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between seismic analysis of twisting and regular 52-story towers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1
作者 Mohamed Naguib Abouelsaad Mohammed Shaaban +1 位作者 Salah El Bagalaty Mohamed E.El Madaw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663-675,共13页
A dynamic analysis of both twisting and regular towers i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sults of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on high-rise buildings.In addi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ismic perfor... A dynamic analysis of both twisting and regular towers i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sults of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on high-rise buildings.In addi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using twisting towers over regular ones is investigated.The twisting tower is a simulation of the Evolution Tower(Moscow).The towers’skeletons consist of RC elements and rest on a reinforced concrete piled-raft foundation.The soil model is considered as multi-layered with the same soil properties as the zone chosen for the analysis(New Mansoura City,Egypt).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towers is their shape in elevation.The whole system is modelled and analyzed in a single step as one full 3D model,which is known as the direct approach in SSI.All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using finite-element software(Midas GTS NX).Dynamic output responses due to three records of seismic loads are proposed and presented in some graphs.Based on the results,it is concluded that SSI has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all buildings mainly because of the foundation flexibility,as it leads to lengthening the vibration period,increasing the story drift and the base shear for both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eismic analysis twisting towers base shear story drift finite element method Midas GTS NX
下载PDF
SEISMIC DAMAGE PREDICTION ON MULTI-STORYBRIOK BUILDINGS WITH TWO FRAME-SHEAR-WALL-SUPPORTED STORIES
2
作者 赵彤 徐福泉 +1 位作者 郭弘 周同和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1999年第1期78-81,共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searching the weak story by using the ultimate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on the multi-story brick buildings with two frame-shear-wall-supported stories. The method of seismic damage pr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searching the weak story by using the ultimate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on the multi-story brick buildings with two frame-shear-wall-supported stories. The method of seismic damage prediction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eak stories. When the first story is t theweak one,the damage state of the building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displacement ratio. The prediction method is also used in a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k story seismic damage prediction displacement ratio ultimate shear force coefficient
下载PDF
Dynamic Analysis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 on Multi Story RC Frame
3
作者 Hailu Getachew Kabtamu Gang Peng Denghong Chen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8年第4期426-446,共21页
In this study dynamic analysis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effect on multi 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founded on soft soil (flexible base) is made and compared with fixed base. Two model 2D RC frames... In this study dynamic analysis of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effect on multi 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founded on soft soil (flexible base) is made and compared with fixed base. Two model 2D RC frames with 7 and 12 story a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Winkler Spring and half space direct method models are used for flexible base for the frames founded on two types of soft soils with shear velocity Vs < 150 m/s Asper Seismic Codes of Chinese GB50011-2010 Soil IV and Ethiopian ES8-2015 soil D. The frames are subjected to strong ground motion matched to response spectrums of soft soil of Chinese GB50011-2010 and Ethiopian ES8-2015 for 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dynamic analysis result shows Spring and Fixed base mass participation 90% reaches in 2 or 3 modes but in direct method 11 to 30 modes for story 12 and 7 respectively. However, both flexible base models have bigger fundamental period of vibration and inter story drift but smaller base shear than fixed base. In addition, within the flexible base models the inter-story drift, second order effect (P-Δ) and Story shear distribution are different along the height of frames. The spring model shows larger Story drift and second order effect (P-Δ) at the bottom of Story for both soft soils types. On the other hand, half space direct method model indicates value reverse to spring model;it gives bigger Story drift and P-Δ effect in the top stories than fixed base. Finally,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base shear reduction due to SSI may not be always beneficial. Because the gravity load is constant in both fixed and flexible bases that cause bigger P-Δ effect at the bottom stories due to increase, inter story drift and decrease story shear in flexible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Dynamic Analysis Fixed BASE Flexible BASE Direct Method WINKLER Spring PERIOD of Vibration story shear story drift and P-Δ Effect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含可更换耗能梁段高强钢框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
作者 连鸣 周玉浩 李浩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含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HSS-SFT-RSL)结合了耗能梁段耗能强、钢框筒抗侧刚度大、高强钢承载力高等优点,是一种抗震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传统设计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和计算才能使结构达到预期性能目标,且无法较为准确地控... 含可更换耗能梁段的高强钢框筒结构(HSS-SFT-RSL)结合了耗能梁段耗能强、钢框筒抗侧刚度大、高强钢承载力高等优点,是一种抗震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传统设计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和计算才能使结构达到预期性能目标,且无法较为准确地控制结构的塑性发展顺序和破坏模式,本文采用课题组提出的基于性能的塑性设计方法(PBPD)各设计一个30层HSS-SFT-RSL算例和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的普通钢框筒结构(CS-SFT-RSL)算例,通过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两算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PBPD法设计的两算例具有相似的顶点侧移角和破坏模式,HSS-SFT-RSL算例抗侧刚度略低,但极限承载力更高;在罕遇水准地震下,两算例各层耗能梁段均能参与耗能,层间侧移角沿结构高度分布均匀,避免了薄弱层,残余层间变形较小,有利于耗能梁段更换和结构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筒 耗能梁段 高强钢 破坏模式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层间侧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框架结构的楼层阻尼比修正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卢萍 周佩 +1 位作者 王海峰 王玉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2,206,共8页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确定是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为探究布置消能器楼层数的不同对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影响,以新疆地区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和等效结构模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方法,基于各楼层剪...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确定是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为探究布置消能器楼层数的不同对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影响,以新疆地区某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和等效结构模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方法,基于各楼层剪力计算结果,引入楼层阻尼比修正系数k mn,对等效结构模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进行迭代修正。结果表明:采用小震时程分析阻尼比的等效结构模型,其楼层阻尼比修正系数随着阻尼器布置楼层数的逐渐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阻尼器布置层数为楼层总数的3/5时折减率最低;采用中震时程分析阻尼比的等效结构模型,当阻尼器布置楼层数不少于2/5时,可满足设防要求;对于多层框架结构,考虑综合成本,黏滞阻尼器的布置楼层数可不采用满布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加有效阻尼比 时程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楼层剪力 楼层阻尼修正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对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6
作者 曾庆立 管民生 +1 位作者 王森 杜宏彪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为了研究主余震序列作用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超高层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其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选取10个真实主余震序列作用事件,构造了14条主余震序列作用作为输入的地震荷载;以PGA、PGV、PGA/PGV... 为了研究主余震序列作用对高层剪力墙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以某超高层作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其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选取10个真实主余震序列作用事件,构造了14条主余震序列作用作为输入的地震荷载;以PGA、PGV、PGA/PGV等作为表征地震动强度的指标,计算了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及仅主震作用下的结构塑性耗能、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增量损伤比及Karl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塑性耗能及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特点和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增量损伤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余震序列作用加剧了结构损伤,其塑性耗能增量平均达24%~28%;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少。基于塑性耗能的结构主余震增量损伤比与PGV、SED、SI等速度相关的地震动强度表征指标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可考虑作为选择和调整主余震序列作用地震波的指标;基于最大残余层间位移角的结构主余震增量损伤比则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剪力墙结构 动力响应 主余震序列作用 塑性耗能 残余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地铁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许名鑫 周越洲 +1 位作者 陈志城 李加成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底盘平面大小对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建议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按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大幅度放松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限值及非两区八类建筑全框支剪力墙减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也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减隔震结构 屈服机制
下载PDF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稳定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建飞 周袁凯 袁媛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196-204,共9页
混凝土结构的稳定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及钢结构,本文对比中国、欧洲、美国和新西兰的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关于结构整体稳定、构件稳定的条文,并结合示例和公式推导,给出相关设计建议。对于整体稳定,刚重比数值受侧向合力位置、建筑重力大小及... 混凝土结构的稳定问题受重视程度不及钢结构,本文对比中国、欧洲、美国和新西兰的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关于结构整体稳定、构件稳定的条文,并结合示例和公式推导,给出相关设计建议。对于整体稳定,刚重比数值受侧向合力位置、建筑重力大小及位置的影响,不应简单地以刚重比的数值来评判不同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对于构件稳定,分析了几个常见而易被忽视的问题。穿层柱及支撑连桥的框架柱宜考虑二阶效应;对于大跨度梁和长悬臂梁可借鉴外国规范,控制梁的高宽比和侧向无支撑长度;通过数值屈曲分析来反算柱子计算长度时,应正确施加荷载;国内对墙肢的稳定限制较严,对比墙肢的稳定等效荷载与轴压比限值荷载,给出了楼梯间外墙和L形剪力墙的截面由稳定控制的临界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稳定 二阶效应 刚重比 墙肢稳定 穿层柱
下载PDF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间刚度比及受剪承载力比分析
9
作者 周越洲 许名鑫 +2 位作者 陈帆 肖中岭 黄妙英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6期123-127,131,共6页
由于使用功能原因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首层层高突变,导致首层与上一层(一般为转换层)的刚度比和受剪承载力比突变,而且超出规范限值较多。文中对现行规范关于楼层侧向刚度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水平荷载作... 由于使用功能原因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首层层高突变,导致首层与上一层(一般为转换层)的刚度比和受剪承载力比突变,而且超出规范限值较多。文中对现行规范关于楼层侧向刚度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对水平荷载作用下全框支剪力墙底部框架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上述楼层侧向刚度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不适用于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建议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不控制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首层与2层的层间刚度比和受剪承载力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层刚度比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Responses of the Diagrid Structural System of High-rise Buildings Equipped with Tuned Mass Damper Using New Dynamic Method 被引量:1
10
作者 Mansour Ghalehnovi Arash Karimipour +1 位作者 Mahmoud Edalati Mehdi Barani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 Science》 2019年第2期25-45,共21页
Due to the shortage of land in cities and population growth,the significance of high rise buildings has risen.Controlling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such as an earthquake is an importan... Due to the shortage of land in cities and population growth,the significance of high rise buildings has risen.Controlling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such as an earthquake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designers.One of the best systems is the diagrid method which is built with diagonal elements with no columns for manufacturing tall buildings.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uned mass damper(TMD)on the structural responses of diagrid tall building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new dynamic method.So,a diagrid structural systems with variable height with TMDs was solved as an example of structure.The reason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diagrid system was the formation of a stiffness matrix for the diagonal and angular elements.Therefore,the effect of TMDs distribution on the story drift,base shear and structural behaviour were studied.The obtained outcomes showed that the TMDs distribu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on improving the behaviour of the diagrid structural system during an earthquake.Furthermore,the new dynamic scheme represented in this study has good performance for analyzing different systems.Abbreviation:TMD-tuned mass damper;SATMD-semiactive-tuned mass dampers;MDOF-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m_(i)-mass of ith story of the building;c_(i)-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ith story of the building;k_(i)-stiffness of ith story of the building;x_(i)-displacement of the ith story of the building;md-mass of damper;c_(d)-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damper;k_(d)-stiffness of damper;x_(d)-displacement of TMD;M_(i)-generalized mass of the ith normal mode;C_(i)-generalized damping of the ith normal mode;K_(i)-generalized stiffness of the ith normal mode;K_(i)(t)-generalized load of the ith normal mode;Y_(i)(t)-generalized displacement of the ith normal mode;[M]-matrices of mass;[C]-matrices of damping;{P(t)}-consequence external forces;N_(i)(τ)-interpolation functions;[Ai]-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e shear Diagrid structural system Dynamic methods story drift The tuned mass damper Tall building
下载PDF
8.5度设防区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季静 林浩宇 +2 位作者 付豪 吴梓楠 韩小雷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1-259,共9页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 为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抗震设防高烈度区设计的结构竖向构件多,截面尺寸大,影响建筑使用空间。控制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除满足舒适度、装饰结构和机械设备正常使用的需求外,主要目的是确保结构大震不倒。根据新疆喀什地区(8.5度设防)128条强震地震动和当地实际工程,参照现行不同规范对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规定,以层间位移角和高度为控制参数,设计6个剪力墙结构模型,采用基于构件变形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大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6个剪力墙结构在8.5度大震作用下均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且在两倍大震作用下具有合理的屈服耗能机制。建议小震作用下新疆喀什地区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放松至1/5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区 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构件变形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对6层钢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
12
作者 王飞 张郁山 +1 位作者 尤红兵 赵凤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9-820,共12页
深入揭示地震动峰值特性影响是推进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的有效手段。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特性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尚需要探索。本文基于窄带时程叠加方法,人工合成具有相同加速度反应谱但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不同的4个序... 深入揭示地震动峰值特性影响是推进地震动工程特性研究的有效手段。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特性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尚需要探索。本文基于窄带时程叠加方法,人工合成具有相同加速度反应谱但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不同的4个序列地震动时程。其中第1、2序列地震动峰值速度为0.20 m/s,峰值位移分别为0.20 dm和0.40 dm,而第3、4序列地震动峰值位移为0.30 dm,峰值速度分别为0.15 m/s和0.30 m/s。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别标定至400 cm/s2和800 cm/s^(2),并以此作为输入开展建设地震观测系统的6层钢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使得结构发生不同弹塑性地震反应,对比分析在不同序列地震动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和延性系数等结构工程需求参数差别,探索峰值位移和峰值速度对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在非线性反应阶段后,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延性系数的变异系数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加而增大,地震动峰值特性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延性系数等参数有一定影响,影响幅度随输入地震动增加而增大,且峰值速度较峰值位移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进行结构设计地震动参数选取时,应重视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峰值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速度 峰值位移 弹塑性地震反应 层间位移角 延性系数
下载PDF
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閤东东 安楠 +3 位作者 刘谦敏 苗启松 陈曦 钱永熹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4,共9页
针对传统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薄弱层控制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结构最大层间变形控制和薄弱层控制双重需求的并联式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相比于已有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具有刚度和耗能能力利用率高的优点。基于某钢框架-... 针对传统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的薄弱层控制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结构最大层间变形控制和薄弱层控制双重需求的并联式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相比于已有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具有刚度和耗能能力利用率高的优点。基于某钢框架-支撑原型结构,设计了2个传统屈曲约束支撑案例和3个新型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案例,通过对比各案例的关键地震响应,明确了新型支撑的结构最大变形控制效果和薄弱层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相比于屈曲约束支撑,新型支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峰值可降低6.2%~21.6%;表征薄弱层损伤集中程度的层间位移角集中系数分别由1.54和1.51最低降至1.29,绝大部分楼层具有了相近的位移角,且小于屈曲约束支撑结构,表明新型支撑引导了薄弱层的迁移,显著减轻了结构变形损伤集中问题。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钢框架-支撑结构的地震响应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屈服点屈曲约束支撑 最大层间位移角控制 薄弱层控制 钢框架-支撑结构
下载PDF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巧智 包超 +3 位作者 马肖彤 曹纪兴 谭伏波 高宁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支柱 串联隔震体系 临界承载力 位移响应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塔楼偏置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敏感性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维桐 杨胜 +1 位作者 赵昕 虞终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06-310,共5页
在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剪力墙的布置对结构系统的整体设计指标有关键影响。在设计剪力墙布置时即要兼顾建筑功能和品质,尽量避免剪力墙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又要做到提高结构整体效率,降低结构成本。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工程... 在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剪力墙的布置对结构系统的整体设计指标有关键影响。在设计剪力墙布置时即要兼顾建筑功能和品质,尽量避免剪力墙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又要做到提高结构整体效率,降低结构成本。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的设计,研究了带大底盘塔楼偏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布置位置对结构整体指标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剪力墙布置位置这一单因素影响,考察结构整体周期、周期比、位移角、扭转位移比等指标的相关性。并以此数据,分析剪力墙布置敏感性,按照敏感性优先级依次布置剪力墙,直到结构可以满足整体指标要求。通过敏感性分析对剪力墙进行优化布置,避免了结构设计中,对敏感性较低的结构组件和构件进行无谓的加强,即提高了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同时为建筑设计创造了更佳的使用空间,达到建筑功能、结构指标及工程成本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楼偏置 框架-剪力墙结构 敏感性分析 层间位移角 自振周期
下载PDF
深圳恒裕后海金融中心B、C塔超大高宽比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森 魏琏 +3 位作者 刘冠伟 许璇 曾庆立 林旭新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25,共6页
深圳恒裕后海金融中心B、C塔楼结构高宽比接近11,核心筒高宽比接近35,为沿海地区高宽比超大的超高层建筑。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合理确定了塔楼不同方向的地面粗糙度类别,得到了更准确的风荷载值。针对超大高宽比引起结构刚度弱的特点,选... 深圳恒裕后海金融中心B、C塔楼结构高宽比接近11,核心筒高宽比接近35,为沿海地区高宽比超大的超高层建筑。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合理确定了塔楼不同方向的地面粗糙度类别,得到了更准确的风荷载值。针对超大高宽比引起结构刚度弱的特点,选择受力合理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并在不同避难层设置伸臂桁架加强层或黏滞阻尼器,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或附加阻尼。由于场地岩层埋深很深,确定采用后注浆工艺的旋挖成孔灌注桩基础。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放松了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楼层位移角限值,但确保结构构件承载力及抗震安全性满足要求。同时对阻尼器设置、加强层方案及高含钢率的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超大高宽比 框架-核心筒结构 层间位移角 黏滞阻尼器 伸臂桁架加强层
下载PDF
底层通高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畅 何俊 孙金利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83-87,共5页
首层通高是超高层建筑常见的设计问题,带来楼层刚度突变,楼层抗剪承载力突变,竖向构件承载力和稳定性超限等问题。以深圳超高层框架-核心筒项目的设计实践为案例,主要分析了层高变化后,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柱分担地震剪力的变化规律,并... 首层通高是超高层建筑常见的设计问题,带来楼层刚度突变,楼层抗剪承载力突变,竖向构件承载力和稳定性超限等问题。以深圳超高层框架-核心筒项目的设计实践为案例,主要分析了层高变化后,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柱分担地震剪力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静力推覆分析研究了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以后,剪力墙和框架柱的压弯和受剪的抗力和荷载分担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首层通高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并不发生首层整层破坏模式,楼层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不应直接作为构件设计加强的标准。应根据计算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作为设计建议,提出对首层通高的剪力墙重视其压弯能力的加强,并保证适度的抗剪富裕;首层通高的框架柱,无需格外加强其纵筋配筋率,而应注意验算相邻楼层的框架的弯剪抗力。结果表明,首层通高并不是设计禁区,其抗震安全性和措施合理性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通高 框架-核心筒 楼层抗剪承载力 楼层刚度比
下载PDF
地震动持时对RC框架结构损伤指标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俊 公茂盛 赵一男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18-723,共6页
如何准确考虑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及性态的影响,是目前地震工程领域重要热点课题之一。为了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结构不同反应指标的定量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目标谱匹配,得到了频谱相同但持时不同的长、短持时地震动记录各100条,然后基于... 如何准确考虑地震动持时对结构地震反应及性态的影响,是目前地震工程领域重要热点课题之一。为了研究地震动持时对结构不同反应指标的定量影响,本文首先基于目标谱匹配,得到了频谱相同但持时不同的长、短持时地震动记录各100条,然后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一个6层RC框架结构模型,并以长、短持时两组地震动为输入进行了增量动力分析,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地震动持时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滞回耗能及损伤指数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持时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不大,但对结构的滞回耗能和损伤指数影响很大,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滞回耗能是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2.8倍左右,而损伤指数最大则为1.9倍,说明地震动持时对结构不同类型反应参数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本文结果和结论可供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及性能评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地震动持时 最大层间位移角 滞回耗能 损伤指数
下载PDF
考虑结构底部受剪的建筑层间位移调控及抗震性能分析
19
作者 俞希楠 宋颜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5-851,共7页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底部受剪的建筑中,针对层间位移调控与抗震性能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设计建筑层间位移计算方法,计算梁、柱和节点受剪后的侧移,并依据计算结果,设置建筑层间位移限值约束条件,采用降低...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底部受剪的建筑中,针对层间位移调控与抗震性能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设计建筑层间位移计算方法,计算梁、柱和节点受剪后的侧移,并依据计算结果,设置建筑层间位移限值约束条件,采用降低框架的梁距与柱距、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间的转换、弯-剪双重体系等方式,调控建筑层间位移。以某实际工程为例进行抗震性能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层间位移计算公式的误差小于3.5%;在Kobe波与El-Centro波下的层间位移范围分别为0.43~0.82 mm和0.40~0.42 mm;经调控后,层间位移保持在0.4~1.1 mm之间,能够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底部受剪 结构框架 层间位移调控 抗震性能 剪切形态
下载PDF
钢框架减震结构性能提升设计与分析
20
作者 刘立德 宋昭 +2 位作者 刘慧璇 杨硕 赵紫薇 《低温建筑技术》 2023年第2期99-103,108,共6页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水平,以1栋5层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黏滞阻尼器对结构进行性能提升设计,对比结构在减震前后的关键结构响应(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楼层剪力等),分析了结构的损伤状况.结果表明采用... 为研究黏滞阻尼器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水平,以1栋5层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黏滞阻尼器对结构进行性能提升设计,对比结构在减震前后的关键结构响应(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楼层剪力等),分析了结构的损伤状况.结果表明采用黏滞阻尼器能够很好的控制结构的损伤,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楼层剪力.采用减震技术后,结构在大震下最大层间位移角得到较好的控制,塑性铰明显减少.除屋面层以外,结构各层的加速度均未超过4m/s2.阻尼器分担了较多的地震作用,大震下结构基底剪力明显减小.减震设计较好的提升了结构的抗震韧性,文中的研究可为钢框架减震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结构 减震 黏滞阻尼器 层间位移角 楼层加速度 楼层剪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