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居里面深度对中国东北部大地热流的研究
1
作者 邱楠生 许晴 +2 位作者 朱传庆 宋佳霖 李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0-691,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 大地热流值是表征地球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深部地温预测和评价一个地区地热资源的最基本数据。受钻孔测温的影响,盆地外的无钻孔测温地区缺少实测的大地热流值。目前的热流分布图都是依据相邻盆地的实测值进行插值绘制的,无钻孔区热流值可信度较低。由于岩石居里点与温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居里面深度来研究地表热流值。本文依据东北地区现有的居里面深度分布图,结合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数据和相应的地壳分层状况,计算了东北地区的大地热流值,重新绘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精细的大地热流分布图。东北地区整体大地热流处于42.5~95 mW/m~2之间,热流高值位于五大连池及敦化-密山断裂带海龙—牡丹江一带,松辽盆地内部、小兴安岭和长春-延吉缝合带也有局部的高热流值。热流高值与居里面隆起区域有较高的一致性,即居里面隆起处热流较高,而坳陷区热流较低。本次研究填补了中国东部地区热流实测值空白,为该区深部地温预测和地热资源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面 大地热流 岩石热导率 岩石生热率 地热资源
下载PDF
“好在”:栖居视角下芒景布朗族的康养理念与地方实践
2
作者 朱凌飞 李江南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好在”理念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关系,表达了“栖居”的能动者对个体身体和特定环境的具身性经验和体验。在芒景布朗人居住和健康的传统理念与地方实践中,包含着地方性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多重... “好在”理念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关系,表达了“栖居”的能动者对个体身体和特定环境的具身性经验和体验。在芒景布朗人居住和健康的传统理念与地方实践中,包含着地方性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多重因素,体现出当地人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茶叶经济、康养旅游、“世遗”申报等的推动下,芒景布朗人对“好在”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要求,并推动了现代康养理念的在地化实践。“健康中国”的构建将使人们越来越“好在”,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更“好在”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在” 康养 视角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民居建筑木雕元素融入室内设计的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申艳冬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7期157-159,共3页
民居建筑木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木雕工艺具有在地性特征,其刀法、造型、线条等,在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室内装饰手法日渐丰富,大众审美水平... 民居建筑木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木雕工艺具有在地性特征,其刀法、造型、线条等,在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室内装饰手法日渐丰富,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此趋势下,现代室内设计师应多从诸如非遗民居建筑木雕元素中汲取灵感,探索室内设计中的更多可行性,这将有效推动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民建筑木雕 室内设计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基于民系民居文化理论的中国本土建筑史学研究方法自主建构与范式变革 被引量:1
4
作者 陆琦 刘国维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系民 建筑史学 建筑文化 研究方法 陆元鼎建筑思想
下载PDF
“兜底+助推”:社区转型共同生产模式及其生成机制——以S镇“村改居”为例
5
作者 赵伯艳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2,共8页
“村改居”后续治理难题和可持续发展困境引发了对社区转型依靠力量、动员机制、推进策略等问题的反思,亟须构建一种兼容党政主导和居民参与的社区转型共同生产模式。案例表明,“兜底+助推”的共同生产模式催生了“村改居”的整体转型... “村改居”后续治理难题和可持续发展困境引发了对社区转型依靠力量、动员机制、推进策略等问题的反思,亟须构建一种兼容党政主导和居民参与的社区转型共同生产模式。案例表明,“兜底+助推”的共同生产模式催生了“村改居”的整体转型。党建引领下的体制赋能和资源支持机制为搬迁动员提供了兜底保障;组织协商和信任塑造机制加强了多方互动,助推了共同生产的发展。体制赋能、资源支持、组织协商、信任塑造等四大机制互为补充,共同形塑、巩固和维系了“党政链接社会”的共同生产方式。从根源来看,社区价值共创是社区深度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过程视角探究中国情境下社区转型共同生产的模式、机制和策略,有助于拓展共同生产研究和丰富地方治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底 助推 社区转型 共同生产 “村改居”
下载PDF
现象学视域下心灵栖居和生成的教育空间
6
作者 肖绍明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 现象学意义上的教育空间超越物质的、客观的空间,克服抽象空间、同质化空间的宰制,实现心灵的空间转向,以及精神空间、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之现实的、历史的辩证统一。在先验现象学看来,教育空间超越物质—心理空间,面对纯粹意识的主观世界本身,具有发现心灵“是其所是”、发现教育本真性的形而上学性质。在身体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身体之完形、情感和表征,是在出身、入身和交往的具身化教育中显现心灵空间的广度、深度、方向、结构、语言和创新。在生存现象学中,教育空间是人在场所、位置和处所中栖居、探索和生成。综论之,需要走向实践现象学的多元教育空间的辩证法,实现身心融合、实践性生成、交互性流动、情感与意志绽放,展示人之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生成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心灵 生成 教育空间
下载PDF
“村改居”类村庄共同体的嬗变与重塑
7
作者 高春凤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5,共11页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 村庄共同体 利益格局 权力配置 价值认同
下载PDF
芳园居:避暑山庄里的银库
8
作者 滕德永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9-86,共8页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设立了芳园居银库,为行宫日后的修缮工程提供经费。乾隆皇帝至此时方在避暑山庄设立银库,具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该银库的设立,既是热河工程发展的结果,也有热河道库存银较多的因素。芳园居能够成为乾...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设立了芳园居银库,为行宫日后的修缮工程提供经费。乾隆皇帝至此时方在避暑山庄设立银库,具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该银库的设立,既是热河工程发展的结果,也有热河道库存银较多的因素。芳园居能够成为乾隆皇帝理想的银库,与自身良好的条件密不可分。嘉庆时期,该银库在避暑山庄的修缮过程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道光时期,随着行宫使用频率的下降,导致工程数量急剧萎缩,芳园居银库最终被取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 乾隆 避暑山庄 芳园 银库
下载PDF
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居住模式偏好研究
9
作者 宋全成 王宏治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演进和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的双重背景之下,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偏好对洞悉未来老年居住需求、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增强老龄群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传统家庭模式正在逐渐衰落,一代户...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演进和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的双重背景之下,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偏好对洞悉未来老年居住需求、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增强老龄群体福利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传统家庭模式正在逐渐衰落,一代户家庭取代二代户家庭成为家庭户规模的主流,老年单人家庭和老年夫妇家庭数量及比例不断攀升。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分析老年人居住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二元logit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体特征因素、居住环境因素、家庭支持因素和社会养老服务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模式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代际合居仍然是老年人主流居住意愿模式,但低龄老年群体、非农业户口老年群体、东部地区老年群体和有配偶老年群体更倾向于选择代际独居。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态、生理健康、住房来源属性、住房类型、住房条件、家庭经济收入、男孩数量、子女照料时长、子女经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退休制度均对老年群体的居住模式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加快布局老年人住房服务体系建设,满足未来老年人多元化居住需求;精准帮扶居住环境劣势老年群体,提升未来选择不同居住模式的信心;继续健全养老金制度及社会退休保障制度,激发老年人选择不同居住模式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结构 老年人 住模式 代际独 代际合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村并居中乡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0
作者 韩秀兰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7期12-16,共5页
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合村并居对村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优化了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村落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或改变,导致村落独特的文化面临消亡。文章探究了... 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合村并居对村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优化了村民居住条件、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村落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可能会被拆除或改变,导致村落独特的文化面临消亡。文章探究了合村并居对村落空间结构及乡土文脉的影响,分析了青岛莱西市沟东新村在合村并居中乡土文脉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由此引发对乡村文脉传承与发展路径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合村并 乡土文脉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表征、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控制权理论视角的探讨
11
作者 付舒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2期20-27,共8页
增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均等性,对弥合城乡公共服务间隙,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广州20个“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供需不平衡、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结构不清晰、公共... 增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均等性,对弥合城乡公共服务间隙,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广州20个“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调查发现:公共服务设施供需不平衡、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结构不清晰、公共服务覆盖人口严重倒挂、公共服务提质制约因素较多,成为“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表征。上述困境表征可以置于控制权理论视角加以分析,“村改居”社区在“镇村体制”向“街居体制”转制过程中,各方主体在事权和财权的权力转换中出现了“目标—激励”的模糊化处置。基于此,建议以普惠均等价值理念为牵引,将“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性程度构建多元主体权责统一的“目标—激励”供给体系,创新多元主体低成本供给运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从模糊化向清晰化、精细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社区 公共服务 控制权
下载PDF
九居谷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建设探讨
12
作者 汪宏涛 段凯 李注苍 《甘肃科技》 2024年第2期28-32,37,共6页
甘肃省漳县九居谷一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西北干旱型丹霞地貌景观。虽然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较早,但尚未开展专门的地质遗迹调查。通过对九居谷一带地质遗迹进行了较全面的实地调查,筛选出较重要的地质遗迹161处,并划分为3大类6类11亚类,... 甘肃省漳县九居谷一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西北干旱型丹霞地貌景观。虽然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较早,但尚未开展专门的地质遗迹调查。通过对九居谷一带地质遗迹进行了较全面的实地调查,筛选出较重要的地质遗迹161处,并划分为3大类6类11亚类,分析了主要地质遗迹的资源特征,评定出国家级地质遗迹2处,省级地质遗迹42处,九居谷地质遗迹等级已达到国家地质文化村标准。论述了九居谷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文化村建设规划及建议,为九居谷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建设 丹霞地貌 地质遗迹 漳县 甘肃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下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社区老人文化转型的路径探析——基于S市D社区
13
作者 曹庆新 韩佳美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村改居”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转型必然会带动文化转型。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变化不仅意味着其身份的改变,同时还会给老人带来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势必会给老人在心理上造成冲击。本文以D社区为例,分析其在文... “村改居”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转型必然会带动文化转型。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变化不仅意味着其身份的改变,同时还会给老人带来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势必会给老人在心理上造成冲击。本文以D社区为例,分析其在文化转型中的困境,结合社会工作方法,为社会工作介入村改居文化转型的路径提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村改居老人个体心理不适,为其适应文化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社区 文化转型 社会工作
下载PDF
文化变迁视野下达斡尔族不同群体间现代住居空间对比研究
14
作者 齐卓彦 于文婧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167-172,共6页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 达斡尔族在17世纪中叶南迁入嫩江流域后,因所处区域行政组织不同,形成布特哈与齐齐哈尔两个群体。群体间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使现代住居在文化变迁背景下表现出特征分异。该文以两个群体原始村落哈力村与额尔门沁村为研究对象,从住居院落入口方向、院落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布局三个方面解析现代住居的差异性。得出:布特哈群体地处北方游猎、游牧文化带中心,在支持多经济模式的自然环境和相似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包容下,现代住居更多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模式中的固有基因。齐齐哈尔群体靠近汉族文化聚集区,达斡尔族自身文化基因在现代住居中逐渐模糊,农耕文化的特征有一定遗留。本文以期为原生性保护和活态性更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变迁 空间 达斡尔族 布特哈群体 齐齐哈尔群体
下载PDF
先秦丘居形态及其对古代营城理念的影响
15
作者 赵晓峰 张国禹 赵天择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梳理了“丘”的概念及其五重涵义,用图形化的方式考释了“敦丘”“陶丘”“融丘”和“昆仑丘”四种丘居形态。并由此出发,解析了古代多重城制的成因,择居丘南的缘起,以及地法昆仑的三种方法,以探究丘居形态对古代营城理念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形态 营城理念 多重城制 丘南 地法昆仑
下载PDF
扎根理论下的长春市工业遗产社区住居需求解析
16
作者 郭苏琳 杨天振 《石材》 2024年第3期46-48,共3页
工业化留下众多遗产,它们既是经济见证,也是文化纽带。本研究深入长春机车厂社区,探索居民对工业遗产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居民对于个体差异、文化认同、现代生活和建构再生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并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具... 工业化留下众多遗产,它们既是经济见证,也是文化纽带。本研究深入长春机车厂社区,探索居民对工业遗产的看法和需求。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居民对于个体差异、文化认同、现代生活和建构再生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并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了具体建议,推进其与社区的和谐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长春机车厂 扎根理论 可持续发展 需求
下载PDF
筑梦安居,保障性住房书写优异民生答卷
17
作者 周稳海 《房地产世界》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方可长治久安。千百年来,“住有所居”一直是普通民众的孜孜所求,也是执政者念兹在兹的大事。对中国人而言,住房不仅是一件商品、一处居所,更是放“心”的地方,承载着人们对家的渴望,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住有所 安定有序 乐业 普通民众 执政者
下载PDF
偏差与调适:“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与治理对策——以广州的实践为例
18
作者 付舒 《新经济》 2024年第2期123-133,共11页
“村改居”社区是渐进性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过渡性存在,但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城”与“乡”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本文通过对广州40条城中村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硬件设施供给效果不彰,财政供... “村改居”社区是渐进性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过渡性存在,但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城”与“乡”的不协调不平衡现象。本文通过对广州40条城中村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硬件设施供给效果不彰,财政供给关系调整微弱,人事供给缺口明显等问题。从政策执行视角看,造成“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主要在于政策执行的动机偏差、规划失衡的尺度偏差和路径依赖的事责偏差。为此,需强化目标引领,系统谋划“村改居”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拆治兴”并举的具体对应举措,明晰激励分配结构,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和责任激励的两翼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社区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政策执行偏差
下载PDF
城景一体:一种追求城市人居格局意境的本土风景营造模式
19
作者 李静洋(文/图) 李小龙(文/图) +1 位作者 杨晓丹(文/图) 邸玮(文/图)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城景一体”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和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注重城市建设与风景营造的有机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积极地发掘风景、激活风景、融汇风景、创造风景、升华风景;且不止于关注一地、一隅之局部风景点... 1.何谓“城景一体”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葆有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和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注重城市建设与风景营造的有机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积极地发掘风景、激活风景、融汇风景、创造风景、升华风景;且不止于关注一地、一隅之局部风景点的塑造,而是着眼于城市整体山水人文环境,以城为景、处处用心、整体经营,形成城在景中、景城交融的“城景一体”式人居格局意境,因此,累代积淀形成了优秀的本土风景营造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经营 诗意栖 营造模式 城市规划建设 风景 本土
下载PDF
诗意栖居地:《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书畅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4-66,共3页
《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运用离奇的想象、清丽的笔触、夸张的表达生动记录了格列佛在找寻“诗意栖居地”过程中的奇遇故事,彰显出浓郁的生态美学。《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集中体现为静态自然之美、动态自然之美、和谐生态美学三... 《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运用离奇的想象、清丽的笔触、夸张的表达生动记录了格列佛在找寻“诗意栖居地”过程中的奇遇故事,彰显出浓郁的生态美学。《格列佛游记》中的生态美学集中体现为静态自然之美、动态自然之美、和谐生态美学三大方面,其中静态自然之美体现为小人国的精细之美、巨人国的宏大之美;动态自然之美体现为万物平等的哲学观、因果循环的对称美;和谐生态美学聚焦于“何以栖居“”为所当为”两个方面,为探寻理想的诗意栖居地、回归朴素的诗意栖居地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 小人国 生态美学 诗意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