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笔”之病犯论南朝“文笔说” 被引量:4
1
作者 唐芸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3,共6页
关于"文笔说"的讨论至今已延续良久。人们一直关注于其在文体分类中的作用。在《文镜秘府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笔"亦存在病犯,强调句中宫商和谐,且句末不押韵。由此我们得出,"文""笔"之分,应... 关于"文笔说"的讨论至今已延续良久。人们一直关注于其在文体分类中的作用。在《文镜秘府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笔"亦存在病犯,强调句中宫商和谐,且句末不押韵。由此我们得出,"文""笔"之分,应该是骈体的写作方式在南朝时流行的体现。唐代"文笔"说的式微也与骈体的衰落有关。从这则材料还可以看出南朝人对声律的重视和探索,但这并不足以构成"纯文学"观念形成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说 病犯 文镜秘府论 骈体
下载PDF
宋代《伤寒论》歌赋类著作特点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瑞婷 邹锦 陶晓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第4期25-27,共3页
宋代出现了歌诀、辞赋类的伤寒著作,反映了当时伤寒学的蓬勃发展和普及特色。梳理现存的五种宋代《伤寒论》歌赋类文献,对其著述体例、主要内容以及理论渊源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其特点,以明确两宋时期伤寒著作的多样性。
关键词 伤寒论 歌赋类著作 宋代 体例 内容特点 理论渊源
下载PDF
晚期桐城古文派中的衡水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佑茂 《衡水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4-25,共2页
桐城古文派自兴起以来,其师徒的传授始终以江南人为主。但自从张裕钊、吴汝纶北来直隶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两人的弟子绝大部分为直隶人,而在直隶人中又以衡水人居多,其中更有贺涛等这样的晚期桐城古文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晚... 桐城古文派自兴起以来,其师徒的传授始终以江南人为主。但自从张裕钊、吴汝纶北来直隶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两人的弟子绝大部分为直隶人,而在直隶人中又以衡水人居多,其中更有贺涛等这样的晚期桐城古文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晚期桐城古文的中心在直隶,而这一结果的取得,衡水人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桐城古文 吴汝纶 直隶 衡水人
下载PDF
论北宋前期论体文的特征
4
作者 夏令伟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4-70,共7页
北宋前期是宋代论体文的发轫阶段,这一时期的论体文的整体特征较为明显。思想内容由于受时代思潮与现实政治的影响,呈现出以儒为主、三教融合的趋势。创作主体则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对论体文的品格有较大影响。艺术上的整体... 北宋前期是宋代论体文的发轫阶段,这一时期的论体文的整体特征较为明显。思想内容由于受时代思潮与现实政治的影响,呈现出以儒为主、三教融合的趋势。创作主体则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对论体文的品格有较大影响。艺术上的整体特征也开始显现,如体制上普遍要求主于求理(儒家之理),以资于用;风格上则有义尽语简与致密奥博的不同;语言上间用偶俪,但以散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体文 三教融合 义尽语简 致密奥博
下载PDF
《齐物论》篇名解题探微
5
作者 王英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5-128,共4页
《齐物论》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篇目本身的命题中。历代学者对篇名解题虽见仁见智,但均未离"齐—物论"之认识方法与"齐物—论"之本然境界两大层次分析。在"物论"中实现"齐&... 《齐物论》的思想深度不仅体现在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在篇目本身的命题中。历代学者对篇名解题虽见仁见智,但均未离"齐—物论"之认识方法与"齐物—论"之本然境界两大层次分析。在"物论"中实现"齐"的方法是去"成心",对事物终本认识的阐释是"齐物—论",从"齐—物论"到"齐物—论"完成的是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解题
下载PDF
“竟陵八友”诗文辑佚
6
作者 柏俊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1-28,共8页
"竟陵八友"诗文集当以逯钦立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最为详备,然尚有阙者。今人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林家骊《沈约研究》辑补了沈约许多诗文,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补辑了谢... "竟陵八友"诗文集当以逯钦立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最为详备,然尚有阙者。今人陈庆元《沈约集校笺》、林家骊《沈约研究》辑补了沈约许多诗文,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补辑了谢朓诸多作品,然很不完备。笔者在广泛涉猎资料的基础上,辑佚了"竟陵八友"散佚之作25首,存目24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八友” 诗文 辑佚 存目
下载PDF
《论衡》修辞技巧的运用
7
作者 韩中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9-72,共4页
王充《论衡》的修辞技巧,是后人略于论述的,且没有详细的探究。王充本人已经有了明确的修辞观,考察《论衡》的修辞艺术,它的譬喻的精妙通显,尤其是类比修辞对后世鉴赏的影响特别重大,它的对偶、排比与引用的运用增添了其文学色彩。《论... 王充《论衡》的修辞技巧,是后人略于论述的,且没有详细的探究。王充本人已经有了明确的修辞观,考察《论衡》的修辞艺术,它的譬喻的精妙通显,尤其是类比修辞对后世鉴赏的影响特别重大,它的对偶、排比与引用的运用增添了其文学色彩。《论衡》修辞技巧的运用彰显着汉代政论散文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修辞艺术 诸子散文 文学形式
下载PDF
儒道思想对阮籍“论”体文艺术风格的影响
8
作者 杨朝蕾 《唐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5-38,共4页
阮籍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论体文体现了儒道思想对他的影响及其思想转变的轨迹。早期之论归本儒家,行文沉稳,论述严密,颇具儒者敦厚之风,后期之论则气盛调远,自然飘逸,尤显道家寥廓恢宏之貌。由此可见,文士思想之转变直... 阮籍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论体文体现了儒道思想对他的影响及其思想转变的轨迹。早期之论归本儒家,行文沉稳,论述严密,颇具儒者敦厚之风,后期之论则气盛调远,自然飘逸,尤显道家寥廓恢宏之貌。由此可见,文士思想之转变直接影响其文风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思想 阮籍 论体文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梅尧臣以文为诗的特征体现
9
作者 李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6期81-82,共2页
梅尧臣诗歌中的以文为诗体现为意义层面的和形成层面的。所谓意义层面的以文为诗,体现在意识指向上"尚理趣,善议论"的特征,还体现在以典故入论上。形成层面的以文为诗则体现在诗歌谋篇布局的散文化上;诗题的长短变化上;诗歌... 梅尧臣诗歌中的以文为诗体现为意义层面的和形成层面的。所谓意义层面的以文为诗,体现在意识指向上"尚理趣,善议论"的特征,还体现在以典故入论上。形成层面的以文为诗则体现在诗歌谋篇布局的散文化上;诗题的长短变化上;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上,特别是引虚字入诗上。除用量多外,梅诗还偏爱某些虚字,如我们考察出梅尧臣自嘉祐二年以后便常用"不""无""莫"等否定词煞尾;最后还体现在梅诗节奏的与众不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以文为诗 诗题长短 虚字入诗
下载PDF
我国诗文标题发展史概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建初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9-95,共7页
我国古代诗文标题开始于《诗经》、《论语》等集子名 ,成熟于战国后期的诸子百家 ,完善于《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专著 ;自西汉始 ,文人们加强了对诗文标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诗文标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好波浪式发展、文化... 我国古代诗文标题开始于《诗经》、《论语》等集子名 ,成熟于战国后期的诸子百家 ,完善于《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专著 ;自西汉始 ,文人们加强了对诗文标题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诗文标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好波浪式发展、文化大革命中的“萧条”和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辉煌三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标题发展史 概论 渊源
下载PDF
简析文学作品中“两字书名”背后的“力学关系”
11
作者 向盼盼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2-75,81,共5页
"两字书名"背后有着复杂的"力学"关系,时代特色、文化思潮、文化传统乃至大众心理都对"两字书名"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力学作用。作为图书命名的一种形式,可以从暗合读者心理和传播时代精神角度来对"... "两字书名"背后有着复杂的"力学"关系,时代特色、文化思潮、文化传统乃至大众心理都对"两字书名"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力学作用。作为图书命名的一种形式,可以从暗合读者心理和传播时代精神角度来对"两字书名"进行创新性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散文 文学 两字书名
下载PDF
“论”体文与中国思想的阐述形式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9,共9页
"论"是一种独特的说理议论文体,它关注抽象义理,与阐发经典大义的"传"与"记"较为接近,但主题更集中,其超越性的品格与务实和功利的"策"不同,在形式上,吸收了"辩"的因素,以形成辨证... "论"是一种独特的说理议论文体,它关注抽象义理,与阐发经典大义的"传"与"记"较为接近,但主题更集中,其超越性的品格与务实和功利的"策"不同,在形式上,吸收了"辩"的因素,以形成辨证群言的反思性格局。"论"在八代最为繁荣,与当时注重反思的思想环境、佛教流行等因素密切相关。"论"在中唐发生重大转型,偏重实用性与修辞性,成为科举的重要文体。"论"体文的演变,对于反思中国思想阐述形式的变化,有积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体文 述理 辨证群言 实用与修辞
原文传递
散文研究去向何方——以东西方《孟子》研究为视角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伯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55,共18页
本文通过对朱熹的《孟子》文章学的研究,强调其解读实践对我们从事散文研究的启示,即从章句进入,并超越章句,经过文章学的途径,进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方法体现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意法论"精神。在与东亚《孟子》研究的比较中可... 本文通过对朱熹的《孟子》文章学的研究,强调其解读实践对我们从事散文研究的启示,即从章句进入,并超越章句,经过文章学的途径,进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方法体现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意法论"精神。在与东亚《孟子》研究的比较中可见,朝鲜时代的《孟子》解读多从义理着眼,重"意"轻"法",而日本的文章学又不免重"法"轻"意"。通过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梳理,以及与东亚和欧美批评传统的比较,本文旨在凸显"意法论"的现代价值。今日的散文研究或可循此方向继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研究 《孟子》 东亚视角 西方汉学 意法论
原文传递
类比思维与一分为二:论中国古代散文写法的两种向度
14
作者 卢敦基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9-196,共8页
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自有一些特殊的规则,但"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传统使这些规则常常隐没不彰,令人习焉难察。贾谊《过秦论(上)》为论说文中的典范,其写法采用了自《战国策》问世以来所风行的类比思辨,但关... 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自有一些特殊的规则,但"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的传统使这些规则常常隐没不彰,令人习焉难察。贾谊《过秦论(上)》为论说文中的典范,其写法采用了自《战国策》问世以来所风行的类比思辨,但关键处却没有坠入日常类比思辨的陷阱;与之相反,戚蓼生的《〈石头记〉序》则完全采用了传统古文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典范写法,完全无视从短篇散文到长篇小说的根本变化,使其对《石头记》的称颂与实际显得不相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散文 类比思维 一分为二 《过秦论》 《〈石头记〉序》
原文传递
试析《论语》书名之“论”
15
作者 伍淳 《中国外语研究》 2018年第1期34-36,115,共4页
关于《论语》书名之'论',古今有多种解释。参考《论语》命名的大致时间范围和'论'字历史发展脉络及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论语》书名之'论'的本义是'有条理、伦次',仍读为平声,既保留其本音,又区别于读... 关于《论语》书名之'论',古今有多种解释。参考《论语》命名的大致时间范围和'论'字历史发展脉络及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论语》书名之'论'的本义是'有条理、伦次',仍读为平声,既保留其本音,又区别于读为去声、'议论'义的'论'。至于书名的实际用字情况,还有待新的文字材料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书名 变调构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