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d Beds in the Northern Heyuan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Xianqiu LU Junchang +3 位作者 BIAN Geguo QIU Licheng HUANG Dong YUAN Wei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98-604,共7页
The red beds of the northern Heyuan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re more than 4,000 m thick. Based on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in ascending order these beds are divided into the Dafeng Formation, Zhutian F... The red beds of the northern Heyuan Bas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re more than 4,000 m thick. Based on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s, in ascending order these beds are divided into the Dafeng Formation, Zhutian Formation, and Zhenshui Formation of the Nanxiong Group, Shanghu Formation and Danxia Formation. The Nanxiong Group with relatively mature coarse clastic rocks attains about 2940 m in thickness. The Dafeng Formation is 837 m thick, consisting of conglomerates and sandy conglomerates; the Zhutian Formation, which is 1.200 m thick, consists of purplish red sandstone with gravels, poorly sorted sandstone, feldspathic quartzose sandstone banded granular conglomerate, siltstone, and sandy mudstone. The Zhutian Formation is rich in calcareous concretions. Heyuannia (Oviraptoridae) and turtle fossils were found in this formation. The Zhenshui Formation deposited to a thickness of 900 m consists of coarse sediments, including granular conglomerate, and gravelly sandstone with well developed cross-beddings; the Shanghu Formation, which is 820 m thick, consists of purplish red granular conglomerate coarse sandstone intercalated with fine si^tstone; the Danxia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Danxia ~andform is composed of coarse c^astic gravels and sandy gravels. The lower part of the Nanxiong Group whence dinosaur eggs and derived oviraptorosaurs come, belongs to the Late Cretaceous. No fossils are found in the Shanghu Formation or the Danxia Formation, but their stratigraphic order of superposition on the Nanxiong Group clearly shows their younger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yuan basin red beds dinosaur eggs Heyuannia (Oviraptoridae) CRETACEOUS GUANGDONG
下载PDF
Magnetostratieraphy of the Red Beds in the Hengyang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Hsu Vindell A.Baks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21-232,共12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 of the the Hengya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The age of each stratigraphic unit has been determined with the magnetic p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taceous-Tertiary magnetic polarity sequence of the the Hengya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The age of each stratigraphic unit has been determined with the magnetic polarity time scale combined with 39Ar/40Ar dating, thu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geological ages of different formations. The authors assign the age of the Dongjing Formation of the Hengyang Basin to Early Cretaceous, the Shenhuangshan Formation to Early-Late Cretaceous, the Daijiaping Formation to Late Cretaceous, and the Dongtang and Xialiushi formations to Pala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Tertiary red beds MAGNETOSTRATIGRAPHY stratigraphical age. Hengyang basin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duction Spheroids with Dark Cores in Cretaceous Red Beds in Jiaolai Basin, China
3
作者 Yu Yang Wenzhao Fu +5 位作者 Jifeng Yu Zhenguo Ning Jianjun Cui Qing Li Xuelei Wang Xizhun Zhu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0期707-710,共4页
Red beds are not entirely red sometimes, in which grey-green spheroids or irregular spots can be found. Howev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y-green spheroids or irregular spots in red beds is not clear so far. Samp... Red beds are not entirely red sometimes, in which grey-green spheroids or irregular spots can be found. Howeve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grey-green spheroids or irregular spots in red beds is not clear so far. Samples taken from well JK1 in Jiaozhou area of Jiaolai Basin displayed that the reduction spheroids have more Vanadium (V) element, less TFe3O4 and Lead (Pb) element, almost the same content of other elements such as FeO and so on, comparing the red parts of the samples. The existence of organisms can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green reductive spheres in the red beds formed under the oxidation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bedS redUCTION SPHEROIDS Formation Mechanism Jiaolai basin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Mesozoic “Red Beds” and its Evolution in the Hefei Basin
4
作者 ZHANG Jiaodong CHEN Xuanhua +5 位作者 LI Qiuli LIU Chengzhai LI Bing LI Jie LIU Gang REN Fenglo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060-1076,共17页
The Hefei Basin is the largest basin in the North China landmass with complete and well-preserved Mesozoic and Cenozoic strata. In the basin there developed a suite of extremely thick "red beds" in the Mesozoic. Owi... The Hefei Basin is the largest basin in the North China landmass with complete and well-preserved Mesozoic and Cenozoic strata. In the basin there developed a suite of extremely thick "red beds" in the Mesozoic. Owing to complex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a lack of paleontological traces,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is suite of red beds. Based on results obtained in recent years in drilling, seismic and surfac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in consider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ismic sequences and regional tectonic events, as well as evidence in paleontology, petrology and isotopic dating,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ideas about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continental "red beds" in the Hefei Basin. (1) The Zhougo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Yuantongshan Formation have similar lithologic, geophys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o we incorporate them into a single formation, called the Yuantongshan Formation, and the original Zhougongshan and Yuantongshan Formations are regarded as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parts of the newly defined Yuantongshan Formation. Its age is the Middle Jurassic; (2) the Zhuxiang Formation belongs to the Upper Jurassic Series and (3) the age of the Xiangdaopu Formation is the Lower Cretaceous. Furthermore, signatures of depositional evolution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based on features of seismic reflection, outcrops and drilling data.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is characterized by a foreland basin, which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uplift and longitudinal compression of the Dabieshan Mountains; the Lower Jurassic System has a relatively small depositional area; the Middle Jurassic strata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over the whole basin, marking the summit of basin development; a flexure basin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Jurassic, manifesting a joint effect of the Dabieshan and Zhangbaling Mountains with the former being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the Xiangdaopu Form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Daqiao depression, evidently affected by extension of the Tanlu fau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Hefei Basin was subjected to dismembering and the Zhangqiao Formation wa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along the downthrown side of th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zoic Erathem red beds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depositional evolution Hefei basin
下载PDF
羌塘盆地索瓦组碳酸盐岩红层成因和环境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牧 季长军 +5 位作者 黄元耕 丁一 陈荣庆 陈明思 杨钹 陈代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22,共11页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 【目的】海相红层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被解读为特殊环境的产物,并引起广泛关注。【方法】西藏双湖县毕洛错出露的侏罗系索瓦组表现为红色碳酸盐岩,围绕其致色成因与沉积意义,综合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展开探讨。【结果】通过对索瓦组野外沉积学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岩石以鲕粒—球粒支撑灰岩为主,富含头足、双壳、苔藓虫、腹足及其他底栖生物碎屑,鲕核以生物碎屑和陆源石英碎屑为主,呈现高能滩相沉积特征;光谱学研究和扫描电镜显示,致红色原因主要为亚微米级—微米级半自形—他形晶的赤铁矿,致色矿物集中在鲕粒圈层结构中,胶结物基本不含致色矿物,说明同沉积过程与早期成岩时期,尤其是鲕粒和球粒形成时期表面微需氧嗜铁微生物,对致色铁的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碳酸盐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石的红色度与陆源碎屑输入的通量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正Ce/Ce^(*)异常、富中稀土式配分曲线的特征,代表了铁氧化物经历了还原性溶解后的重结晶作用。【结论】据此,研究重建了索瓦组红层致色过程:陆源含铁矿物输入为致红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动荡水体的同沉积过程中,鲕粒表层开始以胶体形式附着Fe(Ⅲ)。随后在早成岩过程中,还原性流体促使含铁矿物溶解,为嗜铁微生物提供游离状态的铁离子,使其重结晶,通过化学成因或生物成因最终形成羟基铁并致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红层 羌塘盆地 索瓦组 碳酸盐岩 赤铁矿 稀土元素 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东营凹陷缓坡带陆相红层砂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6
作者 张倩 王永诗 +2 位作者 王学军 杨怀宇 王天福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4,共14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已被证实拥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断陷盆地缓坡带广泛分布以砂、泥岩频繁互层为特征的红层沉积,而这种沉积物究竟形成于何种环境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明确这种干旱气候背景下发育的大规模陆相红层的沉积类型,以东营凹陷... 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已被证实拥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断陷盆地缓坡带广泛分布以砂、泥岩频繁互层为特征的红层沉积,而这种沉积物究竟形成于何种环境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为明确这种干旱气候背景下发育的大规模陆相红层的沉积类型,以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带王家岗地区W1、W2和W3井为例,系统解剖了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红层储层的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参数特征及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红层储层砂岩具有单砂体厚度较薄(1~7.7 m)、粒度较细(平均粒径为2.24?~4.73?)的特点;粒度频率曲线主要为单峰正偏态型,表明沉积物以粗组分为主;粒度参数判别函数和判别图解均指示河流沉积环境;大多数样品的累计概率曲线具有显著的过渡组分(>50%),C-M图形与C=M线平行,表现出密度流特征。测井曲线主要为中-高幅箱型和钟型,指示加积和侧积作用占主导地位;岩心上常见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层理、代表单向水流的平行层理和反映弱水流的小型交错层理等构造。基于研究区盆山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和炎热干旱的古气候背景的综合分析表明,红层砂岩形成于分支河流体系,其沉积特征表现为:从上游至下游,随着水动力条件的衰减,河道分汊加强,洪水侵蚀能力减弱,单砂体厚度和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流体性质由密度流逐渐演变为牵引流。该研究的新认识为研究区红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开展此类型储层预测工作时,应重视古物源、古流向的分析,并加强对单期水道的识别和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陆相红层 粒度分析 干旱湖盆 分支河流体系
下载PDF
粤北南雄和灯塔盆地“牛肝土”差异性发育的地质成因
7
作者 于波 符加方 明俊男 《矿产勘查》 2024年第10期1885-1895,共11页
粤北地区牛肝土(红层荒漠化)是南方丘陵山地带所面临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验证的手段,对粤北南雄和灯塔盆地牛肝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雄盆地牛肝土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古新统的紫红色泥页岩... 粤北地区牛肝土(红层荒漠化)是南方丘陵山地带所面临最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验证的手段,对粤北南雄和灯塔盆地牛肝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雄盆地牛肝土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古新统的紫红色泥页岩和粉砂质泥岩中,色调突出、纹理清晰,具典型的“鸡爪沟”特征,其分布密度由盆地中心往两侧递减。灯塔盆地中未发现有明显的牛肝土出露,水土流失现象主要发育于白垩系红层和一套第四系的红色坡积物中。研究认为导致南雄和灯塔盆地中牛肝土和类牛肝土差异发育的地质因素可能与盆地岩性、沉积抬升历史、沉积物源差异以及新构造活动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粤北红层盆地中牛肝土的成因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解译 红层荒漠化 牛肝土差异发育 南雄盆地 灯塔盆地 粤北
下载PDF
陆相沉积物风化强度与颜色成因探讨——以四川盆地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蒋昊原 夏燕青 +3 位作者 刘善品 张喜龙 李继永 王永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5-1039,共15页
沉积物/岩的新鲜色是其内部成分、组构的直观响应,记载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构造和成岩改造信息。四川盆地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碎屑地层,剖面出露好、颜色新鲜且连续多变,是研究沉积物/岩颜色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指示... 沉积物/岩的新鲜色是其内部成分、组构的直观响应,记载着丰富的气候、环境、构造和成岩改造信息。四川盆地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碎屑地层,剖面出露好、颜色新鲜且连续多变,是研究沉积物/岩颜色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良好对象。通过对上沙溪庙组灰绿色、灰色、红色等颜色的岩石样品矿物成分、元素含量和Fe化学种的测试和分析,发现上沙溪庙组泥岩的颜色差异是由赤铁矿含量变化直接引起的。红色泥岩,CIA、CIW、Ba指数、退碱指数、黏土化指数、残积系数平均值分别为70.27、82.05、1.14、0.26、0.27、2.38,指示化学风化作用最强;灰色样品相对应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为62.65、71.06、2.22、0.75、0.23、1.19,在三种颜色的样品中受到中等化学风化作用;灰绿色样品则分别为58.50、65.11、1.92、0.78、0.26、1.34,受到的化学风化作用最弱。红色样品中代表赤铁矿中的铁含量最高,灰绿色样品以代表黏土矿物中的顺磁性亚铁为主,灰色样品中三种铁元素化学种含量相差不大,总体以三价铁为主。不同颜色样品的铁元素化学种含量变化显示红层样品中形成赤铁矿的Fe元素可能不只来源于源岩风化,还可能来自受二次风化作用的黏土矿物。样品呈现不同颜色的成因目前可确认与源岩受到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相关,不能简单归因于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红层 风化强度 铁元素化学种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主田组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分析
9
作者 朱蕾蕾 陈留勤 +1 位作者 吴文斌 丁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田组由一套细粒碎屑岩组成,其中的古土壤以发育钙质结核、钙板层、遗迹化石等为识别特征。主田组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岩屑和长石次之,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分选性较好,颗粒支撑结构,胶结物以钙质和铁质为主。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伴有河流沉积。在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古气候总体趋于温凉的背景下,主田组的古气候具有从早期到晚期由湿热向干热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陆相红层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南雄盆地
下载PDF
湖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
10
作者 金登奎 李永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7-309,共13页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 由于红层能够携带稳定的天然剩磁,因此在古地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以往对于红层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河湖相,对风成相红层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风成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对剩磁记录的影响仍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湘东南茶陵盆地上白垩统戴家坪组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风成相和河湖相红层携带剩磁的稳定性及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岩石磁学结果显示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退磁结果显示,仅有约1/6的样品能够分离出特征剩磁(ChRM)。虽然两者的ChRM平均方向总体一致(风成相样品磁偏角Ds=222.7°,磁倾角Is=-43.3°,Fish统计精度参数κ=5.9,95%置信区间的半顶角角度α_(95)=20.6°,数据量n=11;河湖相样品D_(s)=204.6°,I_(s)=-47.8°,κ=2.4,α_(95)=23.1°,n=28),但两者单个样品ChRM方向的分布均较为分散。岩石薄片分析表明,相较于河湖相红层而言,风成相样品以细颗粒为主,部分粒度较粗,几乎无填隙物,易于受到物理扰动和后期化学作用影响,使得其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变差。对取自同一前积纹层不同部位风成相红层样品的退磁结果分析表明,当前积纹层与层系界面夹角大于20°时,其剩磁记录受到沉积过程的影响显著。对华南白垩纪红层样品古地磁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华南白垩纪风成相红层剩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总体较弱,可能是由于其结构松散且赤铁矿含量少,既不利于原生剩磁的稳定获得,也易于受到后期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影响其可靠性。研究结果为风成相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及其在古地磁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利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红层 戴家坪组 上白垩统 茶陵盆地 湖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永进地区齐古组陆相红层成因及地质意义
11
作者 李志鹏 杨明林 田振磊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永进地区齐古组红层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对该区齐古组红层成因研究,有着切实的理论和经济意义,且能弥补齐古组陆相红层研究的不足。在前人对陆相红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永进地区齐古组泥岩全岩测试分析、镜下(扫描电镜... 准噶尔盆地南缘永进地区齐古组红层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对该区齐古组红层成因研究,有着切实的理论和经济意义,且能弥补齐古组陆相红层研究的不足。在前人对陆相红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永进地区齐古组泥岩全岩测试分析、镜下(扫描电镜)特征及岩心观察,探讨该地区红层成因及地质意义。结果显示,永进地区齐古组泥岩主要以石英、钠长石和白云母为主,未见菱锰矿,其中钾长石在红/绿色泥岩样品中均有出现,赤铁矿仅出现在红色样品中。泥岩中粘土矿物组合呈高伊利石、较高伊蒙混层、少量绿泥石和蒙脱石,缺失高岭石的特点。认为永进地区齐古组下部红层为沉积暴露氧化成因,顶部红层是在沉积期发育局部红层基础上再次叠加潜水氧化作用的结果,主要致色矿物为赤铁矿。永进地区-天山北缘中段齐古组发育大量红层,可能是全球气候循环和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进地区 齐古组 红层成因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广东凡口MVT铅锌矿床成矿年代——来自辉绿岩锆石SHRIMP定年证据 被引量:24
12
作者 祝新友 王京彬 +4 位作者 刘慎波 王艳丽 韩英 甄世民 郭宁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铅锌金属含量已达千万吨。矿床赋存于华南泥盆系海进序列中上部的白云质碳酸盐岩中,矿体呈不规则状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特点。矿区发育辉绿岩脉,多呈NWW向,部分...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是我国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铅锌金属含量已达千万吨。矿床赋存于华南泥盆系海进序列中上部的白云质碳酸盐岩中,矿体呈不规则状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特点。矿区发育辉绿岩脉,多呈NWW向,部分呈NNW向,靠近矿体的辉绿岩全部粘土化和碳酸盐化。辉绿岩穿切硫铁铅锌矿,同时辉绿岩中也含有浸染状铅锌矿细脉,显示辉绿岩形成于成矿作用的晚期,成矿作用持续时间长,辉绿岩就位时间短,就位后成矿作用仍在继续,因此,辉绿岩就位年龄可基本代表成矿作用年代。辉绿岩中锆石SHRIMP年龄主要集中于2213~957Ma、341~216Ma、138~127Ma、122~90Ma4个区间,前二组代表捕获围岩的锆石。通过凡口矿床地质特点、区域地质演化以及与区域内铀矿、辉绿岩年龄数据的比较,122~90Ma组代表了凡口辉绿岩的侵位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晚期,显示铅锌矿化形成于华南板内拉张构造环境,与该时期发育大规模红层盆地相对应。由此建立区域(凡口式)铅锌矿化模型:白垩纪始,随着五夷山的隆起,阻断了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西进,华南地区开始了红层盆地发育阶段,铅锌矿主要分布于这些红层盆地周边地区;来自红层盆地的盆地卤水与来自生烃层的富硫的还原性卤水混合,形成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谷型 铅锌矿床 红层盆地 成矿年代 辉绿岩
下载PDF
赣南缺水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典型蓄水构造模式解析——以兴国县为例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新峰 宋绵 +3 位作者 龚磊 肖攀 何锦 刘元晴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3-579,共7页
赣南红层盆地分布区一直被认为是地下水严重缺水区,各城镇饮用水源均为地表水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优质、稳定的饮用水成为老区人民需求增长最快的民生问题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原国土资源部... 赣南红层盆地分布区一直被认为是地下水严重缺水区,各城镇饮用水源均为地表水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优质、稳定的饮用水成为老区人民需求增长最快的民生问题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于2017年启动了赣南七县水文地质调查扶贫找水解困工作。本文通过精准式地下水勘查实例分析和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总结,采用基岩山区气象补水、地貌汇水、地层蓄水、构造导水、钻探取水的实践理念综合分析,梳理总结了兴国县存在季节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的主要原因,并创新提出了补给-滞留型、植被涵养型、侵入扩张输导型3种基于地下水驱动力的蓄水构造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蓄水构造理论,分析总结了不同含水岩组分布区风化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层间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古河道孔隙水5种缺水区找水方向。蓄水构造模式和找水方向经实践证明,在严重缺水的红层分布区可以快速确定找水靶区,找水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构造 基岩地下水 红层盆地 兴国县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中生代陆相盆地红-黑岩系耦合产出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58
14
作者 金若时 程银行 +7 位作者 李建国 司马献章 苗培森 王少轶 奥琮 里宏亮 李艳锋 张天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23,共19页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红-黑岩系耦合 砂岩型铀矿 氧化-还原环境 红层 中国北方陆相盆地
下载PDF
西峡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宏观矿物组成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艳芳 蔡厚安 +3 位作者 梁汉东 张俊 梅亚青 张宏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8-163,168,共7页
发现于河南省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群产于白垩纪末期的典型红色粘土地层,因此该化石本身可能包含着当时地史时期全球或区域环境灾变记录。利用显微镜观察恐龙蛋的表观特征;利用XRD和XRF研究发现蛋内外粘土的成分极其相似,进而推断西峡... 发现于河南省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群产于白垩纪末期的典型红色粘土地层,因此该化石本身可能包含着当时地史时期全球或区域环境灾变记录。利用显微镜观察恐龙蛋的表观特征;利用XRD和XRF研究发现蛋内外粘土的成分极其相似,进而推断西峡恐龙蛋化石蛋腔内的物质源于蛋腔外部;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蛋壳表面存在裂纹现象,同时在蛋体内发现了针铁矿、铜锌氧化物、硫酸钡、氧化硅等颗粒,并对其形成和来源给出了适当的解释。并基于实验结果对K/E转折时期的环境灾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化石 粘土 针铁矿 界线红层 西峡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漳县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1 位作者 胡晓隆 赵海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0-244,共15页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挤压逆冲变形起始于何时?挤压逆冲变形之前是否经历过伸展拉张过程?北缘断裂带北侧的新生代红层盆地到底是类前陆压陷挠曲盆地还是拉张断陷盆地?上述问题对西秦岭新生代盆-山构造格局重建和印度-欧亚板块碰...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挤压逆冲变形起始于何时?挤压逆冲变形之前是否经历过伸展拉张过程?北缘断裂带北侧的新生代红层盆地到底是类前陆压陷挠曲盆地还是拉张断陷盆地?上述问题对西秦岭新生代盆-山构造格局重建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远程构造响应的时间与方式等科学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地质约束。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内漳县渐新世—中新世含盐红层盆地沉积序列和沉积旋回特征以及盆地边界断裂之间的几何学-运动学关系分析,认为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内漳县含盐红层盆地具有拉张伸展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陷盆地的地质特征。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内渐新世—中新世断陷盆地的确定,指示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而导致的青藏高原构造挤压缩短作用至少在盆地沉积充填阶段尚未扩展到西秦岭北缘及以北地区。而漳县含盐红层盆地沉积地层褶皱缩短变形以及之后角度不整合在漳县含盐红层盆地之的上新统韩家沟粗砾岩,可能记录了西秦岭北缘由伸展边界向挤压缩短逆冲边界的转换过程。因此,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成为青藏高原体系组成部分是在上新世的漳县含盐红层盆地封闭-构造反转之后。这一认识对地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而导致的高原隆升和构造挤压早在渐新世就已经波及西秦岭北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 漳县含盐红层盆地 沉积序列 伸展断陷盆地
下载PDF
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概算——粤北坪石红层盆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齐德利 颜明 +1 位作者 闫丹 李炳元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中国丹霞地貌的中生代优势以及陆相沉积特征是中国的特色也具有世界代表性。通过对中生代主要出露红层盆地室内计算机空间叠置分析,利用大量的野外现场调研检验等手段,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红层面积。其中,中侏罗世3个红盆面积45.16... 中国丹霞地貌的中生代优势以及陆相沉积特征是中国的特色也具有世界代表性。通过对中生代主要出露红层盆地室内计算机空间叠置分析,利用大量的野外现场调研检验等手段,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红层面积。其中,中侏罗世3个红盆面积45.16×10~4km^2,中、晚侏罗世28个红盆面积149.17×10~4,早白垩世17个红盆面积55.97×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10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135.73×10~4km^2。通过对实地测量及对比分析,发现红层盆地建造发育成丹霞地貌的贡献率为6.5%左右。可计算中、晚侏罗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为9.7×10~4km^2,早白垩世红层发育的丹霞地貌面积3.6×10~4km^2,晚白垩世24个红盆面积6.9×10~4km^2,早第三纪31个红盆面积8.8×10~4km^2,这样统计中国丹霞地貌的总面积为29×10~4km^2。这一数字因丹霞地貌自身发育的阶段性会出现偏差,考虑气候-构造-地貌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典型丹霞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将达到一个平衡,基本稳定在20×10~4km^2左右,这就是中国丹霞地貌的面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红层盆地 面积 中国
下载PDF
综合物探在安庆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立本 程长根 夏毓建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59-262,268,共5页
利用区域重磁、电测深、α卡法、遥感、大地电磁等方法综合解释了安庆新生界红层盆地厚度、基底岩性、推断了隐伏断裂构造,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地下热水,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 综合物探 地热勘查 红层盆地 安庆
下载PDF
华北北部侏罗—白垩过渡期陆相红层及其古地理、古生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25-28,共4页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北部 侏罗—白垩过渡期 陆相红层 盆地 构造属性
下载PDF
兰州盆地渐新世沉积物岩石磁学性质探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鹏 敖红 +1 位作者 安芷生 王千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45-2459,共15页
我国西北地区出露大量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第三纪红层",探明这些地层的岩石磁学特征对进一步开展磁性地层、环境磁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渐新世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分别确定... 我国西北地区出露大量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第三纪红层",探明这些地层的岩石磁学特征对进一步开展磁性地层、环境磁学和古气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兰州盆地渐新世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分别确定了咸水河组下部砂岩和泥岩中磁性矿物含量、种类及其在加热过程中的转变;并结合X射线衍射,漫反射光谱和粒度分析等非磁学手段,揭示了磁性矿物种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剖面底部和顶部的砂岩为河道沉积,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高矫顽力的赤铁矿和针铁矿;中部泥岩为湖相沉积,指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水沉积环境,其磁性矿物含量比砂岩要高,不仅含有高矫顽力的赤铁矿和针铁矿,也含有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在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和古生物证据,我们推测兰州盆地在晚渐新世为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这为赤铁矿的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盆地中富含赤铁矿的红色泥岩广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环境磁学 兰州盆地 第三纪红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