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ore Morpholog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Liquid Diffusion Directionality in Nonwoven Fabrics
1
作者 殷炯 周倩倩 +3 位作者 纪峰 张瑞云 王妮 王永生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The effect of pore morpholog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n liquid diffusion directionality in nonwoven fabric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Pore orientation angle(POA) and pore aspect ratio(PAR) were proposed to cha... The effect of pore morpholog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n liquid diffusion directionality in nonwoven fabric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Pore orientation angle(POA) and pore aspect ratio(PAR) were propo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 morphology,and α-region,β-region,and αβ-region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e regional distribution.The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scopic diffusion of liquid in nonwoven fabric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icator of primary diffusion orientation angle(PDOA).Ten kinds of spunlaced nonwoven fabrics were selected.Firstly,the data of pore characteristic indices of each sample were obtained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d the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as well,and the po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each sample was further acquired.Then,the PDOA of each sample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droplet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Based on the data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the PDOA of a certain volume of liquid in the nonwoven fabrics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average POA of the nonwoven fabrics.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e distribution affected the directionality of liquid diffusion in the nonwoven fabrics.The samples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α-region and good distribution had prominent liquid diffusion along the direction of laying-up,and the difference in liquid diffusion of the samples was more obvious between the directions of laying-up and vertical laying-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diffusion ANISOTROPY pore morphology regional distribution primary diffusion orientation angle(PDOA)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王鹏威 申宝剑 +4 位作者 刘忠宝 李敏 李倩文 戎佳 王倩茹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9-509,共11页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发育一套典型的中高成熟度陆相页岩凝析油藏。针对处于凝析油阶段的页岩储层中有机孔发育特征及发育规律的研究比较薄弱,采用全岩光片有机显微组分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测量等实验方法,...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发育一套典型的中高成熟度陆相页岩凝析油藏。针对处于凝析油阶段的页岩储层中有机孔发育特征及发育规律的研究比较薄弱,采用全岩光片有机显微组分鉴定、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测量等实验方法,分析了复兴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成熟演化阶段(R_(o)=1.30%),凉高山组陆相页岩的原始有机质和固体沥青内部发育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形状不规则,以蜂窝状聚集,局部连通形成微米级孔隙或微裂缝。有机显微组分类型是凉高山组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基础,相对高的有机质丰度及热演化程度是凉高山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多少的关键因素,无机矿物格架及成岩—生烃演化过程是有机质孔保存的最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主控因素 陆相页岩 凉高山组 中侏罗统 复兴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 on therm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side coal particles during primary fragmentation
3
作者 Kai Qiao Shan Zhong +5 位作者 Siyang Tang Ke Yang Hairong Yue Kui Ma Lei Song Bin Liang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9-61,共13页
Thermal stres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of coal particle primary fragmentation,during which the role of pore structure is ambiguous.Thermal stress induced fragm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low volatile coal/... Thermal stres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of coal particle primary fragmentation,during which the role of pore structure is ambiguous.Thermal stress induced fragment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low volatile coal/char particles,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gmentation severity enhances with increasing porosity.Various porous thermal stress models were develop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pore shape,size,position and porosity on the thermal stress were discussed.The maximum thermal stress inside particle increases with pore curvature,the pore position affects the thermal stress more significantly at the particle center and surface.The expectation of the maximum tensile thermal stress linearly increases with porosity,making the particles with higher porosity easier to fragment,contrary to the conclusion deduced from the devolatilization theory.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hermal processes concerning the thermal stresses of the solid feedst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particle primary fragmentation Thermal stress pore structure POROSITY
原文传递
The Evolu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in a Saturated Soil Layer between Two Draining Zones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4
作者 Abib Tall Cheikh Mbow +3 位作者 Daouda Sangaré Mapathé Ndiaye Papa Sanou Faye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The build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on the compressible and saturated soils presents sometimes major difficulties. The infrastructure undergoes strong settlement that can be due to several phenomena of consolid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on the compressible and saturated soils presents sometimes major difficulties. The infrastructure undergoes strong settlement that can be due to several phenomena of consolidation of the soils. The latter results from the dissipation of the excess pore press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olid skeleton. Terzaghi theory led to the equation modeling the dissipation of excess pore pressu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solutions, by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 of the equation of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We considered a compressible saturated soil layer, between two drainage areas and subjected to a uniform load.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is used to obtain an analytical solution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numerical solu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have validated those of analytical 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Water Pressure primary CONSOLIDATION Saturated Soil SEPARATED VARIABLES Finite Element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原生孔隙特征及发育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汪成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李洪博 常思远 刘子驿 王福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9,共16页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基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异常高压、地温梯度和油气充注对储层抗压实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埋深超过4000 m的古近系储层仍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矿物成分主要...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基于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异常高压、地温梯度和油气充注对储层抗压实能力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陆丰凹陷埋深超过4000 m的古近系储层仍以原生孔隙为主,储层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整体表现为低—中渗储层。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具有稳定的水流作用,长距离的搬运使得岩石粒度分布较为均一,杂基体积分数少,这些是原生孔隙发育的有利条件;泥岩欠压实形成的异常高压传递至砂岩储层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压实作用对孔隙空间的破坏;低地温梯度下岩石的塑性程度和延展性相对较弱,从而减缓岩石的压实速率;此外,文昌组4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储层后占据储集空间,有效抑制了后期压实与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的破坏。在4种控制因素的耦合控制作用下,陆丰凹陷深部储层原生孔隙普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恩平组 文昌组 原生孔隙 保存机制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46
6
作者 王永诗 王勇 +3 位作者 朱德顺 丁桔红 尚冰 朱家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6,共9页
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薄片鉴定和对比分析,从沉积、成岩和成烃多个角度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分别为1650~2450m和2950~3300m。研究表... 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薄片鉴定和对比分析,从沉积、成岩和成烃多个角度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优质储层成因,认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两个孔隙发育带,对应深度分别为1650~2450m和2950~3300m。研究表明,两个孔隙发育带成因不尽相同,其中,1650~245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受沉积作用控制明显,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低、分选较好、粒度适中的扇中相带砂砾岩中;2950~3300m孔隙发育带储集空间以碳酸盐、长石和石英溶蚀的次生孔隙为主,是早期碱性流体与后期烃源岩生烃形成的有机酸交替溶蚀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碳酸盐胶结和烃类充注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进行,有利于孔隙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砂砾岩 孔隙发育带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有机酸 碱性流体 溶蚀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白垩系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形成机理 被引量:17
7
作者 徐国盛 李建林 +2 位作者 朱平 廖丰 廖义沙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502,共7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白垩系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孔隙为辅,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形成与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详细论述了破坏性与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特征,根据自生矿物类型及其形成温度、有机质热成熟度、储集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类... 准噶尔盆地中部3区块侏罗-白垩系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孔隙为辅,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形成与演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详细论述了破坏性与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特征,根据自生矿物类型及其形成温度、有机质热成熟度、储集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类型的演化将侏罗-白垩系碎屑岩成岩变化划分为早成岩阶段A期、B期和中成岩阶段A期、B期2个阶段4个期次;定量计算了孔隙形成与演化的消长量,指出次生孔隙形成主要为早期的淡水溶蚀,部分为中晚期的有机热液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准噶尔盆地 侏罗系 白垩系
下载PDF
超深层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集层表征与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 被引量:91
8
作者 张惠良 张荣虎 +4 位作者 杨海军 寿建峰 王俊鹏 刘春 陈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为例,研究成岩压实和构造挤压双重作用下裂缝-孔隙型(裂缝-原生孔隙型和裂缝-溶蚀孔隙型两类)超深层储集层的表征和评价方法。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埋深超过6000m,属... 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深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为例,研究成岩压实和构造挤压双重作用下裂缝-孔隙型(裂缝-原生孔隙型和裂缝-溶蚀孔隙型两类)超深层储集层的表征和评价方法。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集层埋深超过6000m,属超深层储集层,针对性构建了集宏观微相.岩相识别、厘米一微米级裂缝描述、微米级孔隙刻画、纳米级喉道表征为一体的超深层裂缝性致密砂岩储集层表征与评价技术。研究认为有效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由构造裂缝及微米级孔隙、纳米级孔喉组成,基质孔隙半径主要为2~100gm,基质喉道半径主要为10-500nm,裂缝开启度主值区为100-300μm;有效储集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微相一岩相、构造挤压和溶蚀作用。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由裂缝、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组成,发育于弱构造挤压带与水下分流河道叠合区。7000m以深有利储集层可成带连片分布,8000m以深仍发育有效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巴什基奇克组 超深层 裂缝 溶蚀孔隙 原生孔隙 储集层表征
下载PDF
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6
9
作者 刘林玉 陈刚 +2 位作者 柳益群 邸世祥 薛祥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7-101,共5页
溶蚀型次生孔隙是碎屑岩储集层的一种重要孔隙类型,溶蚀型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吐哈盆地北部坳陷与民和盆地巴州坳陷碎屑岩储集层的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状... 溶蚀型次生孔隙是碎屑岩储集层的一种重要孔隙类型,溶蚀型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家很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吐哈盆地北部坳陷与民和盆地巴州坳陷碎屑岩储集层的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碎屑岩储集层溶蚀型次生孔隙发育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原生有效碎屑岩体的形成和保存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有效碎屑岩体的成岩过程中孔隙流体性质的显著变化是大规模形成溶蚀型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体 储集层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油气藏
下载PDF
深部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划分方案探讨——以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沙四段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家铎 吴富强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9,共5页
通过对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深部储层特征的研究 ,提出了深部储层孔隙类型划分方案 ,将孔隙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生孔隙三大类 ;将裂缝划分为构造缝、重力滑移缝、异常压力缝、成岩缝、原生缝、塑性变形面、溶蚀裂缝七大类 ,把裂缝... 通过对胜利油区渤南洼陷深部储层特征的研究 ,提出了深部储层孔隙类型划分方案 ,将孔隙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生孔隙三大类 ;将裂缝划分为构造缝、重力滑移缝、异常压力缝、成岩缝、原生缝、塑性变形面、溶蚀裂缝七大类 ,把裂缝型储层提到了与孔隙型储层同等重要的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储层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混生孔隙 泥岩裂缝 类型 储集空间 构造缝
下载PDF
煤体结构差异的孔隙响应及其控制机理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小东 苗书雷 +1 位作者 王勃 柴松峰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差异及作用机理,以焦作、济源、鹤壁、大峪沟、平顶山等矿区采取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压汞法、低温液氮法和扫描电镜(SEM)对煤体破坏汽后煤的孔隙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煤体破坏不仅使得煤的变质程度增... 为了研究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差异及作用机理,以焦作、济源、鹤壁、大峪沟、平顶山等矿区采取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压汞法、低温液氮法和扫描电镜(SEM)对煤体破坏汽后煤的孔隙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煤体破坏不仅使得煤的变质程度增加,煤体强度降低,而且还使得尺度较大的粒间孔含量增加,并且新形成的粒间孔很少被矿物质充填,同时也破坏了孔隙的定向性和完整性;相比于原生结构煤,煤体破坏后煤中的微米、纳米级孔隙含量显著增大,煤的孔隙形态和连通性发生改变;另外,煤体破坏对煤孔径的大小、不同孔径段孔隙的分布、流体在煤体内的运移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破坏 原生结构煤 孔隙 差异
下载PDF
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吉 张永梅 +3 位作者 史基安 张永庶 孙国强 王国仓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21-25,共5页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集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化验资料等,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储集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以机械压实为主;胶结作用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硫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和黏土矿物胶结;溶蚀作用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颗粒的溶蚀。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原生孔隙减少以及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原生孔隙 储层物性 柴北缘
下载PDF
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及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25
13
作者 黄成刚 袁剑英 +3 位作者 吴梁宇 张小军 吴丽荣 潘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5,共9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发育于临近湖盆沉积中心的致密碳酸盐岩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别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发育于临近湖盆沉积中心的致密碳酸盐岩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近年来湖相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特别是形成优质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湖相碳酸盐沉积具有"时间跨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征,时间上包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等,平面上包括准噶尔、三塘湖、四川和柴达木等盆地的凹陷和斜坡区;2从我国湖相碳酸盐岩的岩性和物性来看,咸化湖盆的白云岩或云质岩类均较为有利,常与泥页岩共生,多为"中孔-特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以白云石晶间孔为主;3湖相碳酸盐岩的白云石化模式主要包括原生生物成因模式、准同生交代成因模式、热液交代成因模式以及热液喷流型原生成因模式等;4在湖相白云岩研究中,主、微量元素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锶同位素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白云岩 原生生物成因 准同生交代 热液交代 热液喷流型原生 晶间孔 地球化学分析
下载PDF
台北凹陷第三系油气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权生 徐君 +3 位作者 王加辉 陆林潭 何伯斌 胥东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1,共4页
台北凹陷第三系含油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岩石学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混合砂岩为主,含气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学类型为岩屑砂砾岩。储层微观储集特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 台北凹陷第三系含油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岩石学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混合砂岩为主,含气储层岩性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学类型为岩屑砂砾岩。储层微观储集特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道为主,为中高孔、中—低渗型储层。通过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岩石组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是影响该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粘土矿物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粘土矿物在转化过程中释放的酸性水对碎屑颗粒和胶结物的溶蚀作用及烃类的后期注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储层原生孔隙的改善和保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细砂岩 碳酸盐 黄铁矿 原生孔隙 烃类注入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砂岩中绿泥石膜的生长模式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晓峰 丁黎 +2 位作者 杨卫国 宋鹏 于均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与物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绿泥石膜的赋存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生长模式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由里层膜和外层膜组成,外层膜依据晶体...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与物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绿泥石膜的赋存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生长模式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由里层膜和外层膜组成,外层膜依据晶体大小细分为小晶体亚层膜和大晶体亚层膜。小晶体亚层膜生长于早成岩阶段B亚期,此时绿泥石结晶速度快,产生的晶体较小,晶形较差,集合体密集排列,对流体具有阻滞作用。里层膜生长在颗粒表面溶蚀产生的小孔腔中,在小晶体亚层膜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里层膜具有贫铁、镁而富硅质的化学组成,因生长空间狭窄致使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进入中成岩阶段,随着孔隙连通性变差和油气进入,流体流速减小,物质供应变慢,晶体结晶速度放缓,可形成稀疏的大晶体亚层膜。通过占据结晶底质,石英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阻止石英次生加大,而长石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和骨架颗粒表面的里层膜,通过阻滞颗粒溶解或消耗颗粒溶解出来的硅质流体,致使原生孔隙流体中的硅质浓度不足以生成大量的自生石英颗粒,它们共同作用抑制石英胶结,从而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膜 生长模式 原生粒间孔隙 长8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火山岩原生气孔分布序列及其成因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勇 查明 +1 位作者 陈中红 丁靖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1-256,共6页
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原生气孔分布序列特征,并进一步讨论其成因。结果表明:原生气孔主要发育在溢流相安山岩和玄武岩层中上部,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形成明显的气孔分布序列。原生气孔密... 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和统计分析,研究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原生气孔分布序列特征,并进一步讨论其成因。结果表明:原生气孔主要发育在溢流相安山岩和玄武岩层中上部,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形成明显的气孔分布序列。原生气孔密度(y)与深度(x)的定量关系为y=-78.98x+372 935,斜率绝对值反映熔岩旋回纵向上原生气孔密度的变化速率。进一步利用该公式计算出石西4井安山岩段顶面(4 708 m)理论原生气孔密度为1 097个/m,气孔发育的底界深度为4 721.9 m。该定量关系仅适用于一个火山熔岩旋回内部。鉴于该火山岩原生气孔分布受控于岩性岩相和火山喷发环境,进一步提出3种原生气孔分布序列理论模型,给出分析原生气孔分布序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原生气孔分布序列 成因 石西油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段砂屑云岩储集层成因 被引量:21
17
作者 谭秀成 罗冰 +5 位作者 李卓沛 丁熊 聂勇 吴兴波 邹娟 唐青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对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段二亚段C层(T1j22C)砂屑云岩宏观与微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的成因模式。原生粒间孔是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主要特征及判识标志包括:储集层发育严格受沉积微相... 对四川盆地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嘉二段二亚段C层(T1j22C)砂屑云岩宏观与微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的成因模式。原生粒间孔是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其主要特征及判识标志包括:储集层发育严格受沉积微相控制、孔隙以残余粒间孔和溶扩残余粒间孔为主、颗粒接触处仅有海底胶结物发育、初期压实使颗粒呈线-凹凸接触的格架支撑及部分孤立粒间孔隙的埋藏胶结物不具溶蚀现象等。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机制为:在海底胶结后,初期压实使具早期环边胶结物的颗粒呈格架支撑、喉道减小;压实流体胶结使滩体周缘致密化,并且粒间孔内有限的浅埋藏胶结物使喉道堵塞,成岩流体达到溶蚀-胶结平衡后胶结作用终止;后期埋藏溶蚀主要调整、优化改造先期孔隙层,其对单个储渗体储集空间的绝对增加值仅占次要地位,并不改变这类储集层的储渗体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相碳酸盐岩 砂屑云岩 储集空间 原生粒间孔 成因机制 嘉陵江组 磨溪气田
下载PDF
氧化硅对金红石相纳米TiO_2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姚超 吴凤芹 +1 位作者 林西平 汪信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11-1316,共6页
通过硅酸钠水解生成的无定形氧化硅对金红石相纳米TiO2进行修饰,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比表面仪对纳米TiO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硅沉积在纳米TiO2的表面和颗粒之间形成一个空间网络体系,有效... 通过硅酸钠水解生成的无定形氧化硅对金红石相纳米TiO2进行修饰,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比表面仪对纳米TiO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硅沉积在纳米TiO2的表面和颗粒之间形成一个空间网络体系,有效地抑制了TiO2晶粒尺寸和原始粒径的长大。当热处理温度低于700℃时,经氧化硅处理的纳米TiO2的晶粒尺寸、原始粒径和比表面积几乎不变;当热处理温度高于700℃时,经氧化硅处理的纳米TiO2的晶粒尺寸和原始粒径开始缓慢变大,比表面积快速下降,在900℃下煅烧2h,经氧化硅处理的纳米TiO2原始粒径仍为20~40nm。氧化硅的存在使纳米TiO2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并使其平均孔径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硅 金红石 纳米TIO2 微结构 晶粒尺寸 氧化钛 原始粒径 比表面积 孔径 光催化剂
下载PDF
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隙特征及瓦斯解吸规律试验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振洋 程远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88,共5页
为了研究卧龙湖矿8煤层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隙特征及瓦斯解吸规律,分别采用压汞法和解吸试验对4组煤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构造煤中孔和大孔孔容所占比例高于原生结构煤,构造作用对煤的中孔和大孔有明显的改造效果,而且可能产... 为了研究卧龙湖矿8煤层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孔隙特征及瓦斯解吸规律,分别采用压汞法和解吸试验对4组煤样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构造煤中孔和大孔孔容所占比例高于原生结构煤,构造作用对煤的中孔和大孔有明显的改造效果,而且可能产生新的微孔和小孔;构造煤微孔和小孔的比表面积和分别占总比表面积的98.85%和98.74%,原生结构煤微孔和小孔的比表面积和分别占总比表面积的99.52%和99.37%,表明微孔和小孔决定煤的比表面积,构成煤层瓦斯的主要吸附空间;同时构造煤瓦斯解吸能力显著强于相同煤阶的原生结构煤,原因在于构造煤含有较多的中孔和大孔,为瓦斯的运移提供了通道。构造作用对煤的孔隙结构改造进而影响煤的解吸性能,增加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原生结构煤 孔隙特征 瓦斯解吸 压汞法
下载PDF
Al_2O_3含量对烧结初始液流动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喆 张建良 +3 位作者 高冰 李峰光 王润博 孟凡一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1,共6页
在铁矿粉烧结过程中,初始液相流动行为是烧结矿固结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微型烧结法,探讨了Al2O3含量对初始液相流动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初始液相微观结构的解析,揭示了Al2O3含量对初始液相气孔分布和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在铁矿粉烧结过程中,初始液相流动行为是烧结矿固结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微型烧结法,探讨了Al2O3含量对初始液相流动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对初始液相微观结构的解析,揭示了Al2O3含量对初始液相气孔分布和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液相的流动性指数随着Al2O3含量提高而降低。水淬试样的XRD实验结果结果证实,Al2O3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复合铁酸钙的稳定性,降低了初始液相的流动能力。此外,初始液相流动性亦会对气孔性质产生影响。高Al2O3初始液相中气孔结构不规则程度提高,且小于50μm气孔数目也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 初始液相 Al2O3含量 液相流动性 气孔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