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plants in agricultular landscape—state of the art, problems and ways of their decision
1
作者 Sokolov M S Kolombet L V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8-400,共3页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plants: definition and objectives. Technologically,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plants (hereinafter bioprotection) is a hig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olv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pproach and ...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plants: definition and objectives. Technologically,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plants (hereinafter bioprotection) is a high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volving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pproach and basee on an ecological imperative, namely “use living beings against living beings”. In a wide sense, present-day bioprotection is a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field of knowledge providing harmless suppression of harmful agents during cultivation and storage of agricultural crops by use natural and (or)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organisms (includ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ones having pesticidal properties) and products of their live cycle.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bioprotection consists in producing harmless, profitable and high-quality vegetative raw material, food, fodder. At the same time, bioprotection agrotechnologie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ming and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factors, stead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ing the health of both rural ethnos, and agrosphere as a whole. Real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protection approaches should provide minimum destruction of beneficial and non-target organisms, excluding the succession of harmful species and appearance of species resistant to biocontrol agents.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bioprotection. The following postulates and imperatives of biosphere science, agrarian and social ecology make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protection: “The Nature knows the how and why of things better”; Steady,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osphere (proceeding from a presumption of life support) is based on biocentrism and biosystem relations, or consortism of its consorbents; Control of the agrosphere by human beings could be effective only in case of primary realization of biocenotic regulation; Biocenotic regulation, dynamics of the number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agrosphere is realized through trophically similar cenoconsorcia and tritrophic systems, that provides maintenance and preservation of trophically proved critical level of harmful species; Biotic and man-caused effects on argosphere are regularly registered and the degree of these effects on non-target biota is comprehensively estimated, opera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its elimination are taken, if necessary. Thus, artificial agrocenoses and agroecosystems are immanent components of the agrospehere. Functioning of their bioresources meets the same laws of the Nature, as the functioning of the biota of natural ground ecosystems. When agrocenoses and agroecosystems make a single whole with the elements of preserved natural ecosystems, reproduction of bioresources, their protection against expansion of competitive and cosmopolitan species are realized at a level of steadily functioning agrocenoconsorcia, where “living beings protect living beings”. 3. Bioprotection and agrosphere. Present-day bioprotection is based on agrolandscape approaches. The major global function of the agrolandscape involves utilization of maximum quantity of solar energy. Modern geosystemic definition of the agrolandscape emphasizes not only its production abilities, but also its social and design-aesthetic functions: “... is an existing geosystem anthropogenically modified for agricultural use and formed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cologically safe use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esources for manufacturing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reasonable quant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welfare and spiritual environment for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s” (A.V. Zaharenko, 2004) . The paradox is, that current plant growing (initially based on the use of gratuitous, inexhaustible solar energy and renewed resources of agrosphere) has turned in the most resource uneconomic branch of economy by the beginning of XXI century. Therefore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ncluding protection of plants, should mostly use renewable, instead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and not renewable sources of raw material and energy, materialized in agrochemicals, chemical pesticides,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生物保护 农业景观 农业气候 设施园艺
下载PDF
IP旅游视角下娄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
作者 喻彩霞 刘云韩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3期156-158,共3页
为探究IP旅游视角下娄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娄底旅游区的接待情况、旅游发展数据、山水IP与人文IP资源以及具体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娄底旅游区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旅游IP和提升旅游体验质量... 为探究IP旅游视角下娄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问题,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娄底旅游区的接待情况、旅游发展数据、山水IP与人文IP资源以及具体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娄底旅游区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旅游IP和提升旅游体验质量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以IP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策略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自然与文化遗产,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地方品牌形象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此,娄底市应进一步加强旅游IP品牌建设与旅游体验质量提升,强化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与科技创新,加强旅游业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娄底旅游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旅游 娄底旅游 高质量发展 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 生态保护
下载PDF
研学旅游的知识与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重构——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例
3
作者 杨继荣 张朝枝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 以知识生产和传播为核心的研学旅游逐渐成为自然保护地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的替代性选择,但知识如何影响参与研学旅游的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以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地为案例地,探讨丹霞山从观光旅游向研学旅游转型发展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的知识学习、传播对他们的地方认同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发现:1)研学旅游中的知识重新建立社区居民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并产生地方认同;2)知识对于地方差异的界定与学习、传播知识的行为互动过程共同影响社区居民地方认同形成与变化,不同类型的知识界定地方差异并赋予相应的意义;3)地方认同产生于社区居民对于特定知识框架下的地方差异和地方意义的学习内化过程。知识传播过程中的身份展演实现地方认同的社会化,并产生集体层面的地方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认同 知识 身份展演 研学旅游 自然保护地 丹霞山
下载PDF
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与管理特征分析及启示
4
作者 林于钦 廖凌云 曹越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1期25-41,共17页
【目的】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步道建设尚不完善。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多样的步道线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兼顾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游客的游憩体验。针对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探... 【目的】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步道建设尚不完善。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较为成熟,具有多样的步道线路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兼顾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保护和游客的游憩体验。针对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探究新西兰国家公园步道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特征,为我国国家公园步道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新西兰全域13个国家公园步道为研究对象,从步道线路设计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梳理其规划特色,从管理机构、游憩管理、使用管理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解析步道的运营管理特征。【结果】研究表明:①步道通过串联、环绕和跟随等方式与国家公园景观资源连接,呈现放射型、网状型及边缘型3类空间布局;②步道根据徒步难度分为漫步型、徒步型及挑战型3大类型,并按照徒步时长、适合人群等因素细分为6小类;③步道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提供简易、有限的过夜设施和简约、明确的指示系统;④通过划分游憩管理分区进行精细化管理,游憩管理分区共分为5类,其中设置偏远区和远端区的国家公园最多,占总数的90%以上,而设有近端区和高密度游憩区的国家公园数量最少,占比约20%;⑤步道的维护管理依托步道俱乐部和协会等多方非政府力量的积极参与。【结论】研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从步道线路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游客管理体系和步道维护管理等4方面总结新西兰国家公园对我国的启示。建议我国应在发挥资源特色、保障游憩体验和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规划和建设国家公园步道;同时,应完善精细化游客管理机制和多方参与机制,提高步道管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道建设 徒步旅行 户外休闲 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海洋自然保护地内互花米草的监管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彩芬 邢庆会 +4 位作者 张帆 张悦 许道艳 刘长安 廖国祥 《环境生态学》 2023年第6期42-46,共5页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成为我国沿海危害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特别是对海洋自然保护地构成极大威胁。基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内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和互花米草入侵对海洋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环...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已成为我国沿海危害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特别是对海洋自然保护地构成极大威胁。基于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地内互花米草入侵现状和互花米草入侵对海洋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环境的危害,对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地内互花米草的防控策略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互花米草监管举措,包括全面摸清海洋自然保护地互花米草底数、加快推进防控治理工作、抓紧构建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自然保护地 互花米草 生物入侵 危害 监管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钟林生 彭枝燊 张晓瑶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2期75-86,共12页
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作为以经营促保护的管理方式,是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地管理中人与资源矛盾关系,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国际研究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具... 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作为以经营促保护的管理方式,是有效缓解自然保护地管理中人与资源矛盾关系,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国际研究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深入研究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了全球近40年的相关文献,分析了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的研究历程与主要内容,进而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1)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从早期提出概念、案例实践,逐步深入到了体制设计与制度安排。(2)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经验互鉴、管理机制、社区参与等方面。随着世界自然保护地范围的不断扩大、管理工作的日益增加,研究关注点更加聚焦于管理机制,但仍呈现出政策呼吁多而具体制度设计少的情况。(3)基于国际研究进展的分析,我国学者亟需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中国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理论体系、拓展多元化研究方法、提出特许经营成效评估方案、探索社区参与模式与实现路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自然保护地旅游特许经营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旅游特许经营 知识图谱 CITESPACE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Beijing City
7
作者 CHEN Liang1 ZHAO Chun1 HUANG Weiping2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P. R. China 2. English Depart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 Dalian 116044, P. R. Chin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年第2期72-77,共6页
Nowadays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ttracts a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tourist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 tourist economy and the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reaten the ecology and ... Nowadays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ttracts a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tourists.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 tourist economy and the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threaten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serve. Therefore, 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an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ser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questions of the reserv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specific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原文传递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俞穆清 朱颜明 +1 位作者 田卫 刘景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举世闻名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因环境管理措施不力等原因,而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与较明显的生态破坏。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唯一出路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技术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生境安全保护 被引量:22
9
作者 白军红 邓伟 +1 位作者 张勇 栾兆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9,12,共5页
扎龙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保持了该区野生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存了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特有的遗传性,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据统计该区具有高等植物469种,隶属于67科,脊椎动物共有365种,隶属于77科,其中国家3... 扎龙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保持了该区野生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存了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特有的遗传性,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据统计该区具有高等植物469种,隶属于67科,脊椎动物共有365种,隶属于77科,其中国家3级保护植物2种;省濒危植物4种;国家级保护鸟类41种;省级保护动物21种。但是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导致的湿地生境破碎化、湿地污染以及对生物的驱逐效应的不断加剧,使该区生物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本文从湿地生境安全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维持扎龙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安全栖息生境的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物资源 生境安全 保护对策
下载PDF
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控策略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嵘 邓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5,共13页
随着人口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安全问题。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拥有多样的生态环境,但由于作为边境省份,对外交流频繁,是中国生物入侵的脆弱区,致使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以云南维管束植物... 随着人口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安全问题。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拥有多样的生态环境,但由于作为边境省份,对外交流频繁,是中国生物入侵的脆弱区,致使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以云南维管束植物为评估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并对重点区域和重要外来入侵植物开展野外调查,构建外来入侵植物数据库,以评估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等级和程度。结果显示:云南计有外来入侵植物321种4变种,隶属59科190属;Ⅰ级恶性入侵类有31种,Ⅱ级严重入侵类有42种,Ⅲ级局部入侵类有48种2变种,IV级一般入侵类有57种,V级有待观察类有143种和2变种;入侵植物以原产热带美洲的最为多样,占全部入侵种类的50%以上;入侵途径可分为自然扩散、无意引入和有意引入3种类型。为有效控制外来植物的入侵,除加强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和预警外,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或综合性方法,对现有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根除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 保护
下载PDF
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成就和展望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献溥 郭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6,共8页
2004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10周年。中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加入“公约”。接着就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组建国家履约协调组和许多联络点,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视和认真的态度。10年来... 2004年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10周年。中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加入“公约”。接着就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组建国家履约协调组和许多联络点,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重视和认真的态度。10年来,中国在履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例如,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等一大批重要文件,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和相应的科学与教育部门,开展了许多科研项目和讲授相关的课程,出版了系列丛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学术刊物,重视开展学术交流,建立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相关的管理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实体和产业日益增加和发展等就是明显的事例。履约10年的经验在于下列三个方面(1)保护和发展必须密切结合;(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需要加强。展望未来,只有在加强基础和综合研究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下一番功夫,履约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性 生物多样性公约 自然保护 保护区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粟海军 马建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66-871,共6页
旅游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森林自然保护地是一类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与分类方式,可认为我国的森林自然保护地主要应主要包括森林生态... 旅游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森林自然保护地是一类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与分类方式,可认为我国的森林自然保护地主要应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三种类型;森林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价与核算,二是从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对资源的可开发性进行评价,其侧重在于找到保护与开发的的科学平衡点;在森林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上,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由于经营目的和保护级别差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的生态旅游研究与实践尚存在发展不均衡、功能不突出等问题,随着生态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一些非热点和低等级的森林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森林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自然景观保护——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强 许学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78,共4页
该文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的特点,探讨溶洞景观的保护、喀斯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水体的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问题。
关键词 旅游 自然景观 环境保护 喀斯特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杨兆萍 张小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0-455,共6页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哈纳斯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 ,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阐述了自然...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哈纳斯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并提出保护措施 ,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阐述了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有效性、经济运行机制的生态化和环境管理的法制化的强持续发展的保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 被引量:25
15
作者 范凌云 郑皓 《规划师》 2003年第6期26-28,55,共4页
文化与自然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 文化与自然遗产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的问题。建议减轻世界遗产地旅游压力: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直接管理;加快有关法律制定进程;做好世界遗产地的规划工作;加强公众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地 保护措施 旅游业 城市规划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 被引量:27
16
作者 朱颜明 王宁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3-357,共5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以其自然景观绚丽、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曾以独特的“天然”、“原始”状态,成为环境背景值研究监测的理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以其自然景观绚丽、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曾以独特的“天然”、“原始”状态,成为环境背景值研究监测的理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遵循适度开必、合理保护的原则,强调生态旅游,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进行有效环境综合整治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国家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志国 桑霞 +2 位作者 戴光忠 殷瑰姣 田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29-133,137,共6页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点探讨了国家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中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尤其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遗产 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保护 旅游开发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的合理开发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贵松 陈剑萍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276,295,共5页
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是一个新思路。本文对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旅游的意义、条件以及开展森林旅游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森林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旅游 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
下载PDF
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 被引量:10
19
作者 龚新 邓挺 宋立生 《河南科学》 2002年第4期466-469,共4页
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们崇尚回归自然 ,从而引发了生态旅游这一崭新的旅游形式和理念。本文通过对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几个方面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含义 ,为何要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发展。从而为开展生态旅游... 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们崇尚回归自然 ,从而引发了生态旅游这一崭新的旅游形式和理念。本文通过对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几个方面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含义 ,为何要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发展。从而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 大众旅游 旅游形式
下载PDF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兆萍 焦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50,共8页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应保证保护区内的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和景观的完整性,核心区内应禁止旅游开发;缓冲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确定合理的游客规模,对生物、自然景观及当地原始的人文景观进行严格保护,对旅...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应保证保护区内的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原始性和景观的完整性,核心区内应禁止旅游开发;缓冲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确定合理的游客规模,对生物、自然景观及当地原始的人文景观进行严格保护,对旅游造成的各种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和清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纳斯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环境评价 容量测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