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Cognition of Chinese“Qian/Hou”and English“Front/Back”
1
作者 LIU Jingfei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2年第9期301-306,共6页
“Front/back”orientation is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 and represents a dimensional spatial relationship in the relative horizontal direction.The“front/back”orienta... “Front/back”orientation is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 and represents a dimensional spatial relationship in the relative horizontal direction.The“front/back”orientation is judged based on human body experience both in Chinese“qian/hou”and English“front/back”.The spatial cognition of Chinese“qian/hou”and English“front/back”orientation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topological space and reference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cognition Chinese“qian/hou English“front/back”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疫喉浅论》辨治猩红热用药规律研究
2
作者 徐艺连 苏颖 +4 位作者 房跃红 付琨 王利锋 徐方易 王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554-1559,共6页
目的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 目的探究清代喉科医家夏云治疗猩红热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手工检索夏云所著《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与外用方剂,分别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中统计分析、关联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内服与外用方剂中药物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规律。结果《疫喉浅论》中共有64首猩红热治疗方,其中内服方剂41首,外用方剂23首。内服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玄参,药物功效以疏散风热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甘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地黄-麦冬,通过聚类分析得出3类内服核心处方。外用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冰片,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药物气味归经以寒性、苦味、肺经药多用,常用药对为硼砂-冰片,通过聚类分析得出3类外用核心处方。结论《疫喉浅论》中治疗猩红热的内服、外用方剂均反映了夏云对猩红热病因病机及病位的认识,体现了其“清透化毒凉营泄热”的治疗原则,可为当今猩红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疫喉浅论》 猩红热 用药规律
下载PDF
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 被引量:68
3
作者 张建理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91,共8页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因此,空间呈流动性和序列性,时间亦然。时间的这些特性在汉语中是用前、后概念来认知的。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性并深化解释。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因此,空间呈流动性和序列性,时间亦然。时间的这些特性在汉语中是用前、后概念来认知的。用右视认知可以解释时间的流动性,但引入左视认知可以恰当地解释时间的序列性并深化解释。这种结合左右视的认知理论可以全面地描写和解释汉语的时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时间概念隐喻 汉语时间系统 前后 一词多义
下载PDF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史佩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9-64,共6页
 汉语中,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前后式")还是借用动词"来、去(往)"表示时间("来去式"),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  汉语中,不管是借用方位词"前、后"表示时间("前后式")还是借用动词"来、去(往)"表示时间("来去式"),实际上都有两种不同的隐喻方式,因此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但无论"前后式"还是"来去式",只有一种隐喻方式是基本的,另一种方式只起辅助或补充作用,是一种有标记的方式,人们在理解中能够加以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时间词语 “前后式” “来去式” 隐喻方式 标记 语言表达
下载PDF
汉语时间隐喻的认知研究——以“前”、“后”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彭卓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0期1045-1051,共7页
基于"前"和"后"汉语语料构建时间隐喻系统,该系统分为两种隐喻模式:一是以时间轴为研究焦点的模式;一是以说话者为研究焦点的模式。并且第一种隐喻模式包括三种情形。基于对词典中"前/后"的语义、词组的... 基于"前"和"后"汉语语料构建时间隐喻系统,该系统分为两种隐喻模式:一是以时间轴为研究焦点的模式;一是以说话者为研究焦点的模式。并且第一种隐喻模式包括三种情形。基于对词典中"前/后"的语义、词组的语义以及CCL中"前/后"语料的语义统计,证明第一种隐喻模式是汉语时间系统中的主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时间系统 语义
下载PDF
汉语方位词“前/后”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认知拓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坛孝 娄雪倩 《云梦学刊》 2020年第3期90-95,共6页
"前/后"是方位词中最基本的对词之一,其原型范畴表达空间概念。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主体的认知加工,空间概念被隐喻映射至时间域和社会关系域,其哲学基础是语言的体验性。空间意象图式拓展至时间域后,"前/后&qu... "前/后"是方位词中最基本的对词之一,其原型范畴表达空间概念。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主体的认知加工,空间概念被隐喻映射至时间域和社会关系域,其哲学基础是语言的体验性。空间意象图式拓展至时间域后,"前/后"均可表示"将来"和"现在",但有不对称性;空间意象图式拓展至社会关系域后,"前/后"概念可用于区分"亲密度"和"社会地位高低"。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体认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论断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 空间域 时间域 社会关系域 体验性
下载PDF
汉语时间系统及“前”、“后”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叶龙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76-79,共4页
文章根据Lakoff and Johnson的时间理论分析了汉语时间中的空间隐喻,主要对汉语时间词中的"前"和"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指出:汉语中,未来的时间在人们的前面,过去的时间在人们的后面;"前途"不是时... 文章根据Lakoff and Johnson的时间理论分析了汉语时间中的空间隐喻,主要对汉语时间词中的"前"和"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并指出:汉语中,未来的时间在人们的前面,过去的时间在人们的后面;"前途"不是时间,只是在位置上处于未来。汉语时间词中的"前"、"后"按照时间流向和序列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隐喻 认知
下载PDF
浅谈汉英语言中表时的“前/后”与对外汉语教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宋蕾 《外语教育研究》 2019年第1期41-45,共5页
现代汉语中"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又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语素。汉英两种语言中表达时间概念的"前"和"后"并非一一对应,"前"和"后"表示"未来"还是"过... 现代汉语中"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又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语素。汉英两种语言中表达时间概念的"前"和"后"并非一一对应,"前"和"后"表示"未来"还是"过去"的差异主要基于"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种隐喻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借助汉英认知隐喻对比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对"前"和"后"表达时间概念的认知理解,从而避免"前/后"所构成的时间词语出现歧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下载PDF
略论汉英“前/后”空间方位概念 被引量:1
9
作者 宋蕾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41-44,共4页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自身的身体经验。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中关于"前"、"后"在空间方位概念上的共性和个性,指出...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自身的身体经验。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英汉两种语言背景中关于"前"、"后"在空间方位概念上的共性和个性,指出其不同的认知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 空间方位概念 认知
下载PDF
时空中的“前”、“后”认知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玉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1-44,共4页
空间"前"、"后"认知首先源于人们对自我身体特征和运动的感知,构成空间"前、后"认知的主体参照策略。自身"前、后"的认知特点会投射到其他空间事物而成为人们认知这些客体"前、后"... 空间"前"、"后"认知首先源于人们对自我身体特征和运动的感知,构成空间"前、后"认知的主体参照策略。自身"前、后"的认知特点会投射到其他空间事物而成为人们认知这些客体"前、后"的标准,从而形成空间"前"、"后"认知中的客体参照策略。这两种认知策略在通过空间来认知时间的过程中得到完全贯彻,也形成了时间"前"、"后"认知中的主体参照策略和客体参照策略,这就造成了时间表达中的"前后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后(本字“後”)
下载PDF
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2
11
作者 甄长慧 《平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79-81,共3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 “后”时间表达 空间隐喻 时间在动 自我在动
下载PDF
浅谈表时的“前”与“后”
12
作者 宋蕾 《语文学刊》 2019年第1期16-19,共4页
现代汉语中用来表达空间方位的"前"和"后"通过隐喻的手段被用于时间系统中。当方位词"前""后"用来表达时间概念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数量结构或事件基准构成表达时间概念的短语来使用。在... 现代汉语中用来表达空间方位的"前"和"后"通过隐喻的手段被用于时间系统中。当方位词"前""后"用来表达时间概念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数量结构或事件基准构成表达时间概念的短语来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认知隐喻有助于留学生对"前"和"后"表达时间概念的认知理解;时间"基准"的确定则有助于分析"前""后"所构成的时间词语出现的歧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时间
下载PDF
前后蜀作家考略
13
作者 张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卢延让、冯涓、张道古、欧阳彬、僧可朋、王仁裕是前后蜀时期的重要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研究考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对于前后蜀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前后蜀 作家 生平事迹
下载PDF
《水浒传》中方位词“前”“后”的用法
14
作者 郝文华 张亚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0-54,共5页
以《水浒传》为语料,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管表示空间,还是表示时间,"前"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后",它们主要表示空间意义;"前"、"后"与其它词语结合表示空间时,不能省略;"前"能用... 以《水浒传》为语料,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管表示空间,还是表示时间,"前"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后",它们主要表示空间意义;"前"、"后"与其它词语结合表示空间时,不能省略;"前"能用在动词前,"后"则没有;"后"可用在动词后表时间。双音节方位词中,"前面"、"后面"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它方位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方位词
下载PDF
景教碑中“七时”辨正及相关问题考察
15
作者 聂志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5-68,共4页
景教碑"七时礼赞"中"七时"究竟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考察佛经中与之类似的"六时礼赞",确定"六时"为"每日六次";景教史上曾有过"每日礼拜七次"的... 景教碑"七时礼赞"中"七时"究竟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考察佛经中与之类似的"六时礼赞",确定"六时"为"每日六次";景教史上曾有过"每日礼拜七次"的仪式,二教均有每日礼拜的习俗,只是礼拜次数存在差异。景教传入中土后,面对佛教"每日六次"的礼拜仪式,极有可能受佛教"六时礼赞"影响,汉译"每日七次"礼拜为"七时礼赞"。因此,"七时"应类比佛教的"六时",意为"每日七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教碑 七时 六时 礼赞 《前后书》
下载PDF
“前”“后”的时间指向及时间认知的古今差异
16
作者 何亮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2-59,共8页
认为"前""后"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是混淆了"前""后"的时空概念。"前""后"的空间或时间义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关,也与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与之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就... 认为"前""后"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是混淆了"前""后"的时空概念。"前""后"的空间或时间义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关,也与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与之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就时间指向而言,"前"均表示时间较早或顺序在先,"后"表示时间较晚或顺序在后。"前""后"所体现的时间认知方式古今并无不同。但是,在汉语史上,"前""后"所体现的"人动时静"认知方式的表达形式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指向 时空隐喻 语义特征
下载PDF
钱牧斋、钱孙保、毛子晋及其他——读黄裳《来燕榭书跋 钱牧斋先生尺牍》
17
作者 刘奉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本文对毛晋汲古阁刻本《后汉书》题记的作者问题进行了辨析,澄清了自缪荃孙以来形成的错 案。对钱谦益晚年与毛子晋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钱谦益 钱孙保 毛子晋 《后汉书》
下载PDF
汉语“前、后”的时间指向认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琳琳 邢苗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12,共9页
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发展出表时间的功能后,既可表将来,也可表过去。如"前"在"前景、前途"中表将来,而在"前世、前人"中表过去。"后"在"后世、后人"中表将来,而... 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前、后"发展出表时间的功能后,既可表将来,也可表过去。如"前"在"前景、前途"中表将来,而在"前世、前人"中表过去。"后"在"后世、后人"中表将来,而在"后退、往后"中可表过去。王灿龙(2016)认为,以往使用"时间在动"和"人在动"两个隐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前、后"在表示时间时的复杂现象。本文在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前"表将来和"后"表过去,来源于人们将想象的"虚拟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虚拟空间"是相对"现实空间"而言,后者处于我们感知范围之内,前者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前景、前途"表示将来、"后退、往后"表示过去时,本质上是表示"虚拟空间"上的"前方"和"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 “后”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前/后”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大磊 王胜美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6-19,共4页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qu... 时间是空间隐喻的结果,空间的位移性和顺序性投射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和方向性。"前/后"是既可以表示空间意义也可以表示时间意义的一对语素。"前/后"有两种认知模式:强调时间的序列性时",前"表过去,"后"表将来;强调时间的方向性时,"前"表将来",后"表过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序列性 方向性 前/后
下载PDF
“前”“后”的时间指向及其构成机制 被引量:5
20
作者 舒邦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1-56,共6页
"前""后"所表达的时间指向包括时间的次序、时间的方向和时间的位置。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前""后"指时间的次序、方向和位置时的构成机制有:1.次序型;2.方向型((1)拟物型;(2)拟人型:正向... "前""后"所表达的时间指向包括时间的次序、时间的方向和时间的位置。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看,"前""后"指时间的次序、方向和位置时的构成机制有:1.次序型;2.方向型((1)拟物型;(2)拟人型:正向型,逆向型);3.位置型(同面型,正背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 “后” 时间指向 构成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