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in plasma by UPLC-MS-MS and its pharmacokinetic application in rats
1
作者 刘焕 范珊珊 +6 位作者 张雯 张驿帆 李腾 尚明英 刘广学 徐风 蔡少青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747-753,共7页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with significant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of Tibetan medicine Sinopodophylli Fructu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a rapid and sens...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with significant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is the main constituent of Tibetan medicine Sinopodophylli Fructu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a rapid and sensitiv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in rat plasma. 8-Prenylkaempferol was used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The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column (2.1 mm×100 ram, 1.7 μm) 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ing of acetonitrile and 0.1% formic acid in water on a gradient program at a flow rate of 0.4 mL'min-1 and temperature of 30 ℃.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in negative ion mode was used for 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of the transitions at m/z 451.30→177.25 and m/z 353.25→298.15 for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and 8-prenylkaempferol, respectively. The calibration curves were linear with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0.1-2000 ng/mL (r = 0.9954). The recoveries were 103%-115%, and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low, middle and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s. The intra- and inter-day precisions were within 15%, and the bias was between --6%-15%. This method was simple, rapid and sensitive, which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in plasma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in rats. Pharmacokinetic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 occurred in 2 h after the female rats were intragastrically administered with 8,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at the dose of 100 mg/kg, and the biological half-life was 6.79 h. The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maintained equal amount for 20 h,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in vivo effects of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 2'-Diprenylquercetin 3-methyl ether UPLC-MS/MS Blood concentration Anti-breast cancer PHARMACOKINETIC
原文传递
莲子心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邵建 刘艳丽 +3 位作者 李笑然 许琼明 裴学军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61-1664,共4页
目的研究莲Nelumbo nucifera的成熟种子中间绿色胚根(莲心)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莲子心的乙醇提... 目的研究莲Nelumbo nucifera的成熟种子中间绿色胚根(莲心)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莲子心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甲氧基苯乙酸(1)、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2)、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3)、柚皮素(4)、豆甾-4-烯-3-酮(5)、槲皮素-3-甲醚(6)、牡荆素(7)、大波斯菊苷(8)、槲皮素(9)、芹菜素(10)、木犀草素(11)、山柰酚(12)和黄芪苷(13)。结论化合物1~3、5和6为首次从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莲子心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属 莲子心 对甲氧基苯乙酸 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 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 豆甾-4-烯-3-酮 槲皮素-3-甲醚
原文传递
祁州漏芦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杜月 王晓琴 +1 位作者 包保全 黄慧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817-2821,共5页
目的对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的花序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漏芦花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11个... 目的对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的花序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漏芦花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11个黄酮类: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1)、槲皮素-3′-O-甲醚(2)、芹菜素(3)、山柰酚(4)、木犀草素(5)、槲皮素(6)、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0)、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11);2个木脂素类:泥胡木脂素B苷(12)、泥胡木脂素B(13);2个植物蜕皮激素类:蜕皮甾酮(14)和土克甾酮(15);其余2个为熊果酸(16)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7)。结论化合物1、2、7~10、12、13为首次从漏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17为首次从祁州漏芦花序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州漏芦花 5 7 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 槲皮素-3′-O-甲醚 泥胡木脂素B苷 蜕皮甾酮 黄酮类 木脂素
原文传递
米邦塔仙人掌化学成分研究(Ⅰ) 被引量:20
4
作者 罗川 张万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研究仙人掌属植物米邦塔仙人掌Opuntia milp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方法和光谱分析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结果从米邦塔仙人掌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1-十七烷醇(2)、5-羟甲基-2-呋喃甲醛(3)、丁香... 目的研究仙人掌属植物米邦塔仙人掌Opuntia milp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方法和光谱分析分离和鉴定化合物。结果从米邦塔仙人掌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1-十七烷醇(2)、5-羟甲基-2-呋喃甲醛(3)、丁香醛(4)、香草醛(5)、对羟基苯甲醛(6)、松柏醛(7)、对羟基桂皮醛(8)、槲皮素-3-甲基醚(9)、2,6-二甲氧基苯酚(10)。结论化合物3~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邦塔仙人掌 槲皮素-3-甲基醚 5-羟甲基-2-呋喃甲醛 对羟基苯甲醛 松柏醛
原文传递
三叶鬼针草的黄酮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黎平 王业玲 +2 位作者 唐丽 郭志永 龙春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498-2501,共4页
目的研究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制备、高速逆流等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通过UV、IR、1D和2D NMR等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叶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 目的研究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的黄酮苷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凝胶柱、中压制备、高速逆流等色谱技术分离和纯化,通过UV、IR、1D和2D NMR等谱学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三叶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S)-异奥卡宁-(3′,4′-二甲醚)-7-O-β-D-葡萄糖苷(1a/1b)、槲皮素-3,4′-二甲醚-7-O-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4′-二甲醚-7-O-芸香糖苷(3)、(Z)-6-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橙酮(4)、海生菊苷(5)、奥卡宁-4-甲醚-3′-O-β-葡萄糖苷(6)。结论化合物1a/1b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鬼针草苷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鬼针草苷H 槲皮素-3 4'-二甲基-7-O-吡喃葡萄糖苷 海生菊苷 奥卡宁-4-甲基-3'-O-β-葡萄糖苷
原文传递
小叶莲提取物抗乳腺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帅 王璐 +3 位作者 苏丹 孔越 尚明英 蔡少青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4年第7期577-580,共4页
目的:研究小叶莲提取物抗乳腺肿瘤活性。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每孔分别加入1、25、50、100μg/ml小叶莲乙醇提取物(X1)、乙酸乙酯提取物(X2)、正丁醇提取物(X3),6.25、12.5、25、50、100μmol/L 8,2’-二异戊烯基槲... 目的:研究小叶莲提取物抗乳腺肿瘤活性。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每孔分别加入1、25、50、100μg/ml小叶莲乙醇提取物(X1)、乙酸乙酯提取物(X2)、正丁醇提取物(X3),6.25、12.5、25、50、100μmol/L 8,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S1)、槲皮素(S2),测定各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裸小鼠腋下注射MCF-7人乳腺癌细胞以复制荷瘤小鼠模型。模型小鼠分别灌胃给予等容生理盐水(模型组)、15 mg/kg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组)、500 mg/kg X1(X1组)、500 mg/kg X2(X2组)、500 mg/kg X3(X3组),每天1次,连续15 d,测定小鼠体质量、瘤质量,计算瘤质量抑制率。模型小鼠分别灌胃给予等容生理盐水(模型组)、15mg/kg环磷酰胺(环磷酰胺组)、15 mg/kg S1(S1组)、15 mg/kg S2(S2组),每天1次,连续9 d,测定小鼠瘤体积,计算瘤体积抑制率。结果:1、25、50、100μg/ml X1、X2与12.5、25、50、100μmol/L S1、S2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各成分对MDA-MB-231细胞抑制作用均较弱。与模型组比较,X1组、X2组、X3组小鼠瘤质量抑制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S1组、S2组小鼠瘤质量抑制率、瘤体积抑制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叶莲提取物有一定的抗乳腺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莲提取物 8 2'-二异戊烯基槲皮素-3-甲醚 槲皮素 人乳腺癌细胞 裸鼠移植瘤
原文传递
虎杖HPLC指纹图谱及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孔德暄 陈运中 +4 位作者 朱映睿 朱蔚然 傅敏 陶彩霞 王光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69-574,共6页
目的建立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虎杖醇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与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初步明确虎杖抗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虎杖的指纹图谱;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指... 目的建立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虎杖醇提物的HPLC指纹图谱与抗痛风性关节炎活性之间的谱效关系,初步明确虎杖抗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虎杖的指纹图谱;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指纹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以小鼠足垫厚度、血清尿酸含量为虎杖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其谱效关系。结果虎杖发挥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贡献较大的特征峰有7号峰(虎杖苷)、9号峰(槲皮素)、11号峰(白藜芦醇)、12号峰(槲皮苷)、13号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16号峰(大黄素)、18号峰(大黄素甲醚)。结论虎杖发挥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的药效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该药材质量控制与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 指纹图谱 灰色关联度 痛风性关节炎 谱效关系 虎杖苷 槲皮素 白藜芦醇 槲皮苷 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