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祖谦的道德性命之学及其兼融朱陆的特点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永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2-15,44,共5页
吕祖谦重视对道德性命的探讨。他以"理"与"心"为其最高的本体范畴,力图将"天理"与"人心"融为一体,并在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他的道德性命之学体现出会通、兼融朱陆之学的... 吕祖谦重视对道德性命的探讨。他以"理"与"心"为其最高的本体范畴,力图将"天理"与"人心"融为一体,并在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他的道德性命之学体现出会通、兼融朱陆之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天理” “人心” 人性论 修养论 朱熹 陆九渊 南宋
下载PDF
吴澄理学“和会朱陆”之因探究
2
作者 黄义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65-70,共6页
吴澄的学统与师承对其"和会朱陆"学术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和会朱陆"旨在解决朱熹、陆九渊末学之流弊。同时,在民族、国家遭受巨大历史变故之时,吴澄等儒者通过"和会朱陆",阐发儒学之精蕴,为保存中... 吴澄的学统与师承对其"和会朱陆"学术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和会朱陆"旨在解决朱熹、陆九渊末学之流弊。同时,在民族、国家遭受巨大历史变故之时,吴澄等儒者通过"和会朱陆",阐发儒学之精蕴,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儒学道统尽心竭力,表现了士人所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担当意识。吴澄"和会朱陆"学术特征体现出元代儒学家们综合宋代诸儒的思想,也为后学理解宋明理学发展的理路、内在张力及历史嬗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和会朱陆”之因 探究
下载PDF
吴澄心性修养论刍议
3
作者 黄义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51-57,73,共8页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 吴澄的心性修养之方,重视"心"学在德性修养中对于道德主体意识发掘的重要作用,不同意朱熹将"理"与"心"看作是两物的思想。他吸收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又摒弃其离却事物、专守于心的空虚倾向,补之以朱熹"即物穷理"的为学功夫。在和会朱陆之学的基础上,吴澄提出了自己以"心事不离"为主要特征的心性修养说,从而克服了朱、陆两家在德性修养问题上的偏颇,弥补了两家在心性修养践履方面的不足。吴澄"心事不离"的理学心性论沟通朱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澄 心性修养 “心事不离” 和会朱陆
下载PDF
“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朱陆“心”义之同异
4
作者 郑义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6-93,共8页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 朱陆“心”义之同在于,朱陆皆认为由于心之虚灵,故心能知觉思虑,而且此知觉思虑之心兼有善恶的意义;朱陆“心”义之异根本在于,朱熹“心具众理”命题强调心所具有的是万事万物的殊别之理,而陆九渊“心皆具是理”命题强调本心所具有的是同一共同之理。朱陆之辨的根本差异不在于“性即理”与“心即理”,而在于“心具众理”与“心皆具是理”。对于明“理”的目的,朱熹从“心具众理”出发,主张通过“格物穷理”而复“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从“心皆具是理”出发,主张通过“格此物致此知”和“发明本心”以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朱陆“心”义之差异缘于朱陆对于程颐的思想的不同态度,以及陆九渊更倾心于孔孟之道“一以贯之”的易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具众理” “心皆具是理” 朱熹 陆九渊 “心”义 朱陆之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