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erging pro-drug and nano-drug strategies for gemcitabine-based cancer therapy 被引量:5
1
作者 Haijie Han Su Li +5 位作者 Yueyang Zhong Yue Huang Kai Wang Qiao Jin Jian Ji Ke Yao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2年第1期35-52,共18页
Gemcitabine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treating various solid tumors. Nonetheless,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gemcitabine is severely restricted by its unsatisfactory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easy deactivat... Gemcitabine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treating various solid tumors. Nonetheless,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of gemcitabine is severely restricted by its unsatisfactory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and easy deactivation mainly because of its rapid deamination, deficiencies in deoxycytidine kinase (DCK), and alterations in nucleoside transporter. On this account, repeated injection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gemcitabine are adopted, leading to severe systemic toxicity to healthy cells. Accordingly, it is highly crucial to fabricate efficient gemcitabine delivery systems to obtain improve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gemcitabine. A large number of gemcitabine pro-drugs were synthesized by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gemcitabine to improve its biosta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Besides,gemcitabine-loaded nano-drugs were prepared to improve the delivery efficiency.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introduced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performance of gemcitabine by the fabrication of pro-drugs and nano-drugs. We hope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rational design of gemcitabine-based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enhanced cance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CITABINE pro-drug Nano-drug Cancer therapy
下载PDF
Photosensitive pro-drug nanoassemblies harboring a chemotherapeutic dormancy function potentiates cancer immunotherapy 被引量:1
2
作者 Jianjun Cheng Haitian Zhao +7 位作者 Bin Li Hua Zhang Qianyu Zhao Shiyao Fu Ying Han Weihong Lu Jiahua Shi Xin Y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879-896,共18页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therapeutics such as chemotherap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have been shown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y to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for improved anticancer treatment.Ho...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therapeutics such as chemotherap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have been shown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y to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for improved anticancer treatment.However,developing multifunctional biodegradable,biocompatible,low-toxic but highly efficient,and clinically available transformed nano-immunostimulants remains a challenge and is in great demand.Herein,we report and design of a novel carrier-free photo-chemotherapeutic nano-prodrug COS-BA/Ce6 NPs by combining three multifunctional components-a self-assembled natural small molecule betulinic acid(BA),a water-soluble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and a low toxic photosensitizer chlorin e6(Ce6)-to augment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the immune adjuvant anti-PD-L1-mediated cancer immunotherapy.We show that the designed nanodrugs harbored a smart and distinctive“dormancy”characteristic in chemotherapeutic effect with desired lower cytotoxicity,and multiple favorable therapeutic features including improved^(1)O_(2)generation induced by the reduced energy gap of Ce6,pH-responsiveness,good biodegradability,and biocompatibility,ensuring a highly efficient,synergistic photochemotherapy.Moreover,when combined with anti-PD-L1 therapy,both nano-coassembly based chem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photodynamic therapy(PDT)could effectively activate antitumor immunity when treating primary or distant tumors,opening up potentially attractive possibilities for clinical immuno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immunotherapy Nano-immunostimulants Chemotherapeutic dormancy pro-drug Self-assembly Natural small molecule Bet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原文传递
癌症治疗中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雨凝 苏佳琳 +2 位作者 谭树华 罗永忠 张乐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04,共9页
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 传统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通过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相结合,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但在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及安全性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型ADC,如双特异性、位点特异性、双有效载荷和前药型ADC,通过同时结合2个不同抗原或表位、选择更稳定的连接子、与抗体特定氨基酸位点偶联、携带不同药物有效载荷以及采用前药策略等优化方法,在保留传统ADC作用特点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疗效和安全性,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型ADC可能会在未来的癌症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探讨新型ADC在癌症治疗中的进展并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可为开发抗癌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为药物研发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偶联药物 癌症 双特异性 位点特异性 双有效载荷 前药型
下载PDF
促内皮和抗炎的丹参酮ⅡA洗脱支架涂层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梦毅 黄楠 +5 位作者 熊开琴 杜泽煜 马青 徐佳乐 汪川哲 涂秋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233,共12页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 目的针对目前临床心血管支架存在的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通过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传统中药丹参酮ⅡA(TS)洗脱支架,探究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构建TS洗脱支架;利用水接触角(WCA)检测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球囊扩张实验及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对涂层表面的亲疏水性、化学成分及结构、涂层机械性能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TS涂层药物释放行为进行检测;通过体外溶血率和血小板实验初步评价涂层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评估TS涂层对内皮细胞(ECs)和平滑肌细胞(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对巨噬细胞炎症行为及表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进一步探索涂层抗血栓形成效果。结果WCA、FTIR、SEM和UV-Vis等检测结果证实了TS洗脱支架的成功制备,涂层中TS在体外能够保持28 d持续释放;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T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质量比为30%的涂层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激活、促进ECs及抑制SMCs增殖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调节巨噬细胞的炎症行为;半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的效果。结论制备的TS洗脱支架具有选择性促进内皮增殖,抑制平滑肌增生、调控炎症的作用,以及优异的抗血栓形成能力,能够为病变血管修复提供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药物洗脱支架 促内皮 抗炎 抗血栓 血管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具有病灶治愈功能的淫羊藿苷洗脱涂层修饰血管支架
5
作者 柯佑 黄楠 +4 位作者 熊开琴 马青 周楠 吴钰 涂秋芬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19-230,共12页
目的开发一种ICA洗脱涂层,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递送载体,实现靶向治疗。方法利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在血管支架表面构建ICA洗脱涂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水接触角(WCA)检测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目的开发一种ICA洗脱涂层,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递送载体,实现靶向治疗。方法利用超声雾化喷涂技术在血管支架表面构建ICA洗脱涂层,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水接触角(WCA)检测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对涂层的材料学性质进行检测;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检测药物释放行为;通过体外溶血率和血小板的黏附与激活实验验证该涂层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评价该涂层的细胞相容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涂层构建成功,且ICA的装载并未对PLGA涂层的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同时实现了ICA体外至少28 d的持续释放。血液相容性的评价结果显示,该涂层有效减少了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且该涂层能够抑制SMCs的异常增殖,促进ECs的黏附、增殖,有效调控巨噬细胞向组织修复型转变。结论ICA洗脱支架涂层显示出潜在的抗血栓、抗炎、促内皮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的特性,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药物洗脱涂层 促内皮 抗炎 抗血栓
下载PDF
含5-氟尿嘧啶的聚乙二醇酯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常军 郑玉斌 +2 位作者 段久芳 尚宏周 吕婵婷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2,共3页
采用氯乙酸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氯乙酸聚乙二醇酯,由于酯中的α-氯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将它再与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结合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高分子前药,并对得到的产物进行表征。产物的体外降解实验表明,该产物具有... 采用氯乙酸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进行酯化反应得到氯乙酸聚乙二醇酯,由于酯中的α-氯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将它再与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结合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高分子前药,并对得到的产物进行表征。产物的体外降解实验表明,该产物具有长效缓释的功效,其中(PEG 2000)-5-FU的载药量为18.6%,随着聚乙二醇分子量的增加,产物水溶性提高,当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时水解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聚乙二醇 酯化 高分子前药 抗癌药物
下载PDF
异黄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彭游 邓泽元 叶兴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96-799,共4页
为了提高大豆苷元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活性,利用前药原理对大豆苷元进行修饰。本文根据前药原理成功设计合成了5个新型大豆苷元磺酸酯衍生物(3~7),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体外细胞初步活性筛选试... 为了提高大豆苷元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活性,利用前药原理对大豆苷元进行修饰。本文根据前药原理成功设计合成了5个新型大豆苷元磺酸酯衍生物(3~7),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体外细胞初步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标题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苷元 前药 苯磺酸酯 合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淑月 王洪亮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03年第1期54-57,共4页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药原理 结构修饰 新药设计
下载PDF
超声晶氧介入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19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仁美 柳露 +5 位作者 张秋红 杨燕 冯琼仙 李春煊 孙杏娟 陆更欣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晶氧(CPP)输卵管显像介入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结局。方法:对确诊为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198例采用超声晶氧进行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治疗;对照组180例采用输卵管通液术。结果:治疗组198例中,一次晶氧治疗后52... 目的:评价超声晶氧(CPP)输卵管显像介入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结局。方法:对确诊为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198例采用超声晶氧进行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治疗;对照组180例采用输卵管通液术。结果:治疗组198例中,一次晶氧治疗后52例双侧输卵管通畅。对于双侧或单侧输卵管梗阻患者或输卵管通而不畅患者再进行第2次或第3次的晶氧治疗,术后随访3.5年。93例妊娠并分娩,3例异位妊娠,7例流产。治疗组妊娠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晶氧输卵管显像介入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其疏通输卵管的作用明显,临床效果显著,应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晶氧 不孕 疗效 结果
下载PDF
丝裂霉素磁性前体药物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2
10
作者 阎玺庆 陈建海 +3 位作者 蒋青锋 西娜 杨莉 李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筛选磁性葡聚糖一丝裂霉素前体药物的制备工艺,井初步考察其性质。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制备所需的pH值、药物与栽体葡聚糖的重量比、药物与催化荆的重量比以及反应浓度等对接枝率、栽药量以及粒径的影响。结果:在pH5.0... 目的:筛选磁性葡聚糖一丝裂霉素前体药物的制备工艺,井初步考察其性质。方法: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制备所需的pH值、药物与栽体葡聚糖的重量比、药物与催化荆的重量比以及反应浓度等对接枝率、栽药量以及粒径的影响。结果:在pH5.0~5.5时。药物与葡聚糖重量比为1.5:10.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EDC)与葡聚糖重量比为2:1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接枝率可达到91.7%,栽药量达到8.57%,粒径平均为135nm,跨距小于0.30。结论:通过正交设计得到了高接枝率和栽药量的磁性前体纳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 葡聚糖 磁性前体药物
下载PDF
槲皮素苯磺酸酯前药的设计与合成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游 黄齐 +1 位作者 邓泽元 陶春元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1-827,共7页
为了提高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等活性,本论文根据其体内基本传递特性,利用前药原理成功设计合成了3个新型槲皮素磺酸酯衍生物(1,3~4),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 H NMR等确证。对目标产物进行溶解度测定,发现... 为了提高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等活性,本论文根据其体内基本传递特性,利用前药原理成功设计合成了3个新型槲皮素磺酸酯衍生物(1,3~4),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 H NMR等确证。对目标产物进行溶解度测定,发现三种目标化合物的脂溶性与水溶性均有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前药 苯磺酸酯 合成 溶解性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光满 李莹 +10 位作者 张文 童庆好 余万庆 高志文 程凤先 但孝宏 王昆 程静静 刘欢 黄琴 许华斌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735-736,共2页
目的研究六安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其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法检测34例健康成人和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8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3、IL-4、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研究六安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其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法检测34例健康成人和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8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3、IL-4、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a、IL-1RA]的浓度。结果治疗前精神分裂症患者IL-6、IL-10和TNF-α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IL-1a、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治疗前低(P<0.05)。结论 IL-6和TNF-α与精神分裂症的病情相关,IL-10在精神分裂症早期抗炎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促炎性细胞因子 抗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恩替卡韦钠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玉春 杨喜鸿 +2 位作者 刘为忠 朱伟明 顾谦群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3-527,共5页
对恩替卡韦钠进行了1H和13C NMR检测,通过DEPT和1H-1H COSY、HMQC、HMBC等2D NMR技术对该化合物所有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并通过NOE-SY确证了其相对立体结构.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化学位移 恩替卡韦钠 药物前体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药效学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洪泉 孙云 刘晓梅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班布特罗对实验性哮喘的抑制作用及药效学特点。方法 :在体用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实验性哮喘模型 ,离体用气管片和肺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 :国产与进口班布特罗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豚鼠哮喘 ,...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班布特罗对实验性哮喘的抑制作用及药效学特点。方法 :在体用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实验性哮喘模型 ,离体用气管片和肺条分别进行研究。结果 :国产与进口班布特罗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组胺和卵清蛋白诱发的豚鼠哮喘 ,峰效应出现于给药后 4h前后 ,作用可持续 2 4h以上 ,国产与进口药的作用比较P >0 .0 5 ;2药对离体豚鼠气管片均无松弛作用 ;灌服豚鼠 4h后的血浆能剂量依赖性松弛离体气管片和肺条 ,作用持续 2 4h以上 ,而对肺条的松弛作用强于对气管片的作用 (P <0 .0 1) ,2药的作用比较P >0 .0 5。结论 :国产和进口班布特罗对豚鼠实验性哮喘的作用缓和而持久 ,给药 1次 2 4h后仍然产生平喘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布特罗 药物前体 哮喘 治疗
下载PDF
Inhibition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growth by atofluding derivative N_3-o-toluyl-fluorouracil 被引量:5
15
作者 Jian Liu Wen-Fang Xu +8 位作者 Shu-Xiang Cui Yong Zhou Yun-Xia Yuan Ming-Hui Chen Ruo-Han Wang Ruo-Yan Gai Masatoshi Makuuchi Wei Tang Xian-Jun Q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2期6766-6770,共5页
AIM: To evaluate the growth inhibition efficacy of atofluding derivative N3-o-toluyl-fluorouracil (TFU) o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s SGC-7901 and MKN-45. METHODS: Cell growth inhibition by TFU was measure... AIM: To evaluate the growth inhibition efficacy of atofluding derivative N3-o-toluyl-fluorouracil (TFU) o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s SGC-7901 and MKN-45. METHODS: Cell growth inhibition by TFU was measured by MTT and clonogenic assays without or with liver microsomal enzymes. Xenografts of cancer cells in nude mice we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TFU in vivo. RESULTS: TFU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SGC-7901 and MKN-45 cells. However,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FU on cell growth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inhibition rates were enhanced in the presence of liver microsomal enzymes, ranging 4.73%-48.57% in SGC-7901 cells and 9.0%-62.02% in MKN-45 cells. In v/vo, TFU delayed the growth of SGC-7901 and MKN-45 cells in nude mice. The inhibition rates were 40.49%, 63.24%, and 75.98% in SGC-7901 cells and 40.76%, 61.41%, and 82.07% in MKN-45 cells when the oral doses were 25, 50, and 100 mg/kg, respectively. TFU treatment wa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by mice with less than 20% reduction in body weight. CONCLUSION: TFU inhibits the growth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The inhibition rates are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liver microsomal enzymes. The efficacy of TFU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ustaining release of 5-fluorouracil (5-FU) mediated by the enzy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3-o-toluyl-fluorouracil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pro-drug Growth inhibition
下载PDF
大豆苷元前药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游 邓泽元 陶春元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2-254,共3页
为了提高大豆苷元的生物利用度以改善其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利用前药原理对大豆苷元进行化学修饰。本文根据前药原理设计合成了2个新型大豆苷元磺酸酯衍生物(4~5)。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MS、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证。
关键词 大豆苷元 前药 苯磺酸酯 合成
下载PDF
中成药与西药同服的利弊分析与药效探索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玉琴 江照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2407-2409,共3页
为了改进中西药联用的服药方法与提高药效,经查阅相关文献,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利与弊进行列表比较,同时简述药物之间发生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中西药同服是弊大利小。临床上中西药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分先、后... 为了改进中西药联用的服药方法与提高药效,经查阅相关文献,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利与弊进行列表比较,同时简述药物之间发生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中西药同服是弊大利小。临床上中西药联用时,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分先、后服用,一般情况间隔时间1~3h,防止药物在胃里发生理化反应或出现毒性作用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药同服 利弊分析 药效探索 提高药效
下载PDF
含5-FU聚丁二酸丁二酯共聚物的合成及释药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常军 叶芳 +3 位作者 李刚 左继成 李成吾 刘兴胜 《广州化工》 CAS 2016年第17期64-65,108,共3页
通过熔融缩聚法成功合成了一种主链含5-氟尿嘧啶(5-FU)的可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酯共聚物前药,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共聚物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预... 通过熔融缩聚法成功合成了一种主链含5-氟尿嘧啶(5-FU)的可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酯共聚物前药,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共聚物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具有预期的结构并具有体外释药性,共聚物在p H 1.7的缓冲液中120 h最大释药率为80.3%。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释药性能,可作为一种新颖的可生物降解药物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酯 5-氟尿嘧啶 熔融缩聚 抗肿瘤药物 高分子前药
下载PDF
2003年~2005年我院降血糖药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会容 赵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分析降血糖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方法:调查我院3年来降血糖药的用量、品种,计算金额、DDDs、DDC。结果:降血糖药近3年来总的用量在逐年上升,品种增加,其中磺脲类药物的使用金额列第1。胰岛素... 目的:分析降血糖药在我院的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方法:调查我院3年来降血糖药的用量、品种,计算金额、DDDs、DDC。结果:降血糖药近3年来总的用量在逐年上升,品种增加,其中磺脲类药物的使用金额列第1。胰岛素制剂中,基因合成人胰岛素的用量逐年增多;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用药金额占据第1位;吡格列酮的构成比逐年跳跃增长;格列本脲日均费用最低。结论:降糖药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基因合成人胰岛素和胰岛素增敏剂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降糖药 注射用胰岛素 临床应用 动态分析 用药金额 用药频度
下载PDF
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效果的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曙光 屈克学 +3 位作者 孙晓云 张代民 张杰 苏玉文 《实用医药杂志》 2009年第12期3-4,7,共3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顿服普罗帕酮450~600mg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顿服普罗帕酮450~600mg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9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顿服普罗帕酮后48h内57例(58.2%)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为(435.65±156.27)ng/L,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组的(482.76±59.86)ng/L,(P<0.01),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后1h血浆NT-proBNP水平为(195.61±36.38)ng/L,明显低于复律前的(435.65±156.27)ng/L,(P<0.01),而未成功复律组复律前血浆NT-proBNP为(482.76±59.86)ng/L,与服药后48h的(453.76±143.38)ng/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房颤本身是影响心肌细胞脑钠肽分泌的重要因素,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钠肽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药物复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