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gotiations of the "Female Gaze": Film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lish Women's Art and Cinema*
1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8期532-540,共9页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 The paper discusses selected works of Polish women artists and directors who employ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 film, video art, and new media. The author wro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ilm scholar whose interests focus on women directors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inema. Nevertheless, she decided to expand her research area to include works of Polish female artists who utilise the media and these means of expression that can be analysed in regard to modern film studies. She adopted the theoretical, feminist, and gender perspective, also applying the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heir broadest definition. This enables the author to situate the movies under discussion in diverse contexts and theoretical concept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hus not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or historical discussion of women's input into audiovisual arts of Central and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but to emphasise complexity and demonstrate dynamics of their artistic creativity in Poland particularly. In her analysis, Radkiewicz considers four different research approaches: historical, theoretical (which refers to film and media studies), artistic, and identity related ones. From this perspective, she investigates filmmakers' and artists' strategies of using the cinematic field, film conventions, and means of representations,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narrative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men's cinema and arts gender identity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下载PDF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玉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78-84,共7页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角色 女性意识 萌芽与失落 镜像阶段 对话 爱的宗教
下载PDF
性别叙事视阈中的新女性形象——重新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被引量:7
3
作者 毛靖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61-66,共6页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与性别身份关联的研究和整体细读的方法,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福尔斯如何在男性...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声音塑造出神秘多变的女性形象萨拉。借鉴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话语与性别身份关联的研究和整体细读的方法,从性别叙事的角度重新解读萨拉的女性形象,分析福尔斯如何在男性叙事语境中还原一个从文化他者到独立主体的新女性形象,并借此窥探福尔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叙事 女性主义叙事学 话语权 读者性别身份 整体细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鹏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8年第1期89-96,共8页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比亚复杂的女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历史剧 外籍女性 性别 国族 政治
下载PDF
错位·焦虑·迷失——析卡佛小说中男性人物的性别身份困境
5
作者 陆海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1-115,共5页
雷蒙德·卡佛被誉为"极简主义之父",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其小说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主题与意义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贯穿卡佛小说始终的男性身份困境问题。卡佛将自身所目睹的、感知的和经历的灌注于小说... 雷蒙德·卡佛被誉为"极简主义之父",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其小说内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主题与意义同样值得关注,尤其是贯穿卡佛小说始终的男性身份困境问题。卡佛将自身所目睹的、感知的和经历的灌注于小说创作中,着迷于讲述一个个深陷性别身份困境的底层男性的故事,向读者呈现一种角色错位的男性形象,并致力刻画他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男性气质焦虑与身份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佛小说 男性人物 性别身份困境 错位 焦虑 迷失
下载PDF
从女人史到性别史 被引量:2
6
作者 Laura Lee Downs 苑莉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70-84,共15页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学者开始从宏大结构分析的社会史转向更侧重于文化和话语分析的微观史研究,期冀用"性别"来区分将生理性(别)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物质属性的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行为规范具有社会建构的可变性,揭示其贯穿时空流转被建构的本质。从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方法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美历史学界接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从概念上挑战既有"男人"、"女人"社会范畴的稳定性,历史地研究性别关系在以往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动摇了历史学科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三个不同时段的四本代表作,揭示了女人史的发展路径:从作为社会史的女人史,到性别史,再到后结构主义性别史,以此探析女人研究领域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史 性别史 经验 主体(观)性 身份属性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读者文摘》人物报道中词汇选择的性别差异及共性
7
作者 胡正姸 《陇东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97-100,共4页
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性别报道语篇中词汇选择的差异与共性及词汇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语料源于美国《读者文摘》,囊括有男性报道24篇及女性报道17篇,借助Ant Conc统计工具对词汇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语篇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性别报道语篇中词汇选择的差异与共性及词汇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语料源于美国《读者文摘》,囊括有男性报道24篇及女性报道17篇,借助Ant Conc统计工具对词汇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语篇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语篇高频词的统计与分析,及对代表意识形态的词汇和有关句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媒体语篇词汇选择异同及构建两性社会身份的异同,结构话语中的隐性性别主义。分析表明,两性报道语篇中词汇选择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在于媒体倾向选择构建两性与孩子、配偶和劳动间关系的词汇;差异在于所选词汇构建女性的社会身份异于男性,且女性形象后隐藏着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性别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人物报道 性别差异 《读者文摘》 标记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