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Dissection at the Ophthalmic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1
作者 Han Jeong-Hoon Huh Choong-Woong Sung Woo-Hyun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72-173,共2页
Objective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s a rare ca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dissection and the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result.Materi... Objective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is a rare ca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port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dissection and the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result.Material And Method A 67 year-old female patient admitted for lower leg fracture at the outside university hospital. After 6 days later, she presented with left hemiparesis, verbal disturbance and visual disturbance. She transferred to our hospital and evaluated with MRI and Angiography. Angiography show stenosis with ulceration and pseudoaneurysm at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The stenosis rate was 63%. At the lesion, ophthalmic artery was poor visualized. Results The intracranial lesion was treated with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After stenting, angiography showed good ophthalmic artery flow. Patients improved visual acuity just after stenting. Conclusions 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ill be a good treatment option in a highly selected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atment of Dissection at the Ophthalmic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倪恒 刘圣 +3 位作者 赵林波 贾振宇 曹月洲 施海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Neuroform EZ支架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TCD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肖海萍 刘慧玲 +2 位作者 黄明 黄开发 何巧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0期1244-1248,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中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05—2023-0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3例EI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分为症状组(n=34)、无症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重度狭窄中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05—2023-01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3例EICA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分为症状组(n=34)、无症状组(n=29)。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TCD诊断,对比2组患者EICA狭窄情况,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MCA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重度无症状、症状患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症状组、无症状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结果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EICA狭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重度EICA狭窄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症状组患者MCA的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低于重度狭窄无症状组(P<0.05)。TCD显示,2组轻度、中度狭窄患者均未见侧支循环开放事件,而重度无症状组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侧支循环开放率均高于重度症状组(P<0.05),而眼动脉(OA)侧支循环开放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可精准监测EICA狭窄患者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估EICA狭窄病情进展及颅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 颈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流动力学 侧支循环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眼动脉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彤 赵诚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9-665,690,共8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联合眼动脉(OA)超声评估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位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病变组)97例及ICA颅内段无明显狭窄对照者(对...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联合眼动脉(OA)超声评估颈内动脉(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位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人(病变组)97例及ICA颅内段无明显狭窄对照者(对照组)85例,根据病变程度和位置将病变组病人进一步分为重度狭窄OA分支前组(30例)、重度狭窄OA分支后组(21例)、闭塞OA分支前组(28例)、闭塞OA分支后组(18例)。所有病人均行超声检查测量ICA颅外段及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ICA颅外段和O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CA颅外段和OA血流动力学参数对ICA颅内段病变位置的诊断效能。结果重度狭窄病人和闭塞病人的OA分支前组、OA分支后组的患侧ICA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OA分支前组的患侧EDV高于OA分支后组及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OA分支后组及对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重度狭窄病人双侧OA的PI变异度、闭塞病人患侧ICA颅外段RI和双侧OA的PI变异度对于判定ICA颅内段病变位置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联合分析ICA颅外段和OA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有效确定ICA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内动脉 颅内段 血流动力学 眼动脉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p-ucMGP、骨钙素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月君 孙坤钰 +2 位作者 余兰 戴海琳 王丽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dp-ucMGP)、骨钙素(OC)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以血管壁钙...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dp-ucMGP)、骨钙素(OC)水平与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以血管壁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37例,轻度钙化组95例,重度钙化组4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dp-ucMGP、OC水平;分析血清dp-ucMGP、O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吸烟史、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p-ucMGP、OC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轻度、重度钙化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钙化组比较,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患者年龄、吸烟史比例升高,25(OH)D水平降低(F=5.901、P=0.003,χ^(2)=8.963、P=0.011,F=33.403、P<0.001);与轻度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25(OH)D水平降低(P<0.05)。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重度钙化组血清dp-ucMGP、OC水平依次升高(F/P=101.057/<0.001、11.668/<0.001)。血清dp-ucMGP水平与OC呈明显正相关(r/P=0.563/<0.001)。dp-ucMGP高水平、OC高水平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的危险因素[OR(95%CI)=2.329(1.510~3.591)、1.735(1.010~2.980)]。血清dp-ucMGP、OC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轻度钙化的AUC分别为0.857、0.825、0.913,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P=2.869/0.004、2.861/0.004)。血清dp-ucMGP、OC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钙化的AUC分别为0.876、0.809、0.945,二者联合的AUC大于各自单独预测的AUC(Z/P=2.314/0.021、3.012/0.003)。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p-ucMGP、OC水平随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对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去磷酸化未羧化基质Gla蛋白 骨钙素 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 相关性
下载PDF
犬颈总动脉实验性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崔雪娥 李明华 +2 位作者 王永利 程英升 李文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23-525,共3页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与对侧CCA端端吻合。2周后作血管造影(CTADSA)证实模型内血流通畅。结果8只犬均成功地建成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结论应用犬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模型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 血管模型 虹吸 实验性 颈内动脉 端端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血管造影 玻璃管
下载PDF
前床突旁区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梁建涛 仝海波 +2 位作者 赵学明 鲍遇海 凌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 目的:为前床突旁区(Paraclinoid Region)病变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干性颅骨标本的骨性结构直接测量;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前床突(ACP)的长度为(10.29±0.78)mm,宽度为(9.03±0.71)mm;视柱(OS)的长度为(5.66±0.67)mm,宽度为(5.72±0.73)mm。②床突段颈内动脉(ICA)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长度为(5.14±0.74)mm。③远侧硬脑膜环厚而坚韧,厚度为(0.52±0.08)mm;近侧硬脑膜环薄而松弛,厚度为(0.22±0.06)mm,呈袖套状被覆于床突段ICA表面,在二者之间可有海绵窦静脉丛突入。④眼动脉直径为(1.78±0.46)mm,93%从远侧硬脑膜环远端发出。结论:①床突段颈内动脉多数情况下应属于海绵窦内结构。②大多数眼动脉起源于床突上段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解剖 前床突 颈内动脉 远侧硬脑膜环 近侧硬脑膜环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剑峰 谢晓东 +6 位作者 王朝华 张昌伟 张紫寅 范锋 胡利刚 徐丁 向守卫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颈内动脉段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应用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实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63例;年龄〈40岁者21例,40~60岁者42例,≥60岁者51例,平均(53.4±4.1)岁。结果本组共查见129枚动脉瘤(89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0枚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随访12个月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大部闭塞者、小部分闭塞者分别为109枚、12枚、8枚。x2检验结果显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组闭塞效果(91.0%VS70%;x2=9.356,P=0.009)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cale,mRS)评分(89.3%VS80.2%;x2=5.632,P=0.021)分别明显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组。结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瘤体闭塞方面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 眼动脉段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3
9
作者 孟雷 姜勇 +2 位作者 高松 董亚南 李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33-1034,共2页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 目的 利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GDC行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方法 脑血管造影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对于窄颈的直接行GDC栓塞 ,宽颈的行支架植入结合GDC栓塞治疗。结果 术后 3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有不同程度复发 ;二次治疗 ,脑血管造影随访 6个月 ,未见复发。结论 应用GDC或血管内支架联合GDC可能成为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GDC 血管内支架 治疗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鑫 刘建民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其中的 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网孔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填塞电解可脱...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其中的 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网孔支架覆盖动脉瘤颈 ,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 ,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 ;另 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 GDC填塞。 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 ,动脉瘤填塞均在 95 %以上 ,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 GDC治疗后复发 ,经再次填塞 GDC后治愈 ,随访 5~ 18个月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 结论 :从本组资料看 ,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 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栓塞治疗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治疗性栓塞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治疗方法 疗效
下载PDF
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玉明 张永力 +1 位作者 石祥恩 刘方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和影响疗效因素。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2例,其中多发3例,均行颅内外高流量旁路移植术及动脉瘤孤立术。移植血管为大隐静脉6例,桡动脉6例。供血动脉为颈外动脉主干10例,颌内动脉2例。受血动脉为大脑中动脉颞干1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1例。结果术后随访0.5~2.7年,按GOS评分,11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影像学复查示移植血管通畅10例,闭塞2例(其中1例为二次手术后闭塞)。结论颅内外高流量血管旁路移植术+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的理想方法,尤其是对于较年轻的患者;合理选择供血动脉、移植血管和受血动脉,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和处理,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 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 孤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乔清 姚鑫 佟小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探讨该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成人尸头标本7例,分别以红色和蓝色硅胶对动脉、静脉进行灌注;应用显微解剖技术,观察并测量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及与眼动脉、远/近侧硬膜环等重要...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探讨该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成人尸头标本7例,分别以红色和蓝色硅胶对动脉、静脉进行灌注;应用显微解剖技术,观察并测量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及与眼动脉、远/近侧硬膜环等重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1)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相关的参数:床突段的外径为(5.11±0.81)mm,床突段外侧面远、近侧硬膜环中点间距离为(5.46±1.90)mm,远侧硬膜环形成颈内动脉窝的出现率约为78.6%。(2)床突段与眼动脉的关系:①眼动脉起点与远侧硬膜环的位置关系为近侧约7.1%、恰于远环处约14.3%、远侧78.6%;②眼动脉起点与颈内动脉横截面的位置关系为内1/3约78.6%、中1/3约21.4%(未观察到外1/3的情况)。结论 (1)术前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2)对侧翼点入路有利于眼动脉起点处病变的暴露。(3)提出两点术中注意事项:①环切远侧硬膜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眼动脉或其它视神经管内结构;②磨除前床突时注意其内侧的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应以邻近硬膜瓣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床突段 动脉瘤 显微解剖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段假性动脉瘤与瘘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旭兴 钟伟健 +4 位作者 董安石 段成斌 林发牧 邓其峻 王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769-771,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与瘘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结... 目的探讨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与瘘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死亡2例;其余1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恢复正常工作,DSA或CTA随访未见复发,但1例放疗病人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慢性闭塞。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与瘘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Willis覆膜支架 血管内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亚男 万艳慧 李云霞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288-1289,共2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15例该病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其中9例眼部症状消失,6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栓塞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治疗15例该病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进行护理。结果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其中9例眼部症状消失,6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良好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手术成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栓塞 护理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钟经馨 李雪芳 苏秉亮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TCD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TCD诊断为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析其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血管搏动指数(PI),判断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并以3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其颅内血流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TCD检测侧支循环开放例数与DSA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二者无差异(P>0.05)。结论TCD能准确地检测到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颈内动脉颅外段 狭窄 闭塞
下载PDF
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海林 周保元 +5 位作者 谢宗志 唐博 任小鲁 任军 孙守元 刘吉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737-739,共3页
目的探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双支架套叠40例,三支架2例,四... 目的探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套叠LVIS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双支架套叠40例,三支架2例,四支架1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8例,瘤颈部残余9例,瘤体残余6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3例,3分5例,4~5分3例,6分2例。37例影像学随访6~26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1例,改善2例,复发3例,载瘤动脉闭塞1例。结论套叠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LVIS支架 弹簧圈 支架套叠技术 疗效
下载PDF
动脉硬化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耿春 陈绍辉 +1 位作者 李阳 邱士军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9期31-32,共2页
目的:通过CT动脉成像技术,分析颈内动脉斑块与中医辩证类型的相关性,以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的200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并结合... 目的:通过CT动脉成像技术,分析颈内动脉斑块与中医辩证类型的相关性,以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的200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动脉硬化症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气虚血瘀型(25.5%)、痰瘀互结型(30.0%)、脾虚湿盛型(23.0%)、肝肾阴虚型(21.5%);斑块类型:不稳定性121例(60.5%)和稳定性79例(39.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度:轻度狭窄85例(42.5%)、中度狭窄61例(30.5%),重度狭窄33例(16.5%),闭塞21例(10.5%);4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动脉硬化症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可了解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可了解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类型、狭窄度分别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症 颈内动脉起始段 CTA 中医辨证分型
下载PDF
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与眼部动脉血流状态及视网膜血管形态的相关性
18
作者 杨茂俊 梁岚 +3 位作者 罗康生 方箴军 吴志勇 乔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82-1186,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与眼部动脉血流状态及视网膜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8-06因疑似脑缺血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51例,根据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80例)、中度狭窄组(83例)、重度狭窄组(4... 目的: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与眼部动脉血流状态及视网膜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8-06因疑似脑缺血来我院就诊的患者251例,根据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80例)、中度狭窄组(83例)、重度狭窄组(49例)。比较四组患者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视网膜血管管径,分析眼部血流参数与颅内段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结果:重度狭窄组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管血流参数收缩峰流速(PSV)和舒张峰流速(EDV)均低于其他三组,且PSV、EDV与重度狭窄组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PCA PSV、PCA EDV对颅内段重度颈内动脉狭窄诊断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1.26、5.21cm/s。结论: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与眼部动脉PSV、EDV呈显著负相关,其中PCA PSV、PCA EDV对于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段 颈内动脉狭窄 视网膜 CTA 超声
下载PDF
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19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 目的 :为临床应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前床突周围的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分析其对手术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克服方法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部标本上模拟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手术 ,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势。结果 :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为 (7.0± 1.8)mm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 (11.4± 2 .7)mm ,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为 (12 .8± 0 .7)mm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 (14 .5± 1.3 )mm。两侧前床突根间距 (2 1.2± 0 .8)mm ,两侧前床突尖间距为 (2 6.1± 1.7)mm ,视神经管颅口水平前床突长 (10 .1± 0 .2 )mm ,宽 (11.6± 1.4)mm ,厚 (4 .9± 0 .7)mm。手术时通过磨除前床突、鞍结节 ,切开镰状襞等能松解视神经、颈内动脉 ,形成较宽敞的操作空间 ,良好的控制近端动脉。视野细节显露清楚。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良好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锁孔入路 眼动脉瘤 颈内动脉 眼动脉段 解剖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梦宇 王兵 +1 位作者 吴斐 许恒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23-27,共5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21例,均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Fogarty导管取栓、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围术期一般情况。通过临床症状...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21例,均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Fogarty导管取栓、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围术期一般情况。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评价术后效果。术后3、6、12、24个月,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内动脉通畅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残障程度。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围手术期无新发脑梗死或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升高,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缩短(t分别为13.86、3.96、11.98,P均<O.05)。16例(76.19%)获得影像学随访的患者中,13例(81.25%)管腔通畅,1例出现靶血管支架内闭塞,2例出现靶血管狭窄。术后3个月mRS评分2分者3例,1分者5例,0分者13例,提示总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有效手段,短期随访结果满意,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腔内技术 FOGARTY导管取栓术 闭塞段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颈内动脉长段闭塞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