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Nucellar Cells Undergo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During Pollen Chamber Formation in Ginkgo biloba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大辉 杨雄 +1 位作者 崔克明 李正理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期53-63,共11页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of the nucellar cells at the micropylar end is involved in pollen chamber morphogenesis in Ginkgo biloba L. A development-course observ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nucellar ce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of the nucellar cells at the micropylar end is involved in pollen chamber morphogenesis in Ginkgo biloba L. A development-course observ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nucellar cells undergoing PCD to form pollen chamber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PCD, the nucellar cells degraded their cellular components through an orderly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vactiolation, the cytosol was engulfed by the enlarging vacuole, leaving out various organelles, which remained morphologically integrated. As the vacuolation continued, the vacuole collapsed with the breakage of the tonoplast and the cytosol disappeared completely. Organelles were subsequently destroyed. Ultimately, nucellar cells digested away all of their cytoplasm, leaving with cell walls. They became collapsed as the nucellus developed. Intracellular membranes were strikingly changed, playing a role in leading to cell death. Some of these noticeable changes were the appearance of multivesicular body, multicycle-like membranes, membrane-bounded bodies containing some organelles, tonoplast rupture and numerous vesicles. The dehiscence of the apical epidermis, resulting in the opening, appeared to have followed two different pathways with one involving a specific epidermal cell autolysis and the other by detachment from middle lamella of two neighboring epidermal cells without cell autolysis. The specific epidermal cells had been dead prior to the dehiscence of the apical epidermis, which marked the sites of the dehiscence followed. In 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cellular morphology, a process of nucellar cell PCD in the course of the pollen chamber formation was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nkgo biloba nucellar cell pollen chamber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下载PDF
淹水胁迫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PCD特征及活性氧作用初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祥宜 李继伟 +3 位作者 阳超男 姜珍 肖诗鑫 周竹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2-838,共7页
为了解淹水条件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细胞学特点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通气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以高度耐湿的华麦8号幼苗为材料进行淹水处理,在显微水平上系统地观察了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 为了解淹水条件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细胞学特点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通气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以高度耐湿的华麦8号幼苗为材料进行淹水处理,在显微水平上系统地观察了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细胞核DNA的断裂情况,并对ROS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荧光观察。结果表明:(1)通气组织最先起源于根皮层中部,然后逐渐扩展,到淹水8d时基本形成,淹水60d时更为发达;(2)淹水1.5~48h根皮层出现大量细胞核DNA断裂,且细胞核DNA降解为180~200bp的片段,证明小麦根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是根皮层细胞发生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过程,而且淹水1.5~48h是根皮层细胞死亡高峰期;(3)ROS在细胞核DNA发生断裂前开始积累,在通气组织形成中呈现动态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是一个皮层细胞PCD的过程,并且ROS可能参与介导了PCD的进程。另外,淹水胁迫在前期抑制了次生根的产生,随后又促进了次生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淹水胁迫 根皮层 通气组织 细胞程序化死亡 活性氧
下载PDF
水稻PCD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喜焕 刘国振 +2 位作者 刘国庆 朱立煌 马峙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2-946,共5页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学者发现的特殊的水稻细胞死亡控制突变体 30 37(M)为材料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 (共计 15 9个微卫星引物 )技术对突变体性...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学者发现的特殊的水稻细胞死亡控制突变体 30 37(M)为材料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 (共计 15 9个微卫星引物 )技术对突变体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该突变体PCD基因位于水稻的第 8染色体和第 12染色体 ,为下一步精细定位突变体基因及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pcd相关基因 基因定位 细胞程序化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金钢 叶建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反映细胞膜完整性的方法和反映DNA片段化的方法。并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凋亡 测试
下载PDF
PC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研究外来激素对大鼠睾丸细胞PCD影响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祝红红 黄幸纾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3-28,共6页
本研究1.建立了检测PCD的石蜡切片原位末端标记(ISEL)法,在石蜡切片原位用免疫组化法标记核DNA,使PCD细胞呈黄色或棕黄色的阳性着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鉴别。本实验用加热和蛋白酶K同时处理背景,使非特异性... 本研究1.建立了检测PCD的石蜡切片原位末端标记(ISEL)法,在石蜡切片原位用免疫组化法标记核DNA,使PCD细胞呈黄色或棕黄色的阳性着染,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鉴别。本实验用加热和蛋白酶K同时处理背景,使非特异性染色几乎不存在;使用过氧化物酶—DAB显色系统缩短时间2小时,提高了筛检速度。2.应用ISEL法研究外来激素对大鼠睾丸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GnRH-A是一个促凋原,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d检测 激素 睾丸细胞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
下载PDF
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的时空变化
6
作者 郭燕 李颖 +2 位作者 张树航 张馨方 王广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Ca^(2+)在替码板栗品种X12芽体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芽体PCD的关系。【方法】利用焦锑酸盐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替码板栗X12芽体PCD过程中(S1~S5时期) Ca^(2+)的时空变化。【结果】S1时期,细... 【目的】探讨Ca^(2+)在替码板栗品种X12芽体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芽体PCD的关系。【方法】利用焦锑酸盐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替码板栗X12芽体PCD过程中(S1~S5时期) Ca^(2+)的时空变化。【结果】S1时期,细胞结构正常,Ca^(2+)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有少量Ca^(2+),液泡内Ca^(2+)含量极少;S2时期,部分细胞器轻微降解,细胞间隙中Ca^(2+)减少,细胞质、液泡膜和细胞核膜附近Ca^(2+)开始增多;S3时期,细胞进一步解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降解严重,细胞间隙和细胞壁上Ca^(2+)颗粒极少,细胞质、细胞核、破裂的液泡内及液泡周围Ca^(2+)明显增多;S4时期,细胞降解严重,Ca^(2+)在细胞内呈无规则分布,质膜和细胞壁上较少,集中于破碎的液泡膜和液泡碎片处;S5时期,细胞器均降解破碎,Ca^(2+)随降解的细胞器碎片成块状聚集。【结论】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呈动态变化,Ca^(2+)可能参与了PCD过程;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的Ca^(2+)内流可能是引起替码板栗芽体PCD的部分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芽体 CA2+ 细胞程序性死亡
下载PDF
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细胞结构变化及PCD
7
作者 金钢 叶建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78-178,共1页
电镜观察到两年生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茎中形成层细胞以及其他的薄壁细胞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特征: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环状片层及多泡体;细胞壁出现膨胀扭曲;线粒体峭数目减少直至双层膜破毁.... 电镜观察到两年生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茎中形成层细胞以及其他的薄壁细胞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特征: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环状片层及多泡体;细胞壁出现膨胀扭曲;线粒体峭数目减少直至双层膜破毁.在整个变化过程中,细胞质膜始终是完整的,内质网在细胞器降解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细胞核在线粒体等细胞器降解之后才崩塌消失.这表明,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系统反应过程中有PCD发生,其变化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细胞死亡.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系统反应过程中,PCD是持续发生的,最终引起植株全面崩溃,这可能是感病黑松死亡的内因.在感病10d后,形成层区才开始出现空洞化现象.因此,形成层的空洞化并非是植株死亡的主因,而是其感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松 松材线虫 超微结构变化 程序性死亡
下载PDF
大白菜核不育花药绒毡层的异常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导致小孢子败育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郭瑛琪 李祥 +2 位作者 崔海芳 侯凌云 岳艳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2-408,共7页
【目的】观察大白菜花药发育中绒毡层与小孢子的细胞形态,为研究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大白菜核不育近等基因系10L03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TUNEL法对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大白菜核不育... 【目的】观察大白菜花药发育中绒毡层与小孢子的细胞形态,为研究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大白菜核不育近等基因系10L03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TUNEL法对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起始于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结构异常,小孢子在四分体时期开始败育;不育发生后,伴随着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严重空泡化,提前降解,小孢子变形干瘪而死亡;不育与绒毡层提前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有关,绒毡层PCD过程失控,导致绒毡层爆发性提前降解,影响绒毡层对小孢子进一步发育的营养供应。【结论】不育四分体不能及时释放单核小孢子而影响小孢子的进一步发育,是导致小孢子败育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核不育 绒毡层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下载PDF
向日葵柄锈菌效应子P2的定位及功能研究
9
作者 金佳鹏 连小雨 +1 位作者 路妍 景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30,共7页
由向日葵柄锈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引起的向日葵锈病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的安全生产。效应子是一类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分泌的蛋白,促进病原菌侵染或触发寄主免疫。为明确向日葵锈菌效应子P2在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该基因序列... 由向日葵柄锈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引起的向日葵锈病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的安全生产。效应子是一类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分泌的蛋白,促进病原菌侵染或触发寄主免疫。为明确向日葵锈菌效应子P2在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向日葵锈菌夏孢子cDNA为模板,克隆了P2基因的编码序列,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性;采用农杆菌瞬时表达系统在烟草上验证了P2的毒性功能,并在烟草上瞬时表达对其进行了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表明,P2编码58个氨基酸,N端含24氨基酸的信号肽,无核定位信号及跨膜结构域,并在向日葵锈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2可以抑制BAX诱导的细胞坏死,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2定位在细胞膜及细胞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锈病 效应子 QRT-PCR 细胞程序性死亡 亚细胞定位
下载PDF
Dihydrosphingosine-lnduc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Tobacco BY-2 Cells Is Independent of H2O2 Production 被引量:2
10
作者 Christophe Lachaud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10-318,共9页
Sphinganine or dihydrosphingosine (d18:0, DH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free sphingoid Long Chain Base (LCB) in plants, has been recently shown to induce both cytosolic and nuclear calcium transient increases an... Sphinganine or dihydrosphingosine (d18:0, DHS), one of the most abundant free sphingoid Long Chain Base (LCB) in plants, has been recently shown to induce both cytosolic and nuclear calcium transient increases and a correlated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n tobacco BY-2 cell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get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LCB signaling pathway leading to cell death, the putative rol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has been investigated. We show that DHS triggers a rapid dose-dependent production of H2O2 that is blocked by diphenyleniodonium (DPI), indicating the involvement of NADPH oxidase(s) in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while DPI does not block DHS-induced calcium increases, the ROS production is inhibited by the broad spectrum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lanthanum (La^3+). Therefore, ROS production occurs downstream of DHS-induced Ca^2+ transients. Interestingly, DHS activates expression of defense-related genes that is inhibited by both La^3+ and DPI. Since DPI does not prevent DHS-induced cell death, these results strongly indicate that DHS-induced H2O2 production is not implicated in PCD mechanisms but rather would be associated to basal cell defense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bacco BY-2 cells calcium signaling cytosolic calcium AEQUORIN sphingolipids LCBs dihydrosphingosine SPHINGANINE apoptosis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H2O2 oxidative burst.
原文传递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developing human fetal CNS
11
作者 Chan W.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22期2082-2084,共3页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n develop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of human fetuses ranging from 12 to 39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echniques of flow cy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in develop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of human fetuses ranging from 12 to 39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echniques of flow cytometry and terminal transferase-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CD did occur in every representative brain region of all fetuses examined in different stages.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two peaks of PCD appearing at the 12th and 39th weeks respectively,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first peak of apoptosi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elective elimination of neurons overproduced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the seco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neuronal circui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FETU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植物在逆境胁迫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云霞 程晓霞 +2 位作者 代小梅 曾会明 韩烈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1,共5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高盐、低氧、低温、热激和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活性氧、Ca2...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高盐、低氧、低温、热激和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活性氧、Ca2+、乙烯和NO等为信号因子,诱导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发生PCD,形成细胞主动死亡,从而避免逆境对其他组织进一步伤害,并使植物获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植物PCD的一般特征、环境胁迫因子及诱导PCD信号分子等进行了综述,为在逆境条件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 环境胁迫 信号分子
下载PDF
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3
作者 闫龙凤 杨青川 +1 位作者 韩建国 刘志鹏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11-19,共9页
半胱氨酸蛋白酶是植物中重要的蛋白酶家族之一,广泛参与种子萌发、幼苗发育,胁迫响应和组织分化衰老等过程。针对这一重要特性,分别综述了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类、结构、编码基因和表达调节方式及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 基因表达和调节 细胞程序化死亡
下载PDF
Al^3+对大豆根边缘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的生理生态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荣峰 蔡妙珍 +3 位作者 刘鹏 徐根娣 陈敏燕 梁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0-697,共8页
设置不同的Al3+浓度(0、25、50、100、200、400μmol.L-1)和培养时间(12、24h),研究了边缘细胞活性和大豆(Glycine max)根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Al3+浓度及处理时间变化的规律,并通过Hoechst33342... 设置不同的Al3+浓度(0、25、50、100、200、400μmol.L-1)和培养时间(12、24h),研究了边缘细胞活性和大豆(Glycine max)根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Al3+浓度及处理时间变化的规律,并通过Hoechst33342-PI双重荧光染色、梯状DNA(即DNA ladder)分析和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即TUNEL原位标记)检测,研究了Al3+对大豆根边缘细胞程序性死亡诱导的生理生态作用。结果表明,Al3+胁迫能诱导边缘细胞的死亡,随着Al3+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增加。通过Hoechst33342-PI双重荧光染色、DNA ladder分析和TUNEL原位标记,检测到Al3+胁迫下发生程序性死亡的边缘细胞。其表现为:在400μmol·L-1Al3+诱导大豆根24h时,核酸电泳显示细胞DNA发生特异性降解并形成阶梯状电泳条带(DNAladder),用TUNEL原位标记检测200和400μmol·L-1Al3+处理12h后的大豆根边缘细胞,发现DNA的3′-OH端被原位特异标记,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后,细胞核为阳性或强阳性。同时,高浓度Al3+(>100μmol·L-1)处理下,CAT、POD和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AT和SOD的活性也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在Al3+胁迫下边缘细胞的死亡可能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形式,高浓度Al3+胁迫下,通过诱导活性氧在细胞体内的产生和累积而导致细胞凋亡,此过程是其对逆境胁迫所作出的生理生态防御性应答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毒 大豆 边缘细胞 细胞程序性死亡 抗氧化酶 生理生态
下载PDF
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杰 朱碧岩 张铭光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22-28,共7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对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植物发育过程中的PCD对植物自身形态建成和组织分化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动、植物的PCD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对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植物发育过程中的PCD对植物自身形态建成和组织分化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动、植物的PCD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植物发育过程也有着独特的PCD机制,例如依靠有裂解功能的液泡来参与PCD。通过比较植物和其他生物发育过程中的PCD,可对植物发育过程中PCD的特征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说明植物发育过程中PCD的研究将在理论和生产上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发育 发育过程 pcd 组织分化 形态建成 相似性 机制 液泡
下载PDF
新基因水稻OsLSD1的克隆及拟南芥和水稻类LSD1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丽娟 田颖川 何朝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类LSD1(LSD1-like) 基因家族是一类特殊的C2C2型锌指蛋白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 目前已经研究的2个成员拟南芥LSD1(lesions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1) 和LOL1(LSD-One-Like 1) 基因均参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类LSD1(LSD1-like) 基因家族是一类特殊的C2C2型锌指蛋白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 目前已经研究的2个成员拟南芥LSD1(lesions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1) 和LOL1(LSD-One-Like 1) 基因均参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的调控. 从水稻cDNA文库中克隆到1个类LSD1基因,命名为OsLSD1. 该基因长988 bp,包含一个432 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43个氨基酸) 含有3个内部保守的锌指结构域. DNA印迹结果表明OsLSD1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且在根、茎和叶中表达. 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从拟南芥和水稻数据库中各识别出5个和7个(包括OsLSD1) 类LSD1基因. 分析了这些类LSD1基因的结构,蛋白质结构域组成.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无论基于编码区的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都可以将这些类LSD1基因分为2类. 虽然不存在拟南芥或水稻特有的类LSD1蛋白,但有些结构域是水稻所特有的,也有些基因是来源于复制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结构域 锌指蛋白基因 氨基酸序列 基因家族 克隆 新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 转录因子
下载PDF
细胞凋亡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慈云祥 张春阳 冯军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51-459,共9页
本文对细胞凋亡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重点评述了细胞凋亡的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计数法、原位DNA标记检测法、anti-ssDNAM... 本文对细胞凋亡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征,重点评述了细胞凋亡的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计数法、原位DNA标记检测法、anti-ssDNAMAbs分析和PCR技术。对细胞凋亡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测试方法 程序化细胞死亡
下载PDF
自噬在细胞生存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颜次慧 梁中琴 +1 位作者 顾振纶 秦正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它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调控自噬的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错综复杂,作为Ⅱ型程序性死亡,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参与了细胞稳定状态的维持和疾病发生过程。近年来...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它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调控自噬的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错综复杂,作为Ⅱ型程序性死亡,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参与了细胞稳定状态的维持和疾病发生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还可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因子、肿瘤形成过程及血管生成等方面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肿瘤 程序性死亡 信号传导
下载PDF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During the Secondary Xylem Differentiation and Dedifferentiation in Eucommia ulmoides Trunk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雅清 Kalima-N’ +1 位作者 KomaMWANGE 崔克明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5期455-460,共6页
The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in the secondary xylem cells during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dedifferentiation in the girdled Eucommia ulmoides Oliv.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lead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 The ultracy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ATPase in the secondary xylem cells during their differentiation and dedifferentiation in the girdled Eucommia ulmoides Oliv.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lead phosphate precipitation technique.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iation, which is a typical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process, ATPase deposits increased in the nucleus but decreased and progressively disappeared in the cell organel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tribution of ATPase increased in the inner face of the cell wall and pits with cytoplasmic degener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CD was an energy dependent active process and was controlled by nuclear gen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TPase in the intercellular spaces increas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cambium resulted from the de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condary xylem cells after girdling. However, ATPase was not found in the nucleus of the dividing cells, suggesting that nutrients were transported through protoplast during differentiation, and through both protoplast and apoplast during dedifferentiation. Thus, the energy required in cell division was provided mainly by intercellular spac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ATPase reflected which cell component was actively taking part in the cell metabolism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 plant development, and its distribu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ological state of the cel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distributions of ATPase, the critical stage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ical stage and dedifferentiation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ommia ulmoides secondary xylem DIFFERENTIATION DEDIFFERENTIATI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ATPASE
下载PDF
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CAG模型大鼠细胞凋亡基因Bcl-2与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西杰 张静霜 +4 位作者 李卫强 朱微微 郭利民 苏维霞 徐丽华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其治疗CAG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蜥蜴散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除... 目的研究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其治疗CAG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蜥蜴散大、中、小剂量组及维酶素组,除正常组外,均采取55℃热盐水、2%水杨酸、20mmol/L脱氧胆酸钠3个致萎缩因素配合饥饱失常造成CAG模型。分别运用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大、中、小剂量及维酶素治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组织Bcl-2及Bax蛋白表达,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通过人工计数法对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各组大鼠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图像光密度的测算,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大、中、小剂量组细胞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大、中剂量组细胞凋亡基因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维酶素组(P<0.05)。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大、中、小剂量组细胞凋亡基因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大、中剂量组细胞凋亡基因Ba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维酶素组(P<0.05)。结论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异常是CAG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对胃黏膜的损害具有保护作用,且能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并且提高胃黏膜Bax蛋白表达,部分逆转胃黏膜病理变化,揭示了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治疗CAG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 Bcl-2 BAX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