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值演化与音变竞争:胶辽官话去分阴阳及相关演变研究
1
作者 孙志波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山东境内的平度型方言存在去声无规则归人阴平和阳平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轻前变调,指出该类方言的去声在历史上分作阴去和阳去两类,并把平度型方言的古调值构拟为:阴平*21、阳平*55、上声*213、阴去*31、阳去*42,而现代方言中去声的无... 山东境内的平度型方言存在去声无规则归人阴平和阳平的现象。文章通过分析轻前变调,指出该类方言的去声在历史上分作阴去和阳去两类,并把平度型方言的古调值构拟为:阴平*21、阳平*55、上声*213、阴去*31、阳去*42,而现代方言中去声的无规则分化是源于*55>42>31和*31>42的竞争性音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官话 去分阴阳 轻前变调 调值演化 竞争性音变
下载PDF
西部粤语的调值分韵 被引量:13
2
作者 侯兴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0-317,共8页
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调值分韵现象,该地区的调值分韵主要集中在遇、蟹、止或流摄三四等韵的去声韵中,规律是去声韵的韵腹元音变高乃至复化。文章认为这种变化是由早期西部粤语去声中的升调特征导致的。升调容易导致GVG、GV和(G)VC结构中的... 西部粤语普遍存在调值分韵现象,该地区的调值分韵主要集中在遇、蟹、止或流摄三四等韵的去声韵中,规律是去声韵的韵腹元音变高乃至复化。文章认为这种变化是由早期西部粤语去声中的升调特征导致的。升调容易导致GVG、GV和(G)VC结构中的韵母主元音升高有发音生理上的依据。与前人用低调解释西部粤语横县话止、遇摄去声韵中的复化现象不同,文章主张用升调影响进行解释。这种解释还可以为其他汉语方言中的元音高顶出位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元音高顶出位中的前裂化现象有时候是由声调的调值来驱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粤语 调值分韵 去声 元音高化 元音裂化
下载PDF
《诗》韵四声分押与古四声系统 被引量:2
3
作者 胡佳佳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59,共12页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押韵 古四声 去声 音义相应
下载PDF
试论宋金时期北方话入近去声 被引量:4
4
作者 朱蕾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3,共6页
本文在具体分析诗词用韵和宋人笔记中相关记载两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入声在宋金时期北方话中仍作为一个独立的调类存在,还未分化,可能保留喉塞韵尾,听感上和去声很接近,正处在入声消变过程中的"入近去声"阶段。
关键词 宋金时期 阴入通押 入近去声
下载PDF
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 被引量:4
5
作者 邓享璋 《三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5-50,共6页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去声 内陆闽语 闽北方言 闽中方言 声调 演变
下载PDF
也谈昆曲去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 被引量:4
6
作者 田韶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48-50,93,共4页
昆曲去声字演唱时在旋律上由低而高再回落,称为"豁腔"。去声字在旋律中常处于高音区、句首处、歌词意义所表现的复杂情绪的转折处。使用豁腔演唱有其语言调值、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诗词创作特征、唱字清晰等多方面的原因。... 昆曲去声字演唱时在旋律上由低而高再回落,称为"豁腔"。去声字在旋律中常处于高音区、句首处、歌词意义所表现的复杂情绪的转折处。使用豁腔演唱有其语言调值、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诗词创作特征、唱字清晰等多方面的原因。去声字和上声字组合使用时,前字的音高往往高于后字的音高,在念白中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去声字 演唱
下载PDF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姣雷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3-87,共5页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关键词 益沅小片 去声 入声
下载PDF
元刊杂剧说白语言即是清入作上、次入作去 被引量:2
8
作者 黎新第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元刊杂剧说白语言中,清入声字与次浊入声字的表现,分别同上声字和去声字趋于一致。由此可见,这些清入声字与次浊入声字也应当是分别读作上声和去声。
关键词 元刊杂剧 说白语言 清入作上 次入作去
下载PDF
论两汉阳声韵中的去声字
9
作者 刘冠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4期83-91,共9页
文中根据两汉时代诗文押韵、《淮南子》韵语、《易林》韵语等材料,对两汉时代阳声韵的声调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两汉阳声韵中的去声字的看法。
关键词 两汉 声调 阳声韵 去声
下载PDF
曲生教授顽疾治验4则
10
作者 张春玲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34期200-201,共2页
曲生教授系吉林省名老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从医50载,在内科杂病及顽疾治疗方面,审证明晰,辨治精当,经其妙手回春者数以万计,实为后学所敬仰。今择其顽疾验案四则,以飨同道。
关键词 顽疾/中医药治疗 曲生 老中医经验
下载PDF
对韩汉语声调教学的一种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少英 牛振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声调教学是对韩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习者来说,汉字声调的辨识和记忆是一大难题。笔者尝试利用韩国汉字音中次浊入声字与普通话去声字的对应关系,帮助学习者进行去声字的识记,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声调 识记 次浊入声字 去声字
下载PDF
潮汕方言古浊声母去声字今读考察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琼姿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早期潮汕方言古全浊上字读阳上调,古浊去字读阳去调。潮汕各地方言阳上、阳去的前变调大面积混同,导致非常用全浊上字和非常用浊去字窜调。由于浊去字远多于全浊上字,非常用浊去字理应远多于非常用全浊上字,不考虑其他因素,二者窜调概... 早期潮汕方言古全浊上字读阳上调,古浊去字读阳去调。潮汕各地方言阳上、阳去的前变调大面积混同,导致非常用全浊上字和非常用浊去字窜调。由于浊去字远多于全浊上字,非常用浊去字理应远多于非常用全浊上字,不考虑其他因素,二者窜调概率相同,所以前者窜调的字数远多于后者,使得阳上调中非常用字的比例逐渐提高,而阳去调反之,形成浊去字读阳上和阳去两种声调文白对立的趋势,在强大的文读系统压力之下,未窜调的非常用浊去字也逐渐被折合到阳上调,形成了潮汕方言“浊去文读归上”的独特现象。这个音变的前提是阳上、阳去前变调的大面积混同,关键因素是浊去字明显比全浊上字多。这个结论得到语言事实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方言 浊去字 连读变调 窜调 字数
下载PDF
《广韵》异读字所反映的阳声韵中去声字音变释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大勇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47-51,共5页
前人对于阴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也较多,而对于阳声韵声调的变化关注较少,而阳声韵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却又占着较大的比重,阳声韵声调的演变研究不仅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意义重大,其对于汉语词汇、词源的研究也颇有价值。根... 前人对于阴声韵和入声韵的演变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也较多,而对于阳声韵声调的变化关注较少,而阳声韵在汉语语音系统中却又占着较大的比重,阳声韵声调的演变研究不仅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意义重大,其对于汉语词汇、词源的研究也颇有价值。根据韵文、异读、音注等材料,利用传统考证的方法对《广韵》中存有的12个具有去声调的异读字进行研究,探索其去声读音的来源和变化轨迹,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异读字 阳声韵 去声 平声
下载PDF
威海方言双字调“去声+上声”研究
14
作者 徐海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47-150,共4页
本文以"威海方言",即指威海市政府所在地环翠区的方言为研究对象,文登、乳山、荣成三个县级市的方言不包括在内。本文研究的威海方言属于山东东区东莱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威海方言双字调中的"去声+上声"的连读变... 本文以"威海方言",即指威海市政府所在地环翠区的方言为研究对象,文登、乳山、荣成三个县级市的方言不包括在内。本文研究的威海方言属于山东东区东莱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威海方言双字调中的"去声+上声"的连读变调情况。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手段收集数据信息,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并探究不同年龄对于"去声+上声"发音的影响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方言 双字调“去声+上声” 结论比较 年龄
下载PDF
敦煌写本《导凡趣圣心决》录校与研究
15
作者 韩传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6,共6页
作为禅宗北宗重要禅文献之一的《导凡趣圣心决》,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学界对《导凡趣圣心决》的归属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本研究以《导凡趣圣心决》录文和校勘为基础,通过对《导凡趣圣心决》思想及其所特有的传承谱系进行分析,认... 作为禅宗北宗重要禅文献之一的《导凡趣圣心决》,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学界对《导凡趣圣心决》的归属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本研究以《导凡趣圣心决》录文和校勘为基础,通过对《导凡趣圣心决》思想及其所特有的传承谱系进行分析,认为《导凡趣圣心决》归于法如系,而其作者则很可能为《传法宝纪》的撰者杜胐。关于《导凡趣圣心决》的内容,则可分为"构建禅宗谱系"、"论观法"、"论修心"等三个主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凡趣圣心决》 法如系 禅宗谱系 杜胐
下载PDF
上古汉语变读别义中去声和浊辅音的标记功能
16
作者 谢维维 《语言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传统研究对变读别义现象的分类既有句法层面的,又有语义层面的。同一种语音形式在标记对立且纷繁的语法意义时往往难以解释。着眼于句法-语义界面,去声的标记功能可归结为:呈现隐含论元、指派新论元、强调原有论元、凸显新论元,以上四... 传统研究对变读别义现象的分类既有句法层面的,又有语义层面的。同一种语音形式在标记对立且纷繁的语法意义时往往难以解释。着眼于句法-语义界面,去声的标记功能可归结为:呈现隐含论元、指派新论元、强调原有论元、凸显新论元,以上四者皆在于凸显某一论元,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与去声不同,浊辅音的标记功能则在于消减论元。上古汉语异读材料中,去声和浊辅音无论是在分布上还是在功能上均呈“不完全互补”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声 浊辅音 变读别义 标记功能
原文传递
赣语遂川方言的送气分调 被引量:4
17
作者 昌梅香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0-313,共4页
赣语遂川方言古清声母去声字按今声母送气与否分为两个调类,这与很多送气分调的赣语相同。但遂川方言与其他赣语不同的是,部分擦音h、f、c、s,边音l,鼻音m、n、η及零声母字,其声调与送气的清声母去声字相同。
关键词 赣语 遂川方言 送气分调
原文传递
湘语入声与去声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范芬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6-355,共10页
本文探讨湘语人声与去声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归纳中古人声在今湘语中的声调类型,揭示了湘语中入声与去声特别是阴去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通过文献记载,考证了湘语人声在韵尾脱落后于明末清初并入去声,并提出入声并去是造成今湘语内部声... 本文探讨湘语人声与去声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归纳中古人声在今湘语中的声调类型,揭示了湘语中入声与去声特别是阴去的密切关系;第二部分通过文献记载,考证了湘语人声在韵尾脱落后于明末清初并入去声,并提出入声并去是造成今湘语内部声调差异最直接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语 入声 去声 混并
原文传递
对“去声”、“于/於”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月婷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83,共10页
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 以"及物"系列变读为切入点,考察其"变读形式"所处的句法结构跟相平行的用"于/於"作标记的句法结构的异同,据此得出:"去声"的功能是把非必有论元提升至必有论元的常规位置,"于/於"则仅用于标记非必有论元,并不具备提升作用,当然以上是就域内而言。伴随着变读的衰落,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宾语语义角色的不断扩大、"于/於"在两汉前后的大量消失、"V+受事+与事"双宾结构的形成等。除此之外,亦可见"动词+于/於+必有论元"以表完成体的现象,它跟"于/於"是非必有论元的标记并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声 于/於 升格 完成体 双宾结构
原文传递
《论语》“可逝”解——从因声求义到因声析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洪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1,共3页
文章利用近年来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成果来解读《论语.雍也》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一句中的"逝",认为当依俞樾训为"摧折",并进一步论证"逝"的"摧折"义乃是禅母入声"折"... 文章利用近年来上古汉语形态研究的成果来解读《论语.雍也》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一句中的"逝",认为当依俞樾训为"摧折",并进一步论证"逝"的"摧折"义乃是禅母入声"折"的及物化用法在该语境中的意义。文章提出,从"因声求义"到"因声析义"是训诂学的当代转向,"因声析义"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训诂学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逝 去声别义 及物化 因声求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