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lumn test-based features analysis of clogging in artificial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in Beijing 被引量:1
1
作者 NAN Tian SHAO Jing-li CUI Ya-l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2期88-95,共8页
With the completion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 plenty of high quality water will be transported to Beijing. To restore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Beijing, part of transferred water is planned to be ... With the completion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 plenty of high quality water will be transported to Beijing. To restore the groundwater level in Beijing, part of transferred water is planned to be used for artificial recharge. Clogging is an unavoidable challenge in the artificial recharge process. Therefore, a test is designed to analyse clogging duration and scope of influence and to test the reinjection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recharge media. The test employs the self-designed sand column system with variable spacing and section monitoring, composed of four parts: Sand column, water-supply system, pressure-test system and flow-test system, to simulate the clogging of artificial recharge of sand and gravel pits.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levels of all sand column sections are obtained to analyse the clogging of the injec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 media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this experiment, two kinds of media are used–round gravel from sand and gravel pit in Xihuang village and the sand from sand and gravel pit by the Yongding Ri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charge fluid are respectively 0.5 g/L and 1 g/L. The results show that clogging usually lasts for 20 hrs., 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drops to the original 10%. Clogging usually occurs at 0–12 cm section of the sand column. The scope of influence is 0–60 cm. In column 3 and 4, whose average particle sizes are larger, section 20–50 cm also suffers from clogging, apart from section 0–12 cm. The effective recharge times are respectively 33 hrs. in column 1, 14 hrs. in column 2, 12 hrs. in column 3 and 12 hrs. in column 4. The larger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is, the quicker the clogging occurs. In media of larger particles, the change in suspension concentration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ogging.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during artificial recharge, the conditions of reinjection medium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recharge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improve effective recharg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harge clogging test recharge condition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logging scope of influence Clogging rate
下载PDF
Novel High Rate Lithium Intercalation Cathode Materials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勇 刘玉文 +1 位作者 程玉山 胡信国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01-705,共5页
Application of amorphous V2O5/carbon/ncodymium oxide (Nd2O3) composite is one ot ways to surmount me lowe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V2O5. A new type of V2O5/carbon/Nd2O3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mixing vanadium o... Application of amorphous V2O5/carbon/ncodymium oxide (Nd2O3) composite is one ot ways to surmount me lowe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V2O5. A new type of V2O5/carbon/Nd2O3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mixing vanadium oxide hydrosol, acetone, carbon and Nd2O3 powder. High rate discharge/charge property of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was tested electrochemically. This composite with Nd2O3 added shows the improvement of not only the discharge capacity but also cycle durability discharge capacity. The rate cap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cathode also increases with the addition of Nd2O3. Even at 10 A·g^-1 current density, a capacity of about 250 mAh·g^-1 was obtained at 25 ℃. This enhanced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e life are probab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porosity of open pores and short diffusion length of the active material on the lithium-ion inser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neodymium oxide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high rate discharge CATHODE rare earths
下载PDF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Impact on Artificial Ground Water Recharging Technique for Urban Centers
3
作者 Pratima Patel Mahesh Desai Jatin Desai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1年第5期275-282,共8页
Water scarcity is a serious problem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both urban & rural community. Urban centers in India are facing an ironical situation of water scarcity today. This paper includes an Analytical solutio... Water scarcity is a serious problem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both urban & rural community. Urban centers in India are facing an ironical situation of water scarcity today. This paper includes an Analytical solution, Numerical modeling, Empirical approaches, In-situ test results to predict recharge (rate) mound of the ground-water and capacity of recharge well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per management of suitable artificial ground-water recharge systems to maintain water balance and stop salt water intrusion. Authors have derived analytical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growth as well as decline of the ground-water mound depending on the intensity of recharge rate qr with different value of permeability k, depth of pervious strata H and diameter of well d, also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 in the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on water-table fluctuations. In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numerical modeling using quadratic equation for unconfined aquifer base on rainfall intensity P and a change in saturated thickness H with variation in piezometric level. Empirical approaches are for evaluation of correct value of k of an undercharged unconfined aquifer with drawdown s0, influence zone L, recharge rate qr. In-situ test results give actual correlation between value of recharging rate of well and permeability on field. Authors have verified recharging rate of installed well from all approaches. A result obtained from the various field case studies gives the validation of the derived equation. Scientific quality measures of aquifer water are also recor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fined AQUIFER WELL DETERMINANT recharge rate & Hydraulic Conductivity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AQUIFER Pre CAST Octagonal recharge WELL
下载PDF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黄土区场次降水水体补给转化关系研究
4
作者 孙虎 赵宾华 +5 位作者 李占斌 李鹏 马建业 马方铭 李华杰 延子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2,91,共8页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措施改变了流域地形并影响了水文过程。为探究影响途径,以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针对场次降水,采集降水前、后的坝地、梯田两种地类分层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稳定...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措施改变了流域地形并影响了水文过程。为探究影响途径,以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针对场次降水,采集降水前、后的坝地、梯田两种地类分层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水体中的δD和δ18 O,揭示了黄土沟壑区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降水-土壤水之间的传输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场次降水(20230423)时段内,降水量为70.0 mm,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补给比例分别为27.62%和72.38%;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分传输过程中存在坝地的情况下,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率增加了31.90%;沿程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蒸发损失为1%~13%,且在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过程中,蒸发损失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坝地深层土壤水较梯田更容易受到降水补给;坝地0~60 cm土层土壤水对6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48.11%)小于梯田0~40 cm土层土壤水对4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55.11%)。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治理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补给转化 场次降水 氢氧同位素 降水补给率 黄土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通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淑芝 温得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演变、归因研究对保护区域水生态环境,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集中度、集中期、有序聚类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分配、周期和突变变化特征,基于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和双累积曲线定量评估了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 a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潜在蒸发量增幅分别为0.42℃·(10a)~(-1)和8.9 mm·(10a)~(-1)、5.6 mm·(10a)~(-1),年径流呈减少趋势,倾向率0.67×108m3·(10a)~(-1)。(2)径流集中度和不均匀系数呈微弱下降趋势,枯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年内分配更趋于均匀,集中期有推迟趋势,延迟速率为3.0 d·(10a)~(-1)。(3)年径流在44 a左右尺度上周期震荡明显,突变发生在1990年,突变后径流量减少3.52×108m3,流域冰川分布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无显著变化。(4)气候、人类活动对大通河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7.7%和117.7%,降水量是流域来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跨流域调水是引起径流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演变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大通河流域
下载PDF
降雨、施肥对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分布的影响
6
作者 许晓媛 李彤阳 +6 位作者 尹高飞 杨壹泽 焦会青 文宏达 王田甜 习斌 李文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6-1217,共12页
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过程受到河流水文条件、降雨、施肥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淋失特征,可以为深入理解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华北平原白洋淀入淀河流周边农田和农林复合区(AF)为... 补水河流周边土壤硝态氮迁移过程受到河流水文条件、降雨、施肥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淋失特征,可以为深入理解土壤氮素循环过程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华北平原白洋淀入淀河流周边农田和农林复合区(AF)为研究对象,其中农田区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肥(YH)、习惯施肥(XG)3个施肥处理,综合分析在不同降雨类型、生态补水等因素作用下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淋溶等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降雨类型、生态补水等均是影响补水河流周边硝态氮迁移淋失的关键因子。其中,施氮量决定土壤硝态氮淋失总量(P<0.0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和硝态氮淋失量均显著增加,与XG处理相比,YH处理和AF处理的硝态氮淋失总量分别减少40.6%和40.1%。降雨和生态补水改变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迁移过程。其中,降雨主要影响表层土壤硝态氮向中下层迁移,生态补水主要影响中下层土壤硝态氮向更深层土壤的迁移。另外,不同降雨类型对土壤硝态氮迁移的影响有所差异,即两种降雨类型下硝态氮向下层土壤迁移速率和迁移量不同。常规降雨(3 d累积降雨65.2 mm)和强降雨(5 h累积降雨49.2 mm)两种情况下硝态氮累积峰均在40~60 cm土层。常规降雨导致XG处理40~60 cm比0~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增加9.7%;强降雨导致XG处理40~60 cm比0~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增加16.7%。生态补水导致YH处理和XG处理在100~14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分别减少42.7 kg·hm^(-2)和39.6 kg·hm^(-2)。以上研究结果对于生态补水和极端降雨背景下土壤氮素污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常规降雨 强降雨 生态补水 硝态氮迁移
下载PDF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s and surface runoff response to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in semi-arid environments 被引量:2
7
作者 S.O.Owuor K.Butterbach-Bahl +4 位作者 A.C.Guzha M.C.Rufino D.E.Pelster E.Diaz-Pines L.Breuer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16年第1期195-215,共21页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surface runoff and how these are affected by LULC changes are of interest for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However,there is limited qua...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surface runoff and how these are affected by LULC changes are of interest for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However,there is limited quantitative evidence on how changes to LULC in semi-arid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affect the subsurface components of the hydrologic cycle,particularly groundwater recharge.Effectiv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se regions requires conclusive evid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LULC changes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surface runoff.We reviewed a total of 27 studies(2 modeling and 25 experimental),which reported on pre-and post land use change groundwater recharge or surface runoff magnitude,and thus allowed to quantify the response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s and runoff to LULC.Comparisons between initial and subsequent LULC indicate that forests have lower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s and runoff than the other investigated land uses in semi-arid tropical/subtropical regions.Restoration of bare land induces a decrease in groundwater recharge from 42% of precipitation to between 6 and 12% depending on the final LULC.If forests are cleared for rangelands,groundwater recharge increases by 7.8±12.6%,while conversion to cropland or grassland results in increases of 3.4±2.5 and 4.4±3.3%,respectively.Rehabilitation of bare land to cropland results in surface runoff reductions of between 5.2 and 7.3%.The convers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to managed LULC shows an increase in surface runoff from 1 to 14.1% depending on the final LULC.Surface runoff was reduced from 2.5 to 1.1% when grassland is converted to forest vegetation.While there is general consistency in the results from the selected case studies,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few experimental studie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emi-arid regions,despite that many people rely heavily on groundwater for their livelihoods.Therefor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ncrease the body of quantitative evidence given the pressure of growing human pop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 INFILTRATION Surface runoff SEMI-ARID Land use change Land cover change
原文传递
典型引黄灌区包气带与地下水动态响应试验
8
作者 王成文 方磊 +4 位作者 李英 黄小琴 张勃 徐兆祥 马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1,共12页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Origin、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Hydrus-1D、Surfer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拟合和插值分析。【结果】结果得出,灌溉过程中包气带各埋深层位的水分和负压变化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运用Hydrus-1D拟合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发现叠加各埋深层位可得到较连续的拟合曲线;在多次灌溉入渗试验中,第1次灌溉入渗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响应最快,灌溉后响应时间为388.8 min;运用地下水灌溉响应法定量测算灌溉入渗能力,算得田间灌溉入渗系数均值为0.202;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插值分析,发现回灌逐步形成“水丘”中心,地下水流场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地下水补给源项分析,引黄灌区内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年灌溉补给贡献率达79%。【结论】通过原位田间试验,进一步厘清引黄灌区的包气带特性和地下水响应过程,发现引黄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场特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引黄水量利用率和包气带-地下水资源评估、管理及调控提供一定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试验 地下水 包气带 灌溉入渗系数 动态响应
下载PDF
大通河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温得平 历明月 弋博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93-602,共10页
大通河流域是青海和甘肃两省重要的调水水源.它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径流变化归因识别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了大通河流域1961—2020年气象水文要素的演... 大通河流域是青海和甘肃两省重要的调水水源.它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开展径流变化归因识别对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探究了大通河流域1961—2020年气象水文要素的演变,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评估了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60年大通河流域气候暖湿化明显,气温、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39℃·(10 a)^(-1)、9.1 mm·(10 a)^(-1),未来一段时间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年径流于1990年发生突变,上游增加,中下游衰减明显,受水库调蓄影响汛期径流比重减小,年内分配趋于均衡;大通河流域以草地为主,研究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未发生明显变化.流域冰川萎缩严重,面积减小20.9 km^(2),储量减少2.99 km^(3),冰川年消融量0.37×10^(8) m^(3),约占径流的1.3%;气候变化为流域上游径流增加的根源,降水的影响远大于潜在蒸散发和气温,跨流域调水是中下游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对中游的影响高于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河流域 径流演变归因 弹性系数法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水源侧运行分析及改进
10
作者 贺淼淼 郝新月 李化淼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实际工程中运行良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空调、供暖系统碳排放量。为掌握地下水源热泵在实际中的运行状况,选取某公共建筑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项目历史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水源侧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压力...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实际工程中运行良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空调、供暖系统碳排放量。为掌握地下水源热泵在实际中的运行状况,选取某公共建筑地下水源热泵项目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项目历史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水源侧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压力升高、循环水低流量、地下水回灌不畅问题时如何解决,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在既有条件下,换季期间要注重水源侧维护保养,水源侧合适的流量、压力、回灌率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要定期监测地下水温、水质,确保系统高效运行。研究结果对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水源侧 压力 流量 回灌
下载PDF
利用氚估算太行山前地下水更新速率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宗宇 陈京生 +2 位作者 费宇红 张兆吉 张翠云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6-431,共6页
了解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更新速率对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利用氚估算石家庄地区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更新速率,进而讨论山前平原沿流动途径地下水更新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随水位埋深增加和... 了解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更新速率对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利用氚估算石家庄地区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更新速率,进而讨论山前平原沿流动途径地下水更新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随水位埋深增加和距滹沱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冲积扇顶部地下水的平均更新速率为5%—33%a-1,沿水流方向至石家庄市区,地下水更新速率减小到3%—12%a-1,石家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平均更新速率为1%—5%a-1。如果以地下水更新速率序列的中位数代表整个研究区的平均更新速率,那么可以估算出该区的平均补给强度为242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放射性核素 更新速率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翟远征 王金生 +1 位作者 滕彦国 左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61,共6页
地下水更新能力是近些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也较多,其中较常用的有地下水更新周期、补给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尽管这些参数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由于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 地下水更新能力是近些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定义目前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也较多,其中较常用的有地下水更新周期、补给速率、年龄和滞留时间等。尽管这些参数间大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由于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不同,所以得到的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结论也会不同。以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为例验证了这种不同,并对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这两个存在密切数量关系的参数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分别用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的各地区(北京市平原区各区、县)之间地下水更新能力相对强弱的结论是不同的;②与更新周期相比,由补给速率得到的评价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在作为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时,补给速率比更新周期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更新能力 更新周期 补给速率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化的动态均衡证据 被引量:5
13
作者 翟远征 王金生 +1 位作者 郇环 滕彦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对北京市地下水更新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用地下水动态均衡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尤其是开采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更新周期、更新速率和补给速率等参数做了计算,进而对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时空变化做评价... 对北京市地下水更新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用地下水动态均衡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尤其是开采层地下水的补给量、更新周期、更新速率和补给速率等参数做了计算,进而对地下水更新能力及其时空变化做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更新能力总体上自山前至平原区腹地由强变弱,但总体上更新能力较强;含水层接受外来水源补给的边界条件和赋水条件良好,降水量的多寡是影响地下水更新能力的瓶颈因素;2001—2008年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速率(0.28m/a)比1981—2000年减少了35.6%,更新能力明显减弱;近些年地下水开采强度连年大于其更新能力,导致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地下水位埋深平均下降幅度已达19.73m,含水层中地下水减少量达101×108 m3。以上证据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北京市未来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供水问题十分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动态均衡 更新周期 补给速率 地下水 更新能力
下载PDF
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溦 于彦 +1 位作者 秦莉红 康楠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6年第4期592-599,共8页
天津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每年可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由于开发方式的不尽合理,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天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特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认为不同... 天津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每年可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由于开发方式的不尽合理,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阐述了天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特征,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认为不同热储层间水力联系的存在和地热井间距的过小,造成开采层间相互影响较大;地热井布局不合理、开采层位相对集中、回灌程度不高导致局部热储层压力大幅度下降,持续的大幅度压力下降将引发吊泵和地面沉降;超标准排放地热尾水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热污染;采、灌井间距的过小和相对位置的不合理,存在冷突破风险。针对不同问题,给出了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热储层 开采层 地热尾水 回灌程度 地面沉降 天津市
下载PDF
深层地热资源评价中的回收率问题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静 王旭升 万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2,97,共5页
回收率是衡量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的指标。现行规范对回收率仅给出常数参考值,并未给出确定回收率的方法。对于开采深层地下热水这种普遍的地热利用方式,在确定回收率时应考虑其水资源属性。从深层地热开发技术的特点出发,提出确定回收率... 回收率是衡量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的指标。现行规范对回收率仅给出常数参考值,并未给出确定回收率的方法。对于开采深层地下热水这种普遍的地热利用方式,在确定回收率时应考虑其水资源属性。从深层地热开发技术的特点出发,提出确定回收率的约束条件为开采井水位、水温控制指标和地质环境保护。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和热交换原理,提出了最大可能回收率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水位控制指标和基于联合控制指标的回收率确定方法。算例分析表明,回灌率是影响回收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 回收率 回灌率 地热资源评价
下载PDF
利用环境示踪剂估算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天然补给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君 陈宗宇 +4 位作者 张兆吉 费宇红 张凤娥 陈京生 王昭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118,共5页
包气带是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一个主要环节,是了解补给变化的地质信息载体。以滹沱河冲洪积扇河北省正定试验场包气带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示踪剂(氚和氯)方法,估算了该区地下水近三十多年来的天然补给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天然... 包气带是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一个主要环节,是了解补给变化的地质信息载体。以滹沱河冲洪积扇河北省正定试验场包气带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示踪剂(氚和氯)方法,估算了该区地下水近三十多年来的天然补给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天然降水平均补给强度约为0.089m/a,在天然条件下该区降水垂直运移速度约为0.6m/a,其变化趋势主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包气带剖面 环境示踪剂 补给强度
下载PDF
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包气带变化对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47
17
作者 张光辉 费宇红 +1 位作者 申建梅 杨丽芝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617,共7页
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方法,通过对不同降水量的入渗过程中岩土含水率和水势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入渗水流在包气带内下渗过程的岩土吸水、过水(即水分通量不变、且不等于零)和脱水的不同阶段,当岩土水势的梯度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cmH2O... 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方法,通过对不同降水量的入渗过程中岩土含水率和水势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入渗水流在包气带内下渗过程的岩土吸水、过水(即水分通量不变、且不等于零)和脱水的不同阶段,当岩土水势的梯度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cmH2O/cm(厘米水柱/厘米)时,岩土含水率分别表现为增加、稳定和减少。对包气带不同埋深的岩土含水率和水势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包气带增厚对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和方式都发生改变。当包气带厚度小于潜水蒸发极限深度时,包气带的增厚使得岩土水分亏缺累积量增大,导致入渗速率和地下水获取的总入渗补给量减小;当包气带厚度大于潜水蒸发极限深度时,随着包气带厚度增大,入渗速率趋于稳定,无限时间内地下水获取的总入渗补给量不因包气带增厚而变化,但是有限时间内地下水获取的入渗补给量趋小。这是因为入渗途径的延长导致入渗所需时间增加,以至在有限时间内包气带内过剩的入渗水分尚未充分排出补给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增厚 潜水蒸发极限深度 入渗速率 水势 入渗补给地下水
下载PDF
地下水人工补给模式及补给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文 杨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2期11479-11482,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及补给水源方面阐述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总结出城市暴雨径流、河流梯级拦蓄、修建地下水库、激活古河床等多种补给模式以及各模式的适用条件,并按示踪法、物理法与数值模拟计算...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人工补给的研究现状,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及补给水源方面阐述地下水人工补给条件,总结出城市暴雨径流、河流梯级拦蓄、修建地下水库、激活古河床等多种补给模式以及各模式的适用条件,并按示踪法、物理法与数值模拟计算3种类别对国内外常用的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工补给 补给模式 补给量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优化——以北京永定河冲洪积扇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郝奇琛 邵景力 +2 位作者 李宇 谢振华 崔亚莉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增加含水层补给资源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评价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的最大回灌效率。以地下水长期超采的北京永定河冲洪积扇为例,建立了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优化模型。为预测地下水对回灌方案的响应,优化模型中嵌入了地下...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增加含水层补给资源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评价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的最大回灌效率。以地下水长期超采的北京永定河冲洪积扇为例,建立了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优化模型。为预测地下水对回灌方案的响应,优化模型中嵌入了地下水流模型,模拟预测的结果返回到优化模型中作为约束条件,优化过程最终由遗传算法(GA)求解。GA的选择方法为轮盘赌选择法,并使用罚函数法解决了优化模型的限制条件问题。求解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地下水人工回灌系统将更有效的增加含水层的储存资源量,在地下水限高水位约束下,两种方案回灌至含水层的水量将从127.42×106 m3和243.48×106 m3分别增加到140.46×106 m3和275.55×106 m3,回灌结束后水位最大升幅为26m。说明开发的优化模型可以高效求得最优回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模型 遗传算法 地下水人工补给 回灌速率 地下水流模型
下载PDF
水中氚测试在山岭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杜红梅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4年第1期69-72,68,共5页
本文简述了山岭隧道水文地质勘测中 ,应用同位素氚测试法 ,通过计算地下水生成的相对年龄、帮助了解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判定构造控制地下水水量的水文地质特征 ,计算地下水垂直渗透速度及预测山岭隧道地下水的补给量。
关键词 山岭隧道 涌水量预测 氚测试 同位素氚 垂直分离 水文地质勘测 地质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