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高效用水生理生态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宝娣 刘会灵 +5 位作者 王亚凯 乔匀周 张明明 杨红 靳乐乐 刘孟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65-1475,共11页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 910.20~16 965.90 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业 作物 高效用水 水分利用效率 生理生态调控 配套栽培技术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作物灌溉制度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红亚 王友贞 汤广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 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分阶段受旱试验,获得了连续5年的非充分灌溉试验资料,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这几种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参数。运用动态规划法研究了供水不足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制度,得到了冬小麦、油菜、夏玉米和大豆这4种作物的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相同或相近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可明显减少作物的耗水量和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地区 旱作物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非充分灌溉 优化灌溉制度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恒洪 柴守玺 +2 位作者 黄彩霞 杨长刚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7,共5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2种模式下,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及膜侧沟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地温覆膜处理较露地对照(CK)高0.77℃.覆膜增温效果在3种种植方式间以全膜穴播模式最高,全膜穴播覆土模式次之,膜侧沟播模式最小;春、秋覆膜对土壤地温影响差异不大;覆膜增温效果表现为:土壤下层>上层,早晨>傍晚>中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种植模式 雨养农业区
下载PDF
旱地夏闲期利用一年两作种植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松令 张鸿杰 +3 位作者 徐建兵 崔欢虎 郑王义 张建平 《山西农业科学》 1997年第2期22-25,共4页
利用裂区设计方法,从生物学产量、小麦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率方面对旱区小麦夏闲期的利用进行了探讨,论证了旱区小麦夏闲期利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夏闲期种植玉米、子粒苋等作物既可于夏用期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对全年生物产... 利用裂区设计方法,从生物学产量、小麦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率方面对旱区小麦夏闲期的利用进行了探讨,论证了旱区小麦夏闲期利用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夏闲期种植玉米、子粒苋等作物既可于夏用期生产较多的干物质,对全年生物产量也有显著的增益作用。这种模式对于加强旱区小麦生产系统的生物循环,增强该系统在资源、生产及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试验结果还进一步说明这种模式对保证旱区麦农的短期利益,即保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闲期 一年两作 种植制度 旱地
下载PDF
旱作春玉米农田Priestley-Taylor模式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郭家选 梅旭荣 +2 位作者 李巧珍 严昌荣 李玉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5-1110,共6页
Priestley-Taylor(PT)参考作物蒸散(ET0)估算模式系数(α)的本地化研究,对于确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半旱地农业生产措施及精准灌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FAO(1998)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参考作物蒸散估算方法为标准,采用涡度相... Priestley-Taylor(PT)参考作物蒸散(ET0)估算模式系数(α)的本地化研究,对于确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半旱地农业生产措施及精准灌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FAO(1998)推荐的Penman-Monteith(PM)参考作物蒸散估算方法为标准,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并根据气象数据信息,监测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旱作春玉米农田尺度水、热交换传输过程,以分析Priestley-Taylor模式参数α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本地化估算参数值。结果表明,年时间尺度变化过程中高海拔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根据PT模式推荐系数α=1.26确定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PT1.26)估算值,在11月至来年4月份非作物生长季期间平均偏低21.2%,在5月至9月份旱作春玉米生育期内平均高于PM模式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PM)估算值5.5%,研究站点旱作春玉米生长季本地化适宜的PT模式系数α值为1.15±0.06。在季节变化过程中,旱作春玉米农田近正午时刻实际PT模式系数平均值呈单峰型变化趋势,春玉米抽雄抽穗开花期达到高峰,平均值为0.67±0.08,苗期最低,仅为0.26±0.13,全生育期平均值为0.50±0.21。若要在半干旱气候地区根据PT模式准确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需进行PT模式参数的本地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春玉米农田 Priestley Taylor系数 参考作物蒸散 涡度相关法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降水量分配对旱地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2-347,共6页
为探索降水量分配对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在对APSIM模型检验的基础上, 运用APSIM模型和多元积分回归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可用来模拟小麦和豌豆的产量; 作物产量除与年... 为探索降水量分配对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在对APSIM模型检验的基础上, 运用APSIM模型和多元积分回归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可用来模拟小麦和豌豆的产量; 作物产量除与年降水总量有关外, 还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关;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 并且都为正效应; 当年6~7月份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5~6月份降水对豌豆产量影响最大, 最大贡献率为每增加1 mm的降水量, 小麦增产10.4 kg·hm^-2, 豌豆增产10.3 kg·hm^-2;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年降水总量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 多元积分回归 降水量季节分配 作物产量 小麦 豌豆 雨养农业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2
7
作者 郭中校 《杂粮作物》 CAS 2004年第6期368-369,共2页
概述了吉林省杂粮作物生产现状、产业发展优势以及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生产实际提出了吉林省发展杂粮作物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杂粮作物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杂粮作物》性质及学科分类
8
作者 朱安 李杨 +2 位作者 房威 张志转 朱永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根据期刊性质和学科分类方法,以文献数量为依据对《杂粮作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杂粮作物》2010年刊登的论文以学术性为主,农作物类文献占当年发表文献总量的79.27%,其余学科文献均较少,不能划入相应学科。因此应将该刊归类为农作... 根据期刊性质和学科分类方法,以文献数量为依据对《杂粮作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杂粮作物》2010年刊登的论文以学术性为主,农作物类文献占当年发表文献总量的79.27%,其余学科文献均较少,不能划入相应学科。因此应将该刊归类为农作物类专业学术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粮作物 期刊分类 学科 性质 文献数量
下载PDF
西藏杂粮作物育种概述及产业化发展思路(上) 被引量:4
9
作者 戴相林 《西藏农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对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主要从事的杂粮作物如马铃薯、豌豆和荞麦的良种选育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提出西藏杂粮作物的育种目标和产业化发展对策,以期为增加西藏生态经济效益、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提高农牧民收入做... 本文对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主要从事的杂粮作物如马铃薯、豌豆和荞麦的良种选育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提出西藏杂粮作物的育种目标和产业化发展对策,以期为增加西藏生态经济效益、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提高农牧民收入做出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粮作物 育种历程 育种目标 发展对策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主要农作物水分盈亏与雨养农业问题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勤业 李高社 朱会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0年第1期51-59,共9页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属亚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水分缺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围绕降水和蒸发,主要作物的需水和降水间的相互关系,农田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额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发展雨养农业应该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一条...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属亚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区。水分缺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围绕降水和蒸发,主要作物的需水和降水间的相互关系,农田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额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发展雨养农业应该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一条基本方针;在雨养农业作物的选择上,除谷子可以在全区种植外,其他作物受地区局限性很大;发挥雨养农业生产潜力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系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宜采用平整土地、增施肥料等一系列农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 水分盈亏 雨养农业 降水
下载PDF
旱作区域槽式温室早春厚皮甜瓜—越夏绿肥还田—秋延后西芹周年高效节水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曲继松 张丽娟 +1 位作者 冯海萍 杨冬艳 《宁夏农林科技》 2014年第9期4-5,8,共3页
课题组结合"旱作区域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设施园艺高效节水优新技术集成与示范"近4年的试验、研究,得出适于旱作区域的槽式温室早春厚皮甜瓜—越夏绿肥还田—秋延后西芹周年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并总结归... 课题组结合"旱作区域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设施园艺高效节水优新技术集成与示范"近4年的试验、研究,得出适于旱作区域的槽式温室早春厚皮甜瓜—越夏绿肥还田—秋延后西芹周年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并总结归纳该栽培技术,以利于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域 槽式温室 复种 甜瓜—绿肥还田—芹菜 宁夏
下载PDF
利用雨养农业发展杂粮生产
12
作者 王蕴玉 魏云山 +1 位作者 王会才 张晓荣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年第4期23-24,共2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杂粮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峰有杂粮生产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是中国的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雨、热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杂粮生产,对于调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杂粮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峰有杂粮生产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是中国的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雨、热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杂粮生产,对于调整赤峰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优势,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业 杂粮 生产
下载PDF
豫南雨养区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创新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6 位作者 王汉芳 吕凤荣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谢耀丽 周广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2-46,共5页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 土壤培肥、自然降水高效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作物高产高效是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问题。豫南雨养农业区存在着降雨量较大但降水时空分布与作物需水时段相矛盾、土壤培肥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结合豫南雨养区的生产、生态实际和多年定位试验,提出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与作物持续高产假设,并集成创新了小麦简耕覆盖高产高效技术,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免耕直播。自2006开始,在驻马店市和南阳市进行了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该技术解决了利用合理的耕作措施解决培肥土壤、提高自然降水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一致的问题,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雨养区 简耕覆盖 高产高效 创新与应用
下载PDF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被引量:60
14
作者 张仁陟 黄高宝 +3 位作者 蔡立群 罗珠珠 李玲玲 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9,共9页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 自2001年起,甘肃农业大学的研究者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布设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豌豆和豌豆→春小麦轮作系统的定位试验,以研究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效应。本文就近10年依托该试验获取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特定土壤、气候、农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理生态等对上述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响应。初步得到免耕秸秆覆盖措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持水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增强作物光合效能、增加作物产量等结论,对筛选出当地适宜的耕作模式、改善区域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1)保护性耕作土壤碳循环机理;2)覆盖方式的创新;3)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作物轮作 黄土高原 旱作 土壤理化性状 耕作制度
下载PDF
灌溉区与雨养区作物长势差异比较分析——以美国内布拉斯加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曾红伟 吴炳方 +2 位作者 邹文涛 闫娜娜 张淼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0-567,共8页
以美国内布拉斯加为例,按照耕地灌溉比例0%—30%,30%—60%,60%—100%将农业区分为雨养农业区、混合农业区与灌溉农业区,同时筛选丰水年(2008年)、平水年(2005年)、枯水年(2012年),比较相同年份雨养农业区、混合农业区与灌溉农业区的作... 以美国内布拉斯加为例,按照耕地灌溉比例0%—30%,30%—60%,60%—100%将农业区分为雨养农业区、混合农业区与灌溉农业区,同时筛选丰水年(2008年)、平水年(2005年)、枯水年(2012年),比较相同年份雨养农业区、混合农业区与灌溉农业区的作物长势的峰值特征差异,以及相同农业区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长势过程线的相似性,并定量分析作物长势随灌溉百分比的变化规律与趋势。研究表明:(1)相同年份,灌溉农业区作物长势好于混合农业区,混合农业区的作物长势好于雨养农业区,耕地灌溉比例越高,作物长势越好;(2)不同年份的灌溉农业区作物长势差异最小,混合农业区次之,雨养农业区长势差异最大,即耕地灌溉比例越高,作物长势越稳定;(3)枯水年雨养农业区的作物长势过程线与降水过程线同增同减,受灌溉与降水的双重影响,灌溉农业区的作物长势过程线的峰值滞后于降水峰值;丰水年,作物水分胁迫减弱,灌溉农业区、混合农业区与雨养农业区作物长势过程线与降水过程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作物长势增幅与灌溉百分比之间呈现显著的分段二次函数变化关系,当灌溉百分比增幅小于60%时,作物长势增长幅度逐步加快,当灌溉百分比大于60%时,作物长势增速逐步放缓,在枯水年时,长势随灌溉百分比增加而增长的幅度高于丰水年与枯水年。鉴于不同农业区作物长势差异,作物长势的定量监测需要进一步区分灌溉与雨养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农业区 混合农业区 雨养农业区 作物长势 归一化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KENNETH Dean Sayre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5-302,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营养指标、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为... 2005—200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营养指标、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2007和2008年不同耕作方式0~1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作,实施免耕的前3年,玉米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玉米减产,第4年免耕增产效应有所显现;不同保护性方式下土壤指标与玉米产量之间的相关度较好,通径分析得知土壤全氮、全磷、速效磷及微生物量碳对玉米产量起直接作用,其中尤以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最大;免耕有利于改善内蒙古农田旱作区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性状 作物产量 旱作农田 内蒙古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雨养条件下冬小麦水分胁迫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明 武建军 +2 位作者 吕爱锋 赵林 何斌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7-432,共6页
雨养条件下的水分胁迫分析能够反映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作物生长的水分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农业干旱管理及灌溉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减少农业干旱的发生。本文在阐述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Model)作物生... 雨养条件下的水分胁迫分析能够反映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作物生长的水分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农业干旱管理及灌溉策略的实施提供依据,减少农业干旱的发生。本文在阐述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 Model)作物生长模型水分胁迫计算过程的基础上,模拟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在雨养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分析水分胁迫现象的时空分异。结果发现,研究区内自然降雨远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从水分胁迫现象发生时间上讲,雨养条件下在冬小麦生长期后段(5月中旬以后)水分胁迫现象较为严重,以5月下旬最为严重,重度水分胁迫发生频率高达48.2%;从区域分布上分析,冀鲁豫低洼平原区和山东丘陵农林区水分胁迫现象在整个研究时间段上均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作物生长模型 雨养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内蒙古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作物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KENNETH Dean Sayre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79-2285,共7页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变化,并对土壤指标与作物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均表现为:...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动态变化,并对土壤指标与作物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不同处理微生物量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除传统耕翻微生物量碳在10~20cm土层深度含量提高外,其他处理微生物量碳、氮、磷均表现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土层深度;土壤生物量碳、氮、磷随季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含量均为7月份含量最高、6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叶面积指数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变化,株高和干物质积累呈S曲线变化。不同处理之间作物指标均表现为免耕留高茬覆盖>免耕留低茬覆盖>免耕留高茬>免耕留低茬>传统耕翻;土壤微生物量与作物指标之间的相关度较高,特别是微生物量磷,土壤微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揭示在黄河流域内蒙古农田旱作区实施免耕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内蒙古 旱作农田 土壤微生物量 作物指标
原文传递
Conservation Tillage Influence on Carbon Dynamics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被引量:1
19
作者 R.LóPEZ-GARRIDO E.MADEJON +1 位作者 F.MORENO J.M.MURILL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65-75,共11页
Intensity of tillage practices can enhance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increasing CO_2 emissions from soil to the atmosphere.Conservation tillage(CT)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ans of counteracting potential damages to ... Intensity of tillage practices can enhance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increasing CO_2 emissions from soil to the atmosphere.Conservation tillage(CT)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ans of counteracting potential damages to the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CT systems,reduced tillage in a long-term experiment(RT_l)and no-tillage in a short-term experiment(NTs),wer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illage(TT)in the long(TT_l)and short-term experiments(TTs).CO_2 fluxes,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y(DHA)were evaluated at 0-5,5-10 and 10-15 cm depths throughout the three years studied(Oct.2006-Jul.2009).Traditional tillage increased CO_2 emissions compared to CT.The CT treatments(RTl and NTs)accumulated more SOC in the surface layer(0-5 cm)than the TT treatments(TT_l and TT_S).SOC accumulation was moderate but DHA consistently increased in CT in the surface soil,especially with a legume crop included in the crop rotation.Values of stratification ratio of all parameters studied were higher in the CT treatments(RTl and NTs).The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derived from CT make this system recommendable for semi-arid Mediterranean rain-fed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地中海 碳动态 土壤有机碳 CT系统 二氧化碳 传统耕作 雨养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