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喀斯特区域土地覆被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罗娟 安裕伦 +2 位作者 许璟 马士彬 安宏锋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4期23-31,共9页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和纯喀斯特区域做对比分析,探讨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区别。研究主要发现:1)安顺市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移表现为耕地向草地、林地转变,表明区内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亚喀斯特区域的草地、林地增长恢复显著,草地的增长率有17.75%,林地的增长率达到6.58%,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增长率对比说明亚喀斯特区域具有更好的良好的生态适宜性;2)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区内景观异质性增强,优势度降低,相关指数亚喀斯特区域较纯喀斯特区域表现更为显著;3)亚喀斯特区域具有较纯喀斯特区域良好的生态适宜性,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受到更多的人为干扰,然而它本质上属于喀斯特的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所以在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景观格局 亚喀斯特 纯喀斯特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纯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及亚喀斯特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陆清平 赵翠薇 王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3-339,共7页
以黔中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探究其纯喀斯特、亚喀斯特及非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有相似的地形梯度特征,农村居民点、水田、园地、道路、基础设施... 以黔中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探究其纯喀斯特、亚喀斯特及非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有相似的地形梯度特征,农村居民点、水田、园地、道路、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水浇地和水域等在1~3地形梯度优势分布显著,有林地、灌木和草地及未利用地在7~10地形位有分布优势,而旱地的优势分布主要集中于低和一般地形位。(2)不同地貌类型区相同景观类型地形梯度特征差异显著,非喀区有林地地形分布范围最广(地形位5~9范围)、纯喀区次之(4~8),亚喀区较窄(4~7);草地在纯喀区和非喀区均分布于地形位5~10范围,亚喀区最差(4~9);纯喀区水田对地形选择性最强(1~3),亚喀和非喀区选择性较弱(1~4);农村居民点在纯喀与非喀区均为单调递减趋势,而亚喀区则是呈先增后减;旱地和未利用地在非喀区的优势分布变化速率低于亚喀区,更远低于纯喀区,而水域却恰恰与之相反。不同喀斯特地貌区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优势分布范围和变化趋势及速率上有差异,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喀斯特 亚喀斯特 非喀斯特 地形梯度 分布指数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2种森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管凝 程金花 +4 位作者 侯芳 曾合州 沈子雅 赵梦圆 秦建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70,共10页
【目的】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基于野外染色示踪试验,设置2种模拟降水量,使用亮蓝染料溶... 【目的】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优先流特征,为当地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基于野外染色示踪试验,设置2种模拟降水量,使用亮蓝染料溶液染色,挖掘土壤的染色竖直剖面和水平剖面,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染色面积比、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5个优先流特征参数,同时获取不同深度处土壤的优先路径分布、数量和比例。【结果】当模拟降水量相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和平均最大入渗深度均高于纯林;当模拟降水量由25 mm增至60 mm时,混交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由12.36%变为16.44%,平均最大入渗深度由22.21 cm变为30.64 cm,土壤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增幅相近;纯林的土壤染色面积比由7.42%变为15.89%,最大入渗深度由12.50 cm变为17.59 cm,土壤染色面积比增幅明显高于平均最大入渗深度。混交林下土壤染色形态呈指状或枝状,有独立斑块存在,纯林呈漏斗状,无独立斑块。当模拟降水量为25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65 cm、76.70%和352.61%,高于侧柏纯林的1.31 cm、74.33%和184.20%;当模拟降水量增至60 mm时,混交林下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和长度指数为2.21 cm、77.18%和497.02%,而侧柏纯林则为4.29 cm、53.83%和331.27%。喀斯特地区混交林和纯林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15 cm以上土层,且半径大多小于5 mm。混交林下土壤优先路径随土层深度的变异性更强,且大影响半径(>5 mm)优先路径的比例(19.0%)高于纯林(9.0%)。【结论】喀斯特地区侧柏纯林和侧柏、马尾松、直杆蓝桉混交林2种典型森林下均存在一定的优先流现象,由于其特殊土石结构影响,林地土壤优先路径数量较多;混交林下优先流的发育程度和空间变异性比纯林高,与其大影响半径优先路径比例高、优先路径分布变异性强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流 喀斯特地区 染色示踪试验 纯林 混交林
下载PDF
纯压式深孔岩溶帷幕灌浆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付壮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0年第3期53-57,共5页
纯压式灌浆方法在国内水电帷幕灌浆中应用较少。本文结合武宣防护盘龙铅锌矿东帷幕工程实际,提出矿山工程与水利工程灌浆的异同点、施工工艺、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出纯压灌浆在岩溶区深孔帷幕中的应用技术,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纯压式 帷幕灌浆 岩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