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蚕豆萎蔫病毒2号VP37蛋白在BY-2细胞内的定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成科 洪健 +2 位作者 孟春梅 叶露飞 周雪平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5-409,共5页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于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VP37蛋白的N-端,构建融合基因GFP-VP37,用农杆菌法在BY-2悬浮细胞内进行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分布。结果显示:GFP-VP37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的周...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于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VP37蛋白的N-端,构建融合基因GFP-VP37,用农杆菌法在BY-2悬浮细胞内进行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分布。结果显示:GFP-VP37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的周围呈网络状,并在细胞边缘形成点状结构;ER-tracker标记显示VP37在细胞内与内质网共定位;电镜免疫金标记显示VP37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用BFA处理转染细胞后,VP37在细胞质及细胞边缘的定位受到抑制。推测内质网参与VP37的细胞内转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萎蔫病毒2号 VP37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定位
下载PDF
角蛋白KRT18对LRP16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尹肖云 伍志强 +3 位作者 孟元光 赵亚力 杨洁 韩为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LRP16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子,观察LRP16蛋白在乳腺癌MCF-7、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株中的亚细胞定位,研究角蛋白18(Cytokeratin18,KRT18)对LRP16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blot对KRT18能够调控LRP16核浆穿梭进一步... 目的:通过构建LRP16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子,观察LRP16蛋白在乳腺癌MCF-7、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株中的亚细胞定位,研究角蛋白18(Cytokeratin18,KRT18)对LRP16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blot对KRT18能够调控LRP16核浆穿梭进一步验证。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LRP16,经脂质体介导pEGFP-LRP16质粒单独转染,与携带KRT18基因的Flag-pCDNA3-KRT18质粒共同转染NIH3T3、MCF-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LRP16的亚细胞分布变化。Western-Blot法进一步验证在KRT18过表达和小干扰(siRNA)技术沉默掉KRT18后对内源性LRP16蛋白核浆分布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EGFP-LRP16融合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LRP16蛋白在MCF-7细胞呈核型分布为主,在NIH3T3细胞呈浆型分布为主。与KRT18共同转导后LRP16亚细胞分布趋向细胞浆。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角蛋白18会介导内源性LRP16由核向浆穿梭的生物学功能。结论:KRT18通过与LRP16相互作用将LRP16扣留在细胞浆,是影响LRP16亚细胞分布的关键因子。为进一步研究KRT18对LRP16翻译后核功能执行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LRP16 角蛋白18 乳腺癌 核浆分布
下载PDF
以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和基因本体为特征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冰静 郭红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4,共9页
提出一种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和基因本体抽取对应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充分考虑了蛋白质进化信息对其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基于文本分类中涉及到的卡方检验的对数变换思想,构建基因... 提出一种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方法.该方法以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和基因本体抽取对应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充分考虑了蛋白质进化信息对其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基于文本分类中涉及到的卡方检验的对数变换思想,构建基因本体注释信息的加权系数对其进行加权处理,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采用支持向量机作为基分类器构建多标签分类模型,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通过在目前该领域两个常用的真实数据集上进行的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预测 蛋白质亚细胞 位置特异性得分矩阵 基因本体 多标签分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Based on Hilbert-Huang Transform 被引量:1
4
作者 SONG Chaohong SHI Feng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2012年第1期48-54,共7页
Using Hilbert-Huang transform,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tbr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proteins was predicted and tested with Reinhart and Hubbard's dataset. The prediction accu- racy of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pr... Using Hilbert-Huang transform,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tbr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proteins was predicted and tested with Reinhart and Hubbard's dataset. The prediction accu- racy of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protein sequences concentrated in the dataset all reached 100% by self-consistency, 91.8% for the former and 88% for the latter by the five fold cross-validation test.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prediction quality by incorporating the spectrum parameters with the conventional amino acid composition was observed. One of the crucial merits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many existing tools in 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 can be easily applied in the predicting proces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may serve as a useful vehicle for many other protein scienc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bert-Huang transform subeellular loc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rokaryotic protein eukaryotic prote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