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a Pull-Apart Basin and Its Associated Fractures in the Woodford Shale, Central Oklahoma
1
作者 Rulang Wang Feng Qin +1 位作者 Nianfa Yang Yun Zho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3年第4期276-286,共11页
Pull-apart basins are faulting and folding zones with high intensity of fractures that strong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in unconventional shale gas. While most observations of pull-apart basins were from surface mapping... Pull-apart basins are faulting and folding zones with high intensity of fractures that strong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in unconventional shale gas. While most observations of pull-apart basins were from surface mapping or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a nascent pull-apart basin in the subsurface. We characterized a nascent pull-apart basin along the strike-slip fault within the Woodford Shale by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es, including coherence, dip-azimuth, and curvature. The results indicate a 32 km long, N-S striking strike-slip fault that displays a distinct but young pull-apart basin, which is ~1.6 km by 3.2 km in size and is bounded by two quasi-circular faults. The curvature attribute map reveals two quasi-circular folds, which depart from the main strike-slip fault at ~25°, resulting in an elliptical basin. Inside the basin, a series of echelon quasi-circular normal faults step into the bottom of the basin with ~80 m of total subsidence. We propose that the controls of the shape of pull-apart basin are the brittleness of the shale, and we suggest proper seismic attributes as a use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high fracture intensity in the subsurface for hydrofracturing and horizontal drilling within the sh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l-apart basin Seismic Attributes Analog Model FRACTURES Shale Gas
下载PD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Qiaojia pull-apart basin,North Xiaojiang Fault Zone,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 Tian-tao PEI Xiang-jun +1 位作者 HUANG Run-qiu JIN Long-d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1096-1106,共11页
Sedimentary sequences with drastic thickening over short distanc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Qiaojia County,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se are related to a pull-apart basin controlled by the Xiaojiang strike-slip f... Sedimentary sequences with drastic thickening over short distanc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Qiaojia County,Yunn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se are related to a pull-apart basin controlled by the Xiaojiang strike-slip fault.Our field investigations include determining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ojia basin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terrace sequences and a series of alluvial fans.Several drill holes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basi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basinal sediments are over 300 m thick.From bottom to top,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different units.We inferred that the unit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are deposited in a paleolake which was formed by a paleo-landslide.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radiocarbon dating(AMS ^(14)C dating)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ages of the terrace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We use the results to infer that the paleo-lake has existed about 15,000 years and that the Qiaojia basin was uplifted at an average rate of 3.3 mm/a.Furthermore,we then model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basin and interpreted 6 phases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盆地 小江断裂带 中国西南 演化过程 湖泊沉积物 沉积序列 盆地沉积物 加速器质谱
下载PDF
Pull-apart Basins and the Total Late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in Cenozoic
3
作者 Tian Qinjian, Ding Guoyu, and Shen Xuhui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4期390-398,共9页
Pull-apart basins of three scales were found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The largest one is more than 50km long, named Laolongwan basin developed in Miocene. A model was built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 Pull-apart basins of three scales were found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The largest one is more than 50km long, named Laolongwan basin developed in Miocene. A model was built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f an extensional basin. Parameters used in calculation include thickness and length of deposition and depth of detachment.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pull-apart of the Laolongwan Basin is about 30 km.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alculating by using the average slip rate method, amount of pull-apart of the other two smaller basins are 22 km and 8 km, respectively. Thus, the total displacement of strike-slip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zone is about 60 km, which is close to the offset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Jingtai to Jingyu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DISPLACEMENT pull-apart basin HAIYUAN FAULT zone
下载PDF
海南岛周邻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与差异性演化特征
4
作者 吴时国 鲁向阳 +1 位作者 李刚 龙根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0,共15页
海南岛周邻发育有4个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凹陷。根据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重新厘定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及其与海南岛陆上构造的关联。这些盆地发育NE和NW向断裂构造,但存在... 海南岛周邻发育有4个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即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凹陷。根据最新的地球物理数据,重新厘定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沉积演化及其与海南岛陆上构造的关联。这些盆地发育NE和NW向断裂构造,但存在极大差异性。前者受红河哀牢山断裂构造影响,表现为张扭性的拉分盆地。而后三个盆地则总体表现为裂陷盆地,夹于江绍-博白断裂与丽水-南澳断裂南段之间。伸展始于古新世,具有四次裂陷作用,并发育NW向走滑伸展断层。晚期岩浆对沉积盆地具有一定改造作用,表现岩浆喷发、热流值高。我们厘定了这些NE向断裂在海南岛延伸,滨海断裂可能延至海南岛东南缘,并表现出明显的地震活动性,推断海南岛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南海北部陆缘演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裂陷盆地 地层层序 南海
下载PD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Western White Nile, Sudan, as Indicated by a Gravity Survey
5
作者 Mohammed I A Wang Jiaying Liu Tianyou 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Farwa A G Department of Geology, Facult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Khartoum, Suda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89-296,共8页
An academic geophysical research as a regional gravity survey was made during 1994 in the Western White Nile to infer the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as compiled as a Bouguer anom... An academic geophysical research as a regional gravity survey was made during 1994 in the Western White Nile to infer the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as compiled as a Bouguer anomaly map with a contour interval of 2 ×10 -5 m/s 2. It is found that the negative residual anomalies are related to the Upper Cretaceous sediments (Nubian Sandstone Formation) filling all depressions in the Basement complex surface while the positive residual anomali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relatively shallow or outcropping Basement rocks and the steep gravity gradients are resulting from the sharp contacts between the sedimentary infill and the Basement rocks. To define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area, 9 profiles were studied. For each of the profiles, measured and computed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 crustal density model, subsurface geology evaluation were performed. A G model computer program was applied in the gravity model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line integral method of gravity computation. A geological/structural map was proposed showing inferred sedimentary basins, faulting troughs and uplifted Basement block and tectonic trends. The basins are believed to be fault controlled which developed by extensional tectonics (pull apart mechanism). As for the mechanism and cause of faulting, the area is considered as a part of the Central Sudan rift system which had been subjected to several tectonic events since Early Cambrian to Tertiary tim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everal fracture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block subsidence, rifting and basin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guer anomaly residual anomaly basin fault pull-apart rift-system.
下载PDF
Paleoseismic ruptures and evolution of a small triangular pull-apart basin on the Zemuhe fault 被引量:4
6
作者 WANG Hu RAN YongKang +1 位作者 LI YanBao CHEN LiCh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504-512,共9页
Trenching is a primary technique on paleoseismology to reveal evidence of surface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large earthquakes.A good trenching site requires completeness of geologic recording on paleoseismic events and ... Trenching is a primary technique on paleoseismology to reveal evidence of surface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large earthquakes.A good trenching site requires completeness of geologic recording on paleoseismic events and corresponding reliable dating from radiocarbon samples.Based on three-dimension trenching,we show a structure of a small triangular pull-apart basin at the Daqingliangzi section on the Zemuhe fault,then explor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aleoseismic surface ruptur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pull-apart basin,and give a corresponding identification model.Sedimentary boundary of the pull-apart basin is tightly bounded by two branch faults,which produced multiple paleoseismic events with deformation of some large fissures in sequence.Strata are thinner at north of the pull-apart basin,however thicker at south.These above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evolution of the pull-apart basin is a continuous sedimentation process accompanying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multiple paleoseismic events.Small pull-apart basins are favorable sites for trenching and paleoseismic study on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木河断裂 盆地演化 三角形 地震破裂 古地震事件 拉张盆地 地震地表破裂 拉分盆地
原文传递
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岳桥 马寅生 +2 位作者 杨农 张会平 施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模式。指出,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伸展活动为主,伴 随着西秦岭地区拉分盆地的形成和超基性火山岩群的发育。这期左旋走滑伸展活动向东扩展导致了渭河盆地新近纪引张应 力方向由早期的NE-SW向转变为晚期的。NW-SE向。上新世晚期以来(约3.4 Ma以前),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 挤压活动为主.导致早期拉分盆地的轻微褶皱变形,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东昆仑东段玛沁-玛曲主断裂带上。该期构造变 动持续到早更新世,它的向东扩展产生了广泛的地壳形变效应,包括青藏东缘岷山隆起带的快速崛起、华北地区汾-渭地堑系 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活动等。中、晚更新世时期,断裂系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带 东段3个分支上,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西秦岭 晚新生代 拉分盆地 伸展 新近纪 上新世 早更新世 中新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结构构造与演化 被引量:68
8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8 位作者 周立宏 戴黎明 周均太 赵峰梅 卢异 蒲秀刚 楼达 吴奇 焦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62-1379,共18页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 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拉分盆地有汾渭地堑、胶莱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内部一些次级拉分构造单元等。黄骅坳陷就是这样一个拉分构造,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地带,整体呈北北东走向,分割西侧北北东向的冀中坳陷和东侧北西西向的济阳坳陷,是发育在一个巨型走滑构造带中的新生代拉分盆地。黄骅坳陷的西界为沧东断裂系,东界为兰聊—盐山—羊二庄断裂系,最大负向构造单元在'大歧口凹陷',古近系最大沉积厚度达11km以上,是渤海湾地区地壳伸展最剧烈的地区。黄骅坳陷东、西边界相对较陡,受其控制,整个黄骅坳陷表现为拉分盆地;而'大歧口凹陷'为其主体,'大歧口凹陷'内部构造样式的控制性构造为东西向的断裂,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沧东断裂等;所以,黄骅坳陷内部单个凹陷具有比较独特的下部为地堑式断陷、上部叠加北断南超的箕状结构。黄骅坳陷内部的凸起是沙一期才开始出现并起分割沉积空间的作用,沙一期以前,现今的歧口主凹、板桥次凹、歧北次凹、歧南次凹、北塘凹陷等都还是统一的一个湖盆。黄骅坳陷主要构造总体可划分为北北东向盆缘走滑断裂系、北东东向区域伸展断裂系、东西向盆内次级伸展构造和南北向变换构造,其中,最为显著的分割构造就是南北走向的沿岸变换带与孔店隆起。不同的伸展构造区受统一的基底拆离构造系统控制。'大歧口凹陷'的结构构造是华北克拉通破坏晚期阶段裂解过程的直接记录,是区域北北西向伸展背景下的产物。盆地构造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阶段:始新世孔店事件形成的拓展裂解阶段、渐新世初济阳运动事件形成的地堑式拉分断陷阶段、渐新世末东营运动形成的箕状断陷阶段、中—上新世热沉降期的碟状挠曲拗陷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拉分盆地 黄骅坳陷 渐新世 歧口凹陷 华北克拉通 构造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构造转换和古太平洋俯冲启动 被引量:61
9
作者 李三忠 臧艺博 +6 位作者 王鹏程 索艳慧 李玺瑶 刘鑫 周在征 刘晓光 王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3-225,共13页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 长期的华南地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华南的地质记录不是很清晰,尚存争论。一派认为始于二叠纪,另一派认为中生代。本文试图通过华南中生代EW向特提斯构造域和NE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转换过程及转换时间入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启动。雪峰山地区早侏罗世地层以及侏罗纪类磨拉石建造呈NE或NNE向展布,燕山期主要发育2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为NE—NNE向,晚期为NNE或近南北向的隔槽式褶皱;而印支期也发育2期褶皱变形,D1期为EW—NEE向,D2期为NNE向的紧闭褶皱。这些都说明晚三叠世雪峰山地区已经从EW向特提斯构造域向NE—NNE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方向转换。而南岭地区,以及更南部的南海北部海域,构造转换时间相对较晚,为早—中侏罗世。综合前人的测年数据,德兴斑岩型铜矿三个含矿斑岩体形成于大约172 Ma,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与地幔楔发生混染,推测与该时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平板俯冲、板片撕裂、拆沉和俯冲后撤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同期,华南东南部发育了NE—NNE向、NW向和近EW向三组断裂,其中白垩纪(135~100 Ma)华南NE—NNE向的走滑断裂强烈活动,从东向西依次为:滨海断裂、长乐—南澳断裂、政和—大埔、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吴川—四会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作用,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拉分盆地,并非典型的"盆岭构造"。根据群速度和S波速度层析成像,华南地块总体上从西向东地壳的厚度整体上逐渐减薄;华南地块东部发生两次壳幔相互作用,对应两次岩石圈拆沉,这两次拆沉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第一次拆沉为古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时板片撕裂所致,第二次拆沉为俯冲板片俯冲后撤和高角度俯冲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构造体制转换 褶皱 古太平洋板块 走滑断裂作用 拉分盆地 拆沉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7
10
作者 程世秀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余珊 戴黎明 马云 赵淑娟 王霄飞 安慧婷 熊莉娟 薛友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93,共15页
南海北部陆缘自西向东分布有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和台西南等新生代盆地。前人认为这些盆地是华南大陆东南缘裂解直至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主控盆断裂倾向陆地,与典型的被动陆缘的主断... 南海北部陆缘自西向东分布有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和台西南等新生代盆地。前人认为这些盆地是华南大陆东南缘裂解直至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大量地震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主控盆断裂倾向陆地,与典型的被动陆缘的主断裂倾向海盆的特征明显不符。因而,南海北部陆架盆地成因显然不是被动大陆边缘的Mckenzie伸展机制。为此,基于大量陆地调查和海域地震剖面资料的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至少在34Ma之前不是被动大陆边缘,早期陆缘断裂十分发育,主控断层为NE—NNE走向,和陆地同期走滑断层具有连续性。这些NNE—NE向断裂右行右阶走滑控制了拉分盆地内的EW或NEE方向的次级断裂,并控制了盆地内部近EW向的次级构造单元展布。因此,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的一系列盆地是动力学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右行右阶拉分盆地群。这个拉分成因模式与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内部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构造跃迁、岩浆展布等特征非常一致。而南海北部真正成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的时间是在15Ma之后,但此时南海却停止了扩张,而且大约在10~5Ma由于菲律宾海板块沿吕宋岛弧-台湾造山带逐步楔入欧亚板块导致最后的弥散性NWW向断裂切割南海北部所有构造。从盆地动力学考虑,南海北部陆架盆地的成因主要与太平洋板块的动力学联系较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走滑断裂 拉分盆地 被动陆缘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打开模式:右行走滑拉分与古南海俯冲拖曳 被引量:40
11
作者 王鹏程 李三忠 +5 位作者 郭玲莉 赵淑娟 李玺瑶 王永明 惠格格 王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4-319,共26页
南海作为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太平洋、印澳和欧亚三个板块的夹持之下,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作用部位,是揭示新生代两大动力学体系交接转换特征的良好场所。南海海盆为菱形洋盆,包括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 南海作为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位于太平洋、印澳和欧亚三个板块的夹持之下,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作用部位,是揭示新生代两大动力学体系交接转换特征的良好场所。南海海盆为菱形洋盆,包括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均在古近纪—中中新世形成,同时伴随着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发育,盆地边缘油气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本文搜集了前人对南海洋盆深部形态、磁条带、转换断层等成果,以及南海周边盆地群的沉积体系、沉积相、不整合面相关资料,综合对比了南海北部、西部和南部盆地群的沉积序列、沉积相、沉积厚度,厘定了盆地群断裂体系、断裂组合特征,揭示了南海北部、南部盆地群及西部盆地群中的中建南和万安盆地都是在右行右阶走滑拉分背景下形成的。北部盆地群新生代古近系西厚东薄,新近系东厚西薄,NNE—NE向断裂体系活动早期西强东弱,而晚期东强西弱,从西向东依次停止。同时指出,南海是在NNE向断裂体系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古南海俯冲拖曳的联合作用下打开:于34~32 Ma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受控于NNE向断裂的右行右阶走滑拉分作用,沿着NNE-SSW方向开启;32~23 Ma,NNE向走滑断裂活动自西向东逐步停止;于23 Ma左右,"消失"的南海以西的NNE向走滑断裂完全停止活动,同时由于婆罗洲地块逆时针旋转,古南海的俯冲带走向由近E-W向变为NE向,俯冲板块拖曳力也转变为NW-SE向并且占据主导地位,在拖曳力作用下礼乐—巴拉望地块后缘陆壳伸展,导致西南次海盆打开,东部次海盆的扩张方向由NNE-SSW转变为NW-SE向。于15Ma,礼乐—巴拉望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碰撞,南海停止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盆地群 走滑断层 拉分盆地 古南海 俯冲拖曳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与演化特征 被引量:71
12
作者 靳久强 赵文智 +1 位作者 薛良清 孟庆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2-104,共13页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 西北地区各板块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连为一体,形成了造山带围绕稳定地块的构造格局,为侏罗纪盆地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时,西北地区整体上处于伸展构造环境,它是南方特提斯洋板块两次俯冲挤压运动之间应力松弛的产物。西北地区的侏罗纪盆地经历了两期盆地类型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结束时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类型的转型期,早期为伸展型断陷盆地,晚期为挤压型坳陷盆地。根据盆地的力学性质、几何形态、大地构造位置、基底特征和沉积发育特征,可将早—中侏罗世的盆地划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山前断陷盆地和剪切拉分盆地4种基本类型。中—晚侏罗世挤压环境下的盆地也可相应地分为类克拉通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剪切挤压盆地4种基本类型。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形成机制可归结为水平与垂向上两种地壳运动的结合。盆地的演化表现出与造山带和构造带有密切的关系。天山造山带内盆地与两侧盆地的发育主要体现了在岩石圈均衡调整作用下垂向上的互动关系,而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侧端盆地的发育则体现了主要由板块构造活动造成的水平运动对盆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原型盆地 断陷盆地 拉分盆地 盆地演化
下载PDF
南海西部新生代控盆断裂及盆地群成因 被引量:22
13
作者 安慧婷 李三忠 +9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熊莉娟 程世秀 薛友辰 马云 王霄飞 赵淑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111,共17页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 南海西部新生代盆地自北而南有莺歌海、中建南、万安、曾母等多个中小型新生代沉积盆地,这些盆地与早期左行左阶和后期右行右阶的红河断裂、南海西缘大断裂、万安东断裂等控盆断裂带演化密切相关。该构造带总体呈负花状构造,主断层面表现出丝带效应,自北向南,红河断裂倾向西南、南海西缘断裂倾向东、万安东断裂倾向西。该断裂带附近的这些盆地是成因上紧密联系的一组拉分盆地群。盆地内部的NE向断裂是受这些主控断层限制的次级控坳断裂。这些断裂位移有限,因而该盆地群不可能是印支地块700km位移的挤出构造或深部规则的地幔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断裂带于新生代有限位移背景下的拉分盆地,但通过事件对比,也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持续楔入欧亚板块有关,因此,该盆地群主要动力来源还是与南海西侧动力学体系密切相关。总体上,右行右阶断裂带被晚期NWW向断裂左行错切,而这些NWW向断裂与吕宋岛弧一带的NWW向断裂具有连续性和走向一致性,因而,东部菲律宾板块沿岛弧地带楔入欧亚板块的动力学系统可能在晚期波及本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群 走滑-拉分盆地 控盆断裂 新生代 南海西部
下载PDF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71
14
作者 牟传龙 王剑 +1 位作者 余谦 张立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6,共7页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 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及洋陆转换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其盆—山转换过程。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时期,由于金沙江洋的俯冲消减,形成了金沙江弧—盆系的空间配置,兰坪地区成为弧后盆地。早中三叠世,金沙江弧—盆系及东西两侧的昌都—兰坪陆块和中咱—中甸陆块的构造沉积式样发生大的转变,开始了兰坪中新生代盆- 山转换历史。由于弧陆碰撞作用,使得兰坪盆地由弧后盆地转化成弧后前陆盆地。盆地中缺失早三叠世的沉积,发育中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沉积,其沉积序列反映出由海相到陆相的演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持续俯冲挤压,致使研究区的应力变为南北向的走滑拉张,兰坪盆地随之由弧后前陆盆地转化成走滑拉分盆地。盆地中堆积了第三纪的陆相磨拉石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盆-山转换 盆地 沉积盆地演化
下载PDF
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新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6
15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刘鑫 戴黎明 吴奇 王鹏程 张丙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87,共13页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 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 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育的新乡—商丘断裂带是具有走滑性质的新生代壳内活动断裂。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在介休—新乡—溧阳和巴东—泉州—台湾地震带西北部的深部存在两个NW向构造带,在地幔可能汇聚为一条构造带。综合这些断裂及其所控断陷盆地的展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的NE向、NW向及近EW向断裂的运动学关系。即在应力应变基底格局的制约下,两个NW向构造带强烈的左旋走滑拉分运动作用下导致华北地块南部发育拉分盆地,NW向新断裂的形成和先存NNE、NW及近EW向断裂的复活,控制了新生代复杂的断裂或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 华北地块南部 地震 活动断裂 左旋走滑 拉分盆地
下载PDF
里德尔剪切的组合型式与走滑盆地组合型式的相似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许顺山 彭华 +2 位作者 Angel F.NIETO-SAMANIEGO 陈书平 吴习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7-301,共15页
走滑断裂体系中经常发育里德尔剪切的断裂组合,世界上不同构造背景下与走滑断裂相关的盆地(走滑盆地)也很多见。因此里德尔剪切是地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里德尔剪切的节理构造组合及盆地组合进行了对比:(1)里德尔... 走滑断裂体系中经常发育里德尔剪切的断裂组合,世界上不同构造背景下与走滑断裂相关的盆地(走滑盆地)也很多见。因此里德尔剪切是地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里德尔剪切的节理构造组合及盆地组合进行了对比:(1)里德尔剪切构造组合与比例尺无关。里德尔剪切带的(转换)拉张区与沉积盆地的分布区是相似的;(2)断裂的最大位移区与断陷盆地的沉积中心是一致的,断陷盆地长轴平行于断裂走向;(3)物理模拟试验及数学模拟试验都证实了走滑盆地的演化。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通过厘米级岩芯标本的观察,结合已发表的盆地资料,提出了6类与里德尔剪切有关的构造组合及断陷盆地组合。(1)雁列状构造及盆地组合:许多盆地发育雁列状构造。同时,与里德尔剪切相关的雁列状盆地的宽度与主剪切断裂的剪切位移呈正相关。(2)帚状或马尾状构造及盆地组合:二者在形态上相似,所以归为一类。成因上,马尾状构造及盆地主要发育在走滑断裂的拉张端部,而帚状构造或盆地反映走滑断裂的旋扭作用,可以在走滑断裂影响区域的任何部位。(3)串珠状构造及盆地组合:该类型的盆地主要是指释压盆地的组合,拉分盆地也可以形成串珠状盆地。(4)S状或Z状构造或盆地组合:左行走滑形成Z状构造或盆地,而右行走划形成S状构造或盆地。(5)多字型构造及盆地组合:是拉分盆地的典型组合,可以过渡到串珠状盆地。(6)复杂的网状构造及盆地组合:通常是由于分布型简单剪切的作用结果。以上盆地组合类型包括大型盆地内次级单元(次级盆地或更次级盆地)的组合,但不包括多成因、多期活动的构造及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德尔剪切 走滑盆地 拉分盆地 构造组合 盆地组合类型
下载PDF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超 余朝华 +3 位作者 张桂林 傅良同 袁志云 范兴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20-832,共13页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位移 地层回剥 拉分盆地 潍北凹陷 郯庐断裂带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胶莱盆地白垩纪构造应力场与转换机制 被引量:41
18
作者 任凤楼 张岳桥 +2 位作者 邱连贵 柳忠泉 王大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7,共11页
通过对胶莱盆地断层滑动矢量的收集与测量,利用计算机程序反演了盆地白垩纪的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并据此将盆地的发育划分为三个伸展阶段和三个挤压反转阶段,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莱阳期伸展,与造山期后应力松弛重力坍塌有关;早白垩... 通过对胶莱盆地断层滑动矢量的收集与测量,利用计算机程序反演了盆地白垩纪的古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并据此将盆地的发育划分为三个伸展阶段和三个挤压反转阶段,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莱阳期伸展,与造山期后应力松弛重力坍塌有关;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山期伸展,受早白垩纪早期以后广泛的岩石圈减薄、大陆裂陷制约;晚白垩世王氏期伸展,与郯庐断裂及牟平-即墨断裂右旋走滑有关。三期伸展之间存在构造挤压反转,最后阐明各期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构造应力场 裂谷 走滑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4
19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宋新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09,共7页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 从渤海湾盆地的几何形态、盆地边界的走滑构造和内部的伸展构造分析,结合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深部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渤海湾盆地的拉分构造成因模式。渤海湾盆地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区带: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和一个中部拉分构造区。从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析,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形成的走滑拉分盆地。这个走滑拉分盆地的中部发育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是由走滑作用派生而来的。中生代就已存在的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是新生代形成渤海湾走滑拉分盆地的基本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走滑拉分 断裂带 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243
20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45-851,共7页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 ,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 ,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叠合盆地 中生代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