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 of Monso on Rainfall and Rain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by RegCM3 被引量:14
1
作者 Filippo GIORG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5期308-313,共6页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of monsoon rainfall and associated seasonal (June-JulyAugust) anomaly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t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possible changes of monsoon rainfall and associated seasonal (June-JulyAugust) anomaly patterns over eastern China in the lat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A2 emission scenario as simulated by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nested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FvGCM/CCM3).Two sets of multi-decadal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at 20-km grid spacing for present day and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CM3 reproduces the mean rainfall distribution;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rain belt from South China to North China is not well simulated.Concerning the rain pattern classifications,RegCM3 overestimates the occurrence of Pattern 1 (excessive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and underestimates that of Pattern 2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Huai River basin).Under future climate conditions,RegCM3 projects less occurrence of Pattern 1,more of Pattern 2,and little change of Pattern 3 (rainfall increas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might be increased rainfall over the Huai-Yellow River area and reduced rainfall over North China in the future,while rainfall over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not modified significantly.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present study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seasonal forecast MONSOON rain patternS regional CLIMATE model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 and utility of Populus euphratica seed rain:a simulation study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HAO Peng LI Jing-wen +2 位作者 ZHOU Wei-lei LIU Qian-wen ZHANG Yu-bo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12年第3期169-179,共11页
Seed dispersal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 affecting destinies of seeds and seedlings, as well as regener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mmunities. Recently however, declining Populus euphratica forests hav... Seed dispersal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 affecting destinies of seeds and seedlings, as well as regeneration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ommunities. Recently however, declining Populus euphratica forests have failed to regenerate by seeding, while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utility of their seed rains are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a model to simulate seed rain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by fitting our observations to a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esting the model with data from three years, with ac- ceptable results. We examined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dispersed seeds pattern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ree factors, i.e., density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 surface soil moisture and surface soil salinity. The results of seed rain simulation show that over 70% of seeds were dispersed and confined to each of the three plots where their mother trees located. The proportion of 3:7 seeds dispersed inside and outside each plots remained largely unalter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s of dispersed seed among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ach of the factors were not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 distributing pattern of P. euphratica in each plot varied. Therefore, in P. eu- phratica communities, the amount of seed does not become a constraint in subsequent germination, although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does. We conclude that successful P. euphratica seed regeneration relies on less than 30% of seeds dispersed over longer distance to colonize favorable growth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us euphratica forest seed rain spatial pattern UTILITY wind direction
下载PDF
侵蚀性降雨对黑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丁贵惠 任忠政 +2 位作者 胡伟 陈渊 张兴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6,共10页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 [目的]降雨是黑土坡耕地水力侵蚀的动力来源,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对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小流域2021-2022年不同坡度(3°,5°和7°)顺坡垄作径流小区观测的43场次侵蚀性降雨事件,采用K-Mean聚类法对比分析不同雨型和坡度下径流与输沙特征,并探讨影响坡耕地径流与输沙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以短历时、大雨强、小雨量的降雨(雨型3)为主,其次是中等历时、中等雨强、中等雨量的降雨(雨型2),长历时、小雨强、大雨量的降雨(雨型1)极少发生。相同雨型下,累积径流深和输沙量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坡度下,不同雨型对累积径流深响应不同,累积输沙量整体表现为雨型3贡献最高(50.90%~57.90%),雨型2次之(37.60%~44.10%),雨型1最低。雨型2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对径流深产生直接影响,径流深和坡度对输沙量产生直接影响。雨型3事件降雨侵蚀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径流深,进而影响输沙量。[结论]对所有雨型事件,降雨侵蚀力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径流深的主控因子,径流深和坡度是影响坡耕地输沙量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坡度 黑土 坡耕地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雨型分类研究:以淠河流域为例
4
作者 付晓娣 阚光远 +1 位作者 刘荣华 梁珂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 【目的】为了提升洪水预报方案的科学性和精度,开展降雨雨型分类,制定不同雨型的预报方案并实施作业预报是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方法】基于淠河流域2003—2021年37个雨量站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利用业界公认的动态时间规划(DTW)算法进行场次降雨雨型分类并作为基准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决策树(DT)、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LightGBM、支持向量机(SVM)四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模型并检验分类效果。通过调整样本规模,分析不同样本容量对分类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四种分类模型中,LightGBM分类精度最高且训练速度快,LSTM和SVM分类精度良好但训练效率相对较低,DT方法分类速度较快但分类精度相对较低。随着样本规模的增大,分类结果逐步稳定,四种方法的分类效果和训练效率逐步提升。【结论】结果验证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降雨序列雨型分类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为洪水预报方案分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雨型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时间规划 LightGBM LSTM 降雨 机器学习
下载PDF
中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
5
作者 苏桐 张文江 +3 位作者 覃光华 黎小东 李红霞 兰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1951~2019年的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区上,我国可划分为受夜间冷却和山谷风效应的青藏及周边夜雨典型区、受辐射对流效应的秦-淮以南昼雨典型区、秦-淮以北降水昼夜相对均衡区;在垂直分异方面,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为明显,年夜间降水量的高程递减率大于昼间,昼夜差异随海拔升高而减弱;降水的雨强特征为中高雨强降水比重大,尤其是青藏东缘中高强度夜雨显著;季相规律为青藏及西南地区月降水均为夜雨大于昼雨,而南方4~10月昼雨典型。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作为农业与生态水资源气候评估的参考,对山洪预警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 空间分异 季相变化 雨强规律 海拔效应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弃土坡面不同建植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应
6
作者 赵黎明 陈磊 +4 位作者 朱昊宇 刘旦旦 张靖雨 夏小林 汪邦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39,共10页
[目的]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后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探讨弃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可以为弃土场后续治理与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皖西大别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得不同建植方式... [目的]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后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探讨弃土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减流减沙效果,可以为弃土场后续治理与监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皖西大别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得不同建植方式(撒播、条播、穴播)和植被恢复阶段(生长期、成熟期、枯萎期)的弃土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并利用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其规律和差异。[结果]相对裸坡,植被恢复可有效延缓初始产流时间,撒播种植的效果最为明显。不同建植方式均起到一定的减流减沙效应,坡面累积产流产沙量呈现出:撒播<条播<穴播<裸坡以及生长期<成熟期<枯萎期的规律;坡面产沙与产流过程存在差异性,减流效应弱于减沙效应。[结论]建植方式减流减沙效益表现为撒播优于条播,穴播最差。生长期减流减沙效益优于成熟期,枯萎期最差。撒播方式在生长期内呈现出最佳的减流减沙效益,减流率和减沙率分别达到49.6%,9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土场 人工模拟降雨 植被建植 产流产沙 累积距平方法 皖西大别山区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模型的黄土积雨入渗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雷磊 王晓东 +5 位作者 郑树海 梁俊 张晋 段璟靓 杨貌 田堪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8-142,共5页
为了研究积雨条件下黄土水分入渗规律,设置室内黄土土柱积雨入渗试验,采用HYDRUS-1D模型对积雨入渗规律进行模拟,利用均方根误差(S_(RME))、纳什效率系数(S_(NE))对模拟精度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扰动法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 为了研究积雨条件下黄土水分入渗规律,设置室内黄土土柱积雨入渗试验,采用HYDRUS-1D模型对积雨入渗规律进行模拟,利用均方根误差(S_(RME))、纳什效率系数(S_(NE))对模拟精度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扰动法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试验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两者误差很小,SRME为0.011~0.017,除土柱深度为20 cm对应的SNE值小于0.900外,其余S_(NE)值均大于0.900,模拟效果较好。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对模拟结果影响排序为θ_(s)>k_(s)>n>α>θ_(r),θ_(s)和α扰动与模拟结果负相关,k_(s)、n、θ_(r)扰动与模拟结果正相关,土壤浅层积雨入渗规律受参数扰动的影响较小,随着土柱深度增加,对参数的敏感性逐渐提高,参数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积雨 数值模拟 入渗规律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不同坡度下蔗地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对雨型和甘蔗生育期的响应
8
作者 韦美敬 黄艳荟 +3 位作者 杨浩宇 赵子贵 王业阳 李桂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4,共10页
[目的]探究自然降雨下坡度、雨型及甘蔗生育期对坡面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为甘蔗种植区土壤侵蚀的机理完善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径流小区野外原位观测法,分析了不同雨型和甘蔗生育期下不同坡度(5°,10°)蔗... [目的]探究自然降雨下坡度、雨型及甘蔗生育期对坡面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为甘蔗种植区土壤侵蚀的机理完善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径流小区野外原位观测法,分析了不同雨型和甘蔗生育期下不同坡度(5°,10°)蔗地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素养分(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特征。[结果](1)各生育期下坡面径流量大小表现为伸长期>分蘖期>幼苗期>成熟期,氮素养分流失量则表现为分蘖期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2.6~905.2倍);侵蚀量及其氮素养分流失量大小表现为分蘖期>伸长期>苗期>成熟期,其中,甘蔗分蘖期坡面侵蚀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2.9~71.4倍),在10°坡面下差异更明显;(2) B雨型(中雨量,短历时,大雨强)和C雨型(大雨量,短历时,超大雨强)是引起研究区蔗地土壤侵蚀及氮素养分流失的主要雨型,贡献70%以上的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素养分流失量。不同坡度处理中,C雨型下的侵蚀泥沙量、A雨型下的泥沙铵态氮流失量与B雨型下的径流铵态流失量存在显著性差异。(3)雨型与甘蔗生育期极显著影响蔗地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素养分流失(p<0.01),且影响程度高于坡度、坡度与雨型的交互作用以及坡度与生育期的交互作用。相比径流及其氮素养分流失量,坡度及其与雨型、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侵蚀泥沙及其氮素养分流失量变化的影响更突出。[结论]坡度对蔗地坡面产沙及其氮素养分流失过程的影响更显著;蔗地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素养分流失在分蘖期流失量最大,主要由B雨型和C雨型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雨型 坡度 生育期 土壤侵蚀 氮流失
下载PDF
北京市山体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异机制——以门头沟区“23·7”暴雨事件为例
9
作者 廖凇 任博宇 +3 位作者 殷梦希 张守红 于伯华 曹云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并导致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等地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深入分析本次山体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对认识北京山区强降雨过程山体滑坡的成灾机制,合理制订流域治...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底至8月初,京津冀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并导致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等地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深入分析本次山体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影响机制,对认识北京山区强降雨过程山体滑坡的成灾机制,合理制订流域治理方案以降低区域水土流失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国产高分卫星影像及辅助资料,精确提取滑坡信息,并运用地统计方法对滑坡空间格局与分异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门头沟区此次洪灾过程中形成单体面积100 m^(2)以上的滑坡5680个,总面积约5.85 km^(2),滑坡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局部聚集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滑坡严重度的异质性空间分布模式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覆盖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坡度增加,滑坡密度与平均面积逐渐增大,且单体滑坡面积的变异特征减小;2)植被盖度增大则有效降低滑坡点密度与单体滑坡面积;3)地表生产扰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滑坡严重程度,裸地及农田等受生产活动扰动较大区域单体滑坡的规模更大,自然植被区域林地覆盖地表的单体滑坡规模相较于灌木覆盖地表更小。研究表明:虽然降雨是诱发研究区大规模山体滑坡的直接原因,地形坡度、植被盖度和人为扰动等对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地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滑坡 遥感监测 空间格局 分异机制 北京“23·7”暴雨
下载PDF
鹰潭市暴雨场次及雨型设计
10
作者 洪文平 俞晗鸫 《青海科技》 2024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对海绵城市规划及城市片区排水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鹰潭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重现期显著...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对海绵城市规划及城市片区排水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鹰潭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重现期显著地影响研究区域内的初期降雨量。(2)研究区域内的雨型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雨峰出现在降雨历时第48 min时。研究结果对理解不同暴雨重现期下暴雨强度的差异性及雨型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海绵城市规划及城市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相关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强度 雨型分析 雨峰 排水系统
下载PDF
从拉波夫的语篇分析模式看Cat in the Rain的叙事结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娟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5期134-135,共2页
Labov的语篇分析模式为叙事语篇的分析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他所提出的分析模式包括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六个部分。结合这一模式分析Cat in the Rain一文的叙事结构,探讨该语篇的特点,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谋篇... Labov的语篇分析模式为叙事语篇的分析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他所提出的分析模式包括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六个部分。结合这一模式分析Cat in the Rain一文的叙事结构,探讨该语篇的特点,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超结构和写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 in the rain 语篇分析 Labov分析模式 叙事结构
下载PDF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金芝 汪洪涛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氮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4)虽然SSA3N1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轮耕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其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根层(0—80 cm)、降低深层(120—3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效果最优。【结论】夏深松相比夏免耕、秋季3年免耕1年翻耕相比秋免耕均可改善土壤性状。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的改土、增产增效和优化土壤硝态氮分布的效果总体最优,是适宜雨养玉–麦两熟体系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雨养旱地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性状 硝态氮
下载PDF
Does Rapid Urbanization Trigger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Cumulative Heavy Rains in China?
13
作者 Feng KO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6期25-32,共8页
Severe disasters caused b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has become the hottest scientific frontier issue. The s... Severe disasters caused by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has become the hottest scientific frontier issue. The study of daily torrential rain observations from 65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10 shows that rapid urbanization may have trigger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heavy rains in China. It reached following conclusions: China’s interdecadal heavy rainfall amount,rainy days and rain intens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with an increase of 68. 71%,60. 15% and 11. 52%,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ations was 84. 22%,84. 22% and 54. 48%,respectively. It showed time change of " rapid-slow-rapid increase" and spatial change of gradual increase from southeastern coast to central China,southwest,north China,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Rapid urbanization factors,including secondary industry output( GDP2),urban population ratio( UP),annual average haze days( HD),are likely to b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increase in heavy rains in China. Their explanations of the variance of heavy rainfall amount( HRA),rainy day( RD) and rain intensity( RI) in China reached 61. 54%,58. 48% and 65. 54%,respectively,of which only the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of heavy rainfall amount,rainy days and rain intensity was as high as 25. 93%,22. 98%and 26. 64%,respectively. However,explanation of variance of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WPSH(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ENSO( El Ni1 o-Southern Oscillation) AMO( Atlantic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and AAO( Antarctic Oscillation) was only 24. 30%,26. 23%,and 21. 92%,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forcing factor,the impact of these climatic factors was only one third of the former.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county-level total population and annual average of visibility day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hina’s interdecadal heavy rainfall amount,rainy days and rain intensity. Their spa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951-1960 to 2001-2010,that is,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county level increased from 0. 35,0. 36,and 0. 40 to 0. 54,0. 55,and 0. 58,respectively.The annual average of visibility days increased from 0. 36,0. 38,and 0. 48 to 0. 55. 0. 57,0. 58,further indicating that rapid urbanization trigger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terdecadal large-area heavy rai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ULATIVE heavy rain Human activities URBANIZATION TRIGGERING factors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China
下载PDF
大别山南麓裸地小区径流泥沙过程对降雨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钟祎珣 张晓明 +3 位作者 高超 王谦 欧阳曙光 陈炳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作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大别山南麓裸地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为探究该区典型裸地坡面径流泥沙对降雨的响应,利用自动化径流泥沙监测设备对裸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进行监测。以2020年全年侵蚀性降雨数据为基础,依据降雨峰... 作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大别山南麓裸地坡面水土流失严重,为探究该区典型裸地坡面径流泥沙对降雨的响应,利用自动化径流泥沙监测设备对裸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泥沙过程进行监测。以2020年全年侵蚀性降雨数据为基础,依据降雨峰值时序划分雨型,分析了4种雨型的累计产流产沙特征和次降雨的径流泥沙特征,并建立了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函数模型。结果表明:(1)大别山南麓降雨事件的I_(30)是影响降雨事件的泥沙量和径流系数的重要因素;前期集中型和中期集中型降雨事件的泥沙量与前48 h内的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2)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过程有显著差异,但径流泥沙指标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雨型下累计产流产沙的最优模型为Logistic模型。(3)不同雨型下,雨强、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变化趋势和峰值出现规律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产沙产流过程滞后于雨强变化过程的现象,产沙滞后多出现在前期集中型降雨,产流滞后多出现在中期集中型和后期集中型降雨。研究结果揭示了降雨-产流-产沙相互关系,对该区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降雨 雨型 径流泥沙过程 自动化监测 裸地径流小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典型城市暴雨雨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俊杰 杨志勇 +1 位作者 高希超 高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2,共10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出现的地区之一,对长江流域暴雨雨型特征演变的研究,可以为流域内城市防洪排涝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0—2020年间长江流域11个典型城市站点的逐小时降雨观测资料,筛选场次暴雨后利用累计雨量历时曲线和模糊... 长江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出现的地区之一,对长江流域暴雨雨型特征演变的研究,可以为流域内城市防洪排涝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0—2020年间长江流域11个典型城市站点的逐小时降雨观测资料,筛选场次暴雨后利用累计雨量历时曲线和模糊识别法识别暴雨雨型,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单峰型暴雨雨峰系数和占比进行趋势检测,并对不同历时暴雨分组后进行雨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中的单峰型暴雨出现频次占85%,平均型和双峰型出现较少;单峰型暴雨的前期集中型最多,占50%,中期集中型和后期集中型次之。(2)短历时(1~6 h)暴雨的雨峰占比达到70%,长历时(13~24 h)和超长历时(24 h以上)的雨峰占比分别只有28%和17%。最大小时雨强主导了短历时暴雨的特征,对长历时暴雨来说,降雨的持续性是总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从上游到下游,暴雨的雨峰系数逐渐增大,峰现时间逐渐向后推移,长历时和超长历时暴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暴雨 雨型 雨峰占比 雨峰系数
下载PDF
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在医学本科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红宇 王睿君 +2 位作者 包丽薇 朱璐 孙振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5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本科医学影像学中的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3月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级影像1班50名学生为试验组采用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2020级影像2班50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的探讨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本科医学影像学中的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3月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级影像1班50名学生为试验组采用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2020级影像2班50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析两班的教学满意度,比较考核成绩。结果试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组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秀率和不及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自我评价和教学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雨课堂结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课堂 思维导图 医学影像学 本科 教学 模式
下载PDF
2006~2020年宁波市沿海酸雨特征及化学组分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璐 胡晓 +2 位作者 常婉婷 郑艳 许岳庭 《四川环境》 2023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_(4)^(2-)、NO_(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_(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_(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_(3)^(-)的致酸影响增大。宁波市沿海酸雨类型正由混合型向硝酸型转变,且已接近硝酸型的界限值。宁波市沿海Cl^(-)/Na^(+)大于海水相应值(1.167),且仍呈升高趋势,氯的排放不容忽视,生活垃圾焚烧和煤炭燃烧的增长可能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PH 酸雨类型 化学组分
下载PDF
不同设计雨型对雨水管网数值模拟影响研究
18
作者 张易凯 吴新楷 《市政技术》 2023年第6期202-207,218,共7页
为探讨不同设计雨型对雨水管网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Infoworks ICM软件,分别使用暴雨强度公式推求出的特定雨型和芝加哥雨型,模拟相同下垫面条件下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结果表明,芝加哥雨型对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要求更高。... 为探讨不同设计雨型对雨水管网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Infoworks ICM软件,分别使用暴雨强度公式推求出的特定雨型和芝加哥雨型,模拟相同下垫面条件下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结果表明,芝加哥雨型对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进行城市雨水管网系统设计时不应忽视降雨时程分配对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影响,应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对设计雨水管网系统进行校核,以达到顺利排出雨水、降低内涝几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网 雨型 推理公式法 暴雨强度公式 芝加哥雨型
下载PDF
衡水市某片区雨水径流及暴雨雨型研究
19
作者 王磊 《陕西水利》 2023年第3期56-58,61,共4页
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将显著地影响缺水型城市的雨水径流方式、雨水蓄排设计规划方式及蓄排系统运行预期。基于此,本文运用衡水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衡水市某片区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以... 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将显著地影响缺水型城市的雨水径流方式、雨水蓄排设计规划方式及蓄排系统运行预期。基于此,本文运用衡水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衡水市某片区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以分析雨水径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将得到明显地提高,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暴雨强度之间的比值稳定于2.99;2)随着雨峰参数(r)的提高,研究区域内的芝加哥雨型在降雨历时内暴雨强度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北方典型缺水城市——衡水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及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并对衡水市的雨水蓄排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强度 芝加哥雨型 雨水径流 衡水市
下载PDF
廊坊市某片区暴雨强度及雨型分析
20
作者 刘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2期79-83,共5页
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将显著影响缺水型城市的海绵城市设计规划方式及运行预期。基于此,运用廊坊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廊坊市某片区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域内,降雨重... 暴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将显著影响缺水型城市的海绵城市设计规划方式及运行预期。基于此,运用廊坊市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暴雨强度及芝加哥雨型分析方法,对廊坊市某片区的暴雨强度及雨型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研究区域内,降雨重现期将显著影响暴雨强度,且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暴雨强度之间的比值趋于稳定;②在研究区域内,降雨重现期及雨峰位置参数的选取将显著影响暴雨强度及雨型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典型缺水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及片区排水系统工程设计提供基础的理论指导,并对海绵城市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系统 暴雨强度 芝加哥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