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scale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ouble Rain Belt Event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
1
作者 郭照华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曾智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61-75,共15页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of the frontal and warm sector rain belts that occurred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The southern rain belt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with favorable mesoscale conditions but weak large-scale forcing.In contrast,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related to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and the surface-level fron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hanced southeasterly winds and the rainfall-induced cold pool promoted the persistent growth of conv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rain belt.The convective cell propagated east over the coastal area,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bow-shaped echo in this regi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r-inflow jet.By contrast,the initial convection of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trigger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reg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with meso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hanced warm-moist southeasterly airflow and the cold dom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rain.The terrain block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ld pool,resulting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frontal convective cell at an early stage.Subsequently,a meso-γ-scale vortex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The representative raindrop spectra for the southern rain bel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number and higher density of raindrops than the northern rain belt,even though both resulted in comparable hourly rainfalls.These results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ain belts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ain belts in South China mesoscale rainstorm cyclonic shear line cold pool bow-shaped echo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Branches of the Summer Asian Lower-Level Jet Strea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ain Belt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树新 谭信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77-389,共1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sian lower-level jet stream,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having shifted to the Bay of Bengal, this large-scale lower-level jet(LLJ) develops into two branches: the northern branch (NB) wh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sian lower-level jet stream,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having shifted to the Bay of Bengal, this large-scale lower-level jet(LLJ) develops into two branches: the northern branch (NB) which is a strong southwest flow moving into the inland of China along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n moving eastward to Japan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SB) which continues to be a west flow and travels into the West Pacific across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long the south side of the monsoon trough. Above the two branches are two synoptic-scale transient tubular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s, the northern branch being a subtropical monsoon stream tube (SMST)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a tropical monsoon stream tube (TMST). Their ascending branches, corresponding to a sub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 and a 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 respectively, bear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weather over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nches of the Summer Asian Lower-Level Jet Strea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ain belt in China
下载PD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THE MEIYU/BAIU RAIN BELT AND THE PERIODIC NOR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FROM TROPICAL WEST PACIFIC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Yafei(王亚非) +1 位作者 YAMAZAKI Nobuo(山崎信雄)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1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in tower latitudes on Meiyu/Baiu front,a diagnostic analysis for the two cases during June to July of 1985 and 1986 was examined.We found that (1)when the tropical c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factors in tower latitudes on Meiyu/Baiu front,a diagnostic analysis for the two cases during June to July of 1985 and 1986 was examined.We found that (1)when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moves westward to 10.5-15.5′N/140°E from east side of 10.5-15.5°N/160°E,the northward shifts of the Meiyu/Baiu rain belt occurs;(2)the main factor which results in the northward and southward shifts of Meiyu/Baiu rain belt is thought as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s of the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West Pacific. Meanwhile,the wave train propagating from Lake Baikal via Okhotsk Sea to the tropics could sometimes shift Baiu rain belt southward;(3)the onsets of Meiyu in China of both cases tend to take place just when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around lower latitudes moves westward through about 140°E with the 8,18 and 30 day oscillation periods firstly coming to Ju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onvective activity Meiyu/Baiu rain belt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原文传递
Moisture transport source/ sink structure of the Meiyu rain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被引量:17
4
作者 XUXiangde CHENLianshou +2 位作者 WANGXiurong MIAOQiuju TAOShiy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moisture transport structure in the whole layer of the tropospher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during draught/flood years using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re e...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moisture transport structure in the whole layer of the tropospher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during draught/flood years using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s a key region with a “Large Triangle” shape of transporting moisture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to Meiyu Belt and its“source/sink” structure; discloses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whole budget of inflow and outflow of moisture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a “Large Triangle” key region has the in-phase characteristic. Then a moisture transport structure over the skirt of the plateau and a conceptual model on the “transfer post” of 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Tibetan Plateau-Yangtze River valley in summer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anti-phase feature of whole layer moisture transport flow patterns of Yangtze River valley during drought/flooding years is exhibited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scheme of whole layer moisture transport correlation vector fields; a comprehensive dynamic model and its physical diagram of the teleconnection source/sink structure of the moisture transport of the Meiyu rain belt have been made. It shows that the moisture transfer effect over the skirt of the plateau from the ocean (Indian Ocean, South China Sea and west North Pacific) led to a moisture confluence belt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teleconnection moisture transport source/sink structure over the “Large Triangle” shape area in flooding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地区 扬子江 水分转移 天气预报
原文传递
海温异常对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灵 熊开国 +1 位作者 郭广芬 张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②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③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强,东亚夏季风为1961年以来最强,同时副高脊线最北,造成夏季降水主雨带北推至华北、西北地区,岷沱江、嘉陵江异常多,而长江中下游异常少,为典型的Ⅰ类雨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旱涝预测、水资源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典型旱涝 海温异常 Ⅰ类雨型 拉尼娜 西风漂流区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利用DQCT实现2018年8月超历史极值暴雨的高质量模拟
6
作者 李博 李帅康 +3 位作者 陈超 钟水新 华灯鑫 徐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压交汇过程,并准确复制了造成高潭镇极端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总降雨量中的中γ尺度极值暴雨中心模拟得较为准确.该模式在24 h降雨量模拟中成功复制了暴雨中心的演变过程;在6 h降雨量模拟中较好地再现了中γ尺度雨带的演变过程.在暴雨重灾区高潭镇1 h降雨量演变过程的模拟中,总体降雨趋势与实况吻合较好.定性分析结果同步得到定量指标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历史极值暴雨 中γ尺度雨带 数值模拟 双级质量控制技术
下载PDF
雨带北移影响下永定河泛区防洪情势
7
作者 马强 赵治尚 +5 位作者 李郑淼 袁山水 杨邦 于汪洋 杨学军 刘昌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5-883,共9页
采用国产水动力学模型(integrated flood model system,IFMS),对“23·7”海河流域永定河系特大洪水中永定河泛区洪水演进及淹没范围变化进行精细化模拟复盘。将模拟结果与卫星遥感监测获取的泛区淹没范围进行对比,最大淹没面积误... 采用国产水动力学模型(integrated flood model system,IFMS),对“23·7”海河流域永定河系特大洪水中永定河泛区洪水演进及淹没范围变化进行精细化模拟复盘。将模拟结果与卫星遥感监测获取的泛区淹没范围进行对比,最大淹没面积误差仅为8.8%,验证了该模型在永定河泛区洪水模拟中的可靠度。构建的永定河泛区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分洪口门启闭、蓄滞洪量变化及泛区进退洪淹没过程。基于该模型,进一步研究雨带北移对该地区未来防洪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重现期的设计洪水受雨带北移影响后,将导致泛区防洪情势愈加严峻,雨带北移影响下的20 a一遇设计洪水最大淹没范围与现状情景下50 a一遇设计洪水最大淹没范围持平。因此,为更好地应对未来防洪情势的发展,需要针对永定河泛区提出更加合理的防洪规划并科学制定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泛区 雨带北移 水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中国汛期雨带的客观划分及其相关环流特征
8
作者 张诚 朱志伟 +1 位作者 钟珊珊 蒋薇 《气象科学》 2024年第1期12-24,共13页
本文利用1961—2016年中国汛期逐候降水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对中国汛期雨带进行客观划分。根据REOF模态空间分布以及主成分的气候态平均确定了中国汛期6个主要雨带的落区和时间,并... 本文利用1961—2016年中国汛期逐候降水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REOF)方法对中国汛期雨带进行客观划分。根据REOF模态空间分布以及主成分的气候态平均确定了中国汛期6个主要雨带的落区和时间,并揭示了各雨带气候态环流特征。江南春雨雨带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对应时间为26—27候;南方雨季的雨带落区主要在两广至福建地区,对应时间为33—34候;江南及中下游梅雨主要落区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对应时间分别为34—35和36—37候;华北东北雨季落区在华北至东北地区,发生时间为41—42候;华西秋雨落区在秦岭及其周围地区,对应发生时间为49—52候。在雨带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个雨带典型的对流层中高低气候态环流特征。可为客观定义汛期雨带及各雨带气候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汛期雨带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客观划分 气候态环流特征
下载PDF
基于时空综合分型的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差异
9
作者 任宏利 刘芊仪 +1 位作者 刘明竑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1-532,共12页
基于1961—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降水格点资料、合成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揭示了时空综合分型得到的生命史较长-异常中心位置偏东的低频-东部(LF-EP)型和生命史较短-异常中心位置偏西的准两年-中部(QB-CP)型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 基于1961—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降水格点资料、合成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揭示了时空综合分型得到的生命史较长-异常中心位置偏东的低频-东部(LF-EP)型和生命史较短-异常中心位置偏西的准两年-中部(QB-CP)型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LF-EP型事件对降水的影响显著且稳定:自发展年秋季到衰减年夏季长达近4个季节,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持续地显著偏多,且异常雨带中心自衰减年春季起逐步北抬。QB-CP型事件发生时降水异常特征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发展年夏秋季其空间分布与LF-EP型事件中的特征大致相反,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整体偏少,冬季开始长江以南逐渐有正异常降水出现,且春季以后异常雨带表现出逐渐南退特征,至衰减年夏季发展为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降水异常“正-负-正”分布。进一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事件中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差异探讨了其影响不同的可能机制,发现由海温异常纬向位置差异导致的西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直接响应以及衍生模态响应差异是造成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两类时空事件持续性和转相时间的差异也会使得对降水影响的时间尺度出现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ňo 时空综合分型 中国东部降水异常 雨带演变 衍生模态
下载PDF
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前后强降水雨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0
作者 钱卓蕾 钱月平 马洁华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643-654,共12页
利用GPM_3IMERGM降水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黑体亮度温度(Blackbo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前后强降水雨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如下:(1)台风“烟花”登陆前后降水强度减弱慢,... 利用GPM_3IMERGM降水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黑体亮度温度(Blackbo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TBB)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台风“烟花”登陆浙江前后强降水雨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如下:(1)台风“烟花”登陆前后降水强度减弱慢,强降水雨带分布不对称,登陆前强降水中心在北侧,且存在外围强降水雨带,登陆后强降水中心转至东侧并出现尾部雨带;(2)台风“烟花”引导气流弱、移速慢,台风“查帕卡”和“尼伯特”加强水汽输送,使得“烟花”强度减弱缓慢,维持强降水;“烟花”登陆前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登陆后主要来自东侧西太平洋,有利于降水中心向东偏移;(3)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台风“烟花”雨带中心移动有较好对应关系,雨带中心一般位于顺切变左侧或顺切变方向;台风“烟花”登陆前垂直散度场结构向北倾斜,台风区域内的上升运动自北向南减弱,登陆后散度场结构向东倾斜,上升运动自东向西减弱,台风降水中心逐渐从北侧移至东侧;(4)台风“烟花”登陆前的外围雨带受到杭州湾地形辐合和龙门山地形抬升作用影响,登陆后的尾部雨带主要与海岸线附近的摩擦辐合和四明山地形抬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 强降水雨带 垂直风切变 东风急流 地形
下载PDF
秋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成因分析
11
作者 钱卓蕾 沈哲文 左骏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6,共13页
利用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卫星降水率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12号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梅花”造成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四明山区,极值在四明山区,9月12—13日强降水由... 利用全球降水观测计划卫星降水率产品、地面加密自动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12号台风“梅花”造成浙江极端降水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梅花”造成的极端降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四明山区,极值在四明山区,9月12—13日强降水由台风北侧外围雨带造成,14日则主要为台风本体降水;高层西南风急流的稳定以及台风“梅花”在移动过程中与西风槽结合有利于维持台风强度并引起台风动力结构不对称;台风“梅花”与副热带高压间的东风是台风发展的主要水汽来源,西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存在也有利于台风“梅花”北侧水汽输送加强,导致台风强降雨带偏北;台风“梅花”北侧高层始终有位涡下传至对流层中低层,促使低层扰动中心的发展,冷空气侵入造成浙江东部中尺度斜压锋生;受四明山地形影响,台风“梅花”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进入内陆后形成中尺度辐合线,山前抬升,山后下沉,有利于山前降水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外围雨带 等熵位涡 锋生 地形
下载PDF
广西初春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诊断分析
12
作者 覃皓 范娇 +7 位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翟舒楠 刘乐 刘晓梅 庞芳 周亦靖 邱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7-928,共12页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 2023年3月25日20:00至26日08:00,广西出现一次双对流强降水带过程,与以往双雨带存在显著差异,主、客观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利用多源实况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Rossby波能量频散、湿位涡及水平锋生强迫等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发生于大尺度环流调整背景下,中高纬地区源自极涡以及黑海的两支Rossby波列共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横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转竖,引导冷空气补充南下。低纬地区南支槽在此期间逐渐东移,为广西地区冷垫之上的气层抬升提供动力条件,同时也促进低层冷暖空气在广西交汇。随着冷空气补充南下、惯性振荡促使偏南风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在广西一带交汇增强,大气湿斜压性增强使得湿位涡发展,导致出现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暖湿空气自南向北倾斜爬升至700 hPa附近条件对称不稳定区后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相配合触发高架对流,使得北支对流带发展。冷空气深入南下后受广西特殊地形影响,等θ_(se)线与流场的有利配置形成拉伸变形效应导致锋生强迫,使得越南东北部南支初始对流触发。北部湾中部低层较大θ_(se)纬向梯度以及强垂直风切变造成较强湿斜压性,促进南支对流系统途经时组织化发展,并由于中层干空气夹卷形成弓形回波。预报中需重点关注数值模式对中层低槽的预报以及冷垫上的热力条件,以捕捉北支锋后高架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流带/双雨带 高架对流 条件对称不稳定 惯性振荡 锋生强迫
下载PDF
2022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大全 袁媛 韩荣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5-378,共14页
2022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较好、较早把握了汛期主雨带位置和全国旱涝分布。对东亚夏季风和雨季季节进程“南海夏季风5... 2022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降水空间差异显著,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较好、较早把握了汛期主雨带位置和全国旱涝分布。对东亚夏季风和雨季季节进程“南海夏季风5月第3候爆发,长江中下游入梅偏早,梅雨量偏少,以及华北雨季开始偏早,雨量偏多”的预测与实况一致。对夏季台风生成个数较常年偏少,盛夏出现北上台风可能性大的预测与实况基本吻合。准确预测了全国平均气温趋势和高温异常特征。对“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的预测与实况一致。主要不足之处是对长江中下游和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的范围和极端程度估计不足。2022年汛期预测重点考虑连续La Ni a事件和印度洋偶极子负位相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脊线位置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初夏东北冷涡活跃,导致汛期主雨带位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先兆信号 东亚夏季风 雨带 连续La Nina事件
下载PDF
苏皖地区强降水过程双雨带漏报原因分析
14
作者 杨琼琼 卢尧 沈阳 《河南科学》 2023年第5期678-686,共9页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 基于降水量观测数据、ECMWF模式降水预报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2022年3月19—20日苏皖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双雨带漏报个例,并对比分析了一次双雨带成功预报个例.结果表明:①漏报个例的北雨带中,16个站降水量进入近30年3月日降水量前10名,两个站降雨量刷新3月份的历史极值,是一次极端性较强的降水过程.②ECMWF模式未能准确预报北雨带冷平流,未反映实况中出现的对流活动,且预报的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始终偏小,两个原因直接导致北雨带降水量预报值显著偏少.③成功预报个例中,过程开始阶段,ECMWF模式有700hPa高湿区预报范围偏大、850hPa高湿区预报位置偏南的情况,以后逐渐调整为与实况一致,较好地预报了苏皖地区对流层低层湿度条件,佐证了湿度预报偏差是造成雨带预报偏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雨带 ECMWF模式 ERA5再分析数据 漏报 湿度预报
下载PDF
甘肃中部强对流天气多普勒雷达和闪电特征个例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端木礼寅 李照荣 +1 位作者 张强 康凤琴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4-772,共9页
利用雷达和闪电资料对2004年5月15日甘肃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冰雹降水的一些中小尺度多普勒雷达特征和闪电与雷雨、冰雹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当回波强度>40dBz时... 利用雷达和闪电资料对2004年5月15日甘肃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了冰雹降水的一些中小尺度多普勒雷达特征和闪电与雷雨、冰雹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当回波强度>40dBz时就伴随有闪电发生。冰雹云中存在空间上很靠近的强度梯度和速度梯度大值区;含水量最大值区与强度最大值区相对应;在径向速度图上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雨带 回波强度 径向速度 闪电
下载PDF
宁夏暴雨动力相似过滤预报系统 被引量:24
16
作者 赵光平 施新民 丁永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2-35,50,共5页
通过对北京 HL AFS暴雨模式产品中诸多物理量场与历史个例进行动力过程相似检验 ,在较全面地掌握预报对象的三维空间物理结构和动力过程前提下 ,通过渗入有明确天气学意义、并对宁夏暴雨有实际预报能力的综合指标和模型 ,在天气系统自... 通过对北京 HL AFS暴雨模式产品中诸多物理量场与历史个例进行动力过程相似检验 ,在较全面地掌握预报对象的三维空间物理结构和动力过程前提下 ,通过渗入有明确天气学意义、并对宁夏暴雨有实际预报能力的综合指标和模型 ,在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支持下 ,应用螺旋度修正方案 ,建立自动、客观化的暴雨落区预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相似过滤 螺旋度修正 暴雨 落区 预报系统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8
17
作者 史学丽 丁一汇 刘一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249-254,共6页
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二代区域气候模式( NCAR/RegCM2)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其中的陆面过程、积云对流、辐射传输和边界层等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一个有多种方案选择的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分别利用原区域气候... 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二代区域气候模式( NCAR/RegCM2)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其中的陆面过程、积云对流、辐射传输和边界层等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一个有多种方案选择的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分别利用原区域气候模式和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对 1994年和 1998年夏季的异常季风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案模拟的 1994年夏季的雨带位置与实际位置非常一致,而原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雨带都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与观测的差别较大。从环流场的模拟比较也可以看出,新方案模拟的 1994年和 1998年夏季环流形势都比原方案的结果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参数化方案 模拟 雨带 中国东部 夏季 气候 环流形势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内变异模态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烈庭 宗海锋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2-1222,共11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5年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资料,用扩展的EOF(EE—OF)分析、小波变换、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性南北变动的主导模态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各模态的气候特...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5年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资料,用扩展的EOF(EE—OF)分析、小波变换、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性南北变动的主导模态和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各模态的气候特点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变异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夏季雨带季节性进退活动不仅是多态的而且是多时间尺度的现象。主导模态主要有六种,为了对各模态雨带推进过程的不同特点有个概要的认识,分别称之为:梅涝型、伏旱型、梅旱型、南涝北旱型、常态型和南旱北涝型。这六种模态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季节性移动异常的各种情况。在时间尺度上,各模态普遍存在准两年、3~5年和准8年的年际变化,以及准10年、准15年、准24年和准30年的年代际变化。但各模态的优势周期存在明显差别,尤其是年代际变化。分析还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变异是影响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季节内时空变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基本上,不同型式的副高变异对应有不同的雨带季节内变化模态和天气气候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夏季雨带季节内变异各模态形成的物理过程和成因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降水 主要雨带 季节内变异 模态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汛期雨带类型气侯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严华生 李 艳 +1 位作者 曹 杰 陈兴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2-468,共7页
利用近百年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统计得其10年际变化趋势,并用马尔科夫概型分析的方法计算年际各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及其优势成分、各状态间的可置换性和持续性,探讨了近百年雨带类型的气侯变化规律及成因。
关键词 雨带类型 马尔科夫链 气候变化 中国 夏季 汛期
下载PDF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闫俊岳 唐志毅 +3 位作者 姚华栋 张秀芝 柳艳菊 李江龙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9-579,共11页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季风 雨带变化 天气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