藏以上三叠统须 4段底部为界 ,划分出以须 2气藏为主的下部成藏系统和以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为主的上部成藏系统 ,且认为除上侏罗统及以上气藏外 ,主要为近源气藏。天然气运移到储层 ... 本文通过对川西坳陷气源岩的划分 ,提出孝泉构造天然气藏以上三叠统须 4段底部为界 ,划分出以须 2气藏为主的下部成藏系统和以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为主的上部成藏系统 ,且认为除上侏罗统及以上气藏外 ,主要为近源气藏。天然气运移到储层 ,只要储层稍有倾斜 ,天然气就会靠重力分异向上运移 ,若有一定的封盖条件就会增压 ;岩石致密化不仅缩小了储层的孔隙体积 ,而且增大运移阻力 ,因而形成异常高压 ,当储层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时 ,则形成微裂缝。微裂缝的形成期也是溶蚀孔的形成时期。笔者认为须 2气藏、中侏罗统气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基底隆起和同生隆起的控制 ,燕山末期岩石的致密化使其定型或基本定型。须 2气藏是生储盖组合优良的近源气藏 ,虽储层孔隙度较小 ,但因微裂缝和溶蚀孔发育仍具有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新场气田X85 1井获得稳产高产 (15 1× 10 4 m3/d)天然气 ,就是这一认识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气源岩 隆起 压力 气藏 裂缝 天然气 气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致密油藏过剩压力与油气富集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建华 常象春 +1 位作者 尹伟 梁吉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16,共8页
红河油田延长组是致密油气的重要储集层系,为了揭示延长组过剩压力对长6、长8油层组油气富集的影响,利用测井、钻井、录井资料,定量计算了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了其平面与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各油层组油气显示、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的... 红河油田延长组是致密油气的重要储集层系,为了揭示延长组过剩压力对长6、长8油层组油气富集的影响,利用测井、钻井、录井资料,定量计算了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了其平面与纵向分布特征,进行了各油层组油气显示、油层厚度、含油饱和度的叠合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红河油田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过剩压力是油气充注的主要动力,油气在源储压差作用下分别向上下进入长6和长8油层组,平面上源储压差与油气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着油气的充注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压力 源-储压差 致密储层 油气富集 充注下限 红河油田
下载PDF
旬邑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师清高 刘高红 王冬冬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3-27,4,共5页
通过对旬邑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评价认为,该区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且总体达到成熟阶段;长2、长6~长9油层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有效砂体是该区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长7油层组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运移的... 通过对旬邑地区长7油层组烃源岩评价认为,该区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且总体达到成熟阶段;长2、长6~长9油层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有效砂体是该区的主力油气富集层系;长7油层组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旬邑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质烃源岩、有效砂体和异常高压等条件。该区存在2种油气成藏模式(近源成藏和远源成藏),并形成以长7油层组烃源岩为生油源的4套生、储、盖组合(源下成藏、源内成藏、源上成藏和远源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有效砂体 异常高压 近源成藏 远源成藏
下载PDF
胜北洼陷深盆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方法研究
20
作者 康积伦 《吐哈油气》 2001年第3期16-20,100-101,共7页
经对胜北地区与国外已知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的类比,分析论证了胜北地区深盆气藏成藏的地质条件,同时通过对该区的深盆气藏勘探方法的探索,地质分析与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相结合,认为胜北地区的深盆气藏分布在3000以下的J_2s以下的层位,呈... 经对胜北地区与国外已知深盆气藏的地质条件的类比,分析论证了胜北地区深盆气藏成藏的地质条件,同时通过对该区的深盆气藏勘探方法的探索,地质分析与地球物理识别方法相结合,认为胜北地区的深盆气藏分布在3000以下的J_2s以下的层位,呈以不对称方式分布在以台参2井和胜深3井为中心,向恰勒坎抬升的斜坡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藏 持续烃源岩 负压异常 致密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