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Forest Cover Change Dynamics between 2000 and 2015 in the Ikongo District of Madagascar Using Multi-Temporal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被引量:1
1
作者 Aimé Richard Hajalalaina Arisetra Razafinimaro Nicolas Ratolotriniaina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21年第3期78-91,共14页
Satellite images are considered reliable data that preserve land cover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these images allow relevant analyses of changes in space over time through the use of computer tools.... Satellite images are considered reliable data that preserve land cover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these images allow relevant analyses of changes in space over time through the use of computer tools. In this study, we have applied the “discriminant” change detection algorithm. In this, we have verified its effectiveness in multi-temporal studies. Also, we have determined the change in forest dynamics in the Ikongo district of Madagascar between 2000 and 2015. During the treatments, we have used the Landsat TM satellite images for the years 2000, 2005 and 2010 as well as ETM+ for 2015. Thus, analyses carried out have allowed us to note that between 2000-2005, 1.4% of natural forest disappeared. And, between 2005-2010, forests degradatio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as 1.8%. Also, between 2010-2015, about 0.5% of the natural forest conserved in 2010 disappeared. Furthermor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discriminant algorithm is considerably efficient in terms of monitoring the dynamics of forest cover change.</span></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ssing Change Detect MULTI-temporal LandSAT Forest Covert
下载PDF
Hydro-Chemical Processes in Lake Qinghai throughout Climate Warming: In Situ Investigations of the Largest Lake in China
2
作者 Chuanfang Jin Shijie Li +3 位作者 Hongliang Zhang Jifeng Liu Wei Chen Yongjian Jiang 《Natural Science》 2016年第12期574-590,共18页
In the wake of climate warming, the water level of Lake Qinghai has been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declining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causing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worry about its future as a water re... In the wake of climate warming, the water level of Lake Qinghai has been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declining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causing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worry about its future as a water resource. To understand the lake evolution process,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 Qinghai were investigated in August of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sup>+</sup> and Cl<sup>-</sup> are the dominant cations and anions in the lake water, respectively, and hydrochemistry type is Cl<sup>-</sup>- Na<sup>+</sup> with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a saline lake. The Gibbs plot illuminates that evaporation/crystalliz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ake water. The variation in hydro-chemical regime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reduced lake levels between 1960s and 2000s. The lake level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in the Lake Qinghai catchment. In addition, changes of the lake level in the future are simulated according to climate warming scenarios from the IPCC report. The simulated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ke level could rise again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due to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under the climate warming conditions, which is already a trend in the lake level observation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hemical process Salin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Lake Level changes Lake Qinghai
下载PDF
Diurnal changes in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in morning-type and evening-type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hearing 被引量:1
3
作者 J.Nikhil K.N.Megha Prashanth Prabhu 《World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determine diurnal changes by testing th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in morning-type,evening-type,and intermediate-type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hearing.Thirty partici...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determine diurnal changes by testing th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in morning-type,evening-type,and intermediate-type individuals with normal hearing.Thirty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hearing were divided into morningtype,evening-type,and intermediate-type using“Morningnesse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The tests of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were administered to all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in the test results between different timing across all the three group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urnal effect on psychoacoustic tests as morning-type individuals performed better when tested in morning and evening-type performed better when they were tested in evening.However,there was no diurnal effect found in intermediate group.The lack of inhibitory control and poor cognitive load in off peak time could have lead to poor scores.Thus,the variable of diurnal ef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rther studies on psychoacoustic tests,especially in young adults.Furthermore,studies could be performed to explore diurnal effects on objective audiological tests in a larger group of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temporal processing Morningness Eveningness Diurnal changes
原文传递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 of land cover change us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被引量:6
4
作者 ZHOU QiMing & SUN B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S1期111-119,共9页
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s regarded as a good indicator that represent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earth’s environment.When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has become available,it... 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s regarded as a good indicator that represent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earth’s environment.When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 has become available,it is possible to study a long-term historical process of land cover change.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force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whe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has been witnessed since 1980s.The fast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urban landuse,which has been recorded by histor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s.This paper reports the method and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that attempts to model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land cover change using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s.The classified satellite images were compared to detect the change from various landuse types to built-up areas.The trajectories of land cover change have then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of the classified land cover classe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and selected economic data has also been analyse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rapid urbanisation process.The result shows that,since early 1990s,the dominant trend of land cover change has been from farmland to urban landu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measured by GDP)and built-up area can well fit into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greater than 0.9.It is quite clear that cities or towns have been sprawling in general,demonstrating two growth models tha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CHANGE detection MULTI-temporal image processing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land cover CHANG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xpansion
原文传递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 被引量:28
5
作者 左太安 刁承泰 +2 位作者 苏维词 孙秀锋 官冬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067-7077,共11页
基于RS和GIS技术,解译了2000、2005和2010年3期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探讨石漠化时空演变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指标,重点分析了不同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演... 基于RS和GIS技术,解译了2000、2005和2010年3期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探讨石漠化时空演变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演变方式、演变方向和演变速率等指标,重点分析了不同石漠化强度之间的内部转移特征,演绎了10年间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10年间,石漠化总面积呈现先增加后趋稳的演变态势,石漠化扩张趋势虽然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还在恶化,防治形势仍很严峻;(2)石漠化演变方式以渐变式为主,跳跃式为辅,返变式最少;(3)石漠化演变的方向既存在改善也存在恶化,且轻度改善和轻度恶化的面积均比较大,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现象还没有根本遏制;(4)非石漠化与石漠化相互转换非常活跃,潜在石漠化虽被定义为非石漠化,但并不稳定,容易转变为石漠化;(5)石漠化演变速率分为转入速率、转出速率和综合速率,中度石漠化综合速率最高,转入速率大于转出速率,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是中度石漠化增加的主要来源;(6)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成果为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过程 演变方式 演变方向 演变速率 毕节试验区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过程 被引量:29
6
作者 梁丽乔 闫敏华 +1 位作者 邓伟 李丽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1,共10页
采用松嫩平原西部34个气象站1951 ̄2000年5个气象要素资料,运用FAO 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建立了各站与区域蒸散量序列。运用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对蒸散量序列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揭示气候... 采用松嫩平原西部34个气象站1951 ̄2000年5个气象要素资料,运用FAO 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建立了各站与区域蒸散量序列。运用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对蒸散量序列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以点、面相结合的方式揭示气候突变规律。结果表明,蒸散量基本上以西南部沙地为高值中心向东北呈带状递减;近50年区域蒸散量略呈增加趋势,研究区北部的蒸散量增加贡献最大;区域蒸散量以1962和1982年为转折点,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50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蒸散量被检测到2次增加突变和1次减少突变,典型站突变发生时间与区域突变基本相符,但突变性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西部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方程 时空变化过程
下载PDF
锡林郭勒盟气候干燥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海梅 李政海 +3 位作者 韩国栋 张颖 乌兰 宋国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38-6545,共8页
以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点1981—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Martonne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a平均干燥程度自东向西递增;1981—2007年,锡林郭勒盟整体上表现出干燥... 以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点1981—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月累积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得到DeMartonne干燥度的空间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7a平均干燥程度自东向西递增;1981—2007年,锡林郭勒盟整体上表现出干燥度数值下降、干旱程度上升的趋势;从干燥度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锡林郭勒盟气候相对湿润时期,21世纪初期,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干燥度值减小、干燥程度加大的趋势,干性干旱区在空间分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结果也打乱了原有的气候带状交替格局。21世纪初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各干燥度等值线的位置均发生了明显的东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郭勒盟 气候干燥度 时空变化 年代变化
下载PDF
应用MODIS-NDVI对草原植被变化监测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28
8
作者 邢旗 刘爱军 +1 位作者 刘永志 高娃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z1期15-19,共5页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MODIS,进行草原植被专题信息的提取,同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2002、2003年5月30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根据其分级图,对天然草原植被长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对引起草原植被发生变...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MODIS,进行草原植被专题信息的提取,同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2002、2003年5月30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根据其分级图,对天然草原植被长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对引起草原植被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特别是由于禁牧、休牧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学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遥感 禁牧 休牧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472
9
作者 刘纪远 dls.iogac.on 布和敖斯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9,T002,共12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现代过程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基于加权图的地籍时空数据描述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雷起宏 刘耀林 +1 位作者 尹章才 何建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40-642,652,共4页
以计算机通用的数据结构———图为基础,研究了基于加权图的时空数据组织策略,为表达时空语义提供了一种形式化的描述方法,并分析了以该模型为中间件实现不同时空模型转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时空数据模型 宗地变化 加权图
下载PDF
长江源头流域水文要素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韩丽 宋克超 +2 位作者 张文江 刘俐 蒋蕙如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其水文过程空间异质性强、对气候变化敏感,但其水文要素的时空特征尚不太清楚。本文结合站点和同化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寒区水文模型(CRHM)模拟了1979—2012年间长江源沱沱河、楚玛尔河和当曲流域的汛期水文过程...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其水文过程空间异质性强、对气候变化敏感,但其水文要素的时空特征尚不太清楚。本文结合站点和同化气象要素资料,采用寒区水文模型(CRHM)模拟了1979—2012年间长江源沱沱河、楚玛尔河和当曲流域的汛期水文过程,据此分析了其汛期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特性,解析了水文要素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沱沱河、楚玛尔河和当曲三子流域的汛期径流深度与系数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依次分别为:56.4 mm和0.20、7.1 mm和0.03、152.0 mm和0.41,呈南多北少的空间规律,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2)1979—2012年间,长江源区径流深与降水显著相关,表明源区水文过程对降水变化敏感(R>0.54,p<0.01);(3)唐古拉山地区的汛期产流量深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并表现出对降水的敏感响应(R>0.95,p<0.01),而当曲流域沼泽湿地则为蒸散发高值区。本研究阐明了长江源头流域汛期水文要素空间特征及时间变化,并表明了水文过程的气候敏感性及其空间差异,这在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响应分析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过程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水文模型 长江源
下载PDF
华北地震时空多重分形的时间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强 周成虎 +3 位作者 裴韬 韩志军 汪闽 秦承志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4-80,共7页
应用分形理论 ,采用扩充数盒子方法 EBA对华北地区 1 96 0~ 1 982年发生的地震时间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谱计算。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该地区的几次较强地震在分形谱上都有明显的反映 ,强震年份的分形谱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正 q区 Dq值下降 ... 应用分形理论 ,采用扩充数盒子方法 EBA对华北地区 1 96 0~ 1 982年发生的地震时间分布进行了多重分形谱计算。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该地区的几次较强地震在分形谱上都有明显的反映 ,强震年份的分形谱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正 q区 Dq值下降 ,负 q区 Dq值上升 ,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文中进而计算了几次较强地震的地震序列 (1 96 6年邢台、1 96 9年渤海、1 975年海城、1 976年唐山 )的空间多重分形谱 ,研究其随时间的演化现象 ,表明强震前后分形谱变动幅度较大 ,震群型地震序列和主震型地震序列的分形谱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震 多重分形 扩充数盒子法 时空变化 地震序列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巩杰 谢余初 +1 位作者 贾珍珍 钱大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0-397,404,共9页
总结了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研究及其环境效应、驱动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未来黑河流域土地变化科学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 总结了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现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研究及其环境效应、驱动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未来黑河流域土地变化科学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多尺度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其自然与人文因素与驱动机制辨析;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水--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变化与环境效应;流域人与自然耦合系统高效管理与调控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变化 多尺度时空过程 自然与人文因素 人与自然耦合系统 黑河流域
下载PDF
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中土地利用多级变更模型的建立及其事务处理机制设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炯 刘仁义 刘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9-475,共7页
土地利用变更模型及其事务处理机制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传统变更模型所支持的变更操作粒度较为单一、事务完整性差、时空语义表现过于单薄.在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地利用多级变更模型LU... 土地利用变更模型及其事务处理机制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传统变更模型所支持的变更操作粒度较为单一、事务完整性差、时空语义表现过于单薄.在分析了土地利用变更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土地利用多级变更模型LU-MCM(land use multi-level change model),模型以土地利用变迁过程为变更对象,并进一步将之划分为多级变更逻辑单元进行组合描述,而所需解决的长事务处理机制则通过扩展的多粒度树状事务模型实现.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证明,该模型对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表达效果较好,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管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更 时空过程 长事务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肖生春 肖洪浪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48-755,共8页
基于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诸方面研究成果,综述了上游山区成水环境、中游绿洲用水环境和下游荒漠天然绿洲水成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通过对各种古环境代用指标... 基于近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水环境演变诸方面研究成果,综述了上游山区成水环境、中游绿洲用水环境和下游荒漠天然绿洲水成环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通过对各种古环境代用指标的对比研究表明:在大尺度上,流域上下游表现出阶段性的一致性水环境演变趋势;在小尺度上,则表现水环境演变的时空异质性。驱动机制方面,在空间上,流域上、中、下游水环境演变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驱动作用各有侧重;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尺度上气候变化与流域人类活动耦合作用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演变 时空尺度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黑河流域
下载PDF
一种顾及级联时空变化描述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炯 张丰 薛存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1-87,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能够支持土地利用综合历史回溯、变更历史回退等高级土地利用查询处理功能的新型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模型。研究方法:对传统基于事件模型进行扩展,并将扩展后的模型进行系统实现和应用验证。研究结果:以事件驱动、基于时... 研究目的:研究能够支持土地利用综合历史回溯、变更历史回退等高级土地利用查询处理功能的新型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模型。研究方法:对传统基于事件模型进行扩展,并将扩展后的模型进行系统实现和应用验证。研究结果:以事件驱动、基于时空过程描述的新型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模型,能有效对土地利用级联时空变化建模,并构建全息时空数据库。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变更数据模型能够跟踪记录土地利用变迁过程,为实现高级土地利用查询处理功能建立了数据结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更数据模型 时空过程 时空变化 事件
下载PDF
EOF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夏非 张永战 吴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海岸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是当今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但是,对于海岸带这样高维数非线性系统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有限,因而预测海岸地区地貌演变与沉积物输运就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动力数值模型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的模... 海岸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是当今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但是,对于海岸带这样高维数非线性系统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有限,因而预测海岸地区地貌演变与沉积物输运就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动力数值模型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的模拟并不理想。数据驱动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数据驱动模型构建之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技术能够有效提取、定量表达数据中的主要型式与它们的时空演变,以及不同型式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不但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模型进行模拟,更有益于理解这些主控因素是如何影响海岸地貌演化的,进而不断丰富对于海岸地貌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的认识。故本文在系统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简要介绍了EOF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从砂质和淤泥质海岸剖面的时空变化特征、河口近岸海底冲淤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预测、海岸海洋地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输运等几个方面综述EOF分析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同时比较分析研究实例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应该主要从提高海岸地貌与沉积数据的野外获取手段与时空分辨率,拓宽可供EOF分析的时间或非时间序列的数据类型;深入挖掘EOF分析结果所显示出的海岸地貌与沉积现象中的物理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特定时空尺度的海岸地貌与沉积数值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多与其他线性或非线性分析技术联合使用以作深入分析解释或模拟这三方面来做进一步改进,为实现EOF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F分析 海岸地貌与沉积学 时空变化特征 过程和机制 海岸地貌演变预测
下载PDF
贵州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诊断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涛 陈喜 +1 位作者 谢海文 许崇育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13,共7页
本文以贵州10个径流站覆盖近50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1956~2000)及19个气象站同期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流量历时曲线FDCs等方法,分析了时间变异点(1986年)前后贵州8大主要流域的径流过程的年度和季节变化、... 本文以贵州10个径流站覆盖近50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1956~2000)及19个气象站同期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流量历时曲线FDCs等方法,分析了时间变异点(1986年)前后贵州8大主要流域的径流过程的年度和季节变化、洪枯水变化规律及其演变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从时间规律上看,贵州主要江河近50年间径流变化大部分测站呈现小幅增加趋势,个别下游水文站径流呈明显增加趋势;(2)1987~2000年期间贵州的汛期径流和1956~1986年期间相比更加集中了;(3)贵州大多数水文站月径流洪水指标(Q5)在1986年后有不同幅度增加,而枯水指标(Q95)1986年后涨跌互现。与之对应的洪水指数(Q5/Q50)及枯水指数(Q95/Q50)也存在类似规律;(4)从空间规律上看,贵州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径流减少,其它地方(主要集中在乌江上游)增加。责州1986年前后近50年时期内的降水及蒸发的空间规律与其径流变化空间规律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贵州过去近50年来的径流过程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保证并促进贵州地区区域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MANN Kendall趋势分析 奇异谱分析(SSA) Lepage变点兮析 流量历时曲线FDCs 水文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过程对象的地表覆盖变化时空过程表达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寅超 李建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6-924,共9页
时空过程表达是时空数据分析、规律发掘等研究热点的基础。本文从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时空数据分析和规律发掘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时空过程判定方法... 时空过程表达是时空数据分析、规律发掘等研究热点的基础。本文从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时空数据分析和规律发掘应用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对象的时空过程表达模型,阐述了该模型的时空过程判定方法和存储管理方法。该模型将地表覆盖斑块看作时空对象,将斑块自身变化和相互转化以对象时空过程的形式表达;通过时空过程的组合来表达空间范围更广的时空变化,使斑块变化与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联系起来。该模型可用于面状地理实体的时空演变模拟和变化规律挖掘等。通过对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地表覆盖时空过程对象的建立、检索与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地表覆盖 时空过程对象
下载PDF
生态地理学概念界定及其经典案例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傅声雷 傅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9,共10页
对生态地理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辨析,并将它与相近学科如生物地理学、生态地理区划、宏生态学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界定了生态地理学的概念。研究认为: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地... 对生态地理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辨析,并将它与相近学科如生物地理学、生态地理区划、宏生态学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界定了生态地理学的概念。研究认为: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或/和时间演变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耦合机制的学科。生态地理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环境梯度下或不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各组分关系和生态过程的普适性规律及其成因。同时,结合国内外野外实验平台介绍,在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列举了经典案例进行分析:(1)全球不同气候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和碳汇功能的研究;(2)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和碳汇功能研究;(3)中国东北样带和南北样带陆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4)中国北方草地样带尺度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主要目的是在辨析生态地理学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生态地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生态地理区划 生态过程 地理空间分布格局 时间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