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旅游功能区规划--以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振之 马琳 胡海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95,共6页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 现有国家规划体系在定位、内容和行政监管等方面制约旅游资源优势区域发展统筹和产业竞争优势培育。以汶川5.12灾后重建为例,探讨了建设旅游功能区以引导旅游资源密集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空间形态升级的可能性。通过战略层面的旅游功能区规划,协助统筹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协调城乡发展的空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功能区 规划 灾后重建 大邑起步区
下载PDF
基于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的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素兰 张碧 +2 位作者 张世熔 于丽娟 高成凤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7期837-839,共3页
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3种土地整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丘陵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科学选址,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避让;地处山区的地震灾区土... 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3种土地整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丘陵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科学选址,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避让;地处山区的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搞好山区小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突出生态效益,搞好损毁耕地的复垦、恢复,重建土地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生态环境 恢复与重建 土地整理 模式
下载PDF
日本抗震救灾经验与我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强 陈怀录 刘宇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4-157,共4页
通过研究日本在地震灾害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地震监测与预防、震后应急措施等方面对我国今后的抗震救灾体系提出相关建议,针对汶川大地震,就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抗震救灾 日本 汶川地震 灾区恢复重建
下载PDF
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的土壤水分研究
4
作者 王月玲 张源润 +2 位作者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1-214,217,共5页
通过示范区3年采集的水分数据,结合当地的降雨资料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在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土壤水分的运行恢复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集蓄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培植和发展荒坡灌草植被,充分发挥区域灌草资源优势和... 通过示范区3年采集的水分数据,结合当地的降雨资料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在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土壤水分的运行恢复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集蓄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培植和发展荒坡灌草植被,充分发挥区域灌草资源优势和植被的恢复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 半干旱退化山区
下载PDF
局域差分GPS在公路线形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利 《山西交通科技》 2014年第2期41-43,共3页
公路线形是公路路线设计、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公路改扩建过程中重要的原始资料。运用局域差分GPS对线形资料不完善的低等级公路进行线形恢复来获取线形资料是公路改扩建工程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说明了改扩建中运用局域差分GPS技... 公路线形是公路路线设计、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公路改扩建过程中重要的原始资料。运用局域差分GPS对线形资料不完善的低等级公路进行线形恢复来获取线形资料是公路改扩建工程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说明了改扩建中运用局域差分GPS技术恢复公路线形的方法以及提高其精度和可靠性需要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线形恢复 局域差分 改扩建
下载PDF
全力推进地震灾区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6
作者 李化树 《西部教育发展研究》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目前,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启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全国各对口支援省市教育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决策部署,举全系统之力,帮助灾区学校进行灾后恢复重建。... 目前,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启动。四川地震灾区学校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全国各对口支援省市教育系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决策部署,举全系统之力,帮助灾区学校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学校灾后恢复重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学校 恢复重建
下载PDF
Post-earthquake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in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 case study of areas affected by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 in 2008 被引量:9
7
作者 ZHOU Kan LIU Baoyin FAN 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8期1363-1381,共19页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eighboring mountainous areas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ub>s</sub> 5.0, as well as having a dense distribution of...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eighboring mountainous areas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ub>s</sub> 5.0, as well as having a dense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collapses,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Revealing the post-disast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covery proc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enhanc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capacity in order to formulate control policies and recovery methods for post-disaster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economic resilience. Using long-term socioeconomic data and the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 model,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of the areas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and adopted the improved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VRS)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and th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annual post-disaster recove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of the areas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as 0.877. The earthquake resulted in a short-term 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affected areas, but the economy returned to pre-quake levels within two years. In additio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was less resilient than agriculture and the service industry. (2)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recovery efficiency of the disaster-stricken area in the year following the disaster was 0.603.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scale efficiency of the plain and hilly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plateau and mountain areas. (3) The annual fluctuation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following the disaster was considerable, and the economic recovery efficienc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resulting in a short-term economic recession. The TFP index returned to steady state following decreases of 33.7% and 15.2%,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years following the disaster. (4) The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ost-disaster recovery efficiency was caused mainly by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renewal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was the leading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following the disaster. With the decline in the scale of economic recovery following the earthquake, long-term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disaster-stricken areas depended mainly on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latter w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maintaining the long-term growth of the post-disaster econom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disaster-stricken areas need to actively change and readjust their economic 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updating the production system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cale effects of large-scale capital, new facilities,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investment factors following the disaster so as to enhance 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esponse to the disa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resilience recovery efficiency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rea Wenchuan Earthquak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甘肃灾区恢复重建的实践与启示
8
作者 石玉成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共5页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201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四川、甘肃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给人以深刻警示。在灾后重建中结合受灾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科学制订重建规划体系、创新重建模式和管理机制...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2018年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四川、甘肃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给人以深刻警示。在灾后重建中结合受灾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科学制订重建规划体系、创新重建模式和管理机制、加快重建速度,是高质量完成重建任务、大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恢复振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同时,在重建中科学考虑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震灾害损失,采取务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对策也极为重要。本文概述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对甘肃省造成的震害情况,基于甘肃灾区恢复重建的工作实践,阐明了甘肃灾区的重建原则和规划体系特点,从创新思想认识、强化社会管理、完善扶持政策、突出重建重点、提升基础能力、防范灾害风险等方面,分析总结灾后重建的主要措施与取得的成效,深刻反映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取得的进步,也可为未来应对大震巨灾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甘肃受灾地区 恢复重建 防震减灾对策 经验启示
下载PDF
消费型无人机航测技术三维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彭玲 《矿山测量》 2019年第6期30-33,47,共5页
针对传统航测技术获取矿区三维数字模型成本较高问题,文中提出利用消费型无人机露天矿三维重构的方法.通过多重约束的影像匹配策略少量地面控制点数据进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处理获取影像外方位元素信息,利用SFM算法进行低成本快速高效露... 针对传统航测技术获取矿区三维数字模型成本较高问题,文中提出利用消费型无人机露天矿三维重构的方法.通过多重约束的影像匹配策略少量地面控制点数据进行光束法区域网平差处理获取影像外方位元素信息,利用SFM算法进行低成本快速高效露天矿三维重构方法.结果表明,精度同样满足1:500测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 影像匹配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运动恢复结构算法 三维重建
下载PDF
萍乡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恢复与重建技术
10
作者 刘卫宁 王良根 徐京萍 《绿色科技》 2013年第10期16-18,共3页
借鉴国内外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恢复重建经验,阐述了萍乡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恢复、重建技术,并总结提出了萍乡采矿废弃区退化森林的恢复、重建的措施。
关键词 采矿废弃区 退化森林 恢复重建
下载PDF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综合地理分析与对策研讨 被引量:24
11
作者 樊杰 王传胜 +2 位作者 汤青 徐勇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1018,共8页
地震灾区是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深入开展综合地理研究对于协调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鲁甸灾前的资源环境特点与区域发展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生态... 地震灾区是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深入开展综合地理研究对于协调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鲁甸灾前的资源环境特点与区域发展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贫困面广、生产生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尽早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重建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开展整个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地区的防灾减灾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灾后重建 综合地理分析 对策 鲁甸县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汶川Ms 8.0地震极重灾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 被引量:53
12
作者 周侃 刘宝印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78-2091,共14页
揭示灾后经济发展状态和恢复过程,按照灾区经济韧性科学制定灾后经济重建的调控政策与恢复手段,对增强灾害防范与系统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案例,基于长时序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与ARIMA模型,测算灾区经济韧性指数,并... 揭示灾后经济发展状态和恢复过程,按照灾区经济韧性科学制定灾后经济重建的调控政策与恢复手段,对增强灾害防范与系统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案例,基于长时序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与ARIMA模型,测算灾区经济韧性指数,并运用改进的规模报酬可变DEA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灾后年际经济恢复效率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①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经济韧性指数为0.877,地震导致灾区短期经济衰退,但2年内恢复至震前水平,工业经济韧性低于农业和服务业。②受灾当年灾区经济恢复综合效率为0.603,其中,平原丘陵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显著优于高原山地区。③灾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年际波动强烈,经济恢复效率显著下降造成短期经济衰退,灾后2年TFP指数下降33.7%和15.2%后恢复至稳态。④灾后恢复效率显著下降主因为技术变动因素,而生产体系更新程度决定了灾后经济韧性。随着灾后经济恢复的规模收益下降,灾区经济恢复主要依赖纯技术效率,提升纯技术效率是保持灾后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可见,针对重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灾区当地需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再适应,同时,通过生产体系更新提升技术进步水平,以发挥灾后大规模资金、设施、人力等要素投入的规模效应,从而增强应对灾害冲击的经济韧性与恢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恢复效率 灾后重建地区 汶川地震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