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1
作者 Sanghoon Kwon Gautam Mitr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2012年第4期401-406,共6页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 The map expression of "abrupt" changes in lateral stratigraphic level of a thrust faul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1) a lateral (or oblique) thrust-ramp, or (2) a frontal ramp with displacement gradient, and/or (3) a combination of these geometries. These geometries have been used to interpret the structures near transverse zones in fold-thrust belts (FTB). This contributio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that can result in the same map pattern by lateral variations in stratigraphy along the strike of a low angle thrust fault. We describe the natural example of the Leamington transverse zone, which marks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ennsylvanian-Permian Oquirrh basin with genetically related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American Sevier FTB. Thus, the observed map pattern at this zo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strike of a horizontal fault. Even though the present-day erosional level shows the map pattern tha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lateral ramp, the observed structures along the Leamington zone most likely share the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lateral (or oblique) ramp, latera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s along the fault tr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grad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atigraphic changes Fold-thrust belt Transverse zone Frontal ramp Lateral ramp Displacement gradient
下载PDF
芜湖地区沿江对冲带的深部电性特征及意义
2
作者 张小博 张鹏辉 +2 位作者 何梅兴 何大双 裴发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7-98,共2页
对冲构造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的种典型构造,其时空演变对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格局、深大断裂、矿产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前人在该地区已有些研究,但由于下扬子南部第四系覆盖,对其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程度依然较低。本次研究通过... 对冲构造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育的种典型构造,其时空演变对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格局、深大断裂、矿产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前人在该地区已有些研究,但由于下扬子南部第四系覆盖,对其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的认识程度依然较低。本次研究通过对芜湖地区的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数据进行精细反演,获得了横跨沿江对冲带的剖面电性结构模型,揭示了芜湖地区长江深断裂呈南倒北倾,主逆冲断裂北倒南倾的典型的对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湖地区 对冲构造带 反演 电性结构
下载PDF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央分隔带临时开口长度探究
3
作者 梁叶枝 王晓飞 《广东公路交通》 2023年第3期26-33,共8页
高速公路改扩建是改变车辆通行负荷过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扩建过程中,为保证车辆通行,应设置主线中央分隔带临时开口或互通立交匝道临时开口,但我国现行规范对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特性和稳定... 高速公路改扩建是改变车辆通行负荷过大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扩建过程中,为保证车辆通行,应设置主线中央分隔带临时开口或互通立交匝道临时开口,但我国现行规范对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基于车辆行驶轨迹特性和稳定性需求建立了主线中央分隔带在不同交通转换模式、不同线形条件下的开口长度计算模型;基于可接受间隙理论、二次减速理论等,建立互通立交出入口变速车道的临时开口长度计算模型。结合深圳至岑溪高速公路中山新隆至江门龙湾段改扩建的工程实际,运用该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改扩建 中央分隔带 立交匝道 开口长度
下载PDF
基于高速公路多重匝道影响区的典型路段交通安全分析
4
作者 冀晓梅 《山西交通科技》 202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针对高速公路匝道影响区事故频发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匝道影响区导致的匝道影响区重叠现象,将高速公路路段划分为8种典型路段,采用美国加州I880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及相关数据,在事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二元logit模型,探究了不同... 针对高速公路匝道影响区事故频发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匝道影响区导致的匝道影响区重叠现象,将高速公路路段划分为8种典型路段,采用美国加州I880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及相关数据,在事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二元logit模型,探究了不同典型路段的事故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路段的事故影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匝道影响区 安全分析
下载PDF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被引量:64
5
作者 梅廉夫 戴少武 +1 位作者 沈传波 汤济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4,共8页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间,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对冲带 郯庐断裂 新生代 陆内变形
下载PDF
蒙古国境内贝尔湖凹陷早白垩世沉积充填演化与同沉积断裂的响应 被引量:19
6
作者 单敬福 王峰 +2 位作者 孙海雷 孙继刚 蒙启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9-518,共10页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 蒙古国境内的贝尔湖凹陷是新近发现的一个主要勘探可开发区。早白垩世垂向充填演化序列综合研究表明,南屯组早期地层的大规模同生断裂系统组合样式及其分布对断陷湖盆内沉积体系域的发育、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的充填序列和演化反映了幕式断裂作用及湖盆右旋走滑特征对盆内沉积体系演化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配合构造的右旋走滑运动严格控制古地貌、断裂坡折及断坡带的形成与分布,从而进一步控制着湖盆内碎屑岩沉积体系发育与沉积展布模式。凹陷内部的东次凹北洼槽内的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常常控制着粗碎屑沉积体系的沉积、沉降中心,特别是低位域近岸水下扇的发育和分布,是盆内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带。同沉积断裂具有多种组合样式,包括'人'或'之'字形等多种组合的断裂系统等,造就湖盆内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及断裂坡折系统,严格控制着凹陷内砂体分散体系的沉积和堆积模式。揭示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活动和分布,再造各沉积期次构造古地貌、断坡带是进行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砂体分布预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走滑 幕式断陷作用 充填序列 断坡带 早白垩世 贝尔湖凹陷 蒙古国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被引量:40
7
作者 杨晓平 邓起东 +3 位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于贵华 冯先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3-200,共8页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逆断层 褶皱带 隐伏断坡 震源区
下载PDF
埕北地区沙河街组缓坡带沉积体系 被引量:4
8
作者 赵瞻 李勇 +5 位作者 丘东洲 肖敦清 袁淑琴 孙晓霞 陈蓉 刘子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8-93,共6页
埕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以缓坡沉积相带为主的断阶带。在构造、地层、沉积相、物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在地层等时格架对比和物源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碎屑岩缓坡沉积相带为主的沉积体系,确定了缓坡辫状河三角洲... 埕北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以缓坡沉积相带为主的断阶带。在构造、地层、沉积相、物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在地层等时格架对比和物源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碎屑岩缓坡沉积相带为主的沉积体系,确定了缓坡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浊积扇3种类型的缓坡带有利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北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缓坡带 沉积体系 渤海湾
下载PDF
鹤大公路匝道区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文远 董春艳 +1 位作者 邵洪凯 张喜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5,共3页
对鹤大公路(牡丹江—佳木斯)的11个匝道区内16个混合土样样品的表土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测试了不同土壤的土壤质地、pH值、含水率、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鹤大公路整个研究路段匝道区内,土壤pH值都能维持在6.5~7.5... 对鹤大公路(牡丹江—佳木斯)的11个匝道区内16个混合土样样品的表土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测试了不同土壤的土壤质地、pH值、含水率、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鹤大公路整个研究路段匝道区内,土壤pH值都能维持在6.5~7.5之间,呈微酸性至中性,能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pH值;土壤含水率变化范围在31%~58.73%,整个区段含水率变化很大,平均含水率为18.0%,应该种植一些抗旱植物;有机质质量分数维持在1%~3%之间,属于较缺有机质土壤,在恢复性设计时,可以考虑施用一些有机肥;铵态氮质量分数在2.13~103.1 mg/kg,土壤N含量差异较大,这与土壤类型有很大关系;速效磷质量分数较丰富,平均值维持在113.16 mg/kg,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钾含量较贫瘠,质量分数平均值仅为15.15 mg/kg,这与气候、土壤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匝道区 表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两阶段的构造演化模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小琼 单业华 +1 位作者 倪永进 谭志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2-1032,共11页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 中生代川东褶皱带发育着两种不同的褶皱组合型式,以NE向齐岳山断裂为界,东侧为隔槽褶皱,西侧为隔档褶皱,二者在成因上均与不同埋深的滑脱带密切相关。本文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川东褶皱带的两阶段形成过程:隔槽褶皱区和隔档褶皱区依次形成。在断坡倾角为30°的情形下,当滑脱带在隔档褶皱区和隔槽褶皱区分别处于寒武系和角度不整合面向下3~4 km的基底深处时,模拟得到的结果能很好地再现该褶皱带的总体形态特征。只有当连接两个褶皱区滑脱带的断坡具有≤30°的低倾角时,它才能高效地将水平位移传递到隔档褶皱区,意味着地表出露的高倾角齐岳山断裂基本上没有参与整个褶皱带的形成过程,是晚期或后期形成突破地表的。断弯褶皱的出现会造成被卷入的早期褶皱发生共轴叠加的递进变形。这样机械加厚的地壳在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抬升,并遭受风化剥蚀直至准平原化,似乎就可以形成两褶皱区之间近数千米的整体剥蚀厚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总体形态 滑脱带 断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6 位作者 侯春堂 石菊松 吴中海 李海龙 孙萍 刘刚 李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沿双石-大川断裂中南段发生破裂,主破裂面西倾,倾角33°~43°,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历史上,沿双石-大川断裂发生至少2次Ms6~6.5级地震,由此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特征型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原地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数据表明这是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双石-大川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 地裂缝 逆冲断坡
下载PDF
考虑换道风险影响的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车道管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兰芳 钱殷慧 +1 位作者 陆薇 杨旻皓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79-1587,共9页
为优化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的交通组织,降低出匝车辆的换道风险,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依托上海自然驾驶实验数据,提取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出匝车辆的轨迹数据样本,建立出口影响区换道风险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针对三种常见的... 为优化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的交通组织,降低出匝车辆的换道风险,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依托上海自然驾驶实验数据,提取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出匝车辆的轨迹数据样本,建立出口影响区换道风险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针对三种常见的快速路出口,考虑人、车和路域环境方面的综合因素,利用二项Logistic模型构建换道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换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一定条件下车辆存在换道风险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出口影响区的车辆运行信息和换道风险模型,控制换道风险在合理范围内,得到出匝车辆的合理(最迟)换道位置,并提出相应的城市快速路出口影响区的车道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 出口影响区 自然驾驶 换道风险模型 车道管理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与油气圈闭 被引量:32
13
作者 管树巍 陈宁华 +1 位作者 徐峰 雷刚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0-34,共5页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中段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台阶状逆断层的断坡受早期断陷盆地边缘正断层规模和沉积厚度的控制,断坡高度自东向西由3km递减为1km,构造变形样式相应由单阶断层转折褶皱转换为双重叠加构造;而在秋里塔格褶皱带西段,构造缩短主要被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组内部滑脱断层及下伏枕状膏泥岩所吸收,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消失,东、西段构造类型的差异对“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褶皱带 断层相关褶皱 断坡 油气圈闭 变形序列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浅层瞬变电磁法中全程瞬变场的畸变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嵇艳鞠 林君 +2 位作者 王忠 于生宝 王静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6-320,共5页
浅层瞬变电磁法中,由于发射线圈为感性负载,实际激励信号是斜阶跃波,采用常规的后沿校正方法,探测时近地表仍然存在盲区,直接影响浅层探测的精度和分辨率。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全程瞬变电磁场与斜阶跃波的关断时间与接收探头频率特性之... 浅层瞬变电磁法中,由于发射线圈为感性负载,实际激励信号是斜阶跃波,采用常规的后沿校正方法,探测时近地表仍然存在盲区,直接影响浅层探测的精度和分辨率。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全程瞬变电磁场与斜阶跃波的关断时间与接收探头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早期瞬变电磁场信号发生畸变和影响浅层瞬变电磁探测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当瞬变电磁测量系统在电流关断开始时刻记录全程瞬变响应和发射电流波形时,并且接收探头的位置和谐振频率已知,就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方法从根本上剔除接收探头对早期瞬变信号的影响,从而实现浅层近地表探测,缩短探测盲区。通过对浙江舟山连岛工程的野外勘探数据进行数值剔除,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探测 斜阶跃波 探测盲区 接收探头 二次瞬变电磁场 数值剔除
下载PDF
计及爬坡和运行禁区的经济调度新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开艳 罗先觉 +1 位作者 王起 马红莲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85-2590,共6页
为求解计及爬坡约束、运行禁区、网损和阀点效应的非凸经济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双模式模拟植物生长算法。鉴于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是针对整数规划而提出的一种高效、稳定的全局优化算法,其在非整数规划中的应用尚不多见,文章对模拟植物算法... 为求解计及爬坡约束、运行禁区、网损和阀点效应的非凸经济调度问题,提出一种双模式模拟植物生长算法。鉴于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是针对整数规划而提出的一种高效、稳定的全局优化算法,其在非整数规划中的应用尚不多见,文章对模拟植物算法进行了改进,以使其适用于求解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这一含连续变量的非整数规划问题。考虑到节点生长步长对算法性能的影响,设计了新节点粗放生长和精细生长双重生长模式,以保证节点多样性。为进一步改善算法的收敛性和计算效率,建立了基于混沌变量的最优选种机制。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求解质量、精度、稳定性和收敛性等方面较其他算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经济调度 爬坡约束 运行禁区 阀点效应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 生长模式
下载PDF
论六盘山-贺兰山碰撞带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天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5-851,共7页
六盘山-贺兰山一带到底是板块内部的坳拉谷,还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带?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阿拉善地块在晚寒武世以前是中朝板块的一部分,晚寒武世开始才脱离中朝板块,使之具有华南古生物区系特征;早古生代晚期阿拉善地块... 六盘山-贺兰山一带到底是板块内部的坳拉谷,还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带?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阿拉善地块在晚寒武世以前是中朝板块的一部分,晚寒武世开始才脱离中朝板块,使之具有华南古生物区系特征;早古生代晚期阿拉善地块与柴达木、塔里木地块拼合成西域板块。根据已有资料判断,西域板块可能是在晚古生代(289~269 Ma)重新又与中朝板块拼合,从而形成六盘山-贺兰山碰撞带,并发育大量对冲型逆掩断层系,而在后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断陷,在六盘山-贺兰山之间形成宁夏断陷盆地,并覆盖大量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贺兰山 碰撞带 坳拉谷 逆掩断层系
下载PDF
基于VISSIM仿真的快速路出口控制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艳群 胡爱秀 +1 位作者 陈少惠 郑新夷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5年第4期8-14,共7页
针对当前城市快速路普遍存在的出口匝道控制问题,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根据城市快速路的出口匝道交通特性,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运用二分法及控制变量法获得匝道出现停车的交通量临界值,确定基于出口匝道交通情况的辅路交通量... 针对当前城市快速路普遍存在的出口匝道控制问题,采用VISSIM仿真软件,根据城市快速路的出口匝道交通特性,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运用二分法及控制变量法获得匝道出现停车的交通量临界值,确定基于出口匝道交通情况的辅路交通量和主路交通量综合分区图.在此条件下,选取辅路延误和主路延误为评价指标,以福州市南二环快速路首山出入口交通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分区图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控制、出口辅路感应控制、现状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畅行阶段采用不控制方式,缓行及拥堵级别Ⅱ阶段采用出口辅路感应控制方式,拥堵级别较高阶段采用辅路车辆让行主路车辆或关闭出口匝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路 出口匝道 VISSIM仿真 交通量分区图 控制方式
下载PDF
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季红军 吴敏 +2 位作者 沈荣 李代杰 马捷 《复杂油气藏》 2014年第1期13-16,共4页
在伸展盆地中,构造转换带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在简化构造转换带概念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层对研究区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识别、特征分析及形成机制研究;综合钻井、地震及油藏资料,总结了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 在伸展盆地中,构造转换带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在简化构造转换带概念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层对研究区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识别、特征分析及形成机制研究;综合钻井、地震及油藏资料,总结了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形式为走向斜坡、横向低凸起及变换断层,对沉积砂体展布、圈闭及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走向斜坡 横向低凸起 变换断层 油气聚集 高邮凹陷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83
19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0-611,共12页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 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次的逆冲推覆作用 ,广义上该构造带是一个大型的双冲构造系统 ,由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变形组成。同时明确了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分的构造特征以及南北两部分的形成机制 ,南北两部分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形成机制与过程。北段主要包括桌子山段、贺兰山中、北部、银川地堑地区和横山堡段 ;南段主要包括贺兰山南部、马家滩段以及沙井子段。确认了在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侧断坡。它的存在导致了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之间的分化 ;该构造带在平面上的凹凸展布也反映了这种分化。而且在中生代狭义的鄂尔多斯西缘构造带南北两部分形成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不同。北段活动时间短 ,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 ;而南段活动时间长 ,在晚三叠世就已经开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构造特征 鄂尔多斯 褶皱带 断坡 逆冲推覆 形成机制 贺兰山 晚三叠世 晚侏罗世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缓坡带类型及其油气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珊 刘华 +3 位作者 蒋有录 王永诗 郝雪峰 张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3-235,共13页
含油气盆地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明确各类缓坡带油气分布样式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为例,基于构造分区影响下的缓坡带基底产状,将缓坡带划分为简单型缓坡带、过渡型缓坡带和复杂型缓坡带3种类型。研究表... 含油气盆地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明确各类缓坡带油气分布样式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为例,基于构造分区影响下的缓坡带基底产状,将缓坡带划分为简单型缓坡带、过渡型缓坡带和复杂型缓坡带3种类型。研究表明,简单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弱,基底形态呈单斜式,倾角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层系单一,以早期成藏为主,具有典型的"一字型"油气分布特征;过渡型缓坡带构造活动较强,基底呈双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存在少量地层油气藏,富集层系跨度较大,油气借助于断层和砂体配置运移,具有"阶梯型"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基底形态呈三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为主,且地层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油气富集层位跨度大,具有"梳齿型"油气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成藏模式 油气分布 缓坡带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