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中小学教育惩罚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范锦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在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育惩罚虽然近年来不被提倡,却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教育惩罚也同样经常发生。两国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惩罚方面,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中美... 在我国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育惩罚虽然近年来不被提倡,却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教育惩罚也同样经常发生。两国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惩罚方面,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从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惩罚的政策、现象、方式和观念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得到启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罚 比较研究 惩罚现象 惩罚方式 惩罚观念
下载PDF
慎刑与严刑:中国传统刑罚的双重性格及其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松 熊建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4年第5期61-66,共6页
中国传统刑罚制度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格 ,即慎刑与严刑的对立并存 ,而制度层面的矛盾无疑来源于思想理论层面的矛盾。应该说 ,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 ,但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来 ,特别是儒家法律思... 中国传统刑罚制度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格 ,即慎刑与严刑的对立并存 ,而制度层面的矛盾无疑来源于思想理论层面的矛盾。应该说 ,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 ,但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来 ,特别是儒家法律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制指导思想之后 ,恰恰是儒家的教化观和伦理价值的绝对化使儒家对法家的严刑主张的吸收成为必要 ,从而使这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制度和现象能够长期共存于中国古代法制中而并行不悖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刑罚的双重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性格 慎刑制度 严刑现象 思想基础 儒家学说
下载PDF
惩罚教育:农村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现象研究
3
作者 蒋平 沈涛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10期101-111,共11页
通过问卷与访谈,以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为样本,围绕对惩罚教育内涵的认识、惩罚方式、态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发现:惩罚现象较为普遍,理解惩罚内涵存有误区;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惩罚不公现象时有发生;惩罚方式比较单一,惩... 通过问卷与访谈,以农村小学教师和学生为样本,围绕对惩罚教育内涵的认识、惩罚方式、态度、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发现:惩罚现象较为普遍,理解惩罚内涵存有误区;惩罚行为存在偏差,惩罚不公现象时有发生;惩罚方式比较单一,惩罚技巧相对缺乏。从而提出建议:一是要明确惩罚的法理依据,防止惩罚滥用过度;二是要保证惩罚目的正确,坚持惩罚的基本原则;三是要惩罚与行为指导结合,完善评价反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教育 农村小学 惩罚现象 体罚
下载PDF
论依法治国视野下的“法不责众”现象
4
作者 龚志宏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1-74,共4页
"法不责众"并非一项法律原则或规则,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和大众心理。群体违法的成本较小,纠正群体违法的成本较大,公民的法律信仰意识淡薄,侥幸、从众心理浓厚,是"法不责众"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依法治... "法不责众"并非一项法律原则或规则,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律现象和大众心理。群体违法的成本较小,纠正群体违法的成本较大,公民的法律信仰意识淡薄,侥幸、从众心理浓厚,是"法不责众"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依法治国的时空条件下,必须深刻认识"法不责众"现象的危害性,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消除这种不良现象和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不责众” 法律现象 大众心理
下载PDF
古代族刑制度与当代株连现象 被引量:1
5
作者 姜妮妮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4-5,共2页
我国古代的族刑制度虽于清末废除,但其影响还在。刑法中的罪责自负原则,应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贯彻。
关键词 族刑制度 罪责自负 株连现象
下载PDF
惩罚对合作的影响:形式、机制及边界条件 被引量:1
6
作者 孔程程 王晓明 《心理研究》 2018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如何有效地制止搭便车现象,这是合作领域研究中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惩罚制裁的引入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全面梳理了惩罚和合作的相关文献,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惩罚形式,即同伴惩罚、集中惩罚和第三方惩罚,对其如... 如何有效地制止搭便车现象,这是合作领域研究中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惩罚制裁的引入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全面梳理了惩罚和合作的相关文献,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惩罚形式,即同伴惩罚、集中惩罚和第三方惩罚,对其如何促进合作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出影响惩罚有效性的边界条件,探讨了惩罚的有效替代机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惩罚与合作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引入更有效的刺激因素制止或减弱搭便车现象,促进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便车现象 惩罚制裁 合作行为
下载PDF
浅议腐败现象及其治理方法
7
作者 刘占国 《保定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20-22,共3页
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备、竞争机制不完善、机构重叠臃肿、私欲膨胀及不良社会心态的影响,是造成腐败现象的根源。不论从执政地位、改革开放还是从搞好市场经济来说,我们必须严惩腐败、根治腐败。
关键词 执政党 腐败现象 惩治力度 廉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小学惩戒教育“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8
作者 李茂 张永飞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第5期105-110,共6页
惩戒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和管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基本认识和秩序管理上存在误区与疏漏,导致中小学惩戒教育常出现惩戒主体混淆、惩戒形式消极、范围随意缺乏标准等问题,甚至导致安全事故,使得惩戒教育成为热点话题。造成此类惩... 惩戒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和管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基本认识和秩序管理上存在误区与疏漏,导致中小学惩戒教育常出现惩戒主体混淆、惩戒形式消极、范围随意缺乏标准等问题,甚至导致安全事故,使得惩戒教育成为热点话题。造成此类惩戒教育“失范”现象主要是由于惩戒法规缺失、惩戒认识偏差、惩戒尺度随意等原因。为规范和引导合理的惩戒教育,在法律上须明确惩戒教育界限,做到有法有章;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惩戒原则,做到有情有理;在行动上应提升教育惩戒能力,做到有度有节。基于这三方面的对策讨论,为探索建立合理的惩戒教育体系、解决中小学惩戒教育失范问题提供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教育惩戒 失范现象
下载PDF
基于违约惩罚与资产折现的企业投资套牢风险分析
9
作者 李中维 魏博 《价值工程》 2013年第33期111-112,共2页
本文针对资产投资的专用性、项目合同条款的不完备性所导致的投资套牢现象,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利用违约赔付惩罚系数、交易双方的资产折现系数等变量,对套牢风险进行数理分析,为企业防范套牢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投资套牢 惩罚系数 资产折现
下载PDF
群体偏好与年级对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庆科 徐萍 +1 位作者 吴睿 胡姗姗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2-408,共7页
采用独裁者博弈(DG)探讨了群体偏好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1对450名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年级发展特点进行了测查。研究2以168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独裁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 采用独裁者博弈(DG)探讨了群体偏好对不同年级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1对450名小学生利他惩罚行为的年级发展特点进行了测查。研究2以168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独裁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研究3以180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与接受者的关系、性别与年级对小学生(第三方)利他惩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他惩罚行为在1至3年级之间有显著增长,3至5年级之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2)3年级小学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偏好。(3)利他惩罚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与女生比男生更利他的预期相左。结论:小学生至少在6岁就已经出现了利他惩罚行为且逐渐表现出群体偏好;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可能存在"3年级现象";女生可能更愿意通过非惩罚的方式达成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裁者博弈 利他惩罚 内群体偏好 3年级现象
原文传递
“法不责众”的博弈心理与法治对策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立峰 潘博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4,173-174,共10页
"中国式哄抢"、"中国式过马路"等"法不责众"现象的屡次出现与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背道而驰。"法不责众"现象不仅涉及到对公私财产权的侵害,更是落后法治观念对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阻碍的典型体现... "中国式哄抢"、"中国式过马路"等"法不责众"现象的屡次出现与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背道而驰。"法不责众"现象不仅涉及到对公私财产权的侵害,更是落后法治观念对于现代法治文化建设阻碍的典型体现。"法不责众"现象背后的公众心理涉及到群体心理过程、从众心态理论,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并从法治的视角提出破解困局的相应对策,不仅对于破解哄抢难题、启发维稳有所助益,更为培育公民法治意识、形塑中国法治文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不责众 博弈心理 中国式哄抢 法治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