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Evaluation for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ZHAOQi-Guo XUMeng-Jie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3-321,共9页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nd a complex issue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its use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through a newly proposed method combining four separate sub-systems: regional population (P), resource (R), environmental (E), and socio-economic (S). This new index system was proposed to appraise syntheticall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red soil hill region from 1988 to 1996 with a two-step method assessing: 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each province independently and b) the relative sustainability of each province to the whole region. The first step only provided a development trend for each province based on its original situation, while the second step provide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comparative status of each provi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the region as a whole. Higher index scores were found for the economy and resource categories denoting improvement. However, lower scores in the environment category indicated the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due to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that demanded more from the agro-ecosystem and put heavier pressures on it.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ater and soil losses in this region were the major obstacles encountered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verified w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another method.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new assessment system was reliable and credible in evaluat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n a region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ASSESSMENT red soil hill region southeast china SUSTAinABILITY
下载PDF
Fertility Restoration of Red Soils in Low-Hilly Region of Middle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SUNBO ZHANGTAO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5-212,共8页
There are about 1.27 million ha of upland red soils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facing the degradation in the low-hilly region of the middle subtropical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chemistry, physics and microbiol... There are about 1.27 million ha of upland red soils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facing the degradation in the low-hilly region of the middle subtropical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chemistry, physics and microbiology, the processes of soil fertility restoration in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under three types of land use patterns (i.e. citrus orchard, tea garden and upland) in two provinces were studied in this work.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clamation of eroded waste land improved most of soil properties.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P, available P and K, and exchangeable Ca and Mg increased, but soil total K and exchangeable Al decreased. Soil PH decreased by 0.5 unit in the pure tea plantation for 20 years. Soil reclamation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soil microaggregates (<0.25 mm), especially those with a diameter of 0.02~0.002 mm. Soil total porosity increased in the cultivated lands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aeration and capillary porosity. The number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creased with reclamation caused mainly by the huge increase of the total amount of bacteria. With the cultivation,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increased, but that of invertase drop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TILITY low-hilly region red soils RESTORATION subtropical china
下载PDF
The quality attribute of watershed ecosyste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ndscape attribute in controlling erosion of red soil in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Qing Zhu Xi Guo +4 位作者 Jiaxin Guo Jun Wu Yingcong Ye Wenbo Cai Shiyu Liu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507-517,共11页
Landscape and quality attributes are major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However,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two attributes influence SCS are still unclea... Landscape and quality attributes are major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However,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two attributes influence SCS are still unclear.Therefore,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landscape pattern,ecological quality,and SCS in the Lianshui River watershed(a typical soil and water loss area of red soil in southern China)and its sub-watersheds in 2019.Th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 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15 factors(i.e.,landscape and quality attributes)on SCS at the sub-watershed scale.According to the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landscape attribute,the quality attribute of the watershed ecosystem could better explai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CS across 66 sub-watersheds.The overall degree of influence of five quality factors on SCS reached 57.81%,with the highest be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build-up and bare soil index(NDBSI),at 25.11%.Among 10 landscape factors,aggregation ha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SCS,at 28.64%.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CS were nonmonotonic and non-linear,with threshold effects.For example,NDBSI values of 0.18e0.41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CS,while NDBSI values of 0.41e0.65 had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SCS.The findings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 of SCS to changes in landscape and quality attributes at the sub-watershed scale,and could offer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soil erosion management in the watershed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quality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 red soil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南方崩岗调查内容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冬兵 张晶鑫 +2 位作者 郭飞 沈盛彧 赵元凌 《中国水利》 2024年第6期68-72,共5页
崩岗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广泛分布于南方红壤区,是该区域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第一次崩岗调查距今已近20年,相关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崩岗现状不清直接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对崩岗防治相关工作的规划和决策,因此急需开展新... 崩岗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一种特殊类型,广泛分布于南方红壤区,是该区域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第一次崩岗调查距今已近20年,相关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崩岗现状不清直接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对崩岗防治相关工作的规划和决策,因此急需开展新一轮崩岗调查。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崩岗调查提供了机遇,差别化分类防治和分步实施对崩岗调查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为崩岗调查提供了新方法,以服务崩岗风险评估和防治规划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第一次崩岗调查成果基础上,补充崩岗发育的小山体调查,将典型调查改为全面普查,系统探讨崩岗调查对象与范围、调查内容、调查程序与方法,以期为行政管理部门和技术单位启动新一轮崩岗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调查 水土保持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典型母质发育土壤硒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潘丽萍 江泽普 +4 位作者 廖青 陈锦平 黄太庆 刘永贤 邢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502,共8页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硒素特征及理化性质对硒有效性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硒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并利用AMOS路径分析模型及土壤培养试验,量化了不同因子对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硒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硒素特征及理化性质对硒有效性的影响,以广西典型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硒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并利用AMOS路径分析模型及土壤培养试验,量化了不同因子对不同母质土壤有效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红壤区不同母质土壤总硒含量均高于0.4 mg/kg,其中以花岗岩母质土壤总硒含量最高,以砂页岩母质土壤有效硒含量最高,且变幅最大。土壤硒形态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不同形态硒含量由高到低均表现为:残渣态硒>有机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交换态硒>可溶态硒。AMOS路径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不同母质土壤硒形态分配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全磷、有机质和pH,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土壤中的全氮及砂页岩母质土壤中的速效氮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利用贡献较大的理化因子开展土壤培养试验,外源理化因子添加后均在一定的时间及剂量条件下出现土壤有效硒含量最大值,且不同母质土壤获得的最佳因子条件不同。因此,不同土壤母质因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其硒形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理化因子作用于土壤后,土壤硒会因土壤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 不同母质 土壤硒 有效硒 硒形态
下载PDF
南方典型红壤区不同枯死率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应
6
作者 熊维彬 陈志强 +3 位作者 陈志彪 尚艳琼 冯柳俊 李玮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目的]探究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100%,50%和0%)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揭示不同生长状态下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芒萁枯死率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随雨强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降雨... [目的]探究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100%,50%和0%)下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揭示不同生长状态下芒萁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芒萁枯死率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随雨强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不同降雨强度和芒萁枯死率下径流速率随降雨历时呈前期缓慢或快速增长,后期趋于稳定。较小雨强下,侵蚀速率除裸坡外随降雨历时呈前期缓慢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状态;较大雨强下,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变化呈前期快速增加,中后期逐渐下降趋于稳定。(2)除2 mm/min雨强下的累积产流量外,其余处理条件下累积产流产沙量差异明显,且产沙量随芒萁枯死率的增加而增加。(3)两种雨强不同处理下坡面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模型(R2>0.99)。[结论]两种雨强芒萁植丛不同枯死率下径流速率和侵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变化前期迅速增加、后期逐渐波动稳定,各处理下累积径流量与累积产沙量的函数关系拟合回归效果良好,证实了枯死芒萁亦可在中国南方红壤侵蚀区起到良好的水土流失阻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芒萁 产流产沙 水土流失 南方典型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茶果园杂草管理与水土保持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松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13-16,共4页
南方红壤区的茶果园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杂草问题和水土流失的挑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茶果园杂草管理和水土保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在杂草管理方面,建议采用... 南方红壤区的茶果园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而成为重要的农业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杂草问题和水土流失的挑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茶果园杂草管理和水土保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在杂草管理方面,建议采用综合杂草管理技术,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控制方法,以提高茶果园的生产效率并减少环境影响。在水土保持方面,强调了梯田建设、植被覆盖和土壤改良技术的重要性,这些措施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并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文章还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生态友好的杂草管理技术的开发,探索成本效益更高的水土保持技术,并建立完善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跨学科合作,本文旨在为南方红壤区茶果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茶果园 杂草管理 水土保持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史志华 于书霞 王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74,共6页
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以南方红壤区为核心,从区域尺度阐述了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农业投入及农业产出等社会经济因素与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尺度剖析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以南方红壤区为核心,从区域尺度阐述了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农业投入及农业产出等社会经济因素与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尺度剖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驱动下农户生计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户社会网络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的影响。最后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明确宏观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解析城镇化、农业集约化等新发展模式下农户生产方式、社会网络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相互影响,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可持续运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社会经济 耦合关系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对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柳俊 陈志强 +2 位作者 陈志彪 罗立津 王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0期66-69,108,共5页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芒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0%PEG 6000浓度下显著提高,但在较...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探讨了芒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芒萁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10%PEG 6000浓度下显著提高,但在较高浓度时下降。随着PEG 6000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30%PEG 6000浓度时芒萁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综上,较高的SOD和CAT活性以及较高的Pro浓度共同提高了芒萁的抗旱性,是协助芒萁抵御季节性土壤干旱的主要因子,而极端干旱仍会破坏芒萁的抗旱生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聚乙二醇6000 芒萁 水土流失 南方红壤侵蚀区
下载PDF
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次降雨土壤及碳氮养分流失对恢复措施的响应:基于^(7)Be示踪技术
10
作者 陆朝阳 王洪雨 +3 位作者 薛婷婷 刘文祥 陈晓光 于寒青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3-1842,共10页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 为评价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以江西宁都典型马尾松退化林地为对象,设置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鱼鳞坑+乔草(FG)、鱼鳞坑+乔灌(FS)、鱼鳞坑+乔灌草(FGS)、小水平沟+乔草(FGP)、小水平沟+乔灌(FSP)、小水平沟+乔灌草(FGSP),利用^(7)Be示踪技术评价了林下劣地次降雨事件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对不同恢复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试验4年后,各恢复措施土壤^(7)Be面积活度显著高于CT,面积活度残留率为-6.84%~-33.13%,土壤侵蚀速率(RBe)为4.43~24.04 t·hm^(-2)·event^(-1),各恢复措施减蚀效率为21.19%~85.49%,其中FGSP和FGS减蚀量最大(分别为85.49%和83.81%);与CT相比,各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氮(AN)含量的增幅为25.10%~65.71%、9.79%~46.85%、-30.68%~1.29%;鱼鳞坑和小水平沟区组下,乔灌草复合植被措施(FGSP和FGS)可显著减少土壤碳氮养分流失,但两种工程措施无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7)Be面积活度与SOC、TN、A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Be和植被盖度(VC)解释了SOC流失94.7%的变异,RBe、TN和VC共同解释了TN流失98.3%的变异,而RBe解释了AN流失85.6%的变异,说明SOC、TN、AN组分与^(7)Be同一物理运移,土壤碳氮养分流失受植被-土壤-水土过程耦合互作影响。综上,7 Be可有效评价不同恢复措施下林下侵蚀劣地短期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状况,实施恢复措施4年后,草灌乔复合植被措施相对于工程措施对降低土壤侵蚀及碳氮养分流失作用更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林下侵蚀劣地恢复和生态效益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林下侵蚀劣地 ^(7)Be 土壤碳氮养分流失 恢复措施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厚海 《云南水力发电》 2023年第9期5-8,共4页
由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为解决该现象,以红壤区海南省的水土流失治理为例,概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因素,对症下药,提出针对性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进行... 由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为解决该现象,以红壤区海南省的水土流失治理为例,概述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因素,对症下药,提出针对性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进行相应的实践,验证保护性开发治理措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区 水土流失 治理工作 对策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年代地层学与地层划分问题 被引量:91
12
作者 袁宝印 夏正楷 +6 位作者 李保生 乔彦松 顾兆炎 张家富 许冰 黄慰文 曾荣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共13页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 南方红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以各类岩石和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母质发育的红色风化壳,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本文在探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红色风化壳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根据风化壳发育程度将其划分为砖红土风化壳、红壤土风化壳和红化土风化壳3种类型。南方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河流相沉积、滨海相海滩砂和海岸风成砂——"老红砂"以及以下蜀土为主的风尘堆积。近年来在上述沉积物中多处发现旧石器遗址,促进了南方红土的地层年代学研究。根据前人及近期对南方红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南方红土的年代地层学问题,提出了以风化壳岩性特征为基础的岩石地层单位初步划分框架:老红砂划分为中更新统北海组、晚更新统晋江组;风尘堆积划分为中更新统宣城组、晚更新统下蜀组;河流相沉积只划出中更新统白沙井组,晚更新统留待以后研究再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土 红色风化壳 网纹红土 地层划分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74
13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杨智杰 尹云锋 李德成 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5-70,共6页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水土流失 林下植被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明德 刘琼峰 +2 位作者 吴海勇 汤睿 戴子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2-152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产量;翻耕与免耕相比,翻耕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但翻耕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比免耕土壤中低。T5对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及提高玉米产量有最好的效果;T3对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明显,对改善土壤结构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丘陵区红壤旱地采用翻耕+秸秆深埋的耕作方式,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区 红壤 旱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下载PDF
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提取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蒙蒙 赵媛媛 +2 位作者 高广磊 丁国栋 于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2,共8页
为揭示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LS)提取精度的影响,本研究将30 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重采样,分别计算30、60、90、120、250、500和1 000 m 7个不同分辨率下我国黑土区、黄土区和红壤区的LS因子值,分析3个土壤类型区LS因子随着DEM分辨率变... 为揭示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LS)提取精度的影响,本研究将30 m分辨率DEM数据进行重采样,分别计算30、60、90、120、250、500和1 000 m 7个不同分辨率下我国黑土区、黄土区和红壤区的LS因子值,分析3个土壤类型区LS因子随着DEM分辨率变化的特点,并进一步研究LS因子与坡度和坡长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黑土区LS因子值最小、黄土区次之,红壤区LS因子值最大;坡度因子比坡长因子对DEM分辨率的变化更为敏感,随着分辨率的降低,L因子值整体变化不大,有轻微先增大后减小趋势,S因子值和LS因子标准差均呈现降低态势;随着DEM分辨率降低,3个土壤类型区的LS因子值均逐渐减小,当分辨率由30 m下降到1 000 m时,LS因子值可降至原来的1/6~1/3;DEM分辨率为30 m时,LS与坡度的相关系数在0.78~0.86之间(P〈0.05),与坡长的相关系数在0.34~0.46之间(P〈0.05),随着DEM分辨率的降低,LS因子与坡长和坡度的相关系数均有明显的降低趋势。在应用土壤流失模型过程中,DEM分辨率对LS因子值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对于大中尺度研究中DEM分辨率选取和参数修正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分辨率 地形因子 USLE/RUSLE 东北黑土区 西北黄土区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132
16
作者 梁音 张斌 +1 位作者 潘贤章 史德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农田道路强降雨侵蚀过程试验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海金 杨洁 +3 位作者 张洪江 汪邦稳 肖胜生 段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90,98,共7页
以南方红壤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选择4种典型农田道路(即裸露土路、碎石道路、泥结石路和植草土路)设置12个原位试验小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3.0 mm/min强降雨条件下农田道路侵蚀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 以南方红壤区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选择4种典型农田道路(即裸露土路、碎石道路、泥结石路和植草土路)设置12个原位试验小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3.0 mm/min强降雨条件下农田道路侵蚀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被高度压实的农田道路产流时间短(小于2 min),并在2~6 min内径流趋于平稳,径流系数高达65%以上;农田道路产流初期侵蚀率较大,随后下降并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降雨后期,裸露土路路面出现细沟和微型切沟导致侵蚀率有所增大;与裸露土路相比,碎石道路、泥结石路和植草土路均可以改变路面径流的水力学特征,实现土质道路防护和减少侵蚀产沙的作用,减沙效益最低也可达40%左右,并以植草土路的水土保持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道路 南方红壤区 侵蚀过程 减沙效益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3
18
作者 廖崇惠 李健雄 黄海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9-555,共7页
以鼎湖山为代表,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比较了几种多样性测度的效果,由于Gower系数和作者1990年提出的DG指数都是基于各物种在群落中都有同等独立性,宜在不同群落间进行同种类比较的假设,因... 以鼎湖山为代表,研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比较了几种多样性测度的效果,由于Gower系数和作者1990年提出的DG指数都是基于各物种在群落中都有同等独立性,宜在不同群落间进行同种类比较的假设,因而对于复杂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测度可以获得比较贴切的结果。但DG指数可以为多个群落同时比较,计算也简单。其次比较了中亚热带的资料,表明南亚热带土壤动物具有的多样性和更多的热带成分,两地区的群落组成有巨大的差异。最后比较了森林在受不同程度保护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表明保护越好,群落的多样性越大,但在顶极的森林群落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物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南亚热带
下载PDF
华南活动崩岗崩壁土体裂隙发育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红艺 李辉霞 +1 位作者 叶奇 吴国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8-342,共5页
为了研究崩壁裂隙发育对崩壁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了广东德庆崩岗侵蚀区的崩壁不同部位土样,对其进行脱湿作用下的裂隙发育演变规律室内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在脱湿过程中,定时定位对土样进行称重、拍照,以记录裂隙... 为了研究崩壁裂隙发育对崩壁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了广东德庆崩岗侵蚀区的崩壁不同部位土样,对其进行脱湿作用下的裂隙发育演变规律室内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在脱湿过程中,定时定位对土样进行称重、拍照,以记录裂隙发育情况,利用ArcGIS软件对裂隙照片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裂隙的各种几何要素,进行裂隙度计算来分析裂隙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土体裂隙发育程度达到相对稳定时的土壤含水量和时间不同,其中崩壁顶部(B1)土体最先产生裂隙和达到稳定状态,其次是中部(B2),最后是下部(B3);不同崩壁土体的裂隙面积密度、长度密度和连通性指数都随着含水率的减少而增大,达到最大值之后保持稳定,变化趋势一致。正是由于崩壁土体裂隙的发育程度不一,在到达稳定的时间和含水量的不同,从而导致崩壁土体各部位受力不均,土体强度产生差异,从而最终导致在雨季崩壁失稳而发生崩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花岗岩 崩岗 土壤裂隙 模拟
下载PDF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赵其国 徐梦洁 吴志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此前利用遥感等手段取得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红壤地区农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障碍一水土流失问题,并因此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 区域PRESD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