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Flow under Rainfall 被引量:4
1
作者 LU Xiaobing YE Tianli +2 位作者 CUI Peng HU Kaiheng CHEN Xiao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619-628,共10页
Rainfal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rigger the debris flow.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sponses of slopes and the initiation of debris flow under rainfall was process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FLAC2D based on the soil ... Rainfal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rigger the debris flow.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sponses of slopes and the initiation of debris flow under rainfall was process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FLAC2D based on the soil parameters in Weijia Gully,Beichu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China.The effects of the slope angle,rainfall intensity,soil parameters on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 were studied.It indicates that large displacements of the slope are mainly located near the slope toe.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ainfall intensity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decreases and so the debris-flow is easy to occ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FLOW initiation mechanism rainfall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alysis for the dynamic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
2
作者 LI Chi ZHU Wen-hui +3 位作者 LI Lin LU Xiao-bing YAO De Farshad AMI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81-592,共12页
Debris flow is one of the major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ynamic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of soils through static and dyn... Debris flow is one of the major secondary mountain hazards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ynamic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the strength reduction of soils through static and dynamic triaxial tests. A series of static and dynamic triaxial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samples in the lab. The samples were prepa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degree of saturation and earthquake magnitudes. The relations of dynamic shear strength, degree of saturation, and number of cycles are summarized through analyz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gravelly soil with a wide and continuous gradation has a critical degree of saturation of approximately 87%, above which debris flows will be triggered by rainfall, while the debris flow will be triggered at a critical degree of saturation of about 73% under the effect of rainfall and earthquake(M>6.5). Debris flow initiation is developed in the humidification process, and the earthquake provides energy for triggering debris flows. Debris flows are more likely to be triggered at the relatively low saturation under dynamic loading than under static loading. The resistance of debris flow triggering relies more on internal frication angle than soil cohesion under the effect of rainfall and earthquake. The conclusions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method for dynamic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hazard Debris flows initiation mechanism Humidification process rainfall Earthquake Triaxial test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initi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the 2017 Xinmo catastrophic rockslide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 Jia-wen FAN Gang +1 位作者 CHEN Qin YANG Xing-gu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525-1540,共16页
The failure of the 2017 Xinmo catastrophic rockslide in Maoxian County, Sichuan, Southwest China was a combined effect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triggering factors. Field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la... The failure of the 2017 Xinmo catastrophic rockslide in Maoxian County, Sichuan, Southwest China was a combined effect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triggering factors. Field investigation,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laboratory tests, chemical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adopted herein to reveal the initi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Xinmo rockslide.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failure involved the coupling of several triggering factors. The initial cracks in the rock mass were induced by historical earthquakes due to the convex topography and the direction effect. Rock masses from the source area of the Xinmo rockslide contain water-sensitive minerals, i.e., albite and chamosite, and the easily oxidized chemical element Fe, resulting in obvious strength deterio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wat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ock mass is conducive to weathering. The compressive and shear strengths of the rock mass were reduced due to freeze-thaw cycles and weathering. The antecedent rainfall further deteriora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and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ccumulated continually in the locked section. Finally, the locked section sheared out, and the slope failed. An entrainment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Xinmo rockslid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old landslide deposits and the antecedent rainfall, resulting in an amplification of the catastrophic rockslide. A simplified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triggering factors on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Xinmo rocksl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mo Rockslide LANDSLIDE Failure mechanism Long-term evolution rainfall Entrainment effect
下载PDF
城市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水质监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心仪 张守红 王国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8-136,共9页
城市面源污染是仅次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非点源污染,也是影响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垫面改变导致城市河流洪峰增大,河流污染加剧。基于沥青屋面、砖砌路面、油毡屋面和绿地四种典型城市下垫面的5场... 城市面源污染是仅次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非点源污染,也是影响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垫面改变导致城市河流洪峰增大,河流污染加剧。基于沥青屋面、砖砌路面、油毡屋面和绿地四种典型城市下垫面的5场降雨径流监测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降雨径流污染水平、径流水质变化特征和初始冲刷效应。结果表明:(1)4种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总氮质量浓度均属于劣Ⅴ类水;四种下垫面的总磷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沥青屋面、砖砌路面、油毡屋面和绿地的降雨径流总磷质量浓度优于Ⅳ类水的频率分别为80%、16%、88.46%和5.56%;沥青屋面、砖砌路面、油毡屋面和绿地的降雨径流总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布范围分别是7~798、15~569、10~871和44~378 mg/L。(2)总氮和总磷的径流污染水平排序为:砖砌路面>绿地>沥青屋面>油毡屋面;总悬浮物的径流污染水平排序为:绿地>砖砌路面>油毡屋面>沥青屋面。(3)中雨情景下各下垫面不同污染指标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而小雨情景下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下垫面的各污染指标浓度较高。(4)各下垫面污染物的初始冲刷强度排序均为:总悬浮物>总磷>总氮;各下垫面的初始冲刷强度排序为:沥青屋面>油毡屋面>砖砌路面>绿地。(5)沥青屋面和油毡屋面降雨径流中的总悬浮物和总磷具有较好的同源性,而砖砌路面降雨径流中的总磷与总氮和总悬浮物都具有较好的同源性。综合而言,各下垫面总氮和总悬浮物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远超于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会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可根据不同下垫面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污染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城市典型下垫面 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 变化特征 初始冲刷效应
下载PDF
基于集合预报的浙江省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付远 杨洁帆 +6 位作者 刘汉华 程莹 潘琳琳 宋喆 徐铖 雷恒池 魏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5-1419,共15页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较少考虑环境场误差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本文将初始场扰动集合预报技术与包含催化模块的柱状云模式进行单向耦合(One Way Coupling),利用中尺度模式所提供包含环境场...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数值模拟研究较少考虑环境场误差对模拟效果的影响,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本文将初始场扰动集合预报技术与包含催化模块的柱状云模式进行单向耦合(One Way Coupling),利用中尺度模式所提供包含环境场扰动误差的多组热力、微物理量廓线实时驱动柱状云模式,对2022年1月23日浙江省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多成员、单/多格点AgI催化数值试验,尝试从概率的角度探讨最佳播撒方案以及对应的增雨潜力。从单站(杭州站)的模拟效果来看,23日15:00(协调世界时)在3.6 km高度(−5.2℃)处使用AgI(碘化银催化剂量为1.2×10^(−7)~1.2×10^(−4)g kg^(−1))播撒时所有集合成员均能够取得正增雨效果,其中采用1.2×10^(−5)g kg^(−1)剂量时增雨率最大,所有成员的均值为4.67%,99%分位数为7.77%。在单点模拟中,初始场扰动对于过量播撒是否导致减雨的判断有很大影响,例如,播撒剂量增加至1.2×10^(−2)g kg^(−1)后,超过50%的集合成员表现为减雨效果,但仍然有部分成员表现为增雨。针对这次过程,多格点催化试验表明增雨效果发生概率最优的区域位于浙西北和浙北北部区域,尤其在嘉兴东北部和临安附近,从概率预报的角度来说也往往对应着相对较高的平均过冷水含量和较低的冰晶数浓度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云模式 催化效果 增雨机制
下载PDF
羊肠线与聚乙丙交酯线埋入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时效性刺激效应的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叶婷婷 梁欣 +4 位作者 李丽红 聂红昉 侯珣瑞 周梦丹 钟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4605-4611,共7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发现,临床常用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埋入正常人体“足三里”穴后穴区局部表现出时效性炎性刺激效应且具有线体差异性,其背后的参与机制尚有待研究。目的:观察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分别埋入大鼠“足三里”后穴区连续... 背景:课题组前期观察发现,临床常用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埋入正常人体“足三里”穴后穴区局部表现出时效性炎性刺激效应且具有线体差异性,其背后的参与机制尚有待研究。目的:观察羊肠线、聚乙丙交酯线分别埋入大鼠“足三里”后穴区连续时间点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白三烯B4及缓激肽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10只)、羊肠线组(50只)、聚乙丙交酯线组(50只)。空白组不进行埋线处理,另两组在大鼠左侧“足三里”穴埋入相应线体1次,埋线后8 h及3,7,14,21 d,采集左侧“足三里”穴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穴区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的表达,ELISA法检测穴区组织白三烯B4、缓激肽含量。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羊肠线组埋线后8 h、3 d、7 d、14 d、21 d穴区组织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表达及缓激肽、白三烯B4含量升高(P<0.05);聚乙丙交酯线组埋线后8 h、3 d、7 d、14 d穴区组织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升高(P<0.05),埋线后8 h、3 d、7 d穴区组织的缓激肽含量升高(P<0.05),埋线后8 h、3 d、7 d、14 d、21 d穴区组织的白三烯B4含量升高(P<0.05);②与聚乙丙交酯线组比较,羊肠线组埋线后7,14,21 d穴区组织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升高(P<0.05),埋线后8 h、3 d、7 d、14 d、21 d穴区组织的5-羟色胺表达升高(P<0.05),埋线后8 h、3 d、14 d、21 d穴区组织的白三烯B4及缓激肽含量升高(P<0.05);③结果表明,羊肠线埋入大鼠“足三里”后引起穴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白三烯B4和缓激肽的变化,聚乙丙交酯线埋入“足三里”后引起穴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白三烯B4和缓激肽的变化,可能是穴位埋线后穴区局部时效性刺激效应的参与机制之一,并且两种线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羊肠线 聚乙丙交酯线 足三里 时效性刺激效应 穴位启动机制
下载PDF
Field observation of debris-flow activities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the Jiangjia Gully, Yun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7
作者 YANG Hong-juan ZHANG Shao-jie +3 位作者 HU Kai-heng WEI Fang-qiang WANG Kai LIU Shu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602-1617,共16页
The Jiangjia Gully, which is located in Dongchuan District, Yunnan Province, China, is a watershed prone to debris flows and has long-term recorded data of debris-flow occurrence. However,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has... The Jiangjia Gully, which is located in Dongchuan District, Yunnan Province, China, is a watershed prone to debris flows and has long-term recorded data of debris-flow occurrence. However,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has mainly been studied by experiments in this watershed. To further reveal debris-flow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Jiangjia Gully, debris-flow activities in the initiation zone were observed with hand-held video cameras in the summer of 2016 and 2017. In these two years, six debris-flow events were triggered in Menqian Gully, a major tributary of the Jiangjia Gully, while debrisflow activities in some sub-watersheds of Menqian Gully were recorded with video cameras in four events. The video recording shows that landslide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sediment supply in debris flow. Some landslides directly evolved into debris flows, while the others released sediment into rills and channels, where debris flows were generated for sediment entrainment by water flow. Therefore, debris-flow occurrence in the Jiangjia Gully is influenced both by infiltration-dominated processes and by runoff-dominated processes. In addition, rainfall data from four gauges installed in Menqian Gully were analyzed using mean intensity(I), duration(D), peak 10-minute rainfall(R10min) and antecedent rainfall(AR) up to 15 days prior to peak 10-minute rainfall. It reveals that debris-flow triggering events can be discriminated from nontriggering events either by an I-D threshold or by an R10min-AR threshold. However, false alarms can be greatly reduced if these two kinds of thresholds are used together. Moreover, behaviors including intermittency of debris flow, variance in moisture content and volume among surges, and coalescence of multiple surges by temporary damming were observed, indicating the complexity of debris-flow initiation processes. Thes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enhance our knowledge on debris-flow formation mechanism in regions with similar environment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Field observa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rainfall threshold Jiangjia gully
下载PDF
降雨促发黄土滑坡的启动机制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孟振江 曹一迪 +5 位作者 康尘云 马鹏辉 范仲杰 张凡 李超 张森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4-484,共11页
黄土滑坡和降雨关系尤为密切。为深入研究降雨入渗对滑坡的促发作用,在对陕西西安地区“9·17”灞桥滑坡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黄土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土体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响应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黄土滑坡和降雨关系尤为密切。为深入研究降雨入渗对滑坡的促发作用,在对陕西西安地区“9·17”灞桥滑坡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黄土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土体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响应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从滑动面安全系数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边坡的失稳过程,并揭示了该类滑坡的启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降雨入渗首先引起坡面土体的基质吸力逐渐降低,而且不同分布位置的降幅不同;②滑坡启动前,坡体的高体积含水量范围随降雨明显扩大,且体积含水量表现出从古土壤层向邻近黄土层递减的规律;③边坡的水平方向位移自坡面中部向坡体的上下部呈放射状递减特征,垂直方向位移由上至下逐渐减小,而临界滑动面的安全系数也随降雨入渗过程逐步递减;④节理处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和体积含水量的变化响应时间及幅度都早于且强于坡体其他区域,坡体内最大剪应变的区域分布与坡面基本平行,模拟结果与原型滑坡一致;⑤基于黄土独特的水敏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因的影响,加上节理裂隙为水的入渗和运移提供了优势通道,降雨加速了黄土潜蚀和坡体结构破坏过程,改变了边坡内部应力场、位移场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而促发了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 降雨入渗 数值模拟 启动机制 安全系数 渗流分析 促发作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地震后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姜鑫 刁显锋 +2 位作者 任永忠 杨校辉 胡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09,共9页
为研究震后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的灾变机理、裂缝发展规律、滑坡启动时间等问题,以甘肃省舟曲县江顶崖滑坡为对象,采用振动台及人工降雨模型试验,开展4组相同地震烈度不同降雨强度的震后降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使坡体发生... 为研究震后降雨作用下堆积体滑坡的灾变机理、裂缝发展规律、滑坡启动时间等问题,以甘肃省舟曲县江顶崖滑坡为对象,采用振动台及人工降雨模型试验,开展4组相同地震烈度不同降雨强度的震后降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使坡体发生剪切破坏,震后降雨工况坡体呈现土体流失的浸蚀破坏,在坡脚处产生明显的剪出口,震后降雨作用诱发堆积体滑坡发生局部失稳。(2)地震作用使坡体中部产生剪切裂缝与错台,后缘处产生“圆弧状”张拉裂缝,在后期降雨中,裂缝变形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加剧,并在降雨中期发生突变变形。(3)地震烈度相同的情况下,滑坡启动时间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体沉降变形与降雨强度呈对数函数关系。研究成果可为堆积体滑坡在震后降雨作用下的预警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体滑坡 震后降雨作用 滑坡启动时间 破坏机理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内在机理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静 齐军明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21,共10页
本文基于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机制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有效联动的直接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沿线省域的“双循... 本文基于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机制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有效联动的直接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沿线省域的“双循环”有效联动水平具有正向的提升效应。同时,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该结论。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双边贸易和双边投资、金融支持等路径作用于沿线省域“双循环”有效联动。进一步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东部地区“双循环”有效联动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双边贸易和投资,加大沿线地区金融支持力度,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的重要方向。同时,各地区政府要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发展的策略,突出自身定位,主动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双重差分模型 新发展格局 有效联动 运行机制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通的OFDI效率提升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玲艳 王林彬 《国际商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8,共14页
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中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其流通水平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值得研究。本文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人民币跨境流通能够提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一带一路”倡议... 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中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其流通水平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值得研究。本文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人民币跨境流通能够提升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中国OFDI效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对“一带”沿线国家、高制度质量国家和高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中国OFDI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民币跨境流通对中国OFDI效率影响的汇率传导机制成立,表现为负向弱化作用。中国应当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投融资便利化,加强制度合作,提升投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币跨境流通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效率提升效应 汇率传导机制 “一带一路”
下载PDF
初期雨水污染特征及截流量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操李琎 胡真虎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3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研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和截留量,对某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污染指标(COD、SS、NH_(4)^(+)-N、TN、TP)进行监测,分析各污染指标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无量纲曲线和质量比率曲线判断降雨对该区域的冲刷效应,最后根据无量纲曲线分... 为研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和截留量,对某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污染指标(COD、SS、NH_(4)^(+)-N、TN、TP)进行监测,分析各污染指标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无量纲曲线和质量比率曲线判断降雨对该区域的冲刷效应,最后根据无量纲曲线分析结果确定截流量。研究结果表明,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与降雨强度和雨前晴天数有关,降雨强度越大,雨前晴天数越多,初期雨水所产生的污染越严重;降雨对于该区域的冲刷效应不仅与降雨强度有关,还受降雨雨型密切影响;经过无量纲曲线分析,确定其截流量为雨水径流体积的4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污染特征 降雨强度 雨前晴天数 冲刷效应 截留量
下载PDF
新元煤矿煤层机械造穴钻孔有效瓦斯抽采半径测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荆向明 徐慧刚 欧建春 《煤炭科技》 2023年第3期89-92,97,共5页
为保障新元煤矿3号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瓦斯抽采参数,而钻孔有效抽采半径是其重要的参数之一,直接关系到预抽钻孔布置和预抽时间的长短。采用残余流量法和初始流量法综合考察,确定了新元煤矿3号煤层机械造穴有效... 为保障新元煤矿3号煤层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瓦斯抽采参数,而钻孔有效抽采半径是其重要的参数之一,直接关系到预抽钻孔布置和预抽时间的长短。采用残余流量法和初始流量法综合考察,确定了新元煤矿3号煤层机械造穴有效抽采半径。通过现场实测得出,采用残余流量法测试2组机械造穴有效抽采半径分别为3.5、4.0 m;采用初始流量法测定3号煤层在单孔抽出率为45.94%时,抽采60 d后,其机械造穴有效抽采半径为5.5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造穴 残余流量法 初始流量法 有效抽采半径
下载PDF
伊犁种蜂场降雨型滑坡成因及防治效能评价
14
作者 张磊 陈德斌 +2 位作者 史光明 张紫昭 付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3-1306,共14页
伊犁种蜂场滑坡受自然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切坡影响,对下部居民及各类设施造成严重威胁,目前该滑坡已完成防治项目,但其成因机制与致灾机理仍不明晰,防治工程效果如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价。鉴于此,本文以种蜂场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 伊犁种蜂场滑坡受自然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切坡影响,对下部居民及各类设施造成严重威胁,目前该滑坡已完成防治项目,但其成因机制与致灾机理仍不明晰,防治工程效果如何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价。鉴于此,本文以种蜂场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航拍、D-InSAR技术、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探明了种蜂场降雨型滑坡成因机制与失稳模式,评价了其防治工程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活动切坡导致坡体失去重要阻滑段产生临空面,粉土表部节理、裂隙、虫孔和根孔的发育为降雨入渗提供了优势通道,丰富的自然降雨通过入渗表部土体和抬升地下水位促使坡体内部滑移面的生成,该滑坡属于典型的降雨型滑坡,其失稳模式为牵引式渐进破坏模式。通过D-InSAR技术监测分析,该滑坡工程防治前地表形变量变化范围为36~44cm·a^(-1),防治后地表形变量变化范围-4~4cm·a^(-1),地表形变量明显减小,同时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分析,得出种蜂场滑坡防治效果明显。本文成果丰富了伊犁降雨型滑坡的研究,也为该地区同类型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成因机制 失稳模式 D-INSAR 防治效能
下载PDF
南昌市朝阳新城径流污染特征研究及SWMM模型构建
15
作者 袁翼 王震 吴琦 《市政技术》 2023年第5期195-204,共10页
以南昌市朝阳新城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3类城市功能区(物流区、居住区、公建区)进行研究,根据降雨实测数据,以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作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不同城市功能区径流污染物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分... 以南昌市朝阳新城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3类城市功能区(物流区、居住区、公建区)进行研究,根据降雨实测数据,以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作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不同城市功能区径流污染物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的变化规律,分析地表径流中各项水质指标变化原因;并构建SWMM径流污染模型,通过径流污染水质的监测数据,结合降雨情况,不断优化调整率定得到SWMM模型的相关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朝阳新城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中同一污染物质量浓度截然不同,在整个降雨历时内,SS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明显,而COD和TP污染随降雨强度的增减变化明显,均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物流区SS污染较其他功能区更严重,居住区COD污染最严重,公建区TP污染最严重;各项水质指标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水质参数率定结果可靠。该研究结果为径流污染控制提供了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污染 SWMM 污染物累积/冲刷 下垫面 降雨特征 初期效应
下载PDF
基于降雨作用的陡倾顺向岩质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以蕲春县牛冲村滑坡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文慧 邹浩 +2 位作者 何卓 李又升 何明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6期749-756,共8页
黄冈市近10年来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表明,陡倾顺向岩质滑坡是黄冈市变质岩区结构面控制的主要滑坡类型之一。以降雨作用下发生的蕲春县檀林镇牛冲村滑坡为例,基于滑坡基本要素与变形特征构建了该陡倾顺向岩质滑坡地质概化模型,针对区内降... 黄冈市近10年来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表明,陡倾顺向岩质滑坡是黄冈市变质岩区结构面控制的主要滑坡类型之一。以降雨作用下发生的蕲春县檀林镇牛冲村滑坡为例,基于滑坡基本要素与变形特征构建了该陡倾顺向岩质滑坡地质概化模型,针对区内降雨状况采用GeoStudio软件研究此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降雨作用中该类滑坡的渗流场、应力应变场、位移场变化特点为:随着降雨持续,除坡体浅层外在滑体中后部与滑面处的孔隙水压力响应变化明显,且破坏前1天的坡体孔隙水压力增长变化快;剪应变在滑面处明显存在且为最大值,并向坡表面和滑体前、后缘方向发展;位移变化主要集中在坡体中后部,自坡体表面向滑面呈现出由大到小椭圆形分布,且应力应变场、位移场变化程度均与降雨历时和有效降雨量呈正相关。由此可知,降雨历时与降雨量是影响该类滑坡是否产生明显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灾害发生当日和前3 d的累计降雨量才是该类滑坡发生的有效降雨量,在此过程中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持续降低,且在降雨的中后期稳定性改变更明显。据此可指导在黄冈地区勘查该类降雨型滑坡时应重点查清斜坡物质结构特点、评价其空间渗透性等,在监测预警工作中应加强坡体中后部与滑面的监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向岩质滑坡 地质概化模型 降雨作用 变形破坏机理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 被引量:50
17
作者 周伟 唐川 周春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利用搜集的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暴发前后的降雨过程资料,分析了泥石流的激发雨量过程,获得了汶川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以期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可分为快速激发型、中速激发型和慢速激... 利用搜集的汶川震区典型泥石流暴发前后的降雨过程资料,分析了泥石流的激发雨量过程,获得了汶川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以期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激发雨型可分为快速激发型、中速激发型和慢速激发型3类,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降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方面。不同激发雨型下的泥石流形成过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松散土体饱和过程。雨型的差异(降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使得土体饱和产生超渗产流的时间出现差异,进而使得泥石流暴发的时间存在差异。激发雨强跟激发雨型存在一定的关系,激发雨强最大者为中速激发雨型,其次是慢速激发雨型,最小者为快速激发雨型。与地震之前相比,地震后的泥石流暴发时的累积雨量和临界雨量都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激发雨强 形成机理 汶川地震
下载PDF
地震后泥石流临界雨量变化特征——以汶川地震区小岗剑沟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源井 余斌 +2 位作者 朱渊 王涛 亓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6-361,共6页
在地震的影响下,泥石流暴发所需的临界降雨条件降低。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首先得出小岗剑沟泥石流沟床起动的形成机理及其"地震-滑坡-碎屑堆积-降雨-泥石流"的形成特征,然后在建立了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模式基础上,以小岗剑沟... 在地震的影响下,泥石流暴发所需的临界降雨条件降低。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首先得出小岗剑沟泥石流沟床起动的形成机理及其"地震-滑坡-碎屑堆积-降雨-泥石流"的形成特征,然后在建立了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模式基础上,以小岗剑沟泥石流临界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将其地震前后临界雨量相比较的方法,得到了临界雨量的变化特征,并探索变化的原因。小岗剑沟2010年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约为地震前的21%,2011年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雨量约为地震前的23%,地震后临界雨量大幅度下降。但随着泥石流活动的不断发生,临界雨量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岗剑沟 泥石流 地震 起动机理 临界雨量
下载PDF
强震区泥石流启动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屈永平 唐川 +4 位作者 王金亮 唐宏旭 刘洋 陈海龙 黄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6-341,共6页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崩塌松散体的堆积形态和堆积体的应力环境。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特征,探讨了降雨作用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深与堆积体失稳时的应力极限状态的关系。分析得出沟道岸坡滑坡堆积体发生侵蚀时的地表径流力为F=(τ1f-f1sinα)/cos(α-26.65),并建立径流水深与地表径流力的关系:H=F/4ρsgJ。分析在动量守恒条件下,堆积体单位时间内的侵蚀体积dV=dM/γs模型。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的水打沟泥石流为例,分析发生泥石流时的地表径流水深为0.011 m,其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滑坡堆积体 岩土特性 地表径流 启动机制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植物篱笆水土保持效应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李新平 王兆骞 +1 位作者 陈欣 方志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40,共5页
结果表明 ,与大豆单作相比 ,黄花菜和百喜草植物篱笆径流量、侵蚀量分别减少了 4 .6 7% ,37.82 % ,植物篱笆处理和大豆单作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与开始形成径流所经历的时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而径流量与侵蚀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 结果表明 ,与大豆单作相比 ,黄花菜和百喜草植物篱笆径流量、侵蚀量分别减少了 4 .6 7% ,37.82 % ,植物篱笆处理和大豆单作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与开始形成径流所经历的时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而径流量与侵蚀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建立了相应的降雨产流、降雨产沙、径流侵蚀回归模型。植物篱笆的水土保持机理表现在 :植物篱笆地上部的缓流和分流作用 ,有效地减弱径流的携沙能力 ,减少了细沟侵蚀 ;地上部分可阻挡土壤大颗粒和过滤土壤小颗粒 ;植物篱笆地下部根系显著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 ,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性 ;土壤性状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植物篱笆 人工模拟降雨 水土保持效应 作用机理 生物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