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ivation of Quartz Grain Surface with Chloride Ions
1
作者 D. N. Bondaletov V. A. Fedorova 《Advances in Materials Physics and Chemistry》 2012年第4期267-269,共3页
Alt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optical states of glass activated with chloride ions, entered to the surface of quartz sand and quartz grain by way of sodi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cle. Concentration opt... Alt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optical states of glass activated with chloride ions, entered to the surface of quartz sand and quartz grain by way of sodi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cle. Concentration optimum of activating agent was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ING Agent of SURFACE Flor Ion quartz SAND grain Optical Transmission
下载PDF
Microtextures on quartz grains from the Gulf of Mexico and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al sediments: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process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2
作者 Jayagopal Madhavaraju John SArmstrong-Altrin +1 位作者 Kandasamy Selvaraj Rathinam Arthur James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56-274,共19页
Microtexture analyes on quartz from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Gulf of Mexico and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 reveal 35 and 30 types of microtextures,respectively,which were grouped into mechanical,mechanical/chemical and... Microtexture analyes on quartz from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Gulf of Mexico and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 reveal 35 and 30 types of microtextures,respectively,which were grouped into mechanical,mechanical/chemical and chemical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mode of origin.Microtextures of chemical origin are rarer in the El Carrizal than in the Manzanillo beach sediments of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Microtextures of mechanical origin like straight and curved scratches,pits,broken edges,and V-shaped marks indicate high energy,fluvial to ma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The scarcity to absence of chem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energy level was higher at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 than on the Gulf of Mexico coast.V-shaped marks are common in the Gulf of Mexico sediments,whereas they are abundant in the quartz grains from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Increased frequency and density of V-shaped marks are produced by exceedingly high wave velocity during storm events or tsunamis.Abundance of V-shaped marks with fresh surfac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 indicate an extremely high-energy impact event.Many quartz grains from the El Carrizal beach of the Mexican Pacific coast have abundant closely spaced Vshaped marks with fewer fresh surfaces.Such high frequency of V-shaped marks is mainly linked to grain-tograin collision,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energy sub-aqueous conditions with a large volume of sedimentary particles in the water column that are produced during a tsunami or storm events.In contrast,many quartz grains from the Gulf of Mexico have large fresh surfaces with moderate percentages of V-shaped marks that might have been produced by high-energy waves with low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during storm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EXTURES quartz grains V-shaped marks Tsunami and storm events Sedimentary processes
原文传递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from a core at the Prydz Bay,Antarctica
3
作者 王祥珍 吴时国 +2 位作者 李传荣 陈虹勋 罗又郎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7年第2期24-29,共6页
In this paper, shapes and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in 13 layers of a core (NP95 1) collected from a continental slope at the Antarctic Prydz Bay were quantitatively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quartz gr... In this paper, shapes and surface textures of quartz grains in 13 layers of a core (NP95 1) collected from a continental slope at the Antarctic Prydz Bay were quantitatively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quartz grain surfaces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intense glaciation and a weaker chemical solution precipitation, indicating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morainic debris under a low energy marine environment. The obtained quantitatively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assemblages of surface textures caused by the chemical solution precipitation are well correlated to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micropaleontologic analysis and can be used to better explain the change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occurred in the marine zone concer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ARCTICA quartz grains surface textures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aleoclimatic change.
下载PDF
S. E. M. analysis of quartz sand grains from selected Hong Kong and Chinese littoral environments 被引量:2
4
作者 A.T.Williams M.C.Thoma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409-422,共14页
This pilot study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some underly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mes of quartz grain surface textures. A variety of textural patterns and individual features are described for grains selected f... This pilot study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some underly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mes of quartz grain surface textures. A variety of textural patterns and individual features are described for grains selected from various littoral environments. An attempt was made to differentiate samples on surface textures alone, but limitations of using this technique in sedimentological isolation were appar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ecklist data and photographic evidence revealed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feature combinations used in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The use of discriminant analysis provided quantitative sample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nalysis of quartz sand grains from selected Hong Kong and Chinese littoral environments
下载PDF
Surface texture of quartz grain in booming sand and its acoustic significance
5
作者 屈建军 孙波 +2 位作者 张伟民 王远萍 康国定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20期1719-1723,共5页
Booming sand is regarded as a rare and interesting natural phenomenon. Scientist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inferences and hypotheses on the sound-producing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 sc... Booming sand is regarded as a rare and interesting natural phenomenon. Scientists have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inferences and hypotheses on the sound-producing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In recent several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conducted quite a lot of research work on booming sand but litt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coustic mechanism of booming sand due to its complexity. So fa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ivergences of views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s of surface texture of quartz grain on the sonorous property of booming sand.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MING SAND surface texture of quartz grai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
原文传递
某石英脉型含金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越 于鸿宾 《黄金》 CAS 2023年第10期34-37,共4页
针对某石英脉型含金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通过磨矿细度试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试验、硫酸铜用量试验、捕收剂种类和用量试验优化了浮选参数和药剂制度。在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下,闭路试验可获得金品位分别为351.22 g/t和23.55 g/t的重... 针对某石英脉型含金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通过磨矿细度试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试验、硫酸铜用量试验、捕收剂种类和用量试验优化了浮选参数和药剂制度。在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下,闭路试验可获得金品位分别为351.22 g/t和23.55 g/t的重选精矿和浮选精矿,重选和浮选的综合回收率为91.34%,选矿指标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粗粒金 石英脉型 金矿 工艺参数
下载PDF
郎溪剖面石英粒度和沉积物粒度特征对比与意义分析
7
作者 翟天成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在郎溪剖面全样中提取石英矿物,与原始沉积物在各粒度特征上有着显著异同。粒度组成上粉砂>黏粒>砂砾,而沉积物粒度黏粒含量更高且在下蜀黄土层出现不一致的分布规律;石英中值粒径偏大而二者众数粒径范围相似;石英平均粒径偏大,... 在郎溪剖面全样中提取石英矿物,与原始沉积物在各粒度特征上有着显著异同。粒度组成上粉砂>黏粒>砂砾,而沉积物粒度黏粒含量更高且在下蜀黄土层出现不一致的分布规律;石英中值粒径偏大而二者众数粒径范围相似;石英平均粒径偏大,分选系数较好,偏度多为近对称态而沉积物粒度多为负偏态;石英峰态更加尖锐。通过引入粒度频率曲线、累积频率曲线以及粒度端元分解法对二者粒度特征做出解析,指出:石英作为稳定矿物较易保存原始沉积环境的粒度信息;红土形成时期曾遭受强风化作用导致沉积物黏粒增多;加积型红土形成环境可能与下蜀黄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粒度参数分布虽呈现不一致的特征,但总体上都具有相同的指示性;黏粒可能由自然成壤改造作用形成;细粉砂可能是冬季风远距离搬运的沙漠黄土物质;粗粉砂可能是冬季风近距离搬运的河漫滩物质;砂砾可能是夏季风近距离搬运的粗粒跃移组分。对郎溪剖面形成时期沉积动力与沉积环境做出判断,对于印证石英与沉积物在各粒度特征上的应用性,以及恢复气候旋回背景下的古环境变化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沉积物 强风化 粒度特征 沉积动力
下载PDF
川西甘孜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9
8
作者 乔彦松 赵志中 +4 位作者 王燕 王书兵 傅建利 李朝柱 蒋复初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0-256,共7页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 文章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寺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分析。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B/M界线出现在S8的顶部,并且在剖面下部12.7-14.0m处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本次测试以及结合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孜地区典型的风尘堆积形成于约1.15MaB.P.以前。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分析结果说明风尘物质可能经历了风、流水、冰川等多种外动力作用,进一步证明该区的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冰水沉积。另外,研究结果指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环境状况大约在1.15MaB.P.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化程度以及高原冬季风的明显增强,而这些变化又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快速隆升密切相关。磁性地层的研究结果将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古环境演化过程的对比分析及阶地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甘孜寺剖面 磁性地层 石英表面形态
下载PDF
风化成壤对原始粉尘粒度组成的改造证据 被引量:32
9
作者 孙有斌 周杰 +1 位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对现代粉尘、黄土、古土壤、红粘土全样和对应石英样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粉尘和对应石英样的粒度组成最为相似,而其它经历了风化成壤改造后的全样,粒度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尤为显著。全样和石英样... 对现代粉尘、黄土、古土壤、红粘土全样和对应石英样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粉尘和对应石英样的粒度组成最为相似,而其它经历了风化成壤改造后的全样,粒度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以古土壤和红粘土样尤为显著。全样和石英样品的平均粒径比值变化,反映了原始粉尘经风化成壤改造而细化的程度,可能与夏季风强度关系密切。灵台剖面L6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全样和石英样平均粒径及其比值变化对比表明,在冰期-间冰期旋回时间尺度上,全样和石英样平均粒径记录的冬季风变化特征类似,但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平均粒径比值和石英样的平均粒径变化则揭示出东亚季风具有更高频次的变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粉尘 黄土 古土壤 粒度组成 风化成壤 红粘土 气候条件
下载PDF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石磊 张跃 +2 位作者 陈艺鑫 傅海荣 刘耕年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102,共7页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物中石英砂进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海洋性山岳冰川沉积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如下:尖锐的棱角状颗粒形态占绝对优势,边棱尖锐、表面起伏度高;大型-中型贝壳状断口极发育,多见平行解理面、阶梯状断口;具有标志... 对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沉积物中石英砂进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海洋性山岳冰川沉积的标志性形态特征如下:尖锐的棱角状颗粒形态占绝对优势,边棱尖锐、表面起伏度高;大型-中型贝壳状断口极发育,多见平行解理面、阶梯状断口;具有标志冰川磨蚀作用的擦痕、新月形凿口和压裂深坑;有明显的化学溶蚀和沉淀形态,如溶蚀坑、溶蚀沟,硅质薄膜、硅质球和黏土矿物。结果表明海螺沟冰川具有强烈的侵蚀作用,机械压碎、研磨在侵蚀和搬运过程具有绝对优势;同时海螺沟冰川底部存在丰富的冰下融水,起到化学溶蚀和沉淀的作用。石英砂表面结构统计分析结果与河流、湖泊、海岸、风沙等沉积明显不同,与青藏高原、南极等地大陆性冰川沉积分析结果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形态特征 石英砂 扫描电镜 海螺沟冰川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主要断裂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特征及其断裂活动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俞维贤 安晓文 +2 位作者 李世成 周瑞奇 杨继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根据断层泥及地层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结构特征的研究 ,澜沧江断裂带早、中更新世是其主要活动时期 ,晚更新世活动减弱 ,全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澜沧—勐遮断裂、孟连断裂晚更新世以来至全新世仍明显活动 ;木戛断裂、谦迈河断裂、平掌寨... 根据断层泥及地层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结构特征的研究 ,澜沧江断裂带早、中更新世是其主要活动时期 ,晚更新世活动减弱 ,全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澜沧—勐遮断裂、孟连断裂晚更新世以来至全新世仍明显活动 ;木戛断裂、谦迈河断裂、平掌寨断裂及贵基处 -瓦窑断裂晚更新世后期以来基本不活动。因此澜沧—勐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流域 石英碎砾 SEM特征 断裂活动 断层泥 地震
下载PDF
南极无冰区古海蚀龛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晓东 孙立广 +1 位作者 尹雪斌 赵俊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7-42,共6页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能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利用电镜扫描方法分析了南极法尔兹半岛上海蚀成因的古海蚀龛沉积物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石英砂表面上均表现出冰川和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构特征组合 ...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能指示沉积物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利用电镜扫描方法分析了南极法尔兹半岛上海蚀成因的古海蚀龛沉积物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组合。结果表明 ,在所有的石英砂表面上均表现出冰川和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构特征组合 ,龛中沉积物是冰水沉积环境下的产物 ,在沉积过程中 ,沉积物先经过较薄的冰川搬运 ,后经历了不同能量的流水改造作用 ,但冰川和流水的搬运距离有限。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法尔兹半岛上的冰盖解体并退出长城站区的时间应早于 46 0 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蚀龛 石英砂 表面结构 沉积环境 南极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柱样中石英颗粒的表面结构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祥珍 吴时国 +2 位作者 李传荣 陈虹勋 罗又郎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1-104,共14页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 本文统计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陆坡区一个柱样(NP951)13个层位的石英颗粒的形态和表面结构。石英表面呈现出强烈的冰川运动和较弱的化学溶蚀-沉淀作用留下的表面特征,表明该沉积物主要是处于低能海洋环境中的冰碛物。石英颗粒因化学溶蚀-沉淀作用形成的组合表面特征的定量统计结果与矿物的X射线衍射和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结果相对应,能较好地解释该海区经历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石英颗粒 表面结构 沉积环境 柱样 古气候
下载PDF
程海断裂带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特征及断层活动状态的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俞维贤 王彬 +1 位作者 毛燕 杨继武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2,共6页
根据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特征的鉴定研究 ,可将程海断裂中、北段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形貌特征分为 6类 ,这表明该段断裂经历了长期多期次活动 ,强烈活动时间在中晚更新世 ;5件样品中均未见破裂类 (Ⅰ0 )的石英颗粒 ,表明程海断... 根据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特征的鉴定研究 ,可将程海断裂中、北段断层泥中石英碎砾表面SEM形貌特征分为 6类 ,这表明该段断裂经历了长期多期次活动 ,强烈活动时间在中晚更新世 ;5件样品中均未见破裂类 (Ⅰ0 )的石英颗粒 ,表明程海断裂全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频度相对较低。石英碎砾表面机械作用特征的分类统计研究显示 :程海断裂中、北段晚更新世以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断裂 石英碎砾表面 活动时代 活动方式
下载PDF
库车坳陷白垩系砂岩储层石英溶蚀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15
作者 韩登林 李忠 李维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1,共6页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内石英颗粒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主要发育在颗粒内部或颗粒边缘。储层内石英颗粒的溶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溶蚀增孔量高值区的储层内不仅在胶结物上富集方沸石胶结物,在粘土矿物组合... 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储层内石英颗粒溶蚀作用较发育,溶蚀主要发育在颗粒内部或颗粒边缘。储层内石英颗粒的溶蚀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平面非均质性特征,溶蚀增孔量高值区的储层内不仅在胶结物上富集方沸石胶结物,在粘土矿物组合上也表现出富伊利石贫高岭石的特征。通过层间泥岩硼元素含量的测定,对研究层段同沉积地层水体盐度进行恢复,其平面分布规律与石英颗粒溶蚀效应的非均质性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同沉积水体的盐度是储层内石英溶蚀非均质性特征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成岩作用 石英 溶蚀作用 同沉积地层水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石英砂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8
16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刘耕年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2期11-20,共10页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石英砂 环境演变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沉积物的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建恩 余佳 +5 位作者 孟庆伟 吕荣平 朱大岗 孟宪刚 邵兆刚 杨朝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1-658,共8页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认为,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 在扫描电镜下对札达盆地香孜组、古格组和托林组地层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三个组中石英颗粒外形磨圆度均不好,以棱角和次棱角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认为,盆地的沉积物源距离盆地沉降区很近,为盆地周围的山地。其中香孜组的上部和中部冰川砂粒表面特征明显,认为是水体较浅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香孜组下部为湖泊水体较深的冰缘区河湖相沉积环境。古格组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溶蚀坑和沟,属于低化学能的湖相沉积。托林组则表现出河流相沉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达盆地 石英砂 表面结构 沉积环境 西藏
下载PDF
南极无冰区典型沉积环境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尹雪斌 孙立广 刘晓东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利用电镜扫描方法 (SEM)对比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海滩沉积、冰碛物以及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等典型沉积环境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得出了乔治王岛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的颗粒频率曲线。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 本文利用电镜扫描方法 (SEM)对比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海滩沉积、冰碛物以及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等典型沉积环境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得出了乔治王岛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的颗粒频率曲线。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具有相似性 ,这主要和南极地区广泛发育的冰川作用有关 ,同时 ,它们也有各自典型的特征组合 ,这些典型特征组合的不同反映了石英砂后期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本文还依据石英砂表面特征的颗粒出现频率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三级海岸阶地上的沉积物和一个未知成因的样品进行了沉积环境的判别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沉积环境 电镜扫描方法 冰碛物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冰川作用 聚类分析方法 无冰区
下载PDF
场发射扫描电镜在现代河流沉积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涌 文义明 +1 位作者 吴伟 陈国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5期457-465,共9页
石英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能够较好地保存各种地质营力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观形貌特征。这些表面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的源区、搬运动力、沉积环境与演化历史等信息。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黄河下游边滩沉积物中石英颗... 石英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能够较好地保存各种地质营力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微观形貌特征。这些表面形态特征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的源区、搬运动力、沉积环境与演化历史等信息。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黄河下游边滩沉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并统计计算了35种表面形态特征出现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其发育机械成因、化学成因及机械+化学成因3大类共22种表面形态特征。其中V型撞击坑大量出现;棱角—半棱角轮廓、中贝壳状断口、直形阶梯、溶蚀坑、中浮雕和高浮雕一般发育;圆形轮廓、小贝壳状断口、大贝壳状断口、弓形阶梯、曲型脊线、平行节理面、翻板、新月型撞击坑、定向溶蚀坑、溶蚀裂缝、低浮雕和弓形曲型多边形裂纹少量出现;碟形坑和黏附颗粒极少量出现。其总体表面形态特征表明其搬运时间和长距较短,在流水中并未经过长期磨蚀,棱角轮廓被保留,表面形态改造程度较弱,表面起伏程度较高。其机械形态组合说明石英颗粒处于高能水动力条件下搬运,发生过强烈地机械碰撞与磨损。发育的溶蚀坑证明搬运水体化学性质活泼,石英颗粒在受到强烈机械作用的同时,化学作用亦十分明显。获得了典型河流沉积的标志性形态特征:颗粒一般均有磨圆,以半棱角轮廓为主,随搬运距离越远磨圆度越高;表面起伏程度较高,以高、中浮雕为主;最重要的特征是机械成因形成的V型撞击坑大量发育;各种大小的贝壳状断口及阶梯共生在一起,较发育;水下化学作用明显,溶蚀现象大量出现,溶蚀坑较发育。该研究弥补了国内现代河流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研究空白,虽然这些微观形貌的深层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将为沉积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颗粒 表面形态 扫描电镜 黄河 边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30
20
作者 江新胜 徐金沙 潘忠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6-422,共7页
沉积环境的判别是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和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因而其沉积物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 ,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 沉积环境的判别是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和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因而其沉积物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 ,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纪志丹群存在沙漠沉积已被广为接受 ,但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还比较薄弱。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志丹群洛河组 (K1l)和罗汉洞组 (K1lh)的沙丘沙进行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 ,其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 ,及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纪 沙漠 石英沙颗粒 表面特征 储层评价 沉积盆地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