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havior of raft on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Experimental model study 被引量:4
1
作者 Basuony El-Garhy Ahmed Abdel Galil +1 位作者 Abdel-Fattah Youssef Mohamed Abo Raia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3年第5期389-399,共11页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is conducted on model piled rafts in sand soil.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raft on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The testing program includes tests on models of...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is conducted on model piled rafts in sand soil.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raft on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The testing program includes tests on models of single pile,unpiled rafts and rafts on 1,4,9,or 16 piles.The model piles beneath the rafts are closed ended displacement piles installed by driving.Three lengths of piles a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to represent slenderness ratio,L/D,of 20,30 and 50,respectively.The dimensions of the model rafts are 30 cm×30 cm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of 0.5 cm,1.0 cm or 1.5 cm.The raft-soil stiffness ratios of the model rafts ranging from 0.39 to 10.56 cover flexible to very stiff rafts.The improvement in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is represented by the load improvement ratio,LIR,and the reductions in average settlement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ettlement ratio,SR,an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ratio,DSR,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the number of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raft relative stiffness,and the slenderness ratio of piles on the load improvement ratio,settlement ratio and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ratio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the test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iles as settlement reduction measure with the rafts.As the number of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 increases,the load improvement ratio increases an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ratio de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ft Settlement reducing piles Piled raft Model tests Sand soil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ushion materials and the concrete raft 被引量:1
2
作者 Li Yaokun Han Xiaolei +1 位作者 Khaled Galal Ji J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165-178,共14页
Cushion is a layer of granular materials between the raft and the ground. The shear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ushion and the raft may influenc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order to q... Cushion is a layer of granular materials between the raft and the ground. The shear behavior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cushion and the raft may influenc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order to quantify such influences, horizontal shear tests on the interfaces between different cushion materials and concrete raft under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The vertical pressure P_v, material type and cushion thickness h_c were taken as variables. Conclusions include: 1) under monotonic loading, P_v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the shear resistance P_(hmax) increases as P_v increases, but the normalized factor of resistance μ_n has an opposite tendency; 2) for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study, μ_n varies from 0.40 to 0.70, the interface friction angle δ_s varies from 20° to 35°, while u_(max) varies from 3 mm to 15 mm; 3) under cyclic loading, the interface behavior can be abstracted as a "three-segment" back-bone curve, the main parameters include μ_n, the displacement u_1 and stiffness K_1 of the elastic stage, the displacement u_2 and stiffness K_2 of the plastic stage; 4) by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together with values of K_1, K_2 and μ_n have been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shion/raft interface shear behavior monotonic test cyclic test "three-segment" back-bone curv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dynamic soil-pile raft-structure interaction: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被引量:5
3
作者 Rajib Saha Sumanta Haldar Sekhar Chandra Dutt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625-645,共21页
Traditionally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supported on piled raft foundation is performed by considering fixed base conditions, while the pile head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fix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pile foundation... Traditionally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supported on piled raft foundation is performed by considering fixed base conditions, while the pile head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fix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pile foundation. Major drawback of this assumption is that it cannot capture soil-foundation-structure interaction due to flexibility of soil or the inertial interaction involving heavy foundation mass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ddressed mainly the intricacy in modelling of dynamic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DSSI) but not the implication of such interac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ces at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pile foundation and supported structure. A recent numerical study by the authors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 in response at different elements of the piled raft supported structure when DSSI effects are considered. The present study is a limited attempt in this direction, and it examines such observations through shake table tests. The effect of DSSI is examined by comparing dynamic responses from fixed base scaled down model structures and the overall system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y of significant underestimation in design forces for both the column and pile if designed under fixed base assumption. Such underestimation in the design forces may have serious im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a foundation or structural e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foundation-structure interaction piled raft foundation base shear pile head shear model test
下载PDF
扩底桩竖向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友生 吴阿龙 +3 位作者 陈茁 庄子颖 肇慧玲 董晨辉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为探明扩底群桩竖向承载特性,采用扩底桩筏结构,开展单桩(扩径比分别为1.5、2.0、2.5、3.0)和桩筏(扩径比为2)基础静载模型试验,分析其荷载传递规律,并建立桩间距为3.75、4.00、4.50、5.00倍桩直径时扩底桩筏基础有限元模型,研究桩间距... 为探明扩底群桩竖向承载特性,采用扩底桩筏结构,开展单桩(扩径比分别为1.5、2.0、2.5、3.0)和桩筏(扩径比为2)基础静载模型试验,分析其荷载传递规律,并建立桩间距为3.75、4.00、4.50、5.00倍桩直径时扩底桩筏基础有限元模型,研究桩间距对群桩效应影响。结果表明:扩底单桩和扩底桩筏结构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扩底桩极限承载力随扩径比增大而逐渐增大,扩径比2.5~3.0时极限承载力增幅变缓,建议扩底桩扩径比取2.5~3.0;由于桩土共同沉降,桩间土压缩,桩土作用更充分,扩底桩筏基础中心桩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比扩底单桩增大了17.71%;群桩效应系数随桩间距增大而逐渐增大,桩间距为4.5~5.0倍桩直径时群桩效应系数增幅较小,群桩效应较弱,建议扩底桩筏基础桩间距取值不小于4.5倍桩直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底桩筏结构 模型试验 承载特性 群桩效应 扩径比 桩间距
下载PDF
Influence of pile spacing on seismic response of piled raft in soft clay: centrifuge modeling 被引量:1
5
作者 Yang Jun Yang Min Chen Haib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719-733,共15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 uence of pile spacing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piled raft in soft clay,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ccelera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 uence of pile spacing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piled raft in soft clay,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 geotechnical centrifug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and internal forces was examine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is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s of models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surrounding soil surface in the period ranges of 2–10 seconds. Foundation instant settlements for 4×4 and 3×3 piled raft (with pile spacing equal to 4 and 6 times pile diameter) are somewhat close to each other at the end of the earthquake, but reconsolidation settlements are greater for 3×3 piled raft. The seismic acceleration of superstructure, the uneven settlement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maximum bending moment of pile are relatively lower for 3×3 piled raft. Successive earthquakes lead to the softening behavior of soft clay, which causes a reduction of the pile bearing capacity and thus loads are transferred from the pile group to the raft. For the case of a 3×3 piled raft, there is relatively smaller change of the load sharing ratio of the pile group and raft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ximum bending moments at the pile head is more uni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d raft PILE SPACING soft clay dynamic CENTRIFUGE model test seismic response SUBSIDENCE load sharing bending moment
下载PDF
基于GPR的筏板基础底面脱空区探测研究
6
作者 陈秋彤 《江苏建筑》 2024年第4期120-123,144,共5页
筏板基础底面脱空往往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及时查明并作出修复。通过建立不同介质脱空模型设计相关的模型试验,针对探地雷达实测的结果采用RIS-K2软件来提取其单道波形图解译脱空区的信息,求取脱空深度并分析不同... 筏板基础底面脱空往往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探地雷达技术可以及时查明并作出修复。通过建立不同介质脱空模型设计相关的模型试验,针对探地雷达实测的结果采用RIS-K2软件来提取其单道波形图解译脱空区的信息,求取脱空深度并分析不同介质脱空的区别;基于FDTD的探地雷达电磁波数值模拟与MATLAB成像技术研究,对模型试验的各种情形进行正演模拟,同样通过提取单道波的方法对脱空区进行解析研究,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而总结得出通过提取并解译雷达单道波形图的方法可以对脱空区情形进行量化分析,具有较大的实际工作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筏板脱空 探地雷达 FDTD 模型试验 正演模拟
下载PDF
极限荷载下桩筏基础共同作用性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宰金珉 蒋刚 +2 位作者 王旭东 李雄威 何立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97-1603,共7页
利用自制模型槽,通过设计系列单桩带台与群桩的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了极限荷载下桩–筏板–地基土的应力与变形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桩距桩筏基础极限荷载下表现出实体深基础性状;而大桩距桩筏基础,基桩先于板下土体达到承载力极... 利用自制模型槽,通过设计系列单桩带台与群桩的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了极限荷载下桩–筏板–地基土的应力与变形性状。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桩距桩筏基础极限荷载下表现出实体深基础性状;而大桩距桩筏基础,基桩先于板下土体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后续荷载基本由板下土体分担,验证了塑性支承桩理论。加载过程中,桩–土的荷载分担比不断变化,6d及以上桩距时,桩达到极限荷载后即趋于稳定。利用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桩筏基础设计,应考虑极限荷载与工作荷载下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不同性状差别。桩间距越大,桩对土体的侧向位移的"遮帘作用"逐渐弱化,板下土体的位移特征趋于天然地基的特征,桩端平面以下土体应力受板下土体分担荷载的影响越明显,6倍桩距可视为常规桩基与复合桩基的分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塑性支承桩 土压力 位移
下载PDF
桩间距对桩筏基础结构性能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蒋刚 江宝 +1 位作者 王旭东 周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04-1512,共9页
为研究桩间距对桩筏基础结构性能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不同桩间距的桩筏基础系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设置不同的桩间距可调配群桩基础中桩与筏板的分担作用,调整桩筏基础的受力性能。常规桩距桩筏基础以桩为承载主体,地基土的荷载分担次之... 为研究桩间距对桩筏基础结构性能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不同桩间距的桩筏基础系列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设置不同的桩间距可调配群桩基础中桩与筏板的分担作用,调整桩筏基础的受力性能。常规桩距桩筏基础以桩为承载主体,地基土的荷载分担次之;当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后,桩较早进入塑性支承状态,地基土分担荷载能力增强,桩与筏板荷载分担的主次作用发生转换,筏板逐渐转换为基础的承载主体。随着桩间距增大,筏板内力分布由整体弯曲过渡到以局部弯曲为主。桩筏基础桩顶荷载分布规律受桩间距的影响,随着桩间距增大,桩顶荷载由角桩最大逐渐转化为中间桩最大。建议桩筏基础设计方法应考虑桩间距设置对筏板与桩土体系相对刚度、筏板内力和桩顶荷载不均匀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桩间距 筏板弯矩 地基反力
下载PDF
考虑基础刚度影响的风机梁板式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婉 木林隆 连柯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875-2880,共6页
梁板式桩筏基础作为新型风机基础,前景广阔,适当优化结构,可节约成本。采用大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梁板式桩筏基础在不同筏板刚度情况下的受力变形特性,同时讨论了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工作荷载范围内,适当增大筏板刚度,... 梁板式桩筏基础作为新型风机基础,前景广阔,适当优化结构,可节约成本。采用大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梁板式桩筏基础在不同筏板刚度情况下的受力变形特性,同时讨论了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工作荷载范围内,适当增大筏板刚度,桩平均轴力增加,外圈桩承担的荷载增大,内圈桩的轴力减小,环梁及肋梁弯矩减小,但继续增加刚度,对桩身轴力、环梁弯矩、肋梁弯矩的影响并不大;随着荷载的增大,土体承担的荷载比逐步增大,趋于稳值。随着梁板式基础刚度增加,基础内外差异沉降减少,但是达到一定刚度后再增加刚度对变形影响较小。梁板式基础刚度的变化会影响基底反力分布的均匀性,且存在一个最优刚度,使基础底部反力分布最为均匀,本次试验中12梁的梁板式基础基底反力比6梁和实体基础更均匀。桩基的分布和梁的分布存在相互影响,改变梁的分布会影响桩顶力,而桩基在梁底下又会使梁的应力产生重新分布。研究成果可为设计桩筏基础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筏板刚度 承载特性
下载PDF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实践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光华 李思平 +2 位作者 杜秀忠 张君禄 王鹏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363-3371,共9页
介绍岩溶地区一高层建筑群采用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设计的实践。该建筑群共7栋,楼高16层,其中1层地下室,基础底板置于标贯击数为9~11击的可塑粉质黏土层,土层以下为岩溶发育区,岩面高差达15m。原桩基方案实施困难较大,故考虑采用筏板基... 介绍岩溶地区一高层建筑群采用天然地基上筏板基础设计的实践。该建筑群共7栋,楼高16层,其中1层地下室,基础底板置于标贯击数为9~11击的可塑粉质黏土层,土层以下为岩溶发育区,岩面高差达15m。原桩基方案实施困难较大,故考虑采用筏板基础。为合理确定地基承载力和计算沉降的变形参数,对其地基承载力采用原位压板荷载试验确定,较大于原地质报告提供的承载力。变形参数采用原位压板试验所确定的变形模量,变形模量为压缩模量的6倍。根据原位压板试验确定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计算筏板基础下地基的承载力,并采用集中力弹簧模型计算筏板各点的沉降。同时筏板基础采用有限元等方法计算其内力和沉降,并进行设计。监测结果表明,实测沉降值与原计算值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岩溶地区 原位压板试验 筏板基础 沉降计算 变形模量
下载PDF
筏式基础室内模型载荷试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雄威 何立明 +2 位作者 蒋刚 王旭东 宰金珉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3,共4页
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在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设计中引入考虑地基土的非线性性状的设计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筏基的室内模型载荷试验,得到了土体受荷所产生的非线性性状的一些规律,对筏基的受荷破坏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筏式基础 室内模型 载荷试验 高层建筑 应力场 位移场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筏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郑刚 裴颖洁 刘双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12-2918,共7页
进行了群桩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各级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桩、土的变形采用高清晰数码相机拍摄了照片。通过对照片进行后处理分析,得到了桩、土的位移场,也对桩身轴力也进行了量测,在该基础上研究了群桩基础的变形性... 进行了群桩基础可视化模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各级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桩、土的变形采用高清晰数码相机拍摄了照片。通过对照片进行后处理分析,得到了桩、土的位移场,也对桩身轴力也进行了量测,在该基础上研究了群桩基础的变形性状和破坏模式,重点分析对比了桩间距和桩长对桩端土体沉降以及桩身侧摩阻力的影响。试验发现,桩距是影响桩土相对滑移量的主要因素,桩距越大,桩身与土的相对滑移量就越大,桩端刺入量也越大。在柔性筏基下,随桩距增加中桩的桩土相对滑移量可能会大于边桩。桩端刺入量是大桩距桩基础主要的沉降构成,以桩端刺入量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大桩距基础新的沉降计算理论,似乎值得进一步研究。桩顶向上刺入(可通过设置褥垫层、桩顶预留净空或设置可压缩垫块来实现)有利于桩间土的压密,减小桩端刺入量,甚至改变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可视化模型试验 位移场 侧摩阻力
下载PDF
高层建筑下大面积整体筏板基础沉降原位测试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宫剑飞 石金龙 +1 位作者 朱红波 周圣斌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8-1093,共6页
原位测试结果表明,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受力状态及变形特征与相连的第一跨裙房基础密切相关,其具备在两个刚度及荷载相差较大的结构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地基应力状态之间进行平缓调整的能力。对于常规工程而言,大底盘高层建筑下地基压缩层... 原位测试结果表明,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受力状态及变形特征与相连的第一跨裙房基础密切相关,其具备在两个刚度及荷载相差较大的结构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地基应力状态之间进行平缓调整的能力。对于常规工程而言,大底盘高层建筑下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可取高层建筑基础宽度的1.2倍;整体大面积筏板基础变形控制条件可按以下限值控制:高层下整体挠曲最大限值不超过0.5‰,与高层整体连接的第一跨裙房与高层建筑的沉降差最大限值不超过0.001l,裙房其它柱间沉降差最大限值不超过0.002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大面积筏板基础 原位测试 沉降 变形控制
下载PDF
桩筏基础承载过程的安全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刚 江宝 +2 位作者 李雄威 王彬彬 王旭东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91-196,共6页
利用桩筏基础系列模型试验数据,整理出桩与地基土荷载分担百分比与总荷载关系曲线,桩、地基土及桩筏整体安全系数与总荷载关系曲线。分析表明:桩间距不同,桩筏基础承载过程中桩与地基土荷载分担比不同,分担比的不同是承载主体不同的量... 利用桩筏基础系列模型试验数据,整理出桩与地基土荷载分担百分比与总荷载关系曲线,桩、地基土及桩筏整体安全系数与总荷载关系曲线。分析表明:桩间距不同,桩筏基础承载过程中桩与地基土荷载分担比不同,分担比的不同是承载主体不同的量化表现;桩筏基础承载过程中桩、地基土及桩筏基础整体安全系数是不一样的,桩筏基础整体安全系数更多的取决于承载主体的安全系数;建议了能够反映桩筏基础承载过程中桩与地基土各自承载状态及荷载分担的桩筏基础安全度计算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承载过程 安全度变化 荷载分担比
下载PDF
黄土地区高层框剪结构-桩筏-地基的共同工作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姚仰平 张保印 +1 位作者 张国强 张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4-329,共6页
通过对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工程桩受力及筏板承受反力的原位实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阐述了黄土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 ,揭示了工程桩桩顶荷载和筏底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实测表明 ,筏板与其下黄土之间存在... 通过对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工程桩受力及筏板承受反力的原位实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阐述了黄土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 ,揭示了工程桩桩顶荷载和筏底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实测表明 ,筏板与其下黄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接触压力 ,群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着建筑物的总荷载。本工程中桩间土分担荷载高达 2 8.6 %。还分析了筏底土压力的分布机理 ,探讨了影响桩间土分担荷载作用的因素。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高层建筑 桩筏基础 原位实测
下载PDF
极地救生艇/筏及其降放装置的性能标准及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钟晨康 丁仕风 +2 位作者 冯建春 张宗林 邵阿进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6-225,共10页
极地航行存在附加风险,船舶应急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极地救生设备应能适用于海冰、低温及其他极地环境条件,超出了常规船舶救生设备性能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在现有《国际救生设备规则》(LSA)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极地水域航行船舶规则》... 极地航行存在附加风险,船舶应急操作能力尤为重要,极地救生设备应能适用于海冰、低温及其他极地环境条件,超出了常规船舶救生设备性能标准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在现有《国际救生设备规则》(LSA)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极地水域航行船舶规则》(极地规则)要求,分析极地环境对救生艇及其降放装置和气胀式救生筏的不利影响,提出适应极地环境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通过试验方法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救生艇和气胀式救生筏及艇筏降放设备性能标准及试验方法,为参与LSA规则修订、指导极地救生设备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救生艇 极地救生筏 降放装置 试验方法 性能标准
下载PDF
带齿轮箱的主动力设备减振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丽琴 姚利锋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9-42,共4页
现有国内舰船上的减速齿轮箱往往都刚性固定在船体基座上,个别舰船齿轮箱采取硬弹性连接,隔振效果不理想。当主柴油机采取隔振措施后,传到船体基座上的振动加速度会明显减少,齿轮箱传到船体的结构噪声成为影响舰船辐射噪声的主要噪声源... 现有国内舰船上的减速齿轮箱往往都刚性固定在船体基座上,个别舰船齿轮箱采取硬弹性连接,隔振效果不理想。当主柴油机采取隔振措施后,传到船体基座上的振动加速度会明显减少,齿轮箱传到船体的结构噪声成为影响舰船辐射噪声的主要噪声源之一。通过对齿轮箱浮筏模拟试验装置的设计、建台及试验,研究舰船减速齿轮箱隔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齿轮箱浮筏模拟试验装置的隔振效果可达25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齿轮箱 浮筏 减振 试验
下载PDF
由单桩载荷试验预测桩筏基础沉降的简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晓立 杨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13-1018,共6页
在桩筏基础设计中,单桩载荷试验结果通常只用于确定桩的承载力,而很少用于群桩沉降分析中。本文通过载荷试验初始刚度反分析地基的弹性参数,同时将桩假定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弹簧,使用双曲线函数拟和载荷试验数据,并用它来模拟桩–土界... 在桩筏基础设计中,单桩载荷试验结果通常只用于确定桩的承载力,而很少用于群桩沉降分析中。本文通过载荷试验初始刚度反分析地基的弹性参数,同时将桩假定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弹簧,使用双曲线函数拟和载荷试验数据,并用它来模拟桩–土界面的非线性关系。使用相互作用系数的方法分析桩–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桩的“加筋”对土的位移场的影响。经过实例分析比较,该方法不但可以大量节省计算时间,而且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也比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筏基础 相互作用系数 非线性 载荷试验
下载PDF
高层建筑厚筏反力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48
19
作者 黄熙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根据大型模型试验证明 ,高层框架及厚筏的刚度近似于箱型基础 ,当筏板厚度超过 1/ 6柱跨时 ,用倒梁法计算与整体分析法效果相近。利用局部荷载作用下计算筏板反力和沉降的方法按叠加原理 。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厚筏基础 反力 沉降 高层建筑
下载PDF
竖向荷载对风机基础水平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木林隆 李杰 +1 位作者 张延军 黄茂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0,共6页
梁板式风机基础是陆上风机基础的一种新型形式。根据室内模型试验对梁板式桩筏基础内的梁、桩、土等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竖向荷载对风机梁板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荷载可以提高梁板式桩筏基础... 梁板式风机基础是陆上风机基础的一种新型形式。根据室内模型试验对梁板式桩筏基础内的梁、桩、土等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深入探讨,重点讨论了竖向荷载对风机梁板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荷载可以提高梁板式桩筏基础水平承载能力;水平荷载作用下,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桩顶轴力分配不均匀性减小,桩土荷载分担比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风机基础 梁板式桩筏基础 模型试验 耦合荷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