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of p53 and p21 Protein in Transitional Mucosa Adjacent to 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冯茂辉 裴锋 +2 位作者 杨国梁 毛哲玉 王善福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0年第3期220-221,共2页
To study the bi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mucosa adjacent to rectal carcinoma, 34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mucin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 To study the bi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al mucosa adjacent to rectal carcinoma, 34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mucin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to observe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p21 protein in distal mucosa adjacent to 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mucin change. The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was found in 29. 4 % (10/34) of distal transitional mucosa in the cytoplasm of goblet cells, and its positive staining was within 4 cm from carcinoma margin. A11 p53 positive mucosa was transitional mucosa. Overexpression of p21 protein was found in 26.5 % (9/34) of distal transitional mucosa in cytoplasm of crypt cells, and its positive staining was within 2 cm from carcinoma margin. There wa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53 and p21 protein in carcinoma and that in transitional mucosa ( P >0.05).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berrant alteration of p53 and p21 genes in transitional mucosa adjacent to colorectal carcinoma, which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that transitional mucosa was an unstable pre cancerous change. The aberrant mucin change and genetic alteration in distal mucosa of rectal cancer is within 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neoplasms intestinal mucosa P53 p21 IMMUNOHISTOCHEMISTRY
下载PDF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at Micrometric and Nanometric Scales, in Rectal and Muscular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HIV/AIDS and Anorectal Pathology
2
作者 Annunziato Maria Antonieta Sardiñ +6 位作者 as Carlos Finol Hector Carvajal Ana González Roschman De Gouveia Yetsenia García Estefanie Garibaldi Lise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年第5期481-493,共13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on Rectal Mucosa (RM) of patients with HIV/AIDS and anorectal pathologies (ARP), at micrometric and nanometric scal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5 patients were evalua...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on Rectal Mucosa (RM) of patients with HIV/AIDS and anorectal pathologies (ARP), at micrometric and nanometric scal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5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18 - 55 years old, with ARP (HIV co-infection with HPV, n = 4, and HIV-negative patient with HPV infection) (control n = 1),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Coloproctology Unit of the HUC, and subjected to rectoscopy and biopsy. RM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placed in a sterile plastic bottle with 1 mL of 2% glutaraldehyde and immediately transported for routine processing of fine cut (60 - 90 nm) to be evaluated v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y were fixed with Karnovsky solution with Millonig phosphate buffer (pH 7.4 and 320 mOsm) and post-fixed with OsO4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pH and osmolarity. Results: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at 10&minus;6 scale: 1) Intestinal mucosa: vacuoles of mucus of different sizes that seem to be fused. 2) Smooth muscle cells: loss of definition of contractile myofilaments mass. 3) Unmyelinated axons and terminals of Schwann cells (SC): Edema and loss of their plasma membranes in some areas of association with axon terminals as well as abundant collagen fibers associated with SC. Ultrastructural findings, at 10&minus;9 scale: 1) Smooth muscle cells: folded wrapper cores and edema of mitochondria and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cisterns (RER). 2) Myelinated axon terminals: Loss of synaptic vesicles. 3) Fibroblasts: One observes mitochondria and cisterns of RER with alterations. All these alterations can generate intestinal and anorectal dysfunction in these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 HIV causes changes in rectal and muscular mucosa despite HAART treatment with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rectal PATHOLOGIES HIV/AID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Nanometric Scales rectal mucosa CAVEOLAE Endothelial Cell Nano-Drugs
下载PDF
红萸饮治疗放射性肠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伟冬 陆金根 +1 位作者 曹永清 董青军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观察红萸饮对放射性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有2例脱落,各余32例。观察组采用红萸饮口服治疗30 d,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联合诺氟沙星(NOR)口服治疗,SASP口... 目的:观察红萸饮对放射性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有2例脱落,各余32例。观察组采用红萸饮口服治疗30 d,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联合诺氟沙星(NOR)口服治疗,SASP口服30 d,NOR口服7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积分、肠鸣音次数、直肠黏膜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除腹痛积分外,观察组其他症状积分及肠鸣音次数、直肠黏膜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为观察组87.5%,对照组68.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萸饮口服更能缓解放射性肠炎患者便血、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炎 红萸饮 症状积分 直肠黏膜积分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王艳晖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98-99,105,共3页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0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行为疗法治疗,同时...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0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行为疗法治疗,同时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比较两组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直肠黏膜血流量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溃疡直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直肠性征,缓解其临床症状,进而促进排便恢复,治疗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白药保留灌肠 柳氮磺吡啶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肠黏膜
下载PDF
大C环术加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阳 汪昭楚 +4 位作者 赵晨孜 简愿 吴涵彬 林朱敏 石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0期2011-2015,2020,共6页
目的探讨大C环术加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人民医院的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大C环术加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人民医院的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组行大C环术加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术后均予口服补中益气汤。治疗14 d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肛门疼痛评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高分辨固态肛门直肠压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与对照组93.33%(28/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排便频率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排便频率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4天、第7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力平均值、肛管收缩压力平均值、肛管收缩压力最大值、肛管功能长度指标均较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肛管功能长度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C环术加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辅以补中益气汤,可有效减轻直肠黏膜内脱垂型患者的便秘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黏膜内脱垂 大C环术 直肠黏膜点状缝扎固定术 补中益气汤 便秘
下载PDF
PPH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7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邓业巍 王华胜 +2 位作者 张胜威 胡方宽 李晓洁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第2期145-146,165,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因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可行性。方法所有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均采用PPH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纳入病例共72例,痊愈65例... 目的探讨利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因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可行性。方法所有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均采用PPH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纳入病例共72例,痊愈65例,明显好转5例,2例术后直肠黏膜内脱垂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秘,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结扎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临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 直肠黏膜内脱垂 出口梗阻型便秘
下载PDF
中西药直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贾菲 曲牟文 +3 位作者 智建文 李国栋 李峨 何颖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2291-229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药直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药栓剂纳肛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保留灌肠,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 目的观察中西药直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药栓剂纳肛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药保留灌肠,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病例积分(3.45±1.77)分;对照组总有效率70%,病例积分(5.98±1.49)分。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直肠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直肠炎 保留灌肠 直肠黏膜保护剂
下载PDF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治疗直肠黏膜脱垂 被引量:8
8
作者 任玲 张光哲 凌光烈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确诊患有直肠黏膜脱垂并首次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形切...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确诊患有直肠黏膜脱垂并首次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黏膜折叠术。观察2组总体治疗效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72 h疼痛情况、术后肛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2组总体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72 h疼痛平均评分及术后肛门功能平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出血及肛门坠涨的病例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复发、直肠狭窄及肛门失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与传统黏膜折叠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等特点,可成为经肛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吻合器 直肠黏膜脱垂 黏膜折叠术
下载PDF
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坚 林康泉 +4 位作者 王美容 赖江龙 侯东旭 谢翔宇 吴荣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患者36例,分为2组,以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为治疗组,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法为对照组,各18例。观察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患者36例,分为2组,以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加耻直肌挂线术为治疗组,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法为对照组,各18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及随访都有显效,术后积分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个月后随访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该疗法临床疗效良好,相比传统术式具有疗效好的优点,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可作为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较优的手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黏膜内脱垂 柱状缝扎 挂线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殷克 孙哲 董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91-193,共3页
目的:研究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临床疗效。方法:选出本科室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Ⅱ°直肠脱垂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应用直肠黏膜柱状结... 目的:研究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临床疗效。方法:选出本科室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Ⅱ°直肠脱垂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应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应用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0.00%,观察组为9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肛门坠胀感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便持续时间、排便频次,观察组的排便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排便频次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治疗Ⅱ°直肠脱垂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肛门坠胀感,缩短排便持续时间,增加排便频次,值得临床大力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升提汤 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 治疗 Ⅱ°直肠脱垂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卫 刘克剑 +3 位作者 吴芳新 丛喆 陈霆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多次直肠粘膜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建立小剂量多次直肠粘膜暴露模型,测定实验猴的血浆病毒载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测定外周CD4+T细胞绝对数了解疾病进展情况,测定T细胞亚群和外周单个核细胞IFN-γ分泌情况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状况。结果小剂量SIVmac239病毒多次暴露能导致病毒通过直肠粘膜进入动物体内,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变化,但未见SIVmac239典型感染。病毒多次直肠暴露诱导出特异性细胞免疫,但与普通病毒感染相比,水平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猴免疫缺陷病毒小剂量暴露对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为HIV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VMAC239 直肠 粘膜 暴露 细胞免疫
下载PDF
两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Ⅲ~Ⅳ度痔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勇军 王崇树 +2 位作者 唐学贵 何德才 赵自星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度痔的疗效区别。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加硬注术治疗50例和对照组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加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50例对比观察。观察其有效例数、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两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度痔的疗效区别。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加硬注术治疗50例和对照组直肠黏膜柱状缝合加外剥内扎硬注术治疗50例对比观察。观察其有效例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疗程、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50例中痊愈18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平均住院时间(4.12±0.77)d;平均恢复工作时间(5.72±0.99)d;平均疗程(8.04±1.63)d;术后并发症(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19例。对照组50例中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平均住院时间(8.08±1.5)d;平均恢复工作时间(11.4±1.4)d;平均疗程(15.66±1.83)d;术后并发症(出血、尿潴留、肛缘水肿)44例。近期无狭窄和严重感染,远期疗效有待观察。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硬注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合并~度痔是一种有效方法,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恢复工作快和术后疼痛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黏膜内脱垂 Ⅲ~Ⅳ度痔 PPH 硬化剂注射
下载PDF
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及survivin基因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琪 吴硕东 +4 位作者 殷红专 韩霞 陈春生 冯勇 刘恩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47-649,共3页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黏液组化方法检测了解各种组织类型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 vivin在直肠癌及癌前状态的表达情况。结果 黏液癌的癌旁...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直肠癌旁移行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黏液组化方法检测了解各种组织类型直肠癌旁移行黏膜的分布规律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 vivin在直肠癌及癌前状态的表达情况。结果 黏液癌的癌旁移行黏膜范围平均为 7.83cm ,明显大于乳头状癌及管状腺癌 (P <0 .0 1) ;癌旁移行黏膜DukesC期平均 5 .61cm ,明显大于DukesA ,B期 (P<0 .0 5 ) ;正常黏膜 (NM )、移行黏膜 (TM )、非典型增生黏膜及癌组织中均有survivin基因产物表达 ,由正常直肠黏膜到癌组织表达率逐渐增加 ,4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存在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 ,提示survivin基因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直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在黏液癌及DukesC期直肠癌旁移行黏膜范围明显增宽 ,提示对低位黏液癌及DukesC期直肠癌保肛手术应持慎重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病理学 粘膜 病理学 凋亡抑制基因
下载PDF
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12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志强 杨军 +1 位作者 申青 王理博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年第6期369-370,共2页
目的探讨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行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治愈112例(88.9%),显效10例(7.9%),好转3例(2.4%),无效1例(0.8%)... 目的探讨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行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治愈112例(88.9%),显效10例(7.9%),好转3例(2.4%),无效1例(0.8%),显效率以上为96.8%。无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结论 PPH加直肠黏膜分段纵行缝合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疗效可靠,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黏膜内脱垂 PPH 分段纵行缝合
下载PDF
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治疗痔病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朝斌 魏志军 +2 位作者 陈浩洋 李伟林 吴喜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痔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80例采用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对照组180例采用选择性痔上直肠黏膜切除术,均用TST器械,术后均采用抗炎、止血、坐浴、换药及...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治疗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0例痔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80例采用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对照组180例采用选择性痔上直肠黏膜切除术,均用TST器械,术后均采用抗炎、止血、坐浴、换药及对症治疗,观察两组资料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间的近期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远期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切除标本面积、手术标本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痔病的治疗效果相似。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切除直肠全层,悬吊效果更优,远期疗效更好,是一种选择微创、精确治疗痔病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 选择性痔上直肠全层切闭术 选择性痔上直肠黏膜切除术 痔病
下载PDF
直肠癌旁移行粘膜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锦先 唐伟军 +3 位作者 钟鸣 王少华 王平治 吴志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旁移行粘膜 (TM )的性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结合显微光度测量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对 15例直肠癌旁移行粘膜及其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 (VDR)的表达与正常大肠粘膜进行比较。 结果直肠癌TM中VD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粘... 目的探讨直肠癌旁移行粘膜 (TM )的性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结合显微光度测量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 ,对 15例直肠癌旁移行粘膜及其癌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 (VDR)的表达与正常大肠粘膜进行比较。 结果直肠癌TM中VD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粘膜 ;其表达介于癌组织与正常粘膜之间 ,与后二者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TM中VDR的表达与病例的年龄、性别、Dukes分期、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肿瘤生长方式、浸润深度之间无统计上显著性的联系。癌旁TM的增殖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粘膜。 结论直肠癌旁TM是一种早期癌前病变 ,在直肠癌手术中应予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直肠癌 移行粘膜 表达 DUKES分期 组织学分型
下载PDF
直肠癌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喆 陈路 +3 位作者 钟鸣 陈锦先 王少华 季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8年第4期193-195,208,共4页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通过对直肠癌切除标本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界定远端移行粘膜存在的范围。直肠癌根治术标本54例,于自然张力下取肿瘤下缘1.0cm(A组)、2.0cm(B组)、3.0cm(C组)粘...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通过对直肠癌切除标本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界定远端移行粘膜存在的范围。直肠癌根治术标本54例,于自然张力下取肿瘤下缘1.0cm(A组)、2.0cm(B组)、3.0cm(C组)粘膜标本,对照组(D组)40名正常直肠粘膜取自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PPH)标本,采用PCR-SSC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p53、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A、B组基因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0.321),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C组基因突变率与A、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2),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72)。按病例分析,54例p53突变者占35.2%(19/54);k-ras突变者占20.4%(11/54);44.4%(24/54)发生至少一种基因突变,6例(11.1%)出现p53和k-ras基因同时突变。突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癌肿大小、病理类型、TMN分期等因素均无关。直肠癌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突变多位于2cm内,3.0cm处与正常粘膜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界定为分子遗传学上的远端最小安全切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移行粘膜 P53 K-RAS PCR-SSCP 最小手术切缘
下载PDF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云 高哲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直肠脱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2组疗... 目的观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直肠脱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对2组疗效、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伤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感染、复发等方面比较优于对照组,术后肛门形态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结合直肠粘膜及括约肌折叠术治疗轻度直肠脱垂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脱垂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直肠粘膜和括约肌折叠术
下载PDF
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屈景辉 贺佳蓓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4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直肠前突深度≥30m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对照组50例,采用经直肠切... 目的观察和评价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经排粪造影检查证实直肠前突深度≥30m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对照组50例,采用经直肠切开前突修补术。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情况,并根据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直肠阴道瘘、直肠周围感染、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安全,具有疗效好、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前突 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 便秘
下载PDF
“切”“补”“套”“注”四联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文洪 李鑫磊 +1 位作者 罗雯鹏 王真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635-1639,共5页
目的探讨“切”“补”“套”“注”四联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二科拟行手术治疗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103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n=35)、对照Ⅰ... 目的探讨“切”“补”“套”“注”四联术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二科拟行手术治疗的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103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n=35)、对照Ⅰ组(n=32)、对照Ⅱ组(n=36)。试验组行“切”—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issue selection therapy,TST)、“补”—直肠黏膜修补术、“套”—自动痔疮套扎术(Ruiyun procedure for hemorrhoids,RPH)、“注”—消痔灵注射术;对照Ⅰ组行TST联合RPH;对照Ⅱ组行TST联合直肠黏膜修补术、RPH。术后1、3个月对比3组治疗有效率;术前、术后1、3个月对比3组Longo-排便梗阻综合症(obstruction defecation syndrome,ODS)评分;术后第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比3组伤口疼痛情况;并对比术后3个月内3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术后1、3个月3组Longo-OD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3个月,试验组Longo-ODS评分均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切”“补”“套”“注”四联术能有效提高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术后1、3个月有效率,降低术后Longo-ODS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获得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梗阻型便秘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 直肠黏膜修补术 自动痔疮套扎术 消痔灵注射术 Longo-ODS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